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唐诗人 2. 大唐诗人往事 大唐诗人1.唐朝诗人有哪些得超多超多哦初唐诗人 骆宾王 王 勃 卢照邻 宋之问 杜审言 杨 炯 陈子昂 沈全期 王 绩 李世民 盛唐诗人 李 白 杜 甫 张九龄 王 维 孟浩然 皇甫冉 王昌龄 贺知章 王之涣 李 颀 崔 颢 顾 况 元 结 刘长卿 岑 参 邱 为 高 适 皇甫冉 祖 咏 王 翰 钱 起 綦毋潜 常 建 中唐诗人 柳宗元 孟 郊 韩 愈 白居易 卢 纶 李 贺 李 益 刘禹锡 贾 岛 张 继 韦应物 李 坤 元 稹 张 祜 杜秋娘 张 籍 戴叔伦 顾 况 晚唐诗人 李商隐 温庭筠 杜 牧 陈 陶 马 戴 杜荀鹤唐朝诗人万 楚 上官仪 于 鹄 于良史 于武陵 马 戴 元 结元 稹 方 干 无 可 王 建 王 驾 王 勃 王 涯王 绩 王 惟 王 湾 王 韩 王之涣 王昌龄 韦 庄韦应物 丘 为 卢 纶 卢汝弼 卢照邻 司马札 司空图司空曙 白居易 皮日休 刘 叉 刘 沧 刘 皂 刘 驾刘 商 刘方平 刘长卿 刘希夷 刘采春 刘禹锡 吕 温权德舆 许 浑 齐 己 严 武 严 惟 吴 融 宋之问张 乔 张 旭 张 孜 张 泌 张 说 张 继 张 谓张 潮 张 籍 张九龄 张仲素 张若虚 张敬忠 李 白李 华 李 约 李 冶 李 绅 李 洞 李 贺 李 涉李 益 李 颀 李 频 李 端 李适之 李商隐 李群玉李德裕 杜 甫 杜 牧 杜审言 来 鹄 杨巨源 杨敬之沈如筠 苏味道 陆龟蒙 陈 羽 陈 陶 陈玉兰 陈子昂孟 郊 孟云卿 孟宾于 孟浩然 武元衡 畅 当 罗 虬罗 隐 贯 休 郎士元 郑 裕 金昌绪 鱼玄机 姚 合施肩吾 柳中庸 柳宗元 皇甫松 祖 咏 胡令能 贺知章项 斯 骆宾王 唐彦谦 徐 凝 秦韬玉 翁 宏 聂荑中贾 至 贾 岛 郭 震 钱 起 顾 况 高 适 高 骈高 蟾 崔 护 崔 郊 崔 钰 崔 涂 崔 橹 崔 灏崔国辅 崔道融 常 建 捧剑仆 曹 邺 曹 松 皎 然黄 巢 储光曦 寒 山 景 云 温庭筠 葛鸦儿 韩 琮韩 愈 虞世南 雍 陶 雍裕之 谭用之 薛 涛 薛 逢戴叔伦 花蕊夫人。 2.唐代诗人有哪些你好! 诗圣----杜甫; 诗仙----李白; 诗鬼----李贺; 四明狂客-----贺知章; 七绝圣手----王昌龄; 苦吟诗人----贾岛; 诗豪----刘禹锡; 初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 陈子昂成为初唐成就最大的诗人 盛唐: 田园诗派代表: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派代表:岑参,高适 中唐: 以刘长卿,韦应物成就最高 韩孟诗派:韩愈,孟郊 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发动了“新乐府”运动] 以山水诗为代表的柳宗元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李商隐成为唐朝最后一位伟大的诗人]。 3.【唐朝共有多少位诗人】一是按时期划分,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派别. 二是按人物划分,有古典诗人、浪漫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三大类.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陈子昂,盛唐的代表人物是李白、杜甫,还有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和边塞诗人岑参、王昌龄、高适.中唐:白居易 晚唐:李商隐、杜牧.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繁盛时期,诗歌的风格流派千姿百态,绚丽多彩.如王维 的田园诗恬静幽美,李白的诗歌奔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白居易的诗 通俗平易,李商隐的诗精工秀等.是诗人的性格,气质,阅历,素养等方面的 写照. 唐朝建立迎来了诗歌发展的第一阶段.初唐诗歌的创作大多蕴涵南朝的浮 艳风格,题材狭窄,缺乏真情实感.武则天时期,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 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圹大了诗歌的表现范围,才调琮横,气象宏阔,声律及 风骨有的唐诗得以正式形成. 盛唐时期的诗人,对国家和民族豆油一种自豪感,他们大多热心功名,胸怀 大志,志气高远,这使他们的诗歌不仅富有风骨,而且比建安诗人更带高昂 明朗的基调,蓬勃旺盛的情感,磅礴壮大的气势. 盛唐诗人开创了众多流派,以高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 义中的一个重要的派别,以孟浩然,王维等代表山水田园诗派,描写山川的 自然和田园闲适生活,使山水的内容更加丰富.盛唐是诗歌发展的高峰,开 元盛世特殊的环境造就了李白的诗内容广泛,想象丰富,豪情奔放,神采飞 扬,充分表现了盛唐士人的自信与抱负,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 安史之乱后,诗歌的风格表现为沉郁顿挫,语言精练,叙事严谨,真实反映唐 朝由盛转衰.晚唐的唐朝衰落期,在这末世中,出现了大量咏史诗人,他们身 上映照着黯淡的落日余辉,发出的是衰世的悲凉,诗歌中带有深沉的感伤.。 4.唐朝诗人有哪些,要有简介骆宾王(约638—约684) 今浙江义乌人。 唐初文学家。从小聪明过人,才华出众,曾经当过侍御史,这在当时算是很大的官了,可当了没多久就得罪了很多人,进了监狱。 获释后,被贬到浙江临海当县丞。擅长写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笔调高昂,风格雄放。 与当时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合称“初唐四杰”。 李峤(约645—约714) 今河北赵州赞皇人,唐朝诗人。 唐高宗时考中进士,先后见过高宗、武后、中宗三朝皇帝,当过中书令。他的诗多数以风、月、雨、露为题材,语言清新,讲究声律,当时很有名气。 贺知章(659-约744) 今浙江萧山人,唐朝诗人。他性格狂放,喜欢喝酒,自称“四明狂客”,是李白的好友。 武则天女皇期间考中进士,当过太子宾客、秘书监等官,晚年退休还乡后当了道士。少年时就以写诗而闻名,特别擅长写景诗和咏物诗。 他的诗清新通俗、意境优美。他的书法也很有名,草书和隶书写得特别好。 王之涣(688-742) 字季淩,今山西太原人。盛唐时期著名诗人。 做过县主薄、县尉等小官,由于遭人诬陷,一度放弃当官,四处漫游。他的诗与高适、岑参、王昌龄齐名,风格也相似,内容大多描写边塞风光,表现出热情进取的人生观。 孟浩然(689-740) 今湖北襄阳人。比李白大十二岁,是李白所敬仰的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早年隐居家乡鹿门山,读书做诗。四十岁时到京城长安考进士,没有考中,非常失意,回家后仍然过隐居生活。 他的诗以写田园隐逸生活为主,诗风恬静淡远。著有《孟浩然集》。 王翰 生卒年不详,今山西太原人。唐朝诗人。 进士出身,唐玄宗时被招为秘书正字,后来被贬为道州司马。生性豪迈,能文善诗,尤其以写边塞诗闻名。 王昌龄(约698-约756) 今陕西西安人。唐朝诗人。 当过几任小官,但屡次被贬官。他以写边塞诗闻名,抒情诗也同样脍炙人口。 他的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著有《王昌龄集》。 王维(约701-761) 字摩诘,今山西永济人。唐朝著名诗人。 做过左拾遗、尚书右丞等官。晚年参禅信佛,过着半官半隐的田园生活。 他多才多艺,在诗歌、音乐、绘画、书法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他的山水诗大多描写空寂、宁静的自然景色,刻画细致,生动传神,韵味十足,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在今甘肃静宁,出生于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青年时期曾经游历各地,结识了许多朋友。 李白才华横溢,博学多才,精通剑术,一心想为国家建功立业。他一生曾两次做官,结果不是遭宦官排挤,就是被皇帝流放,很不得志。 他写的诗,风格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很有艺术感染力。后人称李白为“诗仙”。 高适(约700-765) 字达夫,今河北景县人。唐朝诗人。 他早年过着流浪的生活,很不得志。他比较熟悉边塞风光和军队生活,他的诗多反映当时的边疆形势和士兵疾苦。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今河南巩义人。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早年漫游南北各地,途中结识了李白等许多朋友。曾两次去京城长安赶考,都没有考中。 杜甫一生有很大的抱负,可惜没有机会实现。他曾经当过左拾遗,在皇帝身边工作,不久便因为仗义直言,触怒了皇帝,被免除了官职。 安史之乱时,他到处颠沛流离,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四川成都西郊建了草堂,暂时定居下来。当时镇守剑南的节度使严武见杜甫很有才能,就请他担任参谋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 严武死后,杜甫生活失去了依靠,又开始四处漂泊,五十九岁时死在长沙去岳阳的船上。杜甫的诗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全面反映了唐朝社会从繁荣走向衰败的过程,赢得了“史诗”的称誉。 他的诗题材多样,富于变化,风格深沉抑郁,语言抑扬顿挫,耐人寻味,到达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著有《杜工部集》。 孟郊(751-814) 字东野,今浙江德清人。 唐朝诗人。年青时隐居嵩山,性情耿直,很少与人来往。 年近五十才中进士,做过小官。他是韩愈最赏识的诗人,但一生穷困潦倒,被成为“穷酸孟夫子”。 他的诗大多抒写胸中不平,倾诉穷愁孤苦的心情,也反映了一些民间疾苦。他善于用白描手法写景抒情,诗风朴实深沉,语言精练。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今山西运城人。二十五岁中进士。 当时唐顺宗希望依靠翰林学士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革新损害到宦官的利益,握有兵权的宦官迫使顺宗让位于宪宗,王叔文被杀。 参与革新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先后贬至邵州、永州、柳州。柳宗元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诗歌和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山水游记和寓言小品尤其有名。他的诗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景物。 贾岛(779-843) 字浪仙,今河北涿州人。唐朝诗人。 早年屡试进士不中,曾出家当和尚,所以他的诗多数描写荒凉、孤寂的意境。他写诗注重炼字炼句,以苦吟诗人著称。 传说,贾岛骑着毛驴进京赶考,一边行路,一边吟诗。当时他想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其中的“敲。 5.唐朝诗人都有哪些人有: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鬼——李贺;四明狂客——贺知章;七绝圣手——王昌龄等。 1、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2、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3、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 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4、贺知章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唐代诗人、书法家。 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少时以诗文知名。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贺知章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86岁告老还乡,不久去世。 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录其诗19首。5、王昌龄 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昌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贺知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6.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有哪些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7.唐朝诗人的地位高吗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较为狭窄,追求华丽词藻.待到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现,才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从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四界因唐诗的开放也受到了百姓和文人甚至宫廷皇族的欣赏和吹捧,被捧至比隋唐文人还高的位置.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此时诗坛群星辉映.王维和孟浩然等代表诗人都沉醉于吟咏祖国的大好河山即山水田园的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种宁静平和的心境.孟浩然的许多诗,都这样以极俭省的文字,表现多重境界和情思.盛唐有一些诗人,善于写边塞生活,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祖咏等.他们大都到过边塞,领略过边塞的壮丽景色,向往边塞立功,他们都迷于表到自己对祖国的忠心及保卫祖国山河的决心.此时的诗人因祖国的昌盛,而对保卫领土表现出了无比的热忱,被百姓视为反映其"对盛唐极其爱戴"的体现者.因此愈加趋向被百姓所知所闻,被官员朝庭所任用和欣赏.唐后期,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半个中国沦为丘墟.杜甫作为代表诗人在战火中流离转徙,写下了《北征》《三吏》《三别》《兵车行》《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一系列表现生民疾苦的诗作.战争中许多重大事件、战争带来的破坏、战火中百姓的心态,在杜诗中都有极为生动的反映.他由于自身的坎坷遭遇,对百姓的苦难往往感同身受,发为歌吟,家国之痛与个人的悲哀也就融为一体.唐诗到杜甫是一大转变,题材转向写时事、写底层百姓的生活;写法上采用叙事和细节描写,在叙事和细节描写中抒情.后期,因战火弥漫,诗人作为表达百姓痛苦的直接体现点,与百姓都感同深受,与百姓的痛苦都融为一体,因此,在百姓的阶层中,更为百姓所理解和爱戴尊重,其地位转向了侧重于百姓阶层,服务于黎民群众.晚唐诗歌又一变.中唐的那种改革锐气消失了,诗人们走向自我.这时出现了大量写得非常好的咏史诗,杜牧、许浑是代表.杜牧是写咏史诗的大手笔,对于历史的思索其实是对于现实的感慨,历史感和现实感在流丽自然的形象和感慨苍茫的叹息中融为一体.诗人的诗风走向了颓然和哀愁等,那更是与百姓和国家的命运相密切的!国家的离乱造成了诗人无用武之地,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更因家庭离散经济颓废而愈加走向低贱的地位,不为百姓所闻,不为他人所知,更多诗人宁愿走向隐姓埋名的日子,不问国家的事情。 8.唐代诗人的名句有那些急王昌龄《出塞》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许浑《咸阳城东楼》 山雨欲来风满楼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李白《蜀道难》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上九邕》 丈夫未可轻少年(邕yong:1、邕江,水名,在广西.2、广西南宁的别称.)白居易《放言 五首之三》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长恨歌》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白居易《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高适《别董大》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渭城曲》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观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虞世南《蝉》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陆龟蒙《别离》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脁tiao:古书上指农历月底月亮在西方出现)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蒿hao:蓬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李白《把酒问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刘希夷《代白头吟》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耽dan:沉溺;入迷:耽玩/耽于幻想.)贾岛《题诗后》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流泪.贾岛《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1、晏殊《蝶恋花 榄剪愁烟兰泣露》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李白《题峰顶寺》 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扪men:按;摸:扪心)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大唐诗人往事1.有意思唐朝诗人故事摘抄贾岛第一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思考这事没决定下来,便在驴背上吟诵,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看到的人都很惊讶。 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兆尹(京城地方的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部分,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忽然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韩愈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诗句的事,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想得出神了,忘记了要回避。韩愈停下马车思考了很久,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马和驴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滞留了数日谈论作诗)好几天不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普通老百姓贾岛结为了好朋友。 2.唐朝诗人贾岛的诗(忆江上吴处士)谁会呀忆江上吴处士 贾岛 闽国扬帆去, 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 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 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 消息海云端。 这首诗“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一联,是贾岛的名句,为后代不少名家引用。如宋代周邦彦《齐天乐》词中的“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元代白朴《梧桐雨》杂剧中的“伤心故园,西风渭水,落日长安”,都是化用这两句名句而成的,可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 诗是为忆念一位到福建一带去的姓吴的朋友而作。 开头说,朋友坐着船前去福建,很长时间了,却不见他的消息。 接着说自己居住的长安已是深秋时节。强劲的秋风从渭水那边吹来,长安落叶遍地,显出一派萧瑟的景象。 为什么要提到渭水呢?因为渭水就在长安郊外,是送客出发的地方。当日送朋友时,渭水还未有秋风;如今渭水吹着秋风,自然想起分别多时的朋友了。 此刻,诗人忆起和朋友在长安聚会的一段往事:“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他那回在长安和这位姓吴的朋友聚首谈心,一直谈到很晚。外面忽然下了大雨,雷电交加,震耳炫目,使人感到一阵寒意。这情景还历历在目,一转眼就已是落叶满长安的深秋了。 结尾是一片忆念想望之情。“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由于朋友坐的船还没见回来,自己也无从知道他的消息,只好遥望远天尽处的海云,希望从那儿得到吴处士的一些消息了。 这首诗中间四句言情谋篇都有特色。在感情上,既说出诗人在秋风中怀念朋友的凄冷心情,又忆念两人往昔过从之好;在章法上,既向上挽住了“蟾蜍亏复圆”,又向下引出了“兰桡殊未返”。其中“渭水”、“长安”两句,是此日长安之秋,是此际诗人之情;又在地域上映衬出“闽国”离长安之远(回应开头),以及“海云端”获得消息之不易(暗藏结尾)。细针密缕,处处见出诗人行文构思的缜密严谨。“秋风”二句先叙述离别处的景象,接着“此地”二句逆挽一笔,再倒叙昔日相会之乐,行文曲折,而且笔势也能提挈全诗。全诗把题目中的“忆”字反复勾勒,笔墨厚重饱满,是一首生动自然而又流畅的抒情佳品。 (刘逸生) 3.唐代诗人的故事1.韦应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玄宗和贵妃出游时,身边有一个十五岁的卫士,骑着御厩里的骏马,走在仪仗队的前列,气概非凡。他不读书,不识字,只会横行乡里,做违法的事,司隶校尉对他也无可奈何。这个卫士经过安史之乱,大约一二十年后,却成为一位著名的大诗人。这位诗人,便是韦应物。 韦应物受王维、孟浩然影响很大,属于清淡一派,并且后来居上。施先生认为王、孟多具有陶渊明诗的仪表,而缺乏陶诗的精神。韦应物的诗反映的是品德极为高尚的人格,他的生活态度是任其自然,待人接物平和诚恳,所以韦应物是超过了王、孟而直接继承陶渊明的。一个“身作里中横”的无赖少年,到中年以后,却一变而为淡泊高洁的诗人,其一生颇令人回味。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两句出人意外,一般人想不到,但又觉得很自然,不像是苦心思索出来的,宋元以来公认是奇特之笔。苏东坡读了《寄全椒山中道士》后,曾和了一首。后人评论: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 2.韩翃 《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翃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唐德宗即位以后,知制诰缺人,中书省提名两次,德宗都不允。只好请旨,应该让谁做这个官。德宗批道:“与韩翃。” 当时另有一个江淮刺史韩翃,中书省不知道德宗要哪一个,便把两个韩翃的名单一起呈上。 德宗便批道:“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韩翃是由于自己的诗受到了皇帝赏识,最后做到大官。 3.张籍 《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初读此诗,以为是一位已婚女子接受另一男子的爱情,但终于又把明珠还给他,表示自己已婚,就不应当背弃丈夫,改适他人。其实,张籍这首诗的全题是“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难道张籍和李师道…… 不是的。李师道父、兄和李师道本人把持河北、山东北部地区前后四十年,是地方军阀,征聘张籍入其幕府。张籍知道李师道意图谋反,但又畏惧其威权,不敢得罪他,故意这样措辞,使李师道看了不至于发怒,明哲保身之意。后来李师道果然因为谋反被杀。 4.刘禹锡 《玄都观看花诗》:玄都观里花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在唐顺宗时,结交王叔文等进行“永贞革新”,触怒利益集团。宪宗即位后,将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等贬斥,即“二王八司马”事件。刘禹锡做了十年朗州司马,宰相本想起用他,这时他做了一首《玄都观看花诗》,讽刺执政官,于是又被放逐。过了多年才又召还,他又作了一首《重游玄都观》,执政官大不高兴,勉强任用,之后又将其排挤出去。 刘禹锡和柳宗元的政治遭遇是一样的,但刘禹锡活了七十一岁,柳宗元只活了四十七岁。刘禹锡晚年还和白居易结为好友,白居易极口称赞刘禹锡的诗,称之为“诗豪”。 5.张继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欧阳修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后人则从唐代诗人的诗句中找到很多诗人所听到的各地半夜钟声,范元实《诗眼》又从《南史》中找到半夜钟的典故,《石林诗话》也证明南宋时苏州佛寺还在夜半打钟。这样,欧阳修被认为少见多怪。 北宋仁宗时的宰相王珪,曾写了这首诗刻在石碑上。到明代时,王珪这块石碑大概已经遗失,文征明再写,刻在石上。这块碑,到了清末字迹不清,由俞樾(俞曲园,章太炎的老师)又写刻了一块石碑。1936年,画家吴湖帆请诗人张溥泉也写刻了一块《枫桥夜泊》诗碑。张溥泉的大名也是“继”,请现代诗人张继写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佳话! 4.关于唐代诗人王昌龄写出塞时的家庭背景战乱年代,汉朝与匈奴不停争夺.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5.关于唐朝诗人王之涣的资料、王之涣(688-742),字秀凌,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盛唐诗人。 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归乡十五年。 后补文安郡文安县尉。在职以清白称,天宝元年卒于官。 为人慷慨倜傥,才锐能诗。常击剑悲歌,且与王昌龄、高适交往颇深。 其诗以描写西北风光的最有特色,故“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名动当世。 今存诗仅六首,其中三首为送别或宴词,但他却因有《登鹳雀楼》、《凉州词》这两首代表盛诗风的传世名作而成为著名的盛唐边塞诗人。 其中《凉州词》共二首,“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一首,近人岑仲勉认为它与高适《塞上听吹笛》(一作《和王七听玉门关吹笛》)是互相唱和之作,唐薛用弱《集异记》记载有与此诗有关的旗亭听歌画壁的故事,可见此诗之负盛名,由来已久。 登鹳雀楼 鹳雀楼在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城楼上。 楼高三层,面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为登临胜地。因常有鹳雀栖息其上得名。 唐代以登鹳雀楼为题的诗有多首,而“惟李益、王之涣、畅当的诗,能状其景”。(沈括《梦溪笔谈》)这三首中,李诗为一首七律,畅诗与王诗则皆为五绝。 此三首之中,又唯有王之涣此首传诵千古而独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 天宝乐曲,常以边地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 《凉州词》即依凉州(今甘肃武威)地方乐调制作而成。王之涣此诗共有二首,此为其一,写塞外春意甚少之荒寒而寄愁遣哀。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希望能够帮助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