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浅谈唐诗三百首中的酒

1. 浅谈唐诗

浅谈唐诗

1.从韵味方面浅谈唐诗,500字即可,谢谢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唐诗的美是千姿万态的。

走进唐诗,犹如走入了一座美的殿堂,鉴赏唐诗,就是探寻美的历程。唐诗之美并不是由单一的形式来表现,它交汇着现实主义的沉郁深邃和浪漫主义的豪放飘逸,辉映着音律之美、色彩之美和空间之美,于有声有色、有形有势、有质有气中体现每篇诗作都是极具感染力的生命体。

关键字:唐诗;情韵美;孤独美;空间美;李白大唐的傲骨铸就了唐诗的气度,千百年来它以无穷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历代人们都十分重视和喜爱唐诗,唐诗之美也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唐诗之美是一种复合的美,它沉淀着深邃,积蓄着厚重,凝结着辽远,负载着磅礴,是客船上难眠的渔火,是山寺里传来的钟声,是海角与天涯的对接,是天长与地久的凝聚,尽管也会有黄泉与碧落的交融。

人们通过这些美德诗歌了解社会人生,培养性情、陶冶情操,为它那丰富的内容所吸引,为它那浓郁的艺术美质而折服。一、唐诗的空间之美唐诗的空间美感体现在空间的变换,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彩云间”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体现长江上下游之间的高度落差之大,随舟顺流而下,视点不断变换,如电影拍摄常采用的移景手法。

行舟之快,空间画面迅速转换,诗人心情愈发愉悦畅快。全诗给人带来震撼的空间流动之美,真是“惊天地而泣鬼神矣”(杨慎《升庵诗话》)。

当人们接受唐诗中的空间之美时,总免不了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去感受它,所以说,唐诗中的空间美渗透着诗人的人格之美,通过诗的语言、所描述的形象等传递出来,被人们所感知、所体会,陶冶情操。二、唐诗的情韵美盛唐诗风不单单因为严格的按照规定好的韵谱来创作诗歌,使其具有良好的音乐感、节奏感。

更重要的是,唐诗在托物、言情、写志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如果仅仅关注唐诗的音韵美而忽视唐诗的情韵美显然是本末倒置。

像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其瑰丽的想象,宏大的场面不得不让人称奇。“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聊聊数字,就将天台山巍峨的气势描述的淋漓尽致。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凭借这两句话,读者大概就可以想象到诗仙太白在太白山中游玩,道路蜿蜒曲折,错综复杂,正要要靠着石头小憩却发现天已经黑了。这两句从侧面也表现出了天台山的巍峨、巨大,也令人佩服诗歌的精简概要。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云彩为衣,清风为马,天上的神仙纷驾临,这两句当然只有太白这样的诗仙才有如此瑰出奇的想象。诗歌通篇写景,但到最后诗人却转而笑道: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人生性豪放洒脱,不拘一格的特点由此表露无遗,对权贵,政治的勾心斗角不屑一顾,逍遥行乐的处事态度也表现的淋漓尽。1。

2.略谈对唐诗的认识和理解.1000字左右

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 现在我们来读读那些千年传诵的名句吧.我们看诗人动不动就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动不动就说“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人动不动就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动不动就说“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我们发现唐诗的世界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迈得很. 初盛唐的人要是失恋了,痛苦了,说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就会哂然一笑,心情好起来了.要是暂时经过苦难,重新克服了困境,就会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会对前途重新有希望.诗人要是曾经被打败,曾经受大挫折,后来又东山再起,拨云见雾,就会说:“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重来!”心里充满自豪的感情.诗人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了,他就会有这样的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人看不惯有些小人得势,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是唐诗中骂人最厉害的一句话,骂得很有力量,以历史时间作尺度,眼界十分开阔. 唐诗是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振作生命的活气的.读到不少唐诗,真的就是“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心花怒放的感觉.这也是我们喜欢唐诗的一个原因.所以,叶嘉莹教授接着马一浮先生的话说,诗歌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不死的心灵. 唐诗中常常提到大江大河、高山平原,因为唐诗主要是中国北方文化发展到极盛时期的诗,所以要写就写高山大河,所以宋词多半是小桥流水,唐诗多半是高山大河.中国文学写高山大河写得最好的作品,我敢说至今没有超过唐诗的.比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豪情雄壮,比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比如“白日依山尽”“大漠孤烟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都力量充沛得很,生命强健得很.长江、黄河、高山、大川、太阳、月亮,唐诗就是想来一个惊天动地,就是想贯通宇宙生命之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个风烟,大气得不得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天姥连天向天横”,这个“上青天”、“向天横”都是直上直下将人的生命与宇宙生命相贯通.盛唐诗人、宰相张说大书诗人王湾的诗于政事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正是代表唐人的审美意识:天地之大美、自然之伟观———黎明、春天、新年,一齐来到人间,使人间成为美好的存在.“生”字、“入”字,热情奔放,是生命化的大自然.天行健,生命刚健、积极有为,迎向清新与博大. 有些看起来很平常、很安静的诗,也有一种有天有地、贯通宇宙的元气之美.比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个“水穷处”,通往那个“云起时”,都是宇宙生生不息的气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青未了”三个字,不正是生生不息的春色天边无际地流淌么?有一个诗人有一天晚上突然睡不着觉了,找不到原因,只觉得身子很暖和,原来经过了一个冬天,地气开始回暖了,于是他写诗说“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你们看,诗人的生命节奏,感通着宇宙的生命节奏.老杜有一句诗:“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后代的诗人特别喜欢.那是安史之乱后黑暗的唐朝社会,一个无月的黑夜,诗人忧心如焚,彻夜不眠,忽然,窗外那黑黝黝的山嘴里,一下子吐出了一轮晶莹的明月,楼外的水池,月色之中,也波光粼粼,明亮起来了,诗人的心境,也由忧苦而惊喜,而充满了对天意的默默的感动.杜甫有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的文字,小孩子都懂得,平凡得不得了,但是读起来舒服极了,通透极了,有一种生命与宇宙透气的感觉.杜甫还有一首绝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一种生意盎然之美,一种随处生春之美,读久了就觉得生命很亮丽,很新鲜活泼有力. 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即科举、尚贤、纳谏.“进士致身卿相为社会心理群趋之鹄的”,这跟科举考试有很大的关系,跟汉魏以来中国古代知识人的地位大幅度上升有很大的关系,跟全社会崇尚诗歌、崇尚人文、崇尚美有很大的关系,跟唐代的国力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象.只有这样的时代,才会有尽气的精神突出表现,只有社会上有一种尽理尽心的气象,文学上才会有尽才尽气的表现. 科学的傲慢,加上消费主义的物化浪潮,人性这个东西,要么是零散化,成为没有理性构架、没有主心骨、没有人格意识的拼贴;要么是空洞化,成为没有真实内容、真实需求的虚无主义;要么是幽暗化了,成为一团人欲物欲;要么游戏化,成为一种商业性大众化的表演.现代性主张人是经济动物,是潜意识盲动与升华,是宇宙中的过客.这些问题很大,我今天不可能讨论现代思想的利弊,但我们对于现代思想的反思与怀疑,也成为我们读唐诗的一个背景,使我们懂得珍惜,懂得引申发扬.。

3.从韵味方面浅谈唐诗,500字即可,谢谢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唐诗的美是千姿万态的。走进唐诗,犹如走入了一座美的殿堂,鉴赏唐诗,就是探寻美的历程。唐诗之美并不是由单一的形式来表现,它交汇着现实主义的沉郁深邃和浪漫主义的豪放飘逸,辉映着音律之美、色彩之美和空间之美,于有声有色、有形有势、有质有气中体现每篇诗作都是极具感染力的生命体。

关键字:唐诗;情韵美;孤独美;空间美;李白

大唐的傲骨铸就了唐诗的气度,千百年来它以无穷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历代人们都十分重视和喜爱唐诗,唐诗之美也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唐诗之美是一种复合的美,它沉淀着深邃,积蓄着厚重,凝结着辽远,负载着磅礴,是客船上难眠的渔火,是山寺里传来的钟声,是海角与天涯的对接,是天长与地久的凝聚,尽管也会有黄泉与碧落的交融。人们通过这些美德诗歌了解社会人生,培养性情、陶冶情操,为它那丰富的内容所吸引,为它那浓郁的艺术美质而折服。

一、唐诗的空间之美

唐诗的空间美感体现在空间的变换,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彩云间”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体现长江上下游之间的高度落差之大,随舟顺流而下,视点不断变换,如电影拍摄常采用的移景手法。行舟之快,空间画面迅速转换,诗人心情愈发愉悦畅快。全诗给人带来震撼的空间流动之美,真是“惊天地而泣鬼神矣”(杨慎《升庵诗话》)。

当人们接受唐诗中的空间之美时,总免不了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去感受它,所以说,唐诗中的空间美渗透着诗人的人格之美,通过诗的语言、所描述的形象等传递出来,被人们所感知、所体会,陶冶情操。

二、唐诗的情韵美

盛唐诗风不单单因为严格的按照规定好的韵谱来创作诗歌,使其具有良好的音乐感、节奏感。更重要的是,唐诗在托物、言情、写志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如果仅仅关注唐诗的音韵美而忽视唐诗的情韵美显然是本末倒置。

像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其瑰丽的想象,宏大的场面不得不让人称奇。“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聊聊数字,就将天台山巍峨的气势描述的淋漓尽致。“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凭借这两句话,读者大概就可以想象到诗仙太白在太白山中游玩,道路蜿蜒曲折,错综复杂,正要要靠着石头小憩却发现天已经黑了。这两句从侧面也表现出了天台山的巍峨、巨大,也令人佩服诗歌的精简概要。“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云彩为衣,清风为马,天上的神仙纷驾临,这两句当然只有太白这样的诗仙才有如此瑰出奇的想象。诗歌通篇写景,但到最后诗人却转而笑道: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人生性豪放洒脱,不拘一格的特点由此表露无遗,对权贵,政治的勾心斗角不屑一顾,逍遥行乐的处事态度也表现的淋漓尽。

1

4.谈谈学古诗的体会

学习了古诗以后,学生大多数能够准确地背诵下来,但是对诗意的理解情况不够理想,这就要求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充分地利用书上的插图来讲解诗意,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描写的独特的意境。

2、对一些适合表演的内容,要适当地让学生自己演一演,这样学生学起来会更积极,更主动。 3、可以让学生练习把诗的内容改写成儿歌,学生对诗的理解情况就能更一目了然地展示在教师的面前。

其中,我特别欣赏第1和第2种做法。 《山行》教后记:石径、比花还要红的枫叶这些对学生来说可能很难理解,幸好,我们新教材安排的插图是那样的逼真、形象。

因此,在课堂上,我就要求学生自己先对照插图自己来理解诗句,然后在具体分析的时候,若学生碰到难点,再从观察插图中去理解。结果反映,学生根据插图明白了很多,对诗的意境也更加理解了。

《赠汪伦》诗是李白乘舟欲去,好友汪伦前来相送,深深的友谊感动了李白。李白有感而发写下此诗送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好一幅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人场景,这段的学习我就通过让学生来演一演。

当学生上来一个演李白,一个演汪伦踏拍起歌、挥袖道别,我想他们也一定在努力体会其中的情感吧。 对于古诗的教学是难点,我想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学和摸索中,我也一定能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

5.谈谈你所理解的唐诗宋词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昌盛的朝代。

作为唐代最为主流的文化——唐诗,则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国土。

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到底流失了多少根本无法估计。

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得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流风所及,连和尚、道士、妓女等稍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唐代,连政治、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唐代的诗坛,不仅诗多,诗人多,而且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像杜甫,像韩愈,像白居易,等等等等,“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个接一个登场的巨匠。

宋朝以后的诗人创作时,都极力想跳进他们的磁场,却又无从着手;或是极力想跳出他们的磁场,却又无能为力。于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来了,放声一唱,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看看这胸襟气度!在交通和通讯工具都不发达的古代,山那边是什么样子都很少有人知道,天涯是不可能若比邻的。

而这只有人充满自信,相信能自由自在地活着,不会有政治地震与任何外力来阻隔人相会的愿望,才能从容不迫唱出这样的豪情。于是陈子昂来了,像巨人一样挺立在幽州台上,面对着无限的时间与无限的空间,如春雷炸响一样高唱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多么悲壮的歌声,像从历史的深处腾出,不仅一声就唤醒了永远辉煌的盛唐诗,而且直到今天仍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审美的冲击波!于是那一群气势磅礴的边塞诗人来了,他们是盛唐的仪仗队,显示着盛唐的国威。王昌龄来了,高唱着战地进行曲:“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于是高适来了,他的千古绝唱《燕歌行》如钱塘江潮一样喷涌而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于是岑参来了,这个渴望建功立业的诗人满怀激情高唱着:“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这群边塞诗人,或歌颂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或诉说战争的艰苦和残酷,都那么英姿飒爽,气势灼人。

因为他们是盛唐的诗人——盛唐诗坛的风云人物,喷发的是永远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终于,李白来了,他配合时代的最强音,以惊动千古的气势唱出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是巨人昂首天外,用目光提起黄河滚滚狂涛向海里倾倒时才能找到的感觉。正是这个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超级巨人,把盛唐精神推上了照耀千古的最高峰。

然而,盛极一时的唐王朝终于酿出了“安史之乱”,这一场延续了八年的战争,把盛唐气象一下扫得七零八落。于是,杜甫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地走来了。

这个悲天悯人的诗人,虽然到“安史之乱”爆发那一年已经四十四岁,但他唱不出盛唐的理想主义,唱不出盛唐的浪漫气质。他用嘶哑的歌喉唱出来的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一片中唐的血泪,是目睹盛唐气象破灭的悲哀。

于是韩愈来了。这位个性极强,想把盛唐气象召唤回来以重新振起自信的诗人,开创了一个奇崛险怪的诗派。

他大声疾呼,用诗一样的语言喊出了“物不得其平则鸣”的千古名言。显示出想用地震的强力重新推出一个高峰的魄力。

于是白居易来了,一出场就倔强地唱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坚韧,显示出唐王朝仍然是一个极有活力的存在。他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新乐府运动,诗歌的风格浅切平易,与韩愈的奇崛险怪双峰并峙,使唐诗呈现出又一个气象万千的新天地。

然而,唐王朝毕竟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唐诗也从中唐的再度繁荣跌进了晚唐的衰飒。

于是李商隐来了。他眼前一片朦胧,不知风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路向哪里去。

他的歌声是令人感伤的、低沉的,望着逐渐黯淡的黄昏,一唱一咽地低吟着:“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他是在哀叹自己的不得意,可我们从中也看到了唐王朝的日暮途穷。唐王朝,中国历史上的这一道辉煌,终于黯然熄灭了。

唐诗也以寒蝉一样凄切的声音,唱出了最后的失落。韦庄站在南京古城墙上唱着:“江南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在哀悼六朝的沦落,也是为唐王朝送终,为唐诗留下最后的叹息。

唐诗结束的时候,它的影响却刚刚开始。到唐代才终于定型的绝句,兴起于盛唐的律诗,穿越千年,被一直沿用到今天。

今人写旧体诗,提笔就是一首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大概很少有人想过,这是唐朝诗人铸成了现成的模子,才使我们写起诗来能这么方便。

宋、元、明、清这几代的诗人,绝大多数或深或浅,或直接或间接都曾受到过唐诗的影响。且不说个人,就说较大的诗派和较。

6.谈谈对古诗的心得 800字

我学过许许多多诗,这些诗是多么生动、有趣。

每首诗都包含着一个故事,但我们对这些故事不太了解,所以就要我们来想象了。那么,我就来想象一下李白在写《静夜思》时的情景是怎样。

月光透过窗子,直射进来,地上就好像盖着一层厚厚的霜,李白正站在窗前,观赏着天上的月亮,深深地被月亮所陶醉。他想:月亮是这么美,月光这么明亮,我干吗不写一首诗来赞美一下呢?他刚提起笔,却又忽然想起了什么事。

对呀,今天不是中秋节吗?李白顿时想到了在远方思念他的亲人,不禁泪流满面,他深情地看看月亮,又低下头,他越想越难过,重新提起笔来把自己所有难过和思念全都聚在笔尖,‘唰唰’几笔就写成了一首名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此时此刻,李白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他又会干什么呢?我们谁都不知道,但是,思念家乡的心情我可以体会,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啊!我默默地为李白祈祷,希望他可以早日回到故乡。

如果我能到李白身边,我一定会安慰他,对他说:“你放心,虽然远隔千里,但你的亲人也在看着月亮,只要你目不转睛地盯着月亮,就会感觉亲人近在眼前。”。

7.关于宋词,谈谈你的见解唐诗有诗仙、诗圣、诗鬼等称谓,而宋词有无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可以同唐诗争雄竞胜的是宋词。

在我国文学史上,宋词是一座灿烂夺目的丰碑。 词,就它的内容来说就是抒情诗,是诗的一种;词人也就是诗人。

但就体制说,词比诗要复杂。饲原来本是曲子词、歌词,是为乐曲配唱的,写词都是就谱填词,后来才发展为—种独立的文体,不一定为歌唱所用了。

词的发源可以追溯到隋代甚至六朝梁代,但词的正式兴起是在唐代。到了宋代,词发展到鼎盛时期,上至帝王卿相,下至倡优歌伎,都争相写词,而且名家辈出,佳作极多。

柳永是北宋时期第一个专事填词的人,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市民色彩,使词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宋词传统上分为两类,就是婉约派和豪放派,这主要是以词的内容和风格来分的。

婉约派是我国词坛上历史最久、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派。其代表人物有:秦观、李清照等。

豪放派与婉约派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题材到风格都大不同,它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词坛开辟了一个崭新天地。 其代表人物为苏轼、辛弃疾等。

李煜 晏殊 晏几道 欧阳修 柳永 苏轼 秦观 李清照 辛弃疾 姜夔 朱淑真 朱敦儒 。

8.谈谈对唐诗宋词的体会

唐诗宋词,古今之精华也,闲暇之时,若有一片诗,一阕词相伴自是极乐之时。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包罗万象,吾一介女流,喜绝美、安静、亦不乏些许忧伤的,如唐诗“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宋词“丁香泣露残枝,算未比、愁肠寸结”,“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都不错。其实唐人写词亦佳,温庭筠的《更漏子》中那句:“梧桐树,三更雨,不到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便使人不由得心生爱意。南宋易安那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可堪绝笔。

都道“诗言志,词言情”,其实不然,诗词各有千秋,诗有小情小调,词亦有豪情壮志。

诗词歌赋,无论是豪放的美,还是厚重的美,无论是若隐若现的美,都是千年以来中华文化之最美。( 望有助于君 子衿)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