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八年级下册唐诗五首翻译

1. 唐诗五首翻译

唐诗五首翻译

1.唐诗五首加意思

春望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静夜思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嫦娥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赏析: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秋词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原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2.求五首唐诗···+翻译 +评析~~~~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年轻时就远离故乡,到老才回归家园。

家乡话至今未变,黑头发却早已斑白。村中少年各个面目陌生,见面竟笑吟吟向我发问:“你从哪里来,客人?” 赏析:这首七言绝句题为“回乡偶书”,但并非“偶然写成”,而是包含和寄托了一个回归故乡的游子的万千思绪和无限感慨。

其中有流浪漂泊的凄苦:少小离家,至老方回,半世飘零,黑发变白;有对故乡思心不改的赤诚:长期在外而乡音未变;更有回乡后的尴尬与悲凉:兴冲冲地回到家乡,村中人却不认识自己。这“笑问”的背后,该有多少难以言说的辛酸和悲苦啊。

短短的四句,看似轻描淡写,含义竟如此丰富,感情竟如此深沉,令人击节称叹。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汉时的边关,远赴万里出征的将士,多少年来一去不见回还。

如果当年的飞将军李广还在,胡人的战马一定不会度过阴山。 赏析:这首诗曾被人们推为唐人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

在一个月明之夜,诗人站在一座边塞孤城上怀古伤今:秦汉时的日月星辰至今人在,关塞河山也至今未变,可是边关战事却今非昔比-------远赴万里出征的士卒或战死沙场,或长期不得回归家园。诗人由此回想起汉代守关名将李广并愤然作叹--------李广要是还在,情况就不会是这样!是缅怀伤感,也是谴责讽讥。

如果换个角度,这首诗又可看作是边塞将士马革裹尸的豪迈誓词。因此,这首《出塞》诗又可看作是诗人怀古伤今的沉痛喟叹,也可看作是边关将士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一个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古琴曲伴着我长歌短吟。没人知道这僻静得胜地,明月当空照陪我消遣散心。

赏析:这首诗是王维个人爱好、性情、心态的书写。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是人尽情地享受着清净、悠闲,兴致所至,弹琴,唱歌,无拘无束,率性自由。

寂寞了,有清风抚慰,有明月作伴。 秋浦歌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译文:一头白发三千丈,因为仇怨这样长。临镜而照吃一惊,哪来霜雪染双鬓? 赏析:大约在唐天宝十二年,李白漫游到了秋浦,这时据诗人离开长安已近十年,他已经五十岁左右了。

临镜而照,诗人已鬓发灰白,年轻时想使“天宇一清”的壮志不但未能实现,自身反倒落得个奔波流浪,居无定所。所以诗人用鬓发似霜雪的比喻、白发三千丈的夸张来极力突出他无法排遣的愁绪。

元日 (唐§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声声爆竹中旧的一年结束,春风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里。明媚的阳光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口都换上了新的桃符。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农历正月初一早晨节日气氛的描写,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心情。诗中每句各取一景,各叙一事,以清脆的爆竹、温煦的春风、明媚的太阳、新挂的桃符渲染出了节日浓浓的喜庆气氛。

虽句句写景,但诗人的心情无处不在显露,每句都洋溢着喜悦向上的精神。

3.唐诗五首

诗词五首(附译文)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汗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译文: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译文:秦淮河上的秋水荡漾,暮霭象轻纱般的舒卷飞翔。

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烟雾,两岸金沙随夜色沉入溶溶的月光。我在停泊的小船上静静眺望,对岸酒家的灯火一片辉煌。

歌女如春,“游客”颠狂,《后庭花》的歌声弥漫江上,可有谁想到了国破家亡?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

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

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4.唐诗五首加意思

春望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静夜思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嫦娥朝代:唐代作者:李商隐原文: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赏析: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秋词朝代:唐代作者:刘禹锡原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5.七年级下册课后五首诗翻译

1.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2.在岐王宅里经常看见您,在崔九堂前数次听到你的歌声。而今江南已是风景如画,在这落花时节又碰见您。

3.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你背着的斗笠还带着夕阳,独自归向远方的青山。

4.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 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 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烛芯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截……

5.李白,杜甫的诗有很多人能背诵出来~到现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现代的社会还应该有新一代的人才涌现~各自发扬各自的风格影响百年

6.唐诗,宋词,元曲各五首加意思,急

唐诗1,、行宫 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译文早已空虚冷寞的古行宫,零落宫花依然开行艳红。

有几个满头白发的宫女,闲坐谈论当年的唐玄宗。2、杂诗·君自故乡来 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翻译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3、后宫词 白居易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译文泪水湿透罗巾,好梦却难做成;深夜,前殿传来有节奏的歌声。

红颜尚未衰减,恩宠却已断绝;她独倚着熏笼,一直坐待天明。4、怨情 李白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译文美人儿卷起珠帘等待等待,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

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5、登乐游原 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译文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宋词1、望江南·梳洗罢 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译文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 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

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苹洲上。2、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翻译姑且让老夫我表现(展示)一下少年的轻狂(或狂傲),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随从将士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和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昔日的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

鬓边白发犹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你会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要紧握强弓,把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的弓上,看准西北的敌人,狠狠地射杀敌人。

2、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 欧阳修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

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译文清晨起来,将帘幕卷起,看见满地清霜。

天气太多,你用热气呵着纤手,试着描画梅花妆。都因离别的幽恨,所以你故意把双眉画成山的式样,浅淡而又细长。

思念往事,痛惜流逝的年华,更是令人感伤。想要唱歌却先收起微笑,想要微笑却又愁上眉头,这真是最令人断肠的事情。

3、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晏几道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译文回首西楼欢宴,已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眼前斜月窗半,词人却不能成寐,画屏上景物特别平静悠闲,反衬出他心境的寂寞无聊。

"衣上酒痕"是欢宴留下的印迹,"诗里字"是筵席上题写的词章,本是欢乐生活的表记,而今只能引人神伤了。蜡烛似乎也同情于人,却又自伤无计消除主人心头的凄凉,只得在寒夜中替人垂泪了,浑成不如小杜,却自具新意。

4、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王安石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译文伊尹和吕尚两人曾是农夫和渔翁,他们曾经历所有的穷困而发达。

如果不是汤王、文王发现并重用,他俩也就老死山野了。汤武二帝虽然是偶遇贤臣,使得如云生龙、风随虎一般,谈笑中建起了王业。

可是直到千载之后的今天,伊、吕两人的功劳又有谁敢与其争比!5、满庭芳·夏景 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译文风使春季的莺雏长成,夏雨让梅子变得肥美,正午茂密的经树酒下圆形的阴凉笼罩的地面。地势低洼靠近山,衣服潮湿总费炉火烘干。

人家寂静乌鸦无忧自乐翩翩,小桥外边,新涨的绿水湍流激溅。久久凭靠栏杆,遍地黄芦苦竹,竟仿佛我自己像遭贬的折居易泛舟九江边。

年复一年。犹如春来秋去的社燕,飘飞流浪在大漠荒原,来寄居在长长的屋檐。

且不去想那身外的功名业绩,还是怡心畅神,常坐酒樽前。我这疲倦、憔悴的江南游子,再不忍听激越、繁复的管弦。

就在歌宴边,为我安上一个枕席,让我醉后可以随意安眠。元曲1、正宫·鹦鹉曲 白贲侬家鹦鹉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

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觉来时满眼青山暮,抖擞绿蓑归去。

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 译文我家就在鹦鹉洲旁居住,我是个不识字的渔夫。

乘一叶扁舟任它在浪花里飘流,在江南烟雨蒙蒙。

7.【求五首李商隐的诗要求翻译及写出中心思想】

乐游原李商隐向 晚 意 不 适,驱 车 登 古 原.夕 阳 无 限 好,只 是 近 黄 昏.[注释]1.乐游原:在长安城南.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它可望长安城.2.不适:不悦,不快.-------------------------------------------------------------------------------[简析]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这首诗就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其中也富有爱惜光阴的积极意义.对本诗素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只是”无转折之意,而是“就是”“正是”之意,那就无伤感惋惜之情了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①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②,却话③巴山夜雨时.【注释】①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②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③却话:重头谈起.【简析】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晚睛 作者: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1,春去夏犹清2.天意怜幽草3,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4,微注小窗明5.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6.全部注释 1.深居:此谓幽居.且居处较高,可俯视城池.夹城:一说是两重城墙,中间有通道.一说是瓮城,即大城门外的月城,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卫功能.2.刚入初夏,尚未炎热,仍然感到清爽.3.幽草:此有自喻之意.4.并:更.迥:远.5.微注句:写夕阳照进小窗.6.越鸟句:桂林属百越之地,故称其鸟为越鸟.这两句写天睛后,鸟巢干燥,鸟的羽毛也干了,归飞的体态更加轻盈.这首诗大约写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的初夏,作者任桂管观察使郑亚的慕僚,刚到桂林不久,在一个雨后初晴的傍晚,登楼赏景,乃以此诗记一时之观感.诗的情调比较轻松乐观."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是名句,情景浑融,既写出大自然的诗意美,又深含生活感受和人生哲理,而出语自然天成,写景寄兴妙在有意无意之间.《网师园唐诗笺》云:"玉溪咏物,妙能体贴,时有佳句,在可解不可解之间.风人比兴之意,纯自意匠经营中得来." 对不起啊,只找到3个。

8.最短的唐诗要五首

一、《山中送别》

1、作者:唐代王维

2、原文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3、翻译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二、《静夜思》

1、作者:唐代李白

2、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翻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三、《山中》

1、作者:唐代王勃

2、原文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3、翻译

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外只留太久。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时思念。

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

四、《八阵图》

1、作者:唐代杜甫

2、原文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3、翻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五、《鸟鸣涧》

1、作者:唐代王维

2、原文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翻译

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