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诗词体 古诗词体1.【古诗体的辨别,急在文学史上,一般提到旧诗,都把它分为两种体裁,即"古体诗"和"近体诗". 这所谓古体诗和近体诗,并不完全是以时代而划分的,那只是一种体裁的叫法.大家不 要在字义上引起误会.至于新诗,即白话文的自由诗,不在旧诗之列,也不要误会它是 近体诗. 所谓近体诗(又称近体诗,那是古人的叫法),这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它们由齐、梁时代的"新体诗"开始由不大讲究规律的诗格,转入极度讲究的了.诗人沈约在这一方 面,建立了一套音的理论,首先就奠定了律诗的基础.初时只限于五言,七言是由唐代 人所创造的. 律诗和绝句是近体诗的两大部分.如果明了律诗的格律,绝句也可以了然;因为绝句是 随着律诗而来的. 律诗的格律也分五言、七言,是一种每首八句的诗体.它们由一定的平仄和对偶,有和 谐的音节,有整齐的章句.作者不能自由地逾越其范围和限制. 所谓平仄,就是每一个字,都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分.不属于平声的,就是仄声. 关于这,我们下面再作详谈.律诗、绝句每一句都受固定的平仄的限制. 所谓对偶,就是律诗中间四句,必须再字面上成为排偶一对对子,相对成为两联.首尾 四句不排.三、四两句,称为"前联"或"颔联";五、六句,称为"后联"或"颈联".这些对 句,好比门的双扉,车的两轮,凡是虚字和实字,均须铢两悉称.有意对、事对、正对? 反对、方法很多,这里不妨先举白居易一首题为《草》的五言律诗来看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从这首诗不难看出,第三、四句是一幅对子;第五、六句又是一幅对子.但开头和结尾 两句都不用对仗. 至于平仄呢?下面我们先来弄清"四声",再谈律诗、绝句怎样运用这些平仄. 四声和平仄 我们已经说过,写旧诗,特别是格律严谨的律诗、绝句,必须遵守固有的平仄限定. 什么叫做平仄呢?对声韵有点常识的,当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完全没有留意过这一 方面的话,那就大有说明一下的必要了.所谓平、仄,那就是每一个字的平声和仄声. 怎样才叫平声,又怎样才叫仄声呢?原来中国自东晋以后,人们做诗作文,都非常讲究 声调.齐朝的周颙和梁朝的沈约,都在这一方面著有专书,把每一个字的声调,调为 平、上、去、入四声. 举一个例子来说,"方"为平声;"袄"为上声;"放"为去声;"霍"为入声. 除平声之外,上、去、入三声,都属仄声.但要知道,平声本身也有"阴平"和"阳平"之 分.如:"方"为阴平,"房"为阳平.至于上、去、入三声,却是没有阴阳之分的. 说得更明白一点,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调,都有阴平、阳平、上、去、入(简称阴、阳、上、去、入)之分;每一个字,要不属于平声,便属于仄声(即上、去、入).比如:“阴”字,本身就是阴平;“阳”字是阳平,“上”字是上声;“去”字是去声;“入”字是入声.如果把这四声调熟,那么,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别出每一个字是属平属仄的.这里不妨再举几个例,以便对这方面陌生的读者,可以藉此将四声调熟一些,请看下面: 因(阴)、忍(上)、印(去)、一(入); 人(阳)、忍(上)、印(去)、日(入); 金(平)、敢(上)、禁(去)、急(入). 把四声调熟,分出那一字是平声,那一字是仄声,这样,我们才可以谈这些平仄再旧诗中是如何被安排的. 五言律诗的平仄 律诗,是旧诗“近体诗”中一种最流行的形式.所谓“律”,是含有规律的意思的.这些规律,包括平仄的限定,字句的长短,对偶的工整,等等.现在,先说平仄. 律诗在字句上,一般有五言、七言两种.如写五言,平仄如下: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些平仄,共八句.一般学做旧诗的人,都先要把它念熟.但这并不困难.这里不妨提供一些记忆它的窍诀.第一,这八句中,事实上是两组.开头的四句,自成一组;后边四句,只是重复一次吧了,所以,只要记四句便够了.第二,每一组起句如果是“平”起的话,第四句也一定是用“平”头来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平起”“平收”.第三,每一组如果是“平起平收”的话,二、三两句,一定是仄声开始的.第四,正常的平仄定式,每组除第三句,其余三句最末一字一定是平声.(但是,上列一式,却有变体.因为第一句如不押韵,可以用“平平平仄仄”来起的,那么,这就恰恰是每四句成为一组了. 上列的一种,是用平声起头的格式;但另有一种是用仄起的,其定式如下.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上式如果句首不押韵,也可用“仄仄平平仄”来开始的.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就只有这两种,加上首句的变化,成为四式.但是,当你熟读了第一种之后,知道第二种是变式,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念起来,都市差不多的. 至于这些平仄,怎样和诗句配合呢? 现在举一个例子来参看一下.这是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为了方便讨论,我们不妨把这首诗所用的平仄格式再抄一次,。 2.诗歌体材古典诗歌的种类:按体裁分,有古体诗(包括乐府歌行)和近体诗(或称今体诗)。 唐人把前代所产生的诗体称为古体诗,把唐代所产生的新诗体系称为近(今)体诗。 如按每句言数(一字为一言)分,则有五言、七言和杂言诗。 把言数同体裁结合起来划分,则又有五言古体,七言古体;五言近体,七言近体。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两种,即五言律诗,七言律师;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七律 长征》从它的题目 已经容易判断了 就是近体诗中的七言律诗 第二个 是词 而不是诗 词的词牌决定了体裁。例如你问的“清平乐”就是这首词的词牌,或者叫词调名。 词调根据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清人毛先舒《填词名解》规定“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62字以内为小令,63字以外为慢词” 词调又因为分段的关系,还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区别。 词的一段叫做片或阕。不分段的词叫单调,分上下片的为双调,分三段、分四段,以此类推。 那么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就应该是 双调四十六字的小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