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诗一望二三里 唐诗一望二三里1.一望二三里古诗原文《无题》 (元) 徐再思 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译文: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 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 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一枝,两枝,三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 扩展资料全诗二十个字,数字就有十个,不仅不使读者感觉枯燥,反而使数字成为诗的梁柱。 这些数字,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二三里”、“四五家”、“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都是概数,并非具体地只有“二三里”、“四五家”等等。 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使读者能够放开品味诗的意境,并得到美的享受,数读不腻。 徐再思(约1280~1330),字德可,号甜斋(有的资料中其号为“甜齐”),浙江嘉兴人,元代著名散曲作家,生平事迹不详。 2.古诗:"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的意思直译:一眼望去,二三里外有一座小村庄,小村庄里坐落着四五户人家,袅袅炊烟正从烟囱里飘出。慢慢走进,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六七棵树,树枝上都已经开满鲜花了。 实际上,这首诗里的数字只是泛指,并非具体数字。因此也可以翻译为:远远望去,二三里外有座小村庄,小村庄里稀稀落落地坐落着几户人家,这个时候已经有袅袅炊烟从烟囱里飘出。慢慢走进村庄,家家户户门前树木葱绿,村子周围遍布五颜六色的鲜花 。 扩展资料: 关于本诗的其他版本: 1、山村咏怀 宋代·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翻译: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2、无题 元代·徐再思 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翻译: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村庄旁有六七座楼台,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山村咏怀 3.小学学过杨万里的古诗一望二三里不是杨万里的。 关于这首诗有几个版本(说法) 一说是宋代邵康节的《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一说是元代徐再思的一首五绝: 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还有一说是唐代无名氏的无名诗: 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还有一种说法是: 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 流传版本就有四个,无所谓哪个是正确的,既然不能确定正确的,就都不能说错。 但是,对于有讹误的东西最重要的是自己的理解。 4.: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徐再思写的。 无题【作者】徐再思 【朝代】元 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译文: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徐再思(约1280~1330),字德可,号甜斋,浙江嘉兴人,生平事迹不详。钟嗣成曹本《录鬼簿》言其“好食甘饴,故号甜斋。有乐府行于世。其子善长颇能继其家声”。天一阁本《录鬼簿》,除包括上述内容外,还记载他做过“嘉兴路吏”,且“为人聪敏秀丽”、“交游高上文章士。习经书,看鉴史”等。 这些都说明他在仕途上虽仅止于地位不高的吏职,但却是一位很有才名的文人。其生卒年月很难确定。《录鬼簿》把他列为“方今才人相知者”一类,并说他“与小山同时”。张小山生活在元末,据此推算,其生年应在一二八○年以后。 他的散曲〔双调·蟾宫曲〕《钱子云赴都》有“今日阳关,明日秦淮”句,既云“赴都”,又点明“秦淮”,很可能已是明初。其卒年疑在一三五○年以后。他一生的活动足迹似乎没有离开过江浙一带。清·褚人获《坚瓠集·丁集》说他“旅寄江湖,十年不归”。 他的〔双调·水仙子〕《夜雨》“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及〔双调·蟾宫曲〕《西湖》“十年不到湖山,齐楚秦燕,皓首苍颜”等句,均可证实他确曾在外飘泊达十年之久。其作品大量是《吴江八景》、《苕溪》、《甘露怀古》等内容。他离开家乡,在太湖一带飘泊,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5.“一望二三里”的古诗原文原句应是一去二三里,出自宋代诗人邵雍的山村咏怀。 山村咏怀 宋代: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译文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轻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亭台的楼阁有六七座,八九十枝的鲜花在绽放。 注释 ①去:指距离。 ②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③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扩展资料: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 、烟、村、亭台 、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