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鉴赏大全及答案

1. 古诗词鉴赏大全语音(有声古诗词大全)

2. 古诗词鉴赏大全

古诗词鉴赏大全语音(有声古诗词大全)

1.有声古诗词大全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古诗300首翻译及赏析

一、、送别

唐代: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二、翻译:

春风中的排排杨柳树,沿着护城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要分别的人儿太多。

三、赏析: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暮春时节。“杨柳”是送别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

3.20

一、《送别》 作者:唐代王维 1、原文 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2、翻译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3、赏析 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既劝慰友人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说明诗人对自己的现实也不很满意。全诗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最后两句却顿增诗意,可谓词浅情深,蕴含着不尽的意味。

二、《终南望馀雪》 作者:唐代祖咏 1、原文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2、翻译 从长安望终南山北景色秀美,远看岭上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夕阳微光染亮树梢,长安城中傍晚反增阵阵轻寒。

3、赏析 这首诗句句咏雪,句句从“望”字着眼,描写终南山的雪景和雪后增寒的感受。起句写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的整体印象。

次句写终南山的余雪,由于阴岭高出云端,远远望去,其上的皑皑积叶仿佛浮在空中。 第三句转笔写雪霁初晴时始见终南山的真实面门,“霁”字真实而传神地写出了夕阳的余光平射在山上,染红了林表的美丽画面。

末句承上句的夕阳,写因望见终南山余雪而更感冬天的寒冷。 三、《八阵图》 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2、翻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3、赏析 此诗前二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后二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四、《送方外上人》 作者:唐代刘长卿 1、原文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2、翻译 野鹤驾着孤云高飞天空,岂肯在人间居住? 你不必到著名的沃洲山福地,那可是人们最熟悉的去处。 3、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以凌云的野鹤形容僧人,贴切有味,理应不失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品性;末两句写诗人对方外上人的讽喻规劝,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而不要到热闹的名胜去沽名钓誉。

这首诗语言妙趣横生,闲散淡远,构思精巧。 五、《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作者:唐代韦应物 1、原文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2、翻译 怀念你竟在这深秋的夜晚,散步咏叹多么寒凉的霜天。

想此刻空山中正掉落松子,幽居的友人一定还未安眠。 3、赏析 此诗表达作者在秋夜对隐居朋友的思念之情。

前半首写作者自己,即怀人之人;后半首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丘丹,即所怀之人。 全诗不以浓烈的字词吸引读者,而是从容落笔,浅浅着墨,语淡而情浓,言短而意深,格调古朴雅致、安闲恬淡,给人玩味不尽的艺术体验。

六、《望天门山》 作者:唐代李白 1、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翻译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3、赏析 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 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 七、《赠汪伦》 作者:唐代李白 1、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翻译 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3、赏析 此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 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八、《凉州词》 作者:唐代王之涣 1、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翻译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3、赏析 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

4.所见 古诗 语音

《所见》是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所见

牧童①骑黄牛,

歌声振②林樾③。

意欲④捕⑤鸣⑥蝉,

忽然闭口立⑦。[1]

词句注释

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④欲:想要。

⑤捕:捉。

⑥鸣:叫。

⑦立:站立。[2]

5.20首古诗加赏析

2.江 雪 千山鸟飞约,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

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诗中所写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

看,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这幅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或风景画。在它们里面总是要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的。

事实上,风景诗中的极品,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这首诗,也不例外。

只要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3、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

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

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4。

清平调词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象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5,清平调 李白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那里及得到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

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杨贵妃名玉环)。

后人据此就编造事实,说杨妃极喜此三诗,时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脱靴,认为大辱,就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李白诗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瞒不过博学能文的玄宗,而且杨妃也不是毫无文化修养的人。

据原诗来看,很明显是抑古尊今,好事之徒,强加曲解,其实是不可通的。 6.清平调 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

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恨都为之消释。

6.20首古诗词赏析

采薇

诗经 小雅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观沧海

[魏晋]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七步诗

曹 植

煮 豆 燃 豆 萁, 豆 在 釜 中 泣。 本 是 同 根 生, 相 煎 何 太 急?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浣溪沙

秦观

锦帐重重卷暮霞,屏风曲曲斗红牙,恨人何事苦离家.

枕上梦魂飞不去,觉来红日又西斜,满庭芳草衬残花.

临江仙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往事只堪哀, 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 终日谁来?

金剑已沉埋, 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 空照秦淮!

7.古诗词赏析大全200字15篇

江南曲① 李益 嫁得瞿塘贾②, 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③, 嫁与弄潮儿。 【注释】 ①江南曲:古代歌曲名。

②贾:商人。 ③潮有信:潮水涨落有一定的时间,叫“潮信”。

【简析】 ??这是一首写商妇候夫不归的闺怨诗。诗的首二句,以商妇口吻,道破夫外出经商,独守空闺的孤寂。

后二句,写商妇想入非非,悔不嫁个弄潮之人,能如潮守信。语言平实,不事雕饰,空闺苦,怨夫情,跃然纸上。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看似轻薄荒唐,实则情真意切。

从“早知”二字,可见商妇并非妄想他就,而是望夫不止之痴情痴语。 列女操 孟郊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妇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注释】 ①梧桐:传说梧为雄树,桐为雌树,其实梧桐树是雌雄同株。 ②殉:以死相从。

【简析】 ??这是一首颂扬贞妇烈女的诗。 ??以梧桐偕老,鸳鸯双死,比喻贞妇殉夫。

同时以古井水作比,称颂妇女的守节不嫁。此诗内容或以为有所寄托,借赞颂贞妇烈女,表达诗人坚守节操,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之品行。

然而,就全诗看,从题目到内容的全部,都是为了明确的主题的。就诗论诗,不能节外生枝,因此,不能不说它是维护封建礼教道德的,是属于封建糟粕的,应予批判。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评析】 诗是吊古感今的。

开首两句说北望蓟门,触目惊心。起句突兀,暗用典故,说燕自郭隗、乐毅等士去后,即被秦所灭,故客心暗惊。

又汉高祖曾身击臧荼,故曰“汉将营”。因而清人方东树说:“岂是时范阳已有萌芽耶?”(《昭昧詹言》卷十六)怀疑这是对安禄山的叛乱有所预感。

颔联、颈联写景雄丽。全诗扣紧一个“望”字,以“烽火”承“危旌”,以“雪山”承“积雪”。

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

为尾联抒发从戎之志做好铺垫,使人读了慷慨非常。 野望 王绩 东皋①薄暮望,徙倚②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③怀采薇。

【注释】 ①东皋:皋,水边地。王绩称他在故乡的躬耕、游息之地为东皋。

薄暮,日将落之 时。 ②徙倚:犹徘徊、枋徨。

③“长歌”句:薇,羊齿类草本植物,其嫩叶可食。或以为此句诗意,乃作者联想 到《诗经》中有关“采薇”的片段,长歌以抒苦闷。

或以为此句诗意,即长歌《 采薇歌》,怀念伯夷、叔齐。从作者心态和全诗脉络看,前解较切。

【评析】 ??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缜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

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

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

这画面,在秋季薄暮时的山野闲具有典型性。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

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陶潜《移居》),该多好!然而井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武,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①。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②,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③。

【注释】 ①翠微:青翠的山坡。 ②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③机:世俗的心机。 【简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

全诗写月夜在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诗写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静、流露 出诗人的称羡之情。

??诗以“暮”开首,为“宿”开拓。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忘机。

这些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溢。 ??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受陶潜田园诗的影响。

然陶诗显得平淡恬静,既不首意染色,口气也极和缓。如“暧暧无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

而李诗却着意渲染。细吟“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就会觉得色彩鲜明,神情飞扬。可见陶李两者风格迥异。

古诗词鉴赏大全

1.20首古诗带赏析

行宫 唐代: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的这首《行宫》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这首短小精悍的五绝具有深邃的意境,富有隽永的诗味,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送上人 唐代: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诗人送僧人归山,两个人的关系亲密吗?言语间颇有调侃的味道,充满了惜别与挽留之情。这首诗风趣诙谐,意蕴深厚,妙趣横生。

这是一首送行诗。诗中的上人,即以野鹤喻灵澈,恰合其身份。

后二句含有讥讽灵澈入山不深的意味,劝其不必到沃洲山去凑热闹,那地方已为时人所熟知,应另寻福地。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玉台体 唐代: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两种喜兆接连出现。诗的后两句写女子对喜兆的反应。

这首诗,文字质朴无华,但感情却表现得细致入微。通篇描摹心理,用语切合主人公的身分、情态,仿旧体而又别开生面

新嫁娘词 唐代: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古时常言新媳妇难当,在于夫婿之上还有公婆。夫婿称心还不行,还得婆婆顺眼,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同时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序。“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小心的功效——看来她是颇为内行,却分明有几分踌躇。

原因很简单:“未谙姑(婆婆)食性”。 诗人写到“尝”字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读者去补充了。

这样反觉余味无穷,体裁的限制转化为表达的优长。相思 唐代: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

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

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哥舒歌 唐代: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是唐代西北边民对唐朝名将哥舒翰的颂歌。

此诗从内容上看,是颂扬哥舒翰抵御吐蕃侵扰、安定边疆的;同时也通过这个形象寄寓了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理想和愿望。“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第一句是起兴,诗人用高挂在天上的北斗星,表达边地百姓对哥舒翰的敬仰。“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牧马,就其含意而言,也就是代指一切侵扰活动。

自从遭到哥舒翰的抵御,吐蕃再也不敢越过临洮进行骚扰。宫词·故国三千里 唐代: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诗总共只有二十个字。

作者在前半首里,以举重若轻、驭繁如简的笔力,把一个宫人远离故乡、幽闭深宫的整个遭遇浓缩在短短十个字中。后半首诗转入写怨情,以一声悲歌、双泪齐落的事实,直截了当地写出了诗中人埋藏极深、蓄积已久的怨情。

这后两句诗也以强烈取胜,不以含蓄见长。宫词 / 宫中词 唐代: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这首宫怨诗,构思独特,新辟蹊径。

一般宫怨诗,主人公是一位孤凄的宫女。但这首诗却写两位宫女,足见失宠者并非一人。

诗从写景开篇,以景衬情,以热衬冷。百花盛开的阳春,应是热闹非凡,然而宫门却寂寂锁闭。

宫女赏春,本是欢欣乐事,然而久已失宠,感怀无限,心中郁闷,极愿互吐,却恐鹦鹉饶舌,竟不敢言。怨深怨重,裸露无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为有 唐代:李商隐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诗歌一、二句“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描述一对宦家夫妇的怨情。

三、四句“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通过少妇的口说出“怕春宵”的原因。

这首绝句含蓄深沉而又富于变幻。前两句一起一承,一因一果,好像比较平直。

但着一“怕”字,风波顿起,情趣横生。隋宫 唐代: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此诗讽咏隋炀帝奢侈嬉游之事。

首二句写炀帝任兴恣游,肆行无忌,且滥杀忠谏之士,遂伏下杀身之祸。次二句取裁锦一事写其耗费之巨,将一人与举国、宫锦与障泥和船帆对比。

2.20首古诗加赏析

2.江 雪 千山鸟飞约,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

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诗中所写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

看,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这幅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或风景画。在它们里面总是要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的。

事实上,风景诗中的极品,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这首诗,也不例外。

只要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3、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

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

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4。

清平调词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象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5,清平调 李白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那里及得到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

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杨贵妃名玉环)。

后人据此就编造事实,说杨妃极喜此三诗,时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脱靴,认为大辱,就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李白诗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瞒不过博学能文的玄宗,而且杨妃也不是毫无文化修养的人。

据原诗来看,很明显是抑古尊今,好事之徒,强加曲解,其实是不可通的。 6.清平调 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

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恨都为之消释。

3.求15首古诗及赏析

1.《春宵》 苏轼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赏析:此诗写岀了作者在春夜的所见,所闻,所感。

春天是人们珍惜的季节,春夜的景色更使人迷恋。作者抓住了春天典型的景物进行描绘:随风送来的阵阵花香,时明时暗的月光,婆娑的树影花姿,远处传来的时断时续的歌声乐声,而寂静的院落中只有秋千在轻轻地晃荡。

“春宵一刻值千金”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2 《宫词》王建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

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车架六车。赏析:一二句大笔濡染,描绘朝元阁的宏伟气势。

三四句写皇帝乘銮舆朝见玄元皇帝,言“五色云车”言“六龙”,运笔空灵。3.《绝句》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4.求十首古典诗词鉴赏(100到200字)

龟虽寿 魏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téng)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诗中 “ 老骥伏枥 ” 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全诗的韵调跌宕起伏,开头四句娓娓说理, “ 犹有 “ 终为 ” 两个词组下得沉着。而 “ 老骥 ” 以下四句,语气转为激昂,笔挟风雷,使这位 “ 时露霸气 ” 的盖世英豪的形象跃然纸上。

而最后数句则表现出一种深 沉委婉的风情,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全诗跌宕起伏,又机理缜密,闪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并发出奋进之情,振响着乐观声调。

艺术风格朴实无华,格调高远,慷慨激昂,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

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 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这是一幅非常朴实的田园风景画。诚挚亲切的友情,典型农家生活场景,融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炉,可以看出诗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

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 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

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惟闻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 ,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上面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这从李白集中另两首诗的标题《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可以推见。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新唐书》卷二○三《文艺传》说他“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可见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龙标即今湖南省芷江县。

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

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

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夜雨寄北①(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②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③话④巴山夜雨时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

5.古诗词鉴赏

渔歌子 渔歌子,曲牌名 渔歌子①•【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② 桃花流水鳜鱼肥。

③ 青箬笠,④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本名龟龄,字子同,金华(今属浙江)人。

生卒年不详。唐肃宗时待诏翰林。

后因事被贬,绝意仕进,隐居江湖间。自号玄真子,又自称烟波钓徒。

著书亦名《玄真子》。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②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③鳜(音贵)鱼:俗称“花鱼”、“桂鱼”。

④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品评】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

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

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

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点评: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风流千古。东坡尝以成句用入鹧鸪天,又用于浣溪沙。

然其所足成之句,尤未如原词之妙通造化也。太白菩萨蛮、忆秦娥,张志和渔歌子,两家一忧一乐,归趣难名。

6.20

一、《送别》 作者:唐代王维 1、原文 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2、翻译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3、赏析 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既劝慰友人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说明诗人对自己的现实也不很满意。全诗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最后两句却顿增诗意,可谓词浅情深,蕴含着不尽的意味。

二、《终南望馀雪》 作者:唐代祖咏 1、原文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2、翻译 从长安望终南山北景色秀美,远看岭上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夕阳微光染亮树梢,长安城中傍晚反增阵阵轻寒。

3、赏析 这首诗句句咏雪,句句从“望”字着眼,描写终南山的雪景和雪后增寒的感受。起句写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的整体印象。

次句写终南山的余雪,由于阴岭高出云端,远远望去,其上的皑皑积叶仿佛浮在空中。 第三句转笔写雪霁初晴时始见终南山的真实面门,“霁”字真实而传神地写出了夕阳的余光平射在山上,染红了林表的美丽画面。

末句承上句的夕阳,写因望见终南山余雪而更感冬天的寒冷。 三、《八阵图》 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2、翻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3、赏析 此诗前二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后二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四、《送方外上人》 作者:唐代刘长卿 1、原文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2、翻译 野鹤驾着孤云高飞天空,岂肯在人间居住? 你不必到著名的沃洲山福地,那可是人们最熟悉的去处。 3、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以凌云的野鹤形容僧人,贴切有味,理应不失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品性;末两句写诗人对方外上人的讽喻规劝,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而不要到热闹的名胜去沽名钓誉。

这首诗语言妙趣横生,闲散淡远,构思精巧。 五、《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作者:唐代韦应物 1、原文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2、翻译 怀念你竟在这深秋的夜晚,散步咏叹多么寒凉的霜天。

想此刻空山中正掉落松子,幽居的友人一定还未安眠。 3、赏析 此诗表达作者在秋夜对隐居朋友的思念之情。

前半首写作者自己,即怀人之人;后半首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丘丹,即所怀之人。 全诗不以浓烈的字词吸引读者,而是从容落笔,浅浅着墨,语淡而情浓,言短而意深,格调古朴雅致、安闲恬淡,给人玩味不尽的艺术体验。

六、《望天门山》 作者:唐代李白 1、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翻译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3、赏析 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 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 七、《赠汪伦》 作者:唐代李白 1、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翻译 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3、赏析 此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 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八、《凉州词》 作者:唐代王之涣 1、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翻译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3、赏析 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