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赠花卿》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美妙悠扬的乐曲,整日地飘散在锦城上空,轻轻的荡漾在锦江波上,悠悠地升腾进白云之间。 如此美妙音乐,只应神仙享用,世间的平民百姓,一生能听几回?原诗如下, 赠花卿 唐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译文如下, 美妙悠扬的乐曲,整日地飘散在锦城上空,轻轻的荡漾在锦江波上,悠悠地升腾进白云之间。如此美妙音乐,只应神仙享用,世间的平民百姓,一生能听几回? 扩展资料: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音乐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 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这些乐制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在这首诗里,“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 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 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2.古诗:赠花卿杜甫的《赠花卿》 赠花卿 作者:【杜甫】 年代:【唐】 体裁:【七绝】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 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 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 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 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 你看: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 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 “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 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云:“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棉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谓作得恰到好处。 正如杨伦所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 (《杜诗镜铨》)。 3.赠花卿古诗诗句意思《赠花卿》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约作于公元761年(唐上元二年).杜甫常常到各地游览,有一天,杜甫来到花敬定的府上,在花卿的府上听到悠扬动听的乐曲.乐曲如此之美,杜甫十分感叹,故即兴挥毫写下了这首诗,称赞乐曲是人间难得一闻的天上仙乐. 赠花卿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1) 半入江风半入云.(2) 此曲只应天上有,(3) 人间能得几回闻.(4)作品注释 (1)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1] (2)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3)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4)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5)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6)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2] 作品译文 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 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 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3]。 4.古诗(赠花卿)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这句说战乱勘定后的成都,主将大张筵席,尽情作乐。 此诗约作于上元二年(761)。花卿,指花敬定。卿,是对地位和年辈较低的人的一种客气称呼。花敬定是当时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在平定梓州刺史段子璋叛乱中立功。这首诗可能是在花敬定举行的一次宴会上即兴之作。 关于此诗的意旨,前人说法不一。一说为讽刺。杨慎《升庵诗话》云:(花卿)"蜀之勇将也,恃功骄恣。杜公此诗讥其僭用天子礼乐也。而含蓄不露,有风人言之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之旨。公之绝句百余首,此为之冠"。《杜诗镜铨》:"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 一说无讽刺,乃赠歌妓之作。《唐风怀》云:"南村曰:少陵篇咏,感事固多,然亦未必皆有所指也。杨用修以花卿为敬定,颇似傅会。元端云是'歌妓',于理或然"。《网师园唐诗笺》:"不必果有讽刺,而含蕴无尽。" 也有不究意旨者。《杜诗详注》:"此诗风华流丽,顿挫抑扬,虽太白、少伯,无以过之"。 赏析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你看:“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云:“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棉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谓作得恰到好处。正如杨伦所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杜诗镜铨》) 5.古诗赠花卿的意思是什么赠花卿 (唐)杜甫 赠花卿① 唐 杜甫 锦城②丝管③日纷纷④,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⑤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解释: ①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 ②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③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这句说战乱勘定后的成都,主将大张筵席,尽情作乐。 ④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⑤天上:双关语,表面上指天宫,实指皇宫。 此诗约作于上元二年(761)。花卿,指花敬定。卿,是对地位和年辈较低的人的一种客气称呼。花敬定是当时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在平定梓州刺史段子璋叛乱中立功。这首诗可能是在花敬定举行的一次宴会上即兴之作。 关于此诗的意旨,前人说法不一。一说为讽刺。杨慎《升庵诗话》云:(花卿)"蜀之勇将也,恃功骄恣。杜公此诗讥其僭用天子礼乐也。而含蓄不露,有风人言之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之旨。公之绝句百余首,此为之冠"。《杜诗镜铨》:"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 一说无讽刺,乃赠歌妓之作。《唐风怀》云:"南村曰:少陵篇咏,感事固多,然亦未必皆有所指也。杨用修以花卿为敬定,颇似傅会。元端云是'歌妓',于理或然"。《网师园唐诗笺》:"不必果有讽刺,而含蕴无尽。" 也有不究意旨者。《杜诗详注》:"此诗风华流丽,顿挫抑扬,虽太白、少伯,无以过之"。 赏析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6.赠花卿古诗诗句意思《赠花卿》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约作于公元761年(唐上元二年)。杜甫常常到各地游览,有一天,杜甫来到花敬定的府上,在花卿的府上听到悠扬动听的乐曲。 乐曲如此之美,杜甫十分感叹,故即兴挥毫写下了这首诗,称赞乐曲是人间难得一闻的天上仙乐。 赠花卿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1) 半入江风半入云。 (2) 此曲只应天上有,(3) 人间能得几回闻。(4)作品注释 (1)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 [1] (2)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3)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4)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5)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6)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 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2] 作品译文 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 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 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3]。 7.《赠花卿》古诗全文是什么赠花卿 唐代: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 唐代: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译文 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 注释 (1)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 (2)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3)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4)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5)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6)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8.赠花卿 古诗名 注解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有几回闻? [注释]: 1. 花卿:即花敬定,唐朝武将,曾平定段子璋之乱。杜甫《戏作花卿歌》“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即此花卿。 卿:尊称。 2. 锦城:四川省成都市。 丝管:弦乐器,管乐器,此代音乐。纷纷:繁多而纷乱。 此处应是“繁盛”意。 3. 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江风飘散,飘到江上,飘入云层。 “半入”并非各半。 4. 天上有:以仙乐比之。 5. 几回闻:听到几回。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 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 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 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你看: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 “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 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 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 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 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 不应“得闻” 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云:“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 (《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棉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谓作得恰到好处。正如杨伦所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 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杜诗镜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