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诗悯农二 唐诗悯农二1.《悯农诗》其二《悯农诗》其二 作者: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除了这一个其二外,《悯农诗》还有一个其一,在我们的小学课本上有学习到: 《悯农诗》其一 作者: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扩展资料: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二十七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著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 代表作为《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参考资料:悯农二首_百度百科。 2.悯农(二)(唐)李绅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 3.《悯农》古诗李绅《悯农》一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注释】 1.悯:怜悯.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3.谁知盘中餐,在台湾,香港等地写为谁知盘中飧(sun),国内由于飧字用的很少,是个冷僻字,当初为了让诗歌更通俗易懂,改为餐了.【译文】 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李绅《悯农》二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 .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 饿 死 .【注释】 1.悯:怜悯.2.粟:(sù)谷子;栗粟.3.犹:还.4:四海:泛指全国各地.【译文】 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没有饭吃而饿死.。 4.古诗《悯农2》算不算劳动的诗句算《悯农2》唐 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作者简介]李绅,字公垂,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祖籍安徽亳州,中书令敬玄曾孙。父辈定居无锡梅里,幼年丧父,少时就读于惠山。 宪宗元和初进士,擢翰林学士,补国子助教。因触怒权贵下,狱。 武宗即位,徙淮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召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进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郡公。居位四年,辞位。 以检校右仆射平章事,复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公元846年)逝世,赠太尉,谥文肃。 李绅,为人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时号“短李”,与唐代著名诗人李德裕、元稹一起,号称“三俊”,是当时诗坛较有现实意义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失传。 今存《追昔游诗》三卷、《全唐诗》,另录其杂诗为一卷。其中《悯农》二首,较有名。 另有《莺莺歌》残段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李绅与宜兴蒋诫修好,蒋诫亦喜诗文,常在一起吟诗。 一日,李绅又到蒋诫家,蒋诫子防是年18岁,绅见其敏慧,李绅当即让其赋《鞲上鹰》,蒋防即席作答:“几欲高飞天上去,何人为解绿丝绦。”李绅叹其才智,遂向朝廷推荐。 后蒋防官至翰林学士,中书舍人。蒋防是著名文学家,所作传奇小说《霍小玉传》至今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李绅,喜爱宜兴山水,曾游历宜兴善卷寺、善卷洞,并留下《别泉石》诗篇:“晴沙见底空无尘,青石潜流暗有声。微动松风涵淅沥,细浮竹月透轻盈。 桂凝秋露添灵液,茗折春芽泛玉英。应是梵宫连洞府,浴池今化醴泉清。” [注释]悯(mǐn)农:就是对农民遭受的苦难生活表示同情、哀怜。悯,哀怜的意思。 粟:谷子。这里指代所有粮食作物。 子:植物的籽实。四海:指普天之下、全国。 闲田:荒废闲置不种的土地。犹:还,仍然。 [译诗]春天种下一颗种子,秋收时可以收获万颗子粒。四海之内并无闲置荒芜的田地,可是仍有农夫饿死。 [赏析]李绅,他不仅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而且是写新乐府诗的最早实践者。元稹曾说过:“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 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予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 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写了五十首,并改名《新乐府》。可见李绅创作的《新题乐府》对他们的影响。 所谓“不虚为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意思吗?可惜的是李绅写的《新乐府》二十首今已不传,不过,他早年所写的《悯农二首》(一称《古风二首》),亦足以体现“不虚为文”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