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送兄全文带拼音

1. 唐诗送兄

唐诗送兄

1.古诗 送兄

这首五言绝句的作者“七岁女子”,姓名及生卒年不详,《全唐诗 》载称:“女子南海人”,“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应声而就。”

可 见她是初唐武则天时代的一位神童。 “别路”“离亭”对举,点明送别的地点。

古代驿路上每隔五里、 十里设有亭舍,以供行人歇息,送别的人也常在这里饯行。“云初起” 点明送别的时间。

除了雨天,“云初起”的时间一般在早晨和黄昏,这 里当指黄昏。“叶正飞”点明送别的时令————秋天。

景语皆情语, 这里以“云初起”衬托其兄起身上路,以“叶正飞”暗示别情的无奈和 心绪的失落。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飞”。

选取的是与送别时的心情互为表里 的颇具象征性的事物,读来令人平添几分伤感。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这两句诗可意译为:“(我)所感 叹的是人与大雁不同,人不能象大雁一样一起回归,”只好在这里分手 。这两句是以雁作比,直接抒情。

雁是候鸟,秋天成群结队往南方飞去 。以雁入诗,既切秋景,又恰到好处地抒写了离情。

《礼·王制》:“ 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朋友不相足俞。”“兄之齿雁行”,言兄弟 出行,弟在兄后,后以“雁行”借代兄弟,所谓“雁行有序”。

看来, 此诗中的“雁”并非泛泛的景物,而是小作者匠心独运,以寓“送兄” 之意。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古代交通不便, 且难免遭遇剪径之徒,因此出门就成了令人挂怀的大事, 旅行役诗词 也就成了古代诗歌的一大门类。但象《送兄》诗这样,字数如此省俭, 语言明白如话,意境清新高妙,却不多见;何况出自七岁女子之口,且 在朝堂上脱口而出,岂不令人叫绝! 诗无达诂,但能引起联想。

此日解读此诗,我就联想到台湾何日回 归。这也是文学作品多义性的一种体现。

2.古诗【送兄】一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写的是送别的场面

原诗: 《送兄》 别路云初起, 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 不作一行飞. 作者:唐 七岁女. 个人解释:古人有晨起雾晚生云之说.第一句“别路云初起”指送行时刻正接近傍晚(时间~时段). 第二句“离亭叶正稀”指离别时刻正是秋黄叶飘零雁迁行季节.(地点~季节)此句铺垫下句,升华惆怅情感. (“离亭”,相当于驿站,是古代送别、饯行的处所.) 第三句~第四句“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此两句感叹人不同与大雁,不能向大雁一入秋冬就可以往南飞.这句表达作者年龄幼小不能同哥哥一起去阅历……………… 补充: 第2句铺垫下两句 追问: 我写完了,还是谢谢你吧!希望采纳。

3.《送兄》古诗全文

送兄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注释

1. 题下原注: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应声而就。

2. 离亭:驿亭。古时人们常在这个地方举行告别宴会,古人往往于此送别。

3. 归:一作“飞”。

4. 稀:形容树叶稀疏寥落的样子。

5. 译文

哥哥啊!这就是我们要分手的大路了。云彩飞起,路边有供人休息送别的凉亭。亭外,是秋叶在飘坠。

而我最悲伤叹息的就是,人,为什么不能像天上的大雁呢?大雁哥哥和妹妹总是排得整整齐齐,一同飞回家去的啊。

6. 赏析

此诗第一层:“别路”、“离亭”,相当于驿站,是古代送别、饯行的处所。点明地点,暗含事件,感情由此铺开。“云初起”,要么是清晨,要么是傍晚,要么是雨后天开。但一切景语亦为情语,一语双关,亦指心中“愁云初起”。“叶正稀”,结合下句中诗人触景生情联想到的“雁”来推断,应该是在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秋风紧,黄叶飘零,“离亭”前的落叶,为秋风扫荡,渐次稀疏,着实苍凉,着实沉重。

第二层:古人送别有折柳相送,寓“留”于“柳”的习俗。此处的叶,可能就是柳叶。前面不断有人送别,使得柳条折尽,渐渐稀少,真是一条柳枝一片心。而现在,尽管柳条稀少,但她还是要再折一枝赠与兄长,此中惆怅叫人难以消受。至此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4.古诗 送兄

这首五言绝句的作者“七岁女子”,姓名及生卒年不详,《全唐诗

》载称:“女子南海人”,“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应声而就。”可

见她是初唐武则天时代的一位神童。

“别路”“离亭”对举,点明送别的地点。古代驿路上每隔五里、

十里设有亭舍,以供行人歇息,送别的人也常在这里饯行。“云初起”

点明送别的时间。除了雨天,“云初起”的时间一般在早晨和黄昏,这

里当指黄昏。“叶正飞”点明送别的时令————秋天。景语皆情语,

这里以“云初起”衬托其兄起身上路,以“叶正飞”暗示别情的无奈和

心绪的失落。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飞”。选取的是与送别时的心情互为表里

的颇具象征性的事物,读来令人平添几分伤感。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这两句诗可意译为:“(我)所感

叹的是人与大雁不同,人不能象大雁一样一起回归,”只好在这里分手

这两句是以雁作比,直接抒情。雁是候鸟,秋天成群结队往南方飞去

以雁入诗,既切秋景,又恰到好处地抒写了离情。《礼·王制》:“

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朋友不相足俞。”“兄之齿雁行”,言兄弟

出行,弟在兄后,后以“雁行”借代兄弟,所谓“雁行有序”。看来,

此诗中的“雁”并非泛泛的景物,而是小作者匠心独运,以寓“送兄”

之意。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古代交通不便,

且难免遭遇剪径之徒,因此出门就成了令人挂怀的大事, 旅行役诗词

也就成了古代诗歌的一大门类。但象《送兄》诗这样,字数如此省俭,

语言明白如话,意境清新高妙,却不多见;何况出自七岁女子之口,且

在朝堂上脱口而出,岂不令人叫绝!

诗无达诂,但能引起联想。此日解读此诗,我就联想到台湾何日回

归。这也是文学作品多义性的一种体现。

5.古诗送兄的大意

原诗:

《送兄》

别路云初起,

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

不作一行飞。

作者:唐 七岁女。

关于这首诗,所传甚少,独在《全唐诗》方见之,对作者的介绍是“如意中女子”,其真名实姓、生卒年月、何地之人等皆无从考证,唯能全凭《全唐诗》注解了。《全唐诗》写到:“女子南海人,……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应声而就。”由此大致能推断,诗人是南海人,此诗出自唐武则天时代。

也许真是时请造就吧,一个七岁女童,大堂之上,面对武后和群臣,应声做诗,且情态如此逼真,字数如此俭约,不得不另后人仰目。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首诗吧。

一:情深

第一层:“别路”、“离亭”,相当于驿站,是古代送别、饯行的处所。点明地点,暗含事件,感情由此铺开;“云初起”,要么是清晨,要么是傍晚,要么是雨后天开。但一切景语亦为情语,一语双关,亦指心中“愁云初起”。“叶正稀”,结合下句中诗人触景生情联想到的“雁”来推断,应该是在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秋风紧,黄叶飘零,“离亭”前的落叶,为秋风扫荡,渐次稀疏,着实苍凉,着实沉重。

第二层:古人送别有折柳相送,寓“留”于“柳”的习俗。那么,此处的叶,若是柳叶呢?前面不断有人送别,使得柳条折尽,渐渐稀少,一条柳枝一片心啊!而现在,尽管柳条稀少,但她还是要再折一枝赠与兄长,此中惆怅怎能叫人消受?至此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诗人静静地站立,眼望兄长渐去渐远,马蹄声终于被重叠的山峦阻隔。心中更是生出对于人生、对于命运的自怜叹惋。“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雁的迁徙,总是结队成行,同出同归。可是人呢?迫于环境所限、条件所囿(yòu),而不能与兄随行,而兄去妹留,各自孤单,再也不能心心相印了,诚为可叹!并且,从一“归”字我们可以做两种分析,一者:妹在家,兄启程外出。那么,这里的“归”便是“同出同归”的意义了,诗人大部分的思想放在了兄长身上,是对他一路风尘、外行凶吉的牵挂;一者:两人皆在外,或是寄人篱下,或是流落他乡(我个人认为可能是其兄送女童入宫为宫女,或是其他什么的。然后送兄。这样可能更是合情合景吧。)。此时兄长启程,回返故里,而独留妹一人不与同归,此间便更生出对故土、亲人的思念,对身如浮萍、命如蝉翼的慨叹!

二:简洁

浓浓情谊,如诉如泣,尽融于字里行间。而全诗寥寥数语,仅二十二字。用字之俭约,另人折服。 题目“送兄”,点明主旨,定下全诗的基调,是送别兄长,而至于上面推测的种种情况,全去交代,给人很大的想像空间。而与此相比,后来大诗人李白的《送程刘二侍御兼独判官赴安西幕府》、《送族弟单父主薄凝摄宋城主薄至郭南月桥却回栖霞留饮赠之》等很多这样的诗标题则就大为失色了。首、颔两联表明了地点和大致的时间,大肆渲染了送别的场景。心中的惆怅、离别的情怀跃然纸上,如江如河,翻涌不息。却仅用了十个字;颈、尾两联也是十个字,突出了“雁”、“一行”、“归”,使得感情再次升华到一个相当高的层面上,由送行也到了对人生的慨叹,对身世的质问,情长纸短,惜墨如金。

三:精巧

后来的江淹在《别赋》中说过,“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从古至今,离别诗一直都在诗篇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在表现手法上也是各具风格、各至一家。而这一首呢?我们也做一简要的分析。“别路”、“离亭”形成对举,一咏三叹。在克俭如金的字数中,这算是泼墨如云、大肆渲染了。为的是以景衬情,为下两句做好铺垫。而且诗人善于选取特景:“别路”、“离亭”、“云”、“叶”等等,暗藏离愁别绪之情。紧接着,笔锋陡转,采用了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将镜头对准天上的“雁”。当然,这里也许是虚写。由“雁”的特性联想到人,将二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鲜明的对照,由此生发哀情。并且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也为读者将全诗刻画成了一幅隽永的画面,印入我们的脑海中,其意境深远,空间开阔,且满目皆萧然,满腔皆哀伤,满腹皆愁绪。实在不能不说是诗人的高妙之处。且诗人时龄七岁,且为女子。在古代轻视女子,满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她能如此善用这样的艺术技巧,实在让人费解,惊异。

我们再回到全诗,通篇都是情深意切,而字字珠玑,语言简朴、明白如话,意境高妙。这样的诗篇,在中国古诗词中实在不可多得。难怪有人称她为“神童”、“奇女子”,于情于理,都是当之无愧。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