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从军行杨炯

1. 唐诗从军行

唐诗从军行

1.古诗《从军行》

从军行二首

李白

其一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译文:从军到过玉门关,逐虏上过金微山。笛声高奏《梅花落》之曲,手中的大刀的刀环像明月一样圆。瀚海之上战鼓咚咚,杀气直冲云霄。愿斩敌阵单于之首,长驱直下铁门关,永息战尘。

其二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译文: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扩展资料: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而又哀婉动人的诗篇。

诗作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虽战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从军行

2.古诗从军行

从军行 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诗歌抒写了诗人 建功立业,投笔从戎的强烈爱国情怀 。

(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豪情壮志。) 从军行 王昌龄·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充满蓬勃高昂气势的战争题材的诗歌,要数唐朝前期的边塞诗了。

这些诗气势宏伟,乐观激昂。以上两首是这些诗中的名作,而尤以后一首为高,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前一首借雪山孤城作背景,有力地显示出战士们誓扫楼兰的决心,至今读来,犹有黄沙扑面之感。后一首起笔不凡,引起人们对秦汉以来边塞征战年年,无数将士战死沙场的无限沉思;因有前两句,所以后两句所表达的愿望就更加含蓄深沉,耐人反复寻味。

从军行 王昌龄·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 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5。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参考译文】 :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作品赏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3.从军行(其四)古诗意思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来.【鉴赏】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门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4.古代所有的从军行古诗

从军行 【唐】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其三) 王昌龄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其五) 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其六) 王昌龄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从军行(其七) 王昌龄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从军行 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 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从军行】希和 枉自悲伤总逢春,独去他乡作军人。

千日离愁随飞雪,万里狂沙吹北风。 无月此情向谁诉,有泪今宵伴泣声。

游子夜夜归故里,山高水深难阻魂。【从军行】李昂 汉家未得燕支山, 征戍年年沙朔间。

塞下长驱汗血马, 云中恒闭玉门关。 阴山瀚海千万里, 此日桑河冻流水。

稽洛川边胡骑来, 渔阳戍里烽烟起。 长途羽檄何相望, 天子按剑思北方。

羽林练士拭金甲, 将军校战出玉堂。 幽陵异域风烟改, 亭障连连古今在。

夜闻鸿雁南渡河, 晓望旌旗北临海。 塞沙飞淅沥,遥裔连穷碛。

玄漠云平初合阵, 西山月出闻鸣镝。 城南百战多苦辛, 路傍死卧黄沙人。

戎衣不脱随霜雪, 汗马「走参」「走覃」长被铁。 杨叶楼中不寄书, 莲花剑上空流血。

匈奴未灭不言家, 驱逐行行边徼赊。 归心海外见明月, 别思天边梦落花。

天边回望何悠悠, 芳树无人渡陇头。 春云不变阳关雪, 桑叶先知胡地秋。

田畴不卖卢龙策, 窦宪思勒燕然石。 麾兵静北垂,此日交河湄。

欲令塞上无干戚, 会待单于系颈时。【从军行】刘长卿 回看虏骑合,城下汉兵稀。

白刃两相向,黄云愁不飞。 手中无尺铁,徒欲突重围。

【从军行】 卢思道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艮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白云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 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5.从军行的 古诗

从军行 【唐】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其三) 王昌龄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其六) 王昌龄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从军行(其七) 王昌龄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希和

枉自悲伤总逢春,独去他乡作军人。

千日离愁随飞雪,万里狂沙吹北风。

无月此情向谁诉,有泪今宵伴泣声。

游子夜夜归故里,山高水深难阻魂。

【从军行】李昂

汉家未得燕支山, 征戍年年沙朔间。

塞下长驱汗血马, 云中恒闭玉门关。

阴山瀚海千万里, 此日桑河冻流水。

稽洛川边胡骑来, 渔阳戍里烽烟起。

长途羽檄何相望, 天子按剑思北方。

羽林练士拭金甲, 将军校战出玉堂。

幽陵异域风烟改, 亭障连连古今在。

夜闻鸿雁南渡河, 晓望旌旗北临海。

塞沙飞淅沥,遥裔连穷碛。

玄漠云平初合阵, 西山月出闻鸣镝。

城南百战多苦辛, 路傍死卧黄沙人。

戎衣不脱随霜雪, 汗马「走参」「走覃」长被铁。

杨叶楼中不寄书, 莲花剑上空流血。

匈奴未灭不言家, 驱逐行行边徼赊。

归心海外见明月, 别思天边梦落花。

天边回望何悠悠, 芳树无人渡陇头。

春云不变阳关雪, 桑叶先知胡地秋。

田畴不卖卢龙策, 窦宪思勒燕然石。

麾兵静北垂,此日交河湄。

欲令塞上无干戚, 会待单于系颈时。

【从军行】刘长卿

回看虏骑合,城下汉兵稀。

白刃两相向,黄云愁不飞。

手中无尺铁,徒欲突重围。

【从军行】 卢思道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艮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白云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 军行万里出龙庭,

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