|
1. 宋词姜夔 宋词姜夔1.姜夔的诗词有些什么特点特点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比较少。 特点是辞句精炼,风格不庸俗。词藻较好! 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 庆元中,姜夔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姜夔词心境多为忧郁凄凉,内容主要为表现忧国忧民,及自己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对当时南宋统治的黑暗局面的批判和无奈,自己年老多悲的苦楚,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这主要是跟他自己的身世和所处的环境有关! 当时南宋政府腐败无能与金分道而治,人民多疾苦,朝内分庭而争,姜夔身为幕僚既无奈又无力,虽一心想报国力挺主战却未果。 2.宋词姜夔扬州慢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 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 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扬州自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作停留。 当年那春风十里繁华街道,如今却是荞麦青青孤单可怜。自从金兵侵犯长江流域以后,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 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已吹响,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杜牧曾以优美的诗句把你赞赏,今若重来定会为你残破而惊。 纵使有豆蔻芳华的精工词采,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绝妙才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二十四桥依然完好毫无损伤,桥下波心荡漾一弯冷月寂寞。 想那桥边红芍年年花叶繁荣,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而生?注释⑴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⑵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 ⑶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⑷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 弥望:满眼。⑸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⑹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 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 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⑺淮左名都:指扬州。 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 名都,著名的都会。⑼解(xiè)鞍少驻初程:少驻,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 ⑽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⑾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这里应指第二次洗劫扬州。 ⑿废池乔木: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 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⒀渐:向,到。 清角:凄清的号角声。⒁杜郎:即杜牧。 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俊逸清赏。 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⒂豆蔻:形容少女美艳。 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⒃青楼:妓院。 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⒄二十四桥:扬州城内古桥,即吴家砖桥,也叫红药桥。 ⒅红药:红芍药花,是扬州繁华时期的名花。 3.求姜夔诗词赏析扬州慢 【宋】姜夔 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①名都,竹西②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③,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④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⑤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⑥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⑦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⑧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①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②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 ③春风十里:借指昔日扬州的最繁华处。 ④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 重破坏。这首词作于1176年。 ⑤杜郎:唐朝诗人杜牧 ,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 ⑥青楼梦:杜牧《遗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⑦二十四桥:在扬州西郊,传说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 ⑧桥边红药: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桥边生红芍药。 【简析】 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至之语所不及的。“清角”二句,不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这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中,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倘佯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尤其“二十四桥”二句, 愈工致,愈惨淡,可谓动魄惊心。萧德藻认为此词“有黍离之悲”,的确深中肯綮。 4.姜夔比较好的诗词姜夔的代表作不错哦 暗香 旧时月色。 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 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姜夔词选 01江梅引 丙辰之冬,予留梁溪,将诣淮南不得,因梦思以述志 人间离别易多时。 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 寒侵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 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 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漂零客,泪满衣。 02点绛唇 丁未冬,过吴松作。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03鹧鸪天 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 京洛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 红乍笑,绿长颦,与谁同度可怜春。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04鹧鸪天 丁巳元日。 柏绿椒红事事新,隔篱灯影贺年人。 三茅钟动西窗晓,诗鬓无端又一春。 慵对客,缓开门,梅花闲伴老来身。 娇儿学作人间字,郁垒神荼写未真。 05鹧鸪天 正月十一日观灯。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06鹧鸪天 元夕不出。 忆昨天街预赏时,柳悭梅小未教知。 而今正是欢游夕,却怕春寒自掩扉。 帘寂寂,月低低,旧情惟有绛都词。 芙蓉影暗三更后,卧听邻娃笑语归。 07鹧鸪天 元夕有所梦。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08鹧鸪天 十六夜出。 辇路珠帘两行垂,千枝银烛舞凄凄。 东风历历红楼下,谁识三生杜牧之。 欢正好,夜何其。 明朝春过小桃枝。鼓声渐远游人散,惆怅归来有月知。 09杏花天影 丙午之冬,发沔口,丁未正月二日,道金陵,北望淮楚,风月清淑,小舟挂席,容与波上。 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 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 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 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 10玉梅令(高平调) 石湖家自制此声,未有语实之,命予作。石湖宅南,隔河有圃曰苑村,梅开雪落,竹院深静,而石湖畏寒不出,故戏及之。 疏疏雪片,散入溪南苑。春寒锁、旧家亭馆。 有玉梅几树,背立怨东风,高花未吐,暗香已远。 公来领略,梅花能劝,花长好、愿公更健。 便揉春为酒,翦雪作新诗,拼一日、绕花千转。 11踏莎行 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12浣溪沙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13霓裳中序第一 丙午岁,留长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黄帝盐、苏合香 。 又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词。按沈氏乐律“霓裳道调”,此乃商调;乐天诗云“散序六阕”,此特两阕。 未知孰是?然音节闲雅,不类今曲。予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 予方羁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词之怨抑也。 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气力。 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 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 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 沉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坠红无信 息,漫暗水涓涓溜碧。 漂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 14庆宫春 绍熙辛亥除夕,予别石湖归吴兴,雪后夜过垂虹,尝赋诗云:“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后五年冬,复与俞商卿、张平甫、朴翁自封禺同载诣梁溪,道经吴松,山寒天迥,云浪四合,中夕相呼步垂虹,星斗下垂,错杂渔火,朔吹凛凛,卮酒不能支,朴翁以衾自缠,犹相与行吟,因赋此阕,盖过旬涂稿乃定。 朴翁咎予无益,然意所耽不能自已也。平甫、商卿、朴翁皆工于诗,所出奇诡,予亦强追逐之。 此行既归,各得五十馀解。 双浆莼波,一蓑松雨,暮愁渐满空阔。 呼我盟鸥,翩翩欲下,背人还过木末。那回归去,荡云雪,孤舟夜发。 伤心重见,依约眉山,黛痕低压。 采香径里春寒,老子婆娑,自歌谁答。 垂虹西望,飘然引去,此兴平生难遏。酒醒波远,正凝想、明裆素袜。 如今安在,唯有栏杆,伴人一霎。 15齐天乐(黄钟宫) 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 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辞甚美。 予裴徊末利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 好事者或以二三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 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 曲曲屏山,夜凉独。 5.宋词 《扬州慢》《扬州慢》是词牌名。南宋姜夔自制曲。双调,九十八字,押平声韵。 1、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扬州慢赵》赵以夫 十里春风,二分明月,蕊仙飞下琼楼。 看冰花翦翦,拥碎玉成球。 想长日、云阶伫立,太真肌骨,飞燕风流。 敛群芳、清丽精神,都付扬州。 雨窗数朵,梦惊回、天际香浮。 似阆苑花神,怜人冷落,骑鹤来游。 为问竹西风景,长空淡、烟水悠悠。 又黄昏,羌管孤城,吹起新愁。 3、《扬州慢·琼花》 郑觉斋 弄玉轻盈,飞琼淡泞,袜尘步下迷楼。 试新妆才了,炷沉水香球。 记晓剪、春冰驰送,金瓶露湿,缇骑星流。 甚天中月色,被风吹梦南州。 尊前相见,似羞人、踪迹萍浮。 问弄雪飘枝,无双亭上,何日重游? 我欲缠腰骑鹤,烟霄远、旧事悠悠。 但凭阑无语,烟花三月春愁。 6.宋词江梅引注释全文这首词是睹梅怀人之作。作者在小序中说:“丙辰之冬,予留梁溪,将诣淮南不得,因梦思以述志”。丙辰,是宋宁宗庆元二年,即1196年。梁溪,是指江苏无锡。淮南,是指安徽合肥。所以这是作者在宋宁宗庆元二年丙辰之冬,住在无锡梁溪张鉴的庄园里,正值园中腊梅绽放,他见梅而怀念远在安徽合肥的恋人,是借记梦而抒相思之作。 上片主要写结思成梦。“人间离别易多时”,开篇就写出“人间离别”的词作主题,从人生多离别的人生感喟引入。“见梅枝,多相思”,这句是写睹物思人,看到了梅枝,突然思念起他的恋人,相思之情,悄然而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作者的相思之苦。唐诗人卢仝《有所思》中也有“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的句子。此句和姜夔的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了作者类似的心境。“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写两人欢会梦境,是写作者思而不见,就只能在梦中寻觅。两人在梦中相会,小窗之下,携手同游,十分惬意。这里词人相思的内容,梦见的内容都没有直接表露,是欲说还休,欲露还藏,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沈祖棻在《宋词赏析》中说:“相思在‘见梅枝’之后,似见花而怀人,然证之‘几度’一句,则固未尝一日忘也”。这不禁让人想起苏轼的《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都是写现实中不能相见,只能在梦中见面。“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是写另一种梦境,与前一种梦境形成对比。今夜伊人不曾入梦,毫无踪迹,作者只好在凄冷的庭院中独自徘徊,然最终还是一无所获,无限凄凉。“寒侵被,尚未知”作者太专注于在梦中寻找伊人,以致寒气侵入衾被,也感觉不到。这里作者笔锋一转,回到现实,更加表现了词人全身心的投入对恋人的追寻。两种梦境相比,前者能给予暂时的安慰,后者却带来无限的伤感。梦境,本来是虚无缥缈的,词人正是借此进一步诉说别后对情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 下片是写醒后离思。“湿红恨墨浅封题”,这是写词人所思念的恋人,含泪给词人写信的情景。泪痕滴湿了香笺,满含离恨的墨迹已变得模糊不清。一个“浅”字,却恰好透露出离恨之深。晏几道的《思远人》中说:“泪弹不尽当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姜夔的这句就是化用其意。薄薄香笺,和泪写成,而无限伤心往事,尽在其中。“宝筝空,无雁飞”追忆恋人,古筝尤在,然人已在他乡,只有伊人当年弹奏的宝筝,徒然闲置。“无雁飞”有的解释说“雁”是指飞雁传信的意思,那这句是在说明通信困难,写好的信也无从传递,已经没有联系了。而有的解释“雁”是指古筝上的短柱。这句与“宝筝空”相连,还是在说词人与恋人相别离,宝筝犹在,只是再也无人弹奏。“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孤独无奈之中词人转向了对俊游旧地的揣想,“巷陌”依然而人事已非,大概只有枯树斜阳依旧,平添凄凉感伤之情。“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回想早时扁舟同游的约定,现在已经是很难实现了,这种凄苦的心境只好以低吟悲歌来抒发“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春草赋”是指淮南小山赋春草之作:“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这是感叹游者不归,暮春来临,岁月悄然消逝。姜夔也是化用其句,倾尽了无尽了离思。最后两句,“漂零客,泪满衣”,总收全词,戛然而止。是既恨相见之难,兼以自叹飘泊,自伤身世,词人将对身世的感叹,离思的酸楚推到了极致。 纵观这首词,时空的不断转移是其重要特点。整首词梦境与现实,追忆过去与当下交织在一起。姜夔的这首恋情词注重的不是声色描写,也不是行动描写,而主要是反复倾诉一种难言的内心感受,以蕴藉深挚见长,可说是落落而多低徊不尽的风致。 7.姜夔属于哪个词派,是豪放还是婉约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在他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战争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于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虽然为此也发出或流露过激昂的呼声,而凄凉的心情却表现在一生的大部分文学和音乐创作里。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 主要作品 今存词八十多首,多为记游、咏物和抒写个人身世、离别相思之作,偶然也流露出对于时事的感慨。其词情意真挚,格律严密,语言华美,风格清幽冷隽,有以瘦硬清刚之笔调矫婉约词媚无力之意。代表作《暗香》、《疏影》,借咏叹梅花,感伤身世,抒发郁郁不平之情。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党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其《扬州慢》(淮左名都)是较有现实内容工作,它通过描绘金兵洗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表现对南宋衰亡局面的伤悼和对金兵暴行的憎恨。词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几句颇受人们称道。他晚年受辛弃疾影响,词风有所转变,如《永遇乐》(云隔迷楼)、《汉宫春》(云日归欤)等,呈现出豪放风格。《白石道人歌曲》中有十七首自度曲,并注有旁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南宋乐谱资料。姜夔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是格律派的代表作家,对后世影响较大。其诗初学黄庭坚,后学晚唐陆龟蒙,虽精心刻意词句,但较少纤巧之痕,诗风清妙秀远,如《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等。所著《诗说》颇有独到见解。生平详见夏承焘《姜白石编年笺校》等。卒年据《姜夔卒年新考》。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和琴曲《古怨》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创作风格和思想内容的完美结合,并且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张炎认为宋代词学的创作风格是趋向“清空”的,而审美理想是趋向“骚雅”的。到了姜夔的笔下,才把它们绾结起来。姜夔恪守本色,一切从法度出发,这使清空和骚雅的结合成为一种必然。姜夔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雅化,南宋中后期词人极工极变,皆不出姜夔的划域,并且各具姜夔的某种风格特征。后来这些相近的风格汇集起来,就形成了一个词学流派。这就是以姜夔为典范的南宋江湖词派。而江湖词派的三部词法,两部词选,还有频繁的词社聚会,都是在实践和传递姜夔的清空骚雅词法。像这样同时具备词人、词作、词选、词论、词社等五种因素比较典型的词学流派,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还是不多见的。[7] 以姜夔为典范的南宋江湖词派 姜夔是南宋格律词派的主要代表.他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开创了一种新型的风格,词以"清妙秀远"见长,用笔清劲峻雅,格调清空高远,使宋词在晚期再度表现出刚健的后劲,展示出新的姿彩.他对发展和丰富词的表现形式,推动整个宋词的最终成熟,有突出的贡献,在宋代词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 8.音乐家姜夔是江西何地人姜夔,是我国南宋著名的诗词作家、音乐家。 他在文学艺术 上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仅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成为当时一大 词家和诗人,而且娴通音律,善吹箫弹琴,有乐论著述,作词谱 曲,受到时人称道。 姜夔(1155—1221年),字尧章,一字石帚,别号白石道人。 鄱阳(今江西波阳县)人。 是南宋惟一有词调曲谱传世的杰出词 人,同时也是南宋“清空派”词人的杰出代表之一。姜夔少年丧父,曾随姊生活。 得亲友介绍,就学于诗词名流 千岩老人萧德藻,并得其赏识,后娶其侄女为妻。随后姜夔依萧 德藻寓居湖州(今浙江吴兴市),卜居弁山白石洞下,人称白石道 人。 经萧德藻介绍,姜夔带着诗稿谒见了当时的著名诗人杨万 里,杨万里称誉他“文无所不工”,又写诗介绍他赴苏州谒见曾任 参知政事的诗人范成大,自此,姜夔与这些名重一时的诗人结下 了翰墨交谊,并不断往来于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杭州、苏州、金 陵(今江苏南京市)、合肥等地,增长了见闻,拓宽了视野。 姜夔40岁左右时,纳交于世家贵冑张鉴。 张鉴是南宋大将 张俊的后代,在杭州、无锡等地都拥有大量的田宅,他一度无私 地资助姜夔,甚至曾想出资为姜夔买官爵,被姜夔婉言谢绝了。姜夔称他和张鉴“十年相处,情甚骨肉”,他所以能够长期寓居西湖,浪游浙东、无锡诸处,主要是由于得到了张鉴资助。 姜夔多才多艺,除擅作诗词之外,还擅长书法,精通音律。他经常能在通用词调外,每自创词牌,自制新调曲谱,并能吹弹伴和;旧的词调经他的手笔,顿生新意,如平韵《满江红》,这在当时确属难能可贵。 只有北宋的周邦彦在自作词曲方面,能与他相提并论,世人因称“前有美成,后有尧章”。 姜夔早年曾和大多数旧时文人一样,怀有求为世用、施展抱负的热情,于庆元三年(1197年)向朝廷上《大乐议》《琴瑟考古图》,建议整理国乐,但没有引起重视。 两年之后,他又上《圣宋饶歌》,获诏允许免解(不必经由地方考选的手续)参加礼部进士考试,但未考中,向上之心顿时冷却了下来,于是布衣终身。 姜夔的著述,可考的有10余种,今存者主要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 集中存诗180余首,词80多篇。姜夔的诗,风格自是不一样,清秀中能见独特的风韵,姜夔早年所写的《扬州慢》就显露出卓越的艺术才华。 有人称他继承和发展了江西诗派的风韵,有《白石诗集》传世。 清代诗人朱葬尊在《重锓裘司直诗集序》中论江西诗派时说:“继萧东夫(即萧德藻)起者,姜尧章其尤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