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宋词品鉴

1.唐诗鉴赏举隅怎么样

昨天看《中国青年报》,有篇关于本书的评论。

把我想说的都说了。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康震教授认为,在浮躁仓促的当下,年轻人需要经典,也需要对经典的经典阐释。

“因为经典的标准与共识不仅属于空间,也属于时间。在经历了上千年的时空转换之后,后来者很难凭借现代汉语穿越时空隧道感受古典美感的全部魅力。

这就需要经典的阐释者拨开重重迷雾,为我们展现经典丛林的深层景观。”他认为,这套“名家品经典”的最大贡献在于,帮助忙碌的当代人,在上下几千年的传统坐标中找到属于个人的精神归宿。

据介绍,“名家品经典”包括夏承焘的《唐宋词品鉴》,夏承焘、盛静霞的《唐宋词选讲》,程千帆的《读宋诗随笔》,刘逸生的《唐诗小札》、《宋词小札》,霍松林的《唐诗鉴赏举隅》、《宋诗鉴赏举隅》,艾治平的《花间词品读》、《清词品读》等近十种。作者夏承焘、盛静霞、程千帆、刘逸生、霍松林等,均为现当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的一流学家。

一方面,他们所品读鉴赏的诗、词、文、小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经典;另一方面,他们学养深厚,学贯中西,眼力独具,表达古雅。其鉴赏文字也代表当下中国古典诗、词、文、小说品读的高水准。

品读经典,关键是“知识正确” 在康震看来,“名家品经典”系列丛书就是一套阐释经典的经典精品。“说它经典,是因为阐释者都是20世纪以来唐诗宋词研究的名家大师,他们对唐诗宋词的阐释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早已成为社会民众理解、欣赏唐诗宋词的标准与共识。”

他说,李白、苏轼、辛弃疾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往,他们的精神成就之所以依然深深地影响着当代人,就是因为有夏承焘、程千帆、霍松林等经典的阐释者——“他们成为连接古代与现代,圣贤与民众,意象与生活,诗词与人生的精神光缆,成为我们穿越盛唐气象、大宋雅韵的引领者。” 近年来的图书市场,对中国经典的“品读”、“诠释”、“新解”、“大话”铺天盖地。

为什么要出版这套“名家品经典”?出版方表示,这套“名家品经典”的品质与某些市场化的“品鉴”与“大话”有本质不同。有些“品鉴”,或因作者学养不足而哗众取宠,或因选文不精而粗制滥造,或热炒作秀、市场唯上。

它们所形成的市场风潮,不但没有将中国的文化经典进行条分缕析、细致入微地精华呈现,反而多有错读、粗读、滥读、误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所伤害。 “关键是它的‘知识正确’。”

学者鲍鹏山说,“这套书鉴赏的作品,都是公认的古典文学名篇。既代表中国古典诗词的最高成就,又体现着多样性的风格和艺术特征。

这些作品,涉及文学史、文体史、作家生平和风格等诸多知识。能否正确叙述和传达,不仅是作者的水平问题,还有作者的态度问题——这些大家是相应知识体系中的权威,学风优良,学品可靠,学术规范严谨,所以,读这样的书,不会在知识上被误导。”

鲍鹏山批评道:“当下很多类似‘古典诗词鉴赏’的著作或讲演,大行其道。但多是很有限的阅读经验和偏狭的鉴赏趣味,天马行空,随性延伸。

毫不顾忌作品本身之客观情实、之古韵国风。这类‘鉴赏’听多了、读多了,不仅会降低古典诗词的品位,败坏学术品格,甚至还会给大众头脑中塞进一大堆错误的‘知与识’。

非但不让他们接近‘真与美’,反而误导之趋近歧途。”还有专家则认为,大部分读者读书是盲目的,往往随波逐流,跟风而动。

因而近几年来,社会上形成了一种“伪国学热”风潮。 因此,鲍鹏山认为,中国古代的诗词作品,汗牛充栋,浩如烟海。

一个好的选本可以让读者窥斑知豹,经过大家的分析、鉴赏、导读、指点,一般读者可以由此门径,入古典文学的堂奥。一套货真价实的“名家品经典”,可以对当下的“伪国学热”起到一种对峙作用。

唯有大家,才能在时空坐标上观照经典 康震则从中国诗歌历史评价“名家品经典”的价值。他认为,唐宋诗词的经典性表现在它是中华民族表达情感、抒发情怀最精粹最敏锐的诗歌形态。

就诗歌形态而言,唐宋诗词的格律、意象、语汇达到了最精密的程度。“在诗歌的最初,格律是自发的,是一种悦耳的协调感受,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因循继承。

随着创作经验的不断累积,对美的追求开始由自发走向自觉,而格律早已不仅仅是一种悦耳的经验,更成为悦神悦志的精神节拍。并且,在无数次的演练学习中,悦神悦志的节拍将格律诗推向民族审美意识最巅峰的体验——在这套选本中,这些得以充分体现。”

他说。 以霍松林的《宋诗鉴赏举隅》为例。

其中品鉴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之“春风又绿江南岸”时说:“王安石变法,受到猛烈攻击,阻力极大,因而罢相。二次拜相,赴京师途中疑虑重重。

这首诗,便是心态的外化。有的鉴赏家东拉西扯,全未搔到痒处。”

不仅言诗,更言世情与情志。如,品鉴黄庭坚的《寄黄几复》中言:“黄庭坚推崇杜甫,以杜诗为学习榜样。

他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古之能为文章者,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堪称诗人小传。其传承之来龙去脉,一览无余。”

“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康震。

2.古诗的品鉴怎么写

推荐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是学习写古诗的入门书.格律,韵部等知识都包括其中了.因为关于诗词创作的书太过庞杂,王力先生是中国古代汉语界的宗师和权威,先读他的书打基础.如果想精进的话,可以继续读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是一本相当系统的专著填词是按一定的词谱的,现在通行的是《白香词谱》和《钦定词谱》.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关于词的知识,可以读龙榆生先生的《词学概论》.写诗还是要培养语感的,建议多读前人的作品,先读李白、王维,掌握诗的谋篇布局;再读李商隐、杜甫,强调练字练句,对写作古诗很有帮助.如果有兴趣还可以读读前人的诗话词话,是古人讨论如何作诗和品鉴诗的.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有编过《历代词话丛编》,不妨一读。

3.古诗的品鉴怎么写

推荐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是学习写古诗的入门书.格律,韵部等知识都包括其中了.因为关于诗词创作的书太过庞杂,王力先生是中国古代汉语界的宗师和权威,先读他的书打基础.如果想精进的话,可以继续读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是一本相当系统的专著填词是按一定的词谱的,现在通行的是《白香词谱》和《钦定词谱》.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关于词的知识,可以读龙榆生先生的《词学概论》.写诗还是要培养语感的,建议多读前人的作品,先读李白、王维,掌握诗的谋篇布局;再读李商隐、杜甫,强调练字练句,对写作古诗很有帮助.如果有兴趣还可以读读前人的诗话词话,是古人讨论如何作诗和品鉴诗的.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有编过《历代词话丛编》,不妨一读。

4.唐诗宋词鉴赏十五首

1 感遇十二首之一 五言古诗 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赏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 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 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 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2 感遇十二首之二 五言古诗 张九龄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赏析】:此诗中作者自比幽居的隐士,虽然自己被贬官在外,没有尘世间的杂念,但是一片忠君报国的赤心不灭, 仍然怀念远在朝延的君王。

诗中以“高鸟”比喻君王,以“飞”比喻在朝廷,以“沉”比喻在野,非常形 象新颖。 3 感遇十二首之三 五言古诗 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赏析】: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

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

诗中前四 句是“比兴”,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 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

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 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 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感叹。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

结句以反诘作收,深沉有力, 情味无穷。 4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五言古诗 李白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

全诗写月夜在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 隐士。诗写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静、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

诗以“暮”开首,为“宿” 开拓。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共忘机”。

这些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溢 ,同时也是作者政治失望的一种表现。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受陶潜田园诗的影响。

然陶诗显得平 淡恬静,既不着意染色,口气也极和缓。如“暧暧无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等等。

而李诗却着意渲染。可见陶李两者风格迥异。

6 月下独酌 五言古诗 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赏析】: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

全诗围绕一个“独”字,写一种世无知音的孤寂之情。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 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 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

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 段,写花、酒、人、月影。

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 ,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

最后六句为第三段, 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 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 看,却极度凄凉。 7 春思 五言古诗 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

开头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写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 日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三、四句由开头两句生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 定思归怀己,此时秦桑已低,妾已断肠,进一层表达了思妇之情。

五、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时,思妇 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她对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全诗以景寄情,春景成了征夫思妇刻骨相思的引信, 别具一格,委婉动人。

8 望岳 五言古诗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沈德潜《唐诗别裁》评论说:“齐鲁青未了五字已尽 泰山。”

诗以“望”入题,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前两句,开门见山,写泰山的高峻伟大, 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

5.唐诗宋词

一、你觉得唐朝和宋朝有在精神气度上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在文学上有什么表现?回答:唐朝国家富强而且思想外向,愿意开拓疆土,唐朝还是中国历代灭亡少数民族和国家最多,而宋朝,思想守旧不思进取,重文轻武,文人地位低下。

在文学上,唐朝的诗歌比较豪放大气,唐人是入世的,比如李白的诗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展现了这种气质;而宋朝诗歌有城市化、江南化、女性化的特点,比较婉约阴柔,但是也有豁达的风格。看东坡被贬黄州所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唐诗的发展有其特定的轨迹,所谓初唐情怀、盛唐气象、中唐格调、晚唐风韵,选取你印象最深刻一个时段来说说你的理解,你可以举一首诗歌或者一位诗人进行品鉴,也可以谈谈对这个时期风格的看法。回答:唐诗的发展有其特定的轨迹,所谓初唐情怀、盛唐气象、中唐格调、晚唐风韵,选取你印象最深刻一个时段来说说你的理解,你可以举一首诗歌或者一位诗人进行品鉴,也可以谈谈对这个时期风格的看法。

(5分)引“叶嘉莹说初盛唐诗”:“如果说汉魏诗的特色是以‘风骨’为好,那么盛唐诗的特色则是以'兴象‘为主。什么是兴象?就是结合了内心想法的大自然的景象。

“《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先来逐字逐句看这首诗。靠岸停泊在充满雾气的沙洲,夕阳西下,一股乡愁慢慢津上了旅客(孟浩然自己)的心头。

有一些诗呢,写景是为了写心情,这种手法被称为”比“,也就是我是为了写我的心情而写的景色。而盛唐诗的特色是”兴“,就是景色触发了我的一些想法,景在先,情在后。

这首诗里孟浩然有景生情,称为”兴“。这种情十分的真挚,是真的心有所感,并不是所说的硬生生的套上去的”俗情“。

看后面两句话,虽是写景,又何尝不是在写情。旷野茫茫,天空低低的在头顶,江水清清,月亮在天空中在江水中。

独自一人看这旷野,看着明月,孤独思乡。三、宋词有所谓城市化、江南化、女性化的三大特点,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一点谈谈你的体会,可以举一首词或者一位词人来进行具体分析,也可以说说你赞同或者反对这一点的原因。

回答:我认为宋词的女性化比较明显,下面以李清照为例。李清照的现代女性意识更多的是在思想上表现出。

比如词《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首小词,描写少女好奇而羞涩的情怀,感情质朴真挚,易安用“溜”、“走”、“回首”、“嗅”四个动作,把一个芳华少女这种情怀活灵活现地描画出来。

在封建闭塞的古代,女子一般只能藏于闺阁中,要随时表现得大方得体,她们思想保守,没有主观思想。纵使心中有所想,也绝不会让人嗅得半分,更不用说像易安一样如此直接明白得表现少女情怀了。

王灼说: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

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碧鸡漫志》卷二)。这种批评也正说明了李清照词的意旨在客观上是违背了封建规范的。

饱满真实的情感是李清照词作的生命。无论是写少女对理想爱情的渴望,还是写少妇的离别相思之苦,以及被良辰美景引发的难抑的爱欲,都是来自于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是源于生命欲求而发出的呼声,表现的是生命的自然本真与丰富饱满。

这种情感生活是个人化的,也是众多女性共同向往和追求的,是李清照个人的自我意识的艺术表现,也是女性集体意识的自然流演与表现。

6.关于唐诗宋词鉴赏的论文八百字以上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

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原因如下: ①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先讲宋词的成就。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

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课文按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四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与陆游的词作风格及其成就。

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他长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的孤寂与乡愁。

他的词作,多采用俚俗口语,通俗生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因而流传很广。他的词作,还大量融入铺叙的成分,不仅扩大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开启了门径。

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词的内容,并以豪迈奔放的感情,为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善于用白描手法、浅白词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南宋的辛弃疾和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都以豪放为主,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作家,教材还在“历史纵横”小栏目和图注中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必须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为主,但也写出一些非常动人的婉约词,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

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

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

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一、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唐诗宋词”一语,宋词与唐诗并称,不唯标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之义,而且也说明,宋词是庶几可与唐诗媲美的一大诗体。宋季承唐,然而如鲁迅先生所言,好诗差不多已被唐人作完了。

所以,到了宋代,宋人在诗歌创作方面,要不落唐人的窠臼,确乎很难。但是,唐人所留下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宋人也并不有白白浪费,而是将它们更多更灵活运用在“词”这一诗歌体式上,使词在宋代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发展。

我们在论宋词与唐诗的关系时,往往更多的注意于宋词与唐诗的区别。差别的确是主要的也是重要的,在本书的宋词部分,笔者也主要着眼于宋词最主要的艺术特征(当然也是与唐诗的不同之处)来展开论述。

但在此绪论中,就像我们在论述唐诗的艺术特性前必须先说明唐诗对前代的继承关系一样,我们也必须先说明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可以肯定地说,宋词能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如果不是建立在唐诗如此卓越的成就和如此纯熟的技巧之上,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从后来挖掘出来的敦煌曲子词来看,词在进入文之手以前,除了它的句式长。

7.求唐诗宋词元曲各一首,要赏析的

唐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注解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译文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赏析此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宋词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是对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是对别离的伤感,“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是别离时的苦闷……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是永恒的旋律。

“五四”运动以后,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依旧蓬勃,佳作如潮。其中,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校园歌曲《送别》,尤其脍炙人口,风行天下,历久不衰。

李叔同(1880-1942),法号弘一。他多才多艺,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

既是一代高僧,又是才华横溢的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和戏剧活动家。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上荣耀。

他以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大师。《送别》写于1905年,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所作。

从总体结构看,《送别》很像一首古词(类小令),共三段,其中一、三两段文字相同。第一节,着重写送别的环境。

作者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暮色”、“弱柳”、“残笛”“夕阳”八个典型的意象,渲染离别的场景。“长亭”“古道”是写送别的地方,这使我们想到文学史上的无数次离别,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等等。“芳草”喻离情,如《楚辞•招隐士》中就有“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

“晚风拂柳”暗示了惜别,“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山外山”喻天各一方。

而这一切别绪,都笼罩在“夕阳”之下的特定时间里,只让人感受到友情温暖、斜阳温暖、晚风温暖;温暖而又缠绵。第二节,着重写送别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

通过“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浊酒”、“夜别”、“离梦”,诉诸感官,触动心弦,诱君品鉴。送别之情,当然会从内心生出许多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再见又待何时?有几人能相守在一起?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一杯浊酒尽余欢”,这的确是一种无奈的凄美,把酒离别,“都门帐饮”,愁绪纷乱,友人何时能相聚?最后,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又以现在时的“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从感情上看,梦里重逢照应上文的“山外山”,从韵律上看,它是重复强调,但这个重复强调却是更进一步的思念,惟有相思入梦频。

第三节,是第一节的重叠,进一步烘托别离的气氛,是意象上的强化和音韵上的反复。其中,“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形成一种回环美,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

全词三节,有起,有开,有合;紧扣主题,营造了让人迷醉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倍感凄凉。

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全词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情景:夕阳下,群山相连,碧草茵茵,一望无际;近处,长亭、古道,晚风轻拂,杨柳依依,送别的竖笛哀婉幽怨。

一对知心朋友分别在即,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双方都有无限的感伤。他们端起酒杯,想借酒尽最后的一点欢娱。

酒醉梦别,彼此在记忆中留下那“晚风拂柳”“夕阳在山”的难忘一幕!整曲《送别》,沿婉约一派,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歌词造句长短参差,句式充满变化。

曲谱借用了当。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