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形象(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 2. 中考古诗词鉴赏天净沙秋思 3. 2015河南中考古诗词鉴赏 4. 中考古诗词鉴赏教学 5. 中考古诗词鉴赏练习 6. 2013年中考古诗词鉴赏 7. 中考古诗词鉴赏 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形象(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1.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以“锦瑟”起兴,既写瑟之华美,又写弦之细密繁复。 “无端五十弦”暗示华年悄然流逝,伤痛之情,悲愤之意,隐隐含于“无端”之感叹中,这两句可以说是这一首诗的总起。“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瑟上的每一条弦、每一根柱都牵引着诗人藏埋心底的一段伤痛。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颔、颈两联承首联中的“思”字追忆往昔,诗人慨叹怀才见弃,自伤一生遭际。 对于李商隐来说,往事是不堪回首的,年少才高,却卷入晚唐的政治漩涡中进退维谷,怀才不遇而竟致终生潦倒无为,挚爱的妻子早逝于华年,如今只留下诗人自己在孤独凄凉中追忆往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尾联自问自答,点出此诗系追忆往昔,痛定思痛,当是他回忆往事,对一生坎坷而发的感慨,尽管描写委婉,旨意朦胧,但显然有其寄托。 李商隐在诗中隐去了平生所历具体之事,以缘情造物的写法,含蓄委婉地从多个不同角度抒写了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华年流逝、抱负成空。 《旅夜书怀》 杜甫 此诗写于作者漂泊途中。 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自己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感情。 诗的头四句写景。 首两句写近景,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摆,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孤独地停泊在月夜的江面上。月夜孤舟,微风阵阵,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揭示了诗人浪游漂泊的孤清处境。 颔联写远景,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从而再反衬诗人的孤独,景中见情,景与情融。 诗的后四句笔势急转,直抒情怀。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出诗人极度愤慨之情,前句说明其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读来令人心沉;后句诗人以自嘲口吻诙谐地说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岂”“应”是关键字眼,上下关联。尾两句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运用形象的比喻收结全诗。 诗人以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孤的沙鸥来寄托自己功业未成的慨叹,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量。 《蜀相》,前四句由思人而谒祠,后四句由谒祠而及人。 第五句写先主,第六句写诸葛,第七句写出师未捷,第八句写泪满襟。正是因先主三顾,而为蜀相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由蜀相的出师未捷引出杜甫的泪满襟,环环相扣,思路清晰,正与前四句相呼应。祠长存而人已逝,怎不令人唏嘘?而此时泪满襟的杜甫,却有千言万语,永远无法对人说出。 长安十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悲辛;肃宗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上疏救房琯时的满腔忠诚;肃宗“荃不察余之衷情兮”的冷酷决绝;朝廷的危机四伏和自己的报国无门……都化作汩汩的泪,洒啊,洒啊。 国难当头,人心动摇,乱世“思”英雄,乱世“思”良相。 杜甫对国家的忧虑,对时局的牵挂,是那么深切。而由于自己的亲身感受,他痛切地认识到:只有良相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那个以皇帝为中心的高度集权的体制下,良相离开了明君的信任、支持,毫无作为。 这正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在武侯祠的呼告,正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在武侯祠的哭诉。 《琵琶行》 白居易 琵琶行》里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的嘈嘈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读者很难想象,而比之于急雨,比之于私语,比之于大小珍珠坠落在玉盘中敲出的音响,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两弦的美妙各具特色。 诗里还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曲调的流转和凝涩,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曲调的高亢雄壮,都把琵琶的声音描写得淋漓尽致。元稹《琵琶歌》里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李绅《悲善才》里的“秋吹动摇神女佩。 月珠敲击水晶盘”,也都是以声喻声的。元诗比白诗为早,白诗“莺语”二句,可能受到元诗的影响,但较元诗为胜。 以声喻声,不在于声音的完全相似,不能过于黏滞。 如“莺”在“花底”,“泉”在“冰下”,“瓶”是“银瓶”,“骑”是“铁骑”,“佩”,是“神女佩”,“盘”是“水晶盘”等等,有的并不直接关系到音响,却能够令人从中联想到音乐的美妙。 描写音乐,除了较多地运用比喻之外,还运用其他的手法。妙语点睛,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琵琶行》写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又写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音乐是用来抒发感情的。奏曲的能手,能够通过演奏表达自己的哀愁或欢乐。 听曲的行家,也能够从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倘若听曲者和奏曲者有同样的心情,那感受会是很强烈的。 白居易真不愧为听曲的行家,于琵琶未成曲调时已经感到弦声饱含感情,于演奏的过程中又听出琵琶女有无限心事,于演奏终结时更听到了弦外之音,听到了于无声处表露的哀愁。“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所以感动得青衫泪湿。 这里,用比喻已经不够了,诗。 2.如何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一个人物形象,无论是诗歌或者是小说等作品,其实都很相似的。 艺术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所以,如何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首先,需了解该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其次,需反复揣摩该首古诗,理解透彻该首诗的意思,尤其是其中涉及的典故、代指物及它们背后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古诗都相对其他艺术形式较短,所以古诗里的字词都是需要字斟句酌的,表达同样意思的字可以有很多个,为什么会用那个?这些都是有讲究的; 最后,需了解诗人通过该作品,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绪。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才是该作品的最中心的地方,也会赋予诗中人物相应的生命及形象。可以说,古诗中的人物,大部分或多或少会带有诗人的影子。 (分析的能力,是需要日积月累慢慢磨练的。每部作品都是要从零开始,也是需要大量资料及日常的阅读能力慢慢形成的。日常可以多看些其他课外阅读哈~加油!) 3.高考诗歌鉴赏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分类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如杜甫《春望》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 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 如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 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10、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1、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则是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情感。 12、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 如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将有情人别离时独特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诗中两位依依惜别的多情人形象缠绵深挚,别有一番风神韵致。 13、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 如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一个年迈而善良的卖炭翁的肖像,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样一个最下层的劳动者多么生动、感人,令人扼腕悲叹。 4.如何鉴赏古诗中的事物形象? 古诗中的事物形象: 1 、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2 、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 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所以,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诗,往往都在对事物形象的描绘中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因此既要分析诗中所描绘的形象,也要分析诗中所寄寓的感情。 一、分析思路 欣赏这类诗时,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二、鉴赏方法 ① 鉴赏的依据 —— 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事物特征)。 ② 鉴赏的角度 —— 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 鉴赏流程:物的外形特征 —— 物的神韵、品格 —— 诗人的理想情操 三、答题步骤 (1)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四、巩固演练 分析下面诗歌中的形象。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 总结 1: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① 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 ② 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2:鉴赏物象要注意以下几点: (1)熟记物象的象征意义。 (2)鉴赏一般物象要注意结合作者的处境,了解作者的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形象的象征意义。 (3)抓住物象的特征与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一、表离别的意象 1. 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2 、芳草 3 、酒 4 、长短亭 5 、南浦,著名的水滨送别地 6 、日暮 特定意象的内涵 二、表音信的意象 特定意象的内涵 1、梅,傲雪而怒放,是高洁、孤傲、坚强不屈的象征。 早 梅(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特定意象的内涵 3、松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象征端正、孤直、顽强。 特定意象的内涵 其他意象的特殊内涵 :(1)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2)梧桐:表示凄苦、寂寞、惆怅。 (3)桃花:美女的容颜。 (4)牡丹:高贵、富贵。 (5)扬花:飘零、离散。 (6)莲花:高洁 特定意象的内涵 (7)杜鹃:又名子规、杜宇,古代有“望帝啼鹃”的传说。 在古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表哀怨、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 (8)猿啼:表现凄厉、哀伤。 (9)燕子:春天的象征,表欢快、生机。 ( 10 )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比喻高洁的人品。 ( 11 )鹧鸪:鸣声悲婉凄切,喜雌雄对鸣 。含离别,悲情、盛衰无常之感,爱情、相思之意。 特定意象的内涵 ( 12 )羌笛、胡笳、琵琶:古代西部的乐器,所发出的是凄切或悲壮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 ( 13 )月: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手法。 ( 14 )水:常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流水又象征着韶光飞逝,永不回头。 ( 15 )落花:伤春惜春 ( 16 )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 5.如何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特征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两类。 人物形象一般针对叙事诗中的主人公形象或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或者诗人的形象设题。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刻画的人物的形象特征,如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罗敷美丽、智慧、不慕权贵的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有时诗歌描绘出来的形象不是诗人本人,而是某一类人的特征,如《诗经·蒹葭》中执着寻觅爱人的形象。诗人形象,即诗歌中体现出的诗人的性格特征,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诗人的闲适、恬淡的形象。 景物形象一般针对事物的形象或意象来设题。物象,多为托物言志诗中描述的事物的形象,如王安石的《孤桐》中孤高、正直的桐树形象。意象,诗歌中蕴含诗人情感的景色、事物等,如范仲淹的《渔家傲》中“雁”“落日”“羌管”“霜”“白发”等都表现了孤苦、韶光易逝的悲凉。 6.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1、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2、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3、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4、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7.如何赏析诗词中的人物形象1、少女 形象:或直率、大胆、泼辣,或娇羞、腼腆、怯弱,或可爱、天真、青纯,或机灵、聪慧、智巧。 情感: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热切向往,对爱情出现时的惊喜、喜悦,羞怯、腼腆,迟疑、担心。 2、思妇 形象:丈夫远游或出征,自己独守空房,正逢春花秋月之时,看到眼前之景,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想到身在外地的丈夫,登楼凭栏,感慨诸多。 情感:对丈夫的思念、牵挂,嗔怪埋怨,自己的孤独寂寞,春光难留、青春易逝的伤感;战争对百姓的伤害,希望家人团聚,向往和平幸福。 3、客居者 形象:宦游在外、贬谪他乡或远游异地者,春秋季节或传统节日,怀乡思远,对景伤情。 情感: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旅途的艰辛凄苦,客居的孤独寂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仕途坎坷的感叹;关注民生,担忧国事,心系朝廷;随遇而安,闲适淡然,旷达不拘。 4、军旅者 形象:身处军营的将士或取道边塞的诗人,看到环境恶劣的险水高山,雄浑悲壮、凄凉肃杀的战场,或开赴前线的浩荡军队,心有所感者。 情感:身处边关者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戍边生活的枯燥艰辛,战场的悲壮,战争的残酷;黩武恃强的不满,将军贪功无能,只知享乐,不知体恤的怨愤;盛赞高昂的士气,盛大的军容,勇猛无敌,杀敌报国,保卫国家,建功立业者。 5、隐居闲适者 形象:多为谪居离职、悠游闲居、仕途无望或不屑为官者。 情感:喜爱自然山水、自然真趣,向往和平宁静、闲适自得的隐居生活;体现了遗世独立、乐观旷达、与世无争、潇洒飘逸的情怀;歌颂劳动生活,质朴勤劳的百姓及与百姓的深厚情谊;对腐朽现实的不满,黑暗腐败官场的厌恶;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深受排挤的苦闷愤恨。 6、登高者 形象:以思妇、青年志士和仕途不畅者(被贬或不仕的中老年者) 情感:思妇———(见上2) 青年———远大抱负、以才自许、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中老年———壮志难酬、抱负不展、备受排挤、老而无成、知音缺少、针砭时弊、思乡怀远。 中考古诗词鉴赏天净沙秋思1.诗词鉴赏1.断肠人在天涯 2.枯萎的藤条缠绕着老树,一群群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空盘旋,发出呀呀的鸣叫声,溪流上有座小桥,桥边座落着稀稀疏疏的几户人家。 3.《天净沙秋思》中描绘出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飘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4.古道西风瘦马,意思是荒凉古道上萧瑟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这一句接着并列出三种景物,有伸向远方的“古道”,有吹来寒意“西风”,还有行进迟缓的“瘦马”。瘦马上的人呢?自然引出下文内容。 (意对即可) 2.古诗词鉴赏(8分)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小题1:枯藤 昏鸦 小题1:一致。“小桥流水人家”的恬静、优美的田园人家的生活,更加触动了远在天涯的游子的思乡归家而不得之悲情。 小题1: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天涯游子思乡归家而不得之悲。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结合“秋”“夕阳”的特点以及诗歌的内容来解答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本首诗歌借景抒情,无论写什么景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所以前后两句抒发的情思是一致的。 小题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精彩语句的能力。赏析语句时的一般方法为:方法+效果+情感,但在鉴赏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详细的描写。 3.古诗词鉴赏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小题1】枯藤 昏鸦【小题1】一致。 “小桥流水人家”的恬静、优美的田园人家的生活,更加触动了远在天涯的游子的思乡归家而不得之悲情。【小题1】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天涯游子思乡归家而不得之悲。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结合“秋”“夕阳”的特点以及诗歌的内容来解答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本首诗歌借景抒情,无论写什么景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所以前后两句抒发的情思是一致的。 【小题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精彩语句的能力。赏析语句时的一般方法为:方法 效果 情感,但在鉴赏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详细的描写。 4.天净沙秋思古诗的赏析《天净沙·秋思》作者为元代文学家马致远。其古诗全文如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夕阳下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踟蹰而行。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是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 原文网址: 2015河南中考古诗词鉴赏1.河南语文2015中考的 必考古诗文 是哪15篇了亲!就是这些你自己慢慢背吧!记得给好评哦!【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辛弃疾"南宋)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二)、课外古诗词背诵 【龟虽寿】(曹操 东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杜牧"唐)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晏殊"宋)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南宋)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如梦令】(李清照"南宋)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观书有感】(朱熹"南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七年级下册 (一).课内古代诗歌 【木兰诗】(北朝民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二)、课外古诗词背诵 【山中杂诗】(吴均"南朝)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王维"唐)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李白 唐)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岑参"唐)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滁州西涧】(韦应物"唐)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唐)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约客】(赵师秀"南宋)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论诗】(赵翼"清)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三.八年级上册 (一)课内古诗 【望 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 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 壕 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 2.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锦瑟》 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以“锦瑟”起兴,既写瑟之华美,又写弦之细密繁复。 “无端五十弦”暗示华年悄然流逝,伤痛之情,悲愤之意,隐隐含于“无端”之感叹中,这两句可以说是这一首诗的总起。“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瑟上的每一条弦、每一根柱都牵引着诗人藏埋心底的一段伤痛。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颔、颈两联承首联中的“思”字追忆往昔,诗人慨叹怀才见弃,自伤一生遭际。 对于李商隐来说,往事是不堪回首的,年少才高,却卷入晚唐的政治漩涡中进退维谷,怀才不遇而竟致终生潦倒无为,挚爱的妻子早逝于华年,如今只留下诗人自己在孤独凄凉中追忆往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尾联自问自答,点出此诗系追忆往昔,痛定思痛,当是他回忆往事,对一生坎坷而发的感慨,尽管描写委婉,旨意朦胧,但显然有其寄托。 李商隐在诗中隐去了平生所历具体之事,以缘情造物的写法,含蓄委婉地从多个不同角度抒写了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华年流逝、抱负成空。 《旅夜书怀》 杜甫此诗写于作者漂泊途中。 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自己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感情。 诗的头四句写景。 首两句写近景,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摆,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孤独地停泊在月夜的江面上。月夜孤舟,微风阵阵,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揭示了诗人浪游漂泊的孤清处境。 颔联写远景,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从而再反衬诗人的孤独,景中见情,景与情融。 诗的后四句笔势急转,直抒情怀。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出诗人极度愤慨之情,前句说明其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读来令人心沉;后句诗人以自嘲口吻诙谐地说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岂”“应”是关键字眼,上下关联。尾两句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运用形象的比喻收结全诗。 诗人以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孤的沙鸥来寄托自己功业未成的慨叹,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量。 《蜀相》,前四句由思人而谒祠,后四句由谒祠而及人。 第五句写先主,第六句写诸葛,第七句写出师未捷,第八句写泪满襟。正是因先主三顾,而为蜀相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由蜀相的出师未捷引出杜甫的泪满襟,环环相扣,思路清晰,正与前四句相呼应。祠长存而人已逝,怎不令人唏嘘?而此时泪满襟的杜甫,却有千言万语,永远无法对人说出。 长安十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悲辛;肃宗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上疏救房琯时的满腔忠诚;肃宗“荃不察余之衷情兮”的冷酷决绝;朝廷的危机四伏和自己的报国无门……都化作汩汩的泪,洒啊,洒啊。 国难当头,人心动摇,乱世“思”英雄,乱世“思”良相。 杜甫对国家的忧虑,对时局的牵挂,是那么深切。而由于自己的亲身感受,他痛切地认识到:只有良相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那个以皇帝为中心的高度集权的体制下,良相离开了明君的信任、支持,毫无作为。 这正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在武侯祠的呼告,正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在武侯祠的哭诉。 《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里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的嘈嘈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读者很难想象,而比之于急雨,比之于私语,比之于大小珍珠坠落在玉盘中敲出的音响,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两弦的美妙各具特色。 诗里还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曲调的流转和凝涩,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曲调的高亢雄壮,都把琵琶的声音描写得淋漓尽致。元稹《琵琶歌》里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李绅《悲善才》里的“秋吹动摇神女佩。 月珠敲击水晶盘”,也都是以声喻声的。元诗比白诗为早,白诗“莺语”二句,可能受到元诗的影响,但较元诗为胜。 以声喻声,不在于声音的完全相似,不能过于黏滞。 如“莺”在“花底”,“泉”在“冰下”,“瓶”是“银瓶”,“骑”是“铁骑”,“佩”,是“神女佩”,“盘”是“水晶盘”等等,有的并不直接关系到音响,却能够令人从中联想到音乐的美妙。 描写音乐,除了较多地运用比喻之外,还运用其他的手法。妙语点睛,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琵琶行》写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又写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音乐是用来抒发感情的。奏曲的能手,能够通过演奏表达自己的哀愁或欢乐。 听曲的行家,也能够从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倘若听曲者和奏曲者有同样的心情,那感受会是很强烈的。 白居易真不愧为听曲的行家,于琵琶未成曲调时已经感到弦声饱含感情,于演奏的过程中又听出琵琶女有无限心事,于演奏终结时更听到了弦外之音,听到了于无声处表露的哀愁。“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所以感动得青衫泪湿。 这里,用比喻已经不够了,诗人。 3.中考古诗词鉴赏,有什么答题技巧吗无论中考高考,都有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技巧如下: 一、古诗鉴赏离不开三个问题 一是写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方法)三是为什么写的?(主题) 读懂古诗的写法,就能快速有效的答题。 二、答题方法 1、捕捉信息 把握诗歌基本信息的要素 (1)诗歌的吟咏对象及特点 对象就是人、事、物、景。 (2)、作者借助吟咏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 (3)、作者表现吟咏对象及抒情言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列清单) 2、列清单: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闻笛----折柳----故园情。 情感:(故园情)思乡怀远之情。 技巧:接物抒情。 列举古诗的清单,可操作性强,但应注意:所列举的信息要紧扣题中所问,要起到为解题提供分析材料的作用。 三、抓住关键词语 如何捕捉有效信息,方法是抓关键词语。什么是关健词语? 诗中的名词(写景、写物、写人),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 动词、形容词、能反映诗人辛勤的形容词。 四、如何鉴赏?鉴赏:内容,形象、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语言、技巧 用了什么语言、技巧,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归纳、梳理出相应的解题思路。 五、语言(炼字)类考题答题的基本思路与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结合诗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情态。 “看“字。每回看一次,都令自己肝肠寸断,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情景。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在整体上分析表达技巧的作用。 六、答题思路 1、答法:研究题干 (1)、方向: 思想、气氛、形象、结构、手法、 (2)、层级: 填空(用词)、简答(问什么,答什么)、简述(温习议论文,观点+材料) 2、性质判断: 规范、半开放、开放。观点,符合社会价值观,符合逻辑。 问到人或物特征,用形容词。注重意译的重要。古诗的表现手法与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高度重叠。 3、古诗词的艺术手法 艺术技巧:艺术手法就是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卒章显志、借物抒情、 特征与功能。 中考古诗词鉴赏教学1.中考古诗词鉴赏,有什么答题技巧吗无论中考高考,都有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技巧如下: 一、古诗鉴赏离不开三个问题 一是写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方法)三是为什么写的?(主题) 读懂古诗的写法,就能快速有效的答题。 二、答题方法 1、捕捉信息 把握诗歌基本信息的要素 (1)诗歌的吟咏对象及特点 对象就是人、事、物、景。 (2)、作者借助吟咏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 (3)、作者表现吟咏对象及抒情言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列清单) 2、列清单: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闻笛----折柳----故园情。 情感:(故园情)思乡怀远之情。 技巧:接物抒情。 列举古诗的清单,可操作性强,但应注意:所列举的信息要紧扣题中所问,要起到为解题提供分析材料的作用。 三、抓住关键词语 如何捕捉有效信息,方法是抓关键词语。什么是关健词语? 诗中的名词(写景、写物、写人),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 动词、形容词、能反映诗人辛勤的形容词。 四、如何鉴赏?鉴赏:内容,形象、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语言、技巧 用了什么语言、技巧,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归纳、梳理出相应的解题思路。 五、语言(炼字)类考题答题的基本思路与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结合诗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情态。 “看“字。每回看一次,都令自己肝肠寸断,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情景。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在整体上分析表达技巧的作用。 六、答题思路 1、答法:研究题干 (1)、方向: 思想、气氛、形象、结构、手法、 (2)、层级: 填空(用词)、简答(问什么,答什么)、简述(温习议论文,观点+材料) 2、性质判断: 规范、半开放、开放。观点,符合社会价值观,符合逻辑。 问到人或物特征,用形容词。注重意译的重要。古诗的表现手法与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高度重叠。 3、古诗词的艺术手法 艺术技巧:艺术手法就是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卒章显志、借物抒情、 特征与功能。 2.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锦瑟》 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以“锦瑟”起兴,既写瑟之华美,又写弦之细密繁复。 “无端五十弦”暗示华年悄然流逝,伤痛之情,悲愤之意,隐隐含于“无端”之感叹中,这两句可以说是这一首诗的总起。“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瑟上的每一条弦、每一根柱都牵引着诗人藏埋心底的一段伤痛。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颔、颈两联承首联中的“思”字追忆往昔,诗人慨叹怀才见弃,自伤一生遭际。 对于李商隐来说,往事是不堪回首的,年少才高,却卷入晚唐的政治漩涡中进退维谷,怀才不遇而竟致终生潦倒无为,挚爱的妻子早逝于华年,如今只留下诗人自己在孤独凄凉中追忆往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尾联自问自答,点出此诗系追忆往昔,痛定思痛,当是他回忆往事,对一生坎坷而发的感慨,尽管描写委婉,旨意朦胧,但显然有其寄托。 李商隐在诗中隐去了平生所历具体之事,以缘情造物的写法,含蓄委婉地从多个不同角度抒写了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华年流逝、抱负成空。 《旅夜书怀》 杜甫此诗写于作者漂泊途中。 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自己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感情。 诗的头四句写景。 首两句写近景,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摆,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孤独地停泊在月夜的江面上。月夜孤舟,微风阵阵,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揭示了诗人浪游漂泊的孤清处境。 颔联写远景,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从而再反衬诗人的孤独,景中见情,景与情融。 诗的后四句笔势急转,直抒情怀。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出诗人极度愤慨之情,前句说明其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读来令人心沉;后句诗人以自嘲口吻诙谐地说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岂”“应”是关键字眼,上下关联。尾两句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运用形象的比喻收结全诗。 诗人以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孤的沙鸥来寄托自己功业未成的慨叹,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量。 《蜀相》,前四句由思人而谒祠,后四句由谒祠而及人。 第五句写先主,第六句写诸葛,第七句写出师未捷,第八句写泪满襟。正是因先主三顾,而为蜀相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由蜀相的出师未捷引出杜甫的泪满襟,环环相扣,思路清晰,正与前四句相呼应。祠长存而人已逝,怎不令人唏嘘?而此时泪满襟的杜甫,却有千言万语,永远无法对人说出。 长安十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悲辛;肃宗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上疏救房琯时的满腔忠诚;肃宗“荃不察余之衷情兮”的冷酷决绝;朝廷的危机四伏和自己的报国无门……都化作汩汩的泪,洒啊,洒啊。 国难当头,人心动摇,乱世“思”英雄,乱世“思”良相。 杜甫对国家的忧虑,对时局的牵挂,是那么深切。而由于自己的亲身感受,他痛切地认识到:只有良相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那个以皇帝为中心的高度集权的体制下,良相离开了明君的信任、支持,毫无作为。 这正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在武侯祠的呼告,正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在武侯祠的哭诉。 《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里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的嘈嘈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读者很难想象,而比之于急雨,比之于私语,比之于大小珍珠坠落在玉盘中敲出的音响,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两弦的美妙各具特色。 诗里还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曲调的流转和凝涩,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曲调的高亢雄壮,都把琵琶的声音描写得淋漓尽致。元稹《琵琶歌》里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李绅《悲善才》里的“秋吹动摇神女佩。 月珠敲击水晶盘”,也都是以声喻声的。元诗比白诗为早,白诗“莺语”二句,可能受到元诗的影响,但较元诗为胜。 以声喻声,不在于声音的完全相似,不能过于黏滞。 如“莺”在“花底”,“泉”在“冰下”,“瓶”是“银瓶”,“骑”是“铁骑”,“佩”,是“神女佩”,“盘”是“水晶盘”等等,有的并不直接关系到音响,却能够令人从中联想到音乐的美妙。 描写音乐,除了较多地运用比喻之外,还运用其他的手法。妙语点睛,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琵琶行》写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又写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音乐是用来抒发感情的。奏曲的能手,能够通过演奏表达自己的哀愁或欢乐。 听曲的行家,也能够从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倘若听曲者和奏曲者有同样的心情,那感受会是很强烈的。 白居易真不愧为听曲的行家,于琵琶未成曲调时已经感到弦声饱含感情,于演奏的过程中又听出琵琶女有无限心事,于演奏终结时更听到了弦外之音,听到了于无声处表露的哀愁。“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所以感动得青衫泪湿。 这里,用比喻已经不够了,诗人。 3.中考必考古诗词,你看不看想要有个好成绩,这些是必须要看的2018年中考必考古诗词鉴赏(一) 1.《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⑴译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耸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雄伟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灿烂的银河,好像出自大海里。 (用了互文的手法)喜悦高兴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⑵赏析: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互文的手法,虚景,诗人借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怀。最能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2.《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⑴译文:漫漫的旅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前行。潮水涨满之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家信已传达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⑵赏析:诗人即景抒情,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①“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最能表达思乡之情。 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将“生”和“入”拟人化,“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 蕴含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表现时光匆匆身在他乡的游子思乡之情。 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对偶,是以小景来衬托大景的波平宽阔。 3.《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⑴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天来了,湖面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茂而多彩缤纷的春花随意分散着,自然清新,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⑵赏析: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早和新从动物的角度写出了早春的特点。 争和啄写出了春光的宝贵和鸟儿们忙碌的动态。莺歌燕舞的场景富有活力和生机。 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②“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渐和没从植物角度写出了早春的花草繁茂的景象。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③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直抒胸臆,最能表达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4.《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⑴译文:远望黄昏时的乌鸦,正在寻觅枯藤老树栖息,近看有正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在秋风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阳的余晖已经昏螟西下,羁旅在外漂泊的断肠人浪迹天涯。 ⑵赏析:这是一幅羁旅荒郊图,表达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一个对比鲜明的画面,前者是凄凉的,后者是温馨的田园生活,衬托了游子的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②“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孤寂愁苦的气氛,表达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⑴译文: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⑵赏析:"杨花落尽"写出了暮春时节春光消逝时的萧条与凄凉景况,显出李白对友人被贬的关心与同情、思念。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寄情于景,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一样永远长久。对被贬并不叹息,而表现出李白对友谊真诚、飘逸豪放的情怀。 6.《夜雨寄北》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⑴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彻夜长谈;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⑵赏析:抒发了身在异乡的孤寂情怀和对亲人的思念和渴望相逢的急切心情。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和对亲人的。 4.高中古诗词鉴赏步骤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一、看背景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春日即事① 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四、看技法一抒情手法⑴直抒胸臆⑵间接抒情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二描写手法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三修辞手法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 【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B语意双关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⑼反语,讽刺。 ⑽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四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五、看意象⑴柳“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⑵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⑶菊花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⑷梅花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⑸松坚贞、高洁的品质。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⑹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⑺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⑻杜鹃鸟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⑼鹧鸪鸟旅途艰险的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⑽寒蝉悲凉的同义词。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⑾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⑿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⒀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⒁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中考古诗词鉴赏练习1.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以“锦瑟”起兴,既写瑟之华美,又写弦之细密繁复。 “无端五十弦”暗示华年悄然流逝,伤痛之情,悲愤之意,隐隐含于“无端”之感叹中,这两句可以说是这一首诗的总起。“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瑟上的每一条弦、每一根柱都牵引着诗人藏埋心底的一段伤痛。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颔、颈两联承首联中的“思”字追忆往昔,诗人慨叹怀才见弃,自伤一生遭际。 对于李商隐来说,往事是不堪回首的,年少才高,却卷入晚唐的政治漩涡中进退维谷,怀才不遇而竟致终生潦倒无为,挚爱的妻子早逝于华年,如今只留下诗人自己在孤独凄凉中追忆往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尾联自问自答,点出此诗系追忆往昔,痛定思痛,当是他回忆往事,对一生坎坷而发的感慨,尽管描写委婉,旨意朦胧,但显然有其寄托。 李商隐在诗中隐去了平生所历具体之事,以缘情造物的写法,含蓄委婉地从多个不同角度抒写了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华年流逝、抱负成空。 《旅夜书怀》 杜甫 此诗写于作者漂泊途中。 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自己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感情。 诗的头四句写景。 首两句写近景,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摆,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孤独地停泊在月夜的江面上。月夜孤舟,微风阵阵,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揭示了诗人浪游漂泊的孤清处境。 颔联写远景,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从而再反衬诗人的孤独,景中见情,景与情融。 诗的后四句笔势急转,直抒情怀。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出诗人极度愤慨之情,前句说明其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读来令人心沉;后句诗人以自嘲口吻诙谐地说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岂”“应”是关键字眼,上下关联。尾两句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运用形象的比喻收结全诗。 诗人以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孤的沙鸥来寄托自己功业未成的慨叹,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量。 《蜀相》,前四句由思人而谒祠,后四句由谒祠而及人。 第五句写先主,第六句写诸葛,第七句写出师未捷,第八句写泪满襟。正是因先主三顾,而为蜀相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由蜀相的出师未捷引出杜甫的泪满襟,环环相扣,思路清晰,正与前四句相呼应。祠长存而人已逝,怎不令人唏嘘?而此时泪满襟的杜甫,却有千言万语,永远无法对人说出。 长安十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悲辛;肃宗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上疏救房琯时的满腔忠诚;肃宗“荃不察余之衷情兮”的冷酷决绝;朝廷的危机四伏和自己的报国无门……都化作汩汩的泪,洒啊,洒啊。 国难当头,人心动摇,乱世“思”英雄,乱世“思”良相。 杜甫对国家的忧虑,对时局的牵挂,是那么深切。而由于自己的亲身感受,他痛切地认识到:只有良相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那个以皇帝为中心的高度集权的体制下,良相离开了明君的信任、支持,毫无作为。 这正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在武侯祠的呼告,正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在武侯祠的哭诉。 《琵琶行》 白居易 琵琶行》里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的嘈嘈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读者很难想象,而比之于急雨,比之于私语,比之于大小珍珠坠落在玉盘中敲出的音响,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两弦的美妙各具特色。 诗里还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曲调的流转和凝涩,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曲调的高亢雄壮,都把琵琶的声音描写得淋漓尽致。元稹《琵琶歌》里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李绅《悲善才》里的“秋吹动摇神女佩。 月珠敲击水晶盘”,也都是以声喻声的。元诗比白诗为早,白诗“莺语”二句,可能受到元诗的影响,但较元诗为胜。 以声喻声,不在于声音的完全相似,不能过于黏滞。 如“莺”在“花底”,“泉”在“冰下”,“瓶”是“银瓶”,“骑”是“铁骑”,“佩”,是“神女佩”,“盘”是“水晶盘”等等,有的并不直接关系到音响,却能够令人从中联想到音乐的美妙。 描写音乐,除了较多地运用比喻之外,还运用其他的手法。妙语点睛,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琵琶行》写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又写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音乐是用来抒发感情的。奏曲的能手,能够通过演奏表达自己的哀愁或欢乐。 听曲的行家,也能够从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倘若听曲者和奏曲者有同样的心情,那感受会是很强烈的。 白居易真不愧为听曲的行家,于琵琶未成曲调时已经感到弦声饱含感情,于演奏的过程中又听出琵琶女有无限心事,于演奏终结时更听到了弦外之音,听到了于无声处表露的哀愁。“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所以感动得青衫泪湿。 这里,用比喻已经不够了,诗。 2.中考古诗词鉴赏,有什么答题技巧吗无论中考高考,都有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技巧如下: 一、古诗鉴赏离不开三个问题 一是写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方法)三是为什么写的?(主题) 读懂古诗的写法,就能快速有效的答题。 二、答题方法 1、捕捉信息 把握诗歌基本信息的要素 (1)诗歌的吟咏对象及特点 对象就是人、事、物、景。 (2)、作者借助吟咏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 (3)、作者表现吟咏对象及抒情言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列清单) 2、列清单: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闻笛----折柳----故园情。 情感:(故园情)思乡怀远之情。 技巧:接物抒情。 列举古诗的清单,可操作性强,但应注意:所列举的信息要紧扣题中所问,要起到为解题提供分析材料的作用。 三、抓住关键词语 如何捕捉有效信息,方法是抓关键词语。什么是关健词语? 诗中的名词(写景、写物、写人),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 动词、形容词、能反映诗人辛勤的形容词。 四、如何鉴赏?鉴赏:内容,形象、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语言、技巧 用了什么语言、技巧,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归纳、梳理出相应的解题思路。 五、语言(炼字)类考题答题的基本思路与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结合诗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情态。 “看“字。每回看一次,都令自己肝肠寸断,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情景。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在整体上分析表达技巧的作用。 六、答题思路 1、答法:研究题干 (1)、方向: 思想、气氛、形象、结构、手法、 (2)、层级: 填空(用词)、简答(问什么,答什么)、简述(温习议论文,观点+材料) 2、性质判断: 规范、半开放、开放。观点,符合社会价值观,符合逻辑。 问到人或物特征,用形容词。注重意译的重要。古诗的表现手法与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高度重叠。 3、古诗词的艺术手法 艺术技巧:艺术手法就是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卒章显志、借物抒情、 特征与功能。 3.中考必考古诗词,你看不看想要有个好成绩,这些是必须要看的2018年中考必考古诗词鉴赏(一) 1.《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⑴译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耸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雄伟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灿烂的银河,好像出自大海里。 (用了互文的手法)喜悦高兴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⑵赏析: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互文的手法,虚景,诗人借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怀。最能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2.《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⑴译文:漫漫的旅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前行。潮水涨满之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家信已传达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⑵赏析:诗人即景抒情,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①“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最能表达思乡之情。 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将“生”和“入”拟人化,“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 蕴含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表现时光匆匆身在他乡的游子思乡之情。 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对偶,是以小景来衬托大景的波平宽阔。 3.《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⑴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天来了,湖面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茂而多彩缤纷的春花随意分散着,自然清新,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⑵赏析: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早和新从动物的角度写出了早春的特点。 争和啄写出了春光的宝贵和鸟儿们忙碌的动态。莺歌燕舞的场景富有活力和生机。 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②“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渐和没从植物角度写出了早春的花草繁茂的景象。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③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直抒胸臆,最能表达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4.《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⑴译文:远望黄昏时的乌鸦,正在寻觅枯藤老树栖息,近看有正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在秋风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阳的余晖已经昏螟西下,羁旅在外漂泊的断肠人浪迹天涯。 ⑵赏析:这是一幅羁旅荒郊图,表达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一个对比鲜明的画面,前者是凄凉的,后者是温馨的田园生活,衬托了游子的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②“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孤寂愁苦的气氛,表达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⑴译文: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⑵赏析:"杨花落尽"写出了暮春时节春光消逝时的萧条与凄凉景况,显出李白对友人被贬的关心与同情、思念。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寄情于景,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一样永远长久。对被贬并不叹息,而表现出李白对友谊真诚、飘逸豪放的情怀。 6.《夜雨寄北》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⑴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彻夜长谈;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⑵赏析:抒发了身在异乡的孤寂情怀和对亲人的思念和渴望相逢的急切心情。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和对亲人的。 4.古诗词鉴赏题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6、(6分) 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①——③题(6分) 新沙 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注:澥:海。 ①对《新沙》一诗的内容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知道以后海鸥也知道了。 B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从蓬莱岛请人来栽种紫芝。 C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修了一条去征税的路。 D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就想到来征税。 ②下列诗句与《新沙》的主题接近的一句是 A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蜂》) B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 C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杜荀鹤《山中寡妇》) D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皮日休《橡媪叹》) ③简要分析《新沙》诗后两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案:17、①D ②C ③用夸张、讽刺、诙谐、幽默、虚拟等艺术手法明确并深化了诗的主题。 这是一首讽刺晚唐赋税之重的诗。 在渤海的涨落潮声中,海滩边淤积起一条沙堤,官府知道后海鸥才知道。如果有条通往蓬莱仙境的路,那么官家也会年年去那里收紫芝税呢。 诗人以高度的夸张,尖刻的讽刺,用近乎开玩笑的幽默口吻揭露了官家搜刮的触须无处不到的现实。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7--18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1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 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薯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乌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18、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杏杏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 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酌劝僮仆,好随郎马蹄。 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革是)。 答案:17C 18B 4、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16.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5、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5--6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5、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6、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 5.中考诗词鉴赏备考指导,要有指导意义的中考古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 鉴赏要点一 对作品中重点词句的理解;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词?为什么?”或“甲词可否换成乙词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题方式:①解释字面意思和内涵 ②指出运用的手法 ③点明妙在何处(可从景物特点、主旨、情感和意境等方面分析) 【典型例题】2006年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答案及分析】 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 (表明赞成的一点)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引文赏析)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突出的情感)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照应试题) 【迁移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鉴赏要点二:对作者情感、主旨的把握 答题方式:①描写了……生活(景物) ②抒发(寄寓、揭露、赞颂)了……的情感(感叹) ③表达了……感情。 ——描写了……抒发了……表达了…… 【典型例题】2006年全国卷第12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案及分析】(1)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2)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迁移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鉴赏要点三:对作品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的辨析 答题方式:①指出用了什么技巧。 ②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命题方法: 1、从“是什么”的角度出题: 【典型例题】2006年江西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 ①将:行,流过。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及分析】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回答“是什么”方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具体回答“怎样采用”这些方法)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好处——对主旨的作用) 2、从“为什么”(好、不好)的角度出题,分析好或不好的原因。 【典型例题】2006年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分析】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是什么”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具体分析怎样运用的)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对情感和主旨的作用)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3、从“怎么样”写的角度命题: 常见的描写角度: ①五种感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②空间方位。 如上下、远近等。 ③时间的变化。 例如华清宫前后的变化。 ④情感角度的变化,以他人思念自己,来写自己对他人的思念。 例如,“遥知兄弟登山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⑤各种修辞方法(是从句子而言)。 ⑥抒情的方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 ⑦其他描写的技巧。例如虚实、抑扬、动静等。 【典型例题】 东郊 (唐)韦应物 吏舍①局终年,出郊②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③。微雨霭芳草,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注释:①吏舍,官署。 ②郊,郊外。③还复去,徘徊。 (2)“微雨霭芳草,春鸠鸣何处”两句,是如何描写这里的迷人春景的? 【答案及分析】(2)“微雨”和“春鸠”,一见一闻,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出迷人的春景(具体谈角。 2013年中考古诗词鉴赏1.中考必考古诗词,你看不看想要有个好成绩,这些是必须要看的2018年中考必考古诗词鉴赏(一) 1.《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⑴译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耸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雄伟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灿烂的银河,好像出自大海里。 (用了互文的手法)喜悦高兴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⑵赏析: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互文的手法,虚景,诗人借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怀。最能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2.《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⑴译文:漫漫的旅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前行。潮水涨满之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家信已传达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⑵赏析:诗人即景抒情,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①“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最能表达思乡之情。 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将“生”和“入”拟人化,“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 蕴含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表现时光匆匆身在他乡的游子思乡之情。 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对偶,是以小景来衬托大景的波平宽阔。 3.《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⑴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天来了,湖面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茂而多彩缤纷的春花随意分散着,自然清新,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⑵赏析: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早和新从动物的角度写出了早春的特点。 争和啄写出了春光的宝贵和鸟儿们忙碌的动态。莺歌燕舞的场景富有活力和生机。 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②“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渐和没从植物角度写出了早春的花草繁茂的景象。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③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直抒胸臆,最能表达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4.《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⑴译文:远望黄昏时的乌鸦,正在寻觅枯藤老树栖息,近看有正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在秋风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阳的余晖已经昏螟西下,羁旅在外漂泊的断肠人浪迹天涯。 ⑵赏析:这是一幅羁旅荒郊图,表达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一个对比鲜明的画面,前者是凄凉的,后者是温馨的田园生活,衬托了游子的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②“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孤寂愁苦的气氛,表达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⑴译文: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⑵赏析:"杨花落尽"写出了暮春时节春光消逝时的萧条与凄凉景况,显出李白对友人被贬的关心与同情、思念。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寄情于景,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一样永远长久。对被贬并不叹息,而表现出李白对友谊真诚、飘逸豪放的情怀。 6.《夜雨寄北》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⑴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彻夜长谈;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⑵赏析:抒发了身在异乡的孤寂情怀和对亲人的思念和渴望相逢的急切心情。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和对亲人的。 2.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以“锦瑟”起兴,既写瑟之华美,又写弦之细密繁复。 “无端五十弦”暗示华年悄然流逝,伤痛之情,悲愤之意,隐隐含于“无端”之感叹中,这两句可以说是这一首诗的总起。“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瑟上的每一条弦、每一根柱都牵引着诗人藏埋心底的一段伤痛。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颔、颈两联承首联中的“思”字追忆往昔,诗人慨叹怀才见弃,自伤一生遭际。 对于李商隐来说,往事是不堪回首的,年少才高,却卷入晚唐的政治漩涡中进退维谷,怀才不遇而竟致终生潦倒无为,挚爱的妻子早逝于华年,如今只留下诗人自己在孤独凄凉中追忆往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尾联自问自答,点出此诗系追忆往昔,痛定思痛,当是他回忆往事,对一生坎坷而发的感慨,尽管描写委婉,旨意朦胧,但显然有其寄托。 李商隐在诗中隐去了平生所历具体之事,以缘情造物的写法,含蓄委婉地从多个不同角度抒写了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华年流逝、抱负成空。 《旅夜书怀》 杜甫 此诗写于作者漂泊途中。 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自己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感情。 诗的头四句写景。 首两句写近景,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摆,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孤独地停泊在月夜的江面上。月夜孤舟,微风阵阵,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揭示了诗人浪游漂泊的孤清处境。 颔联写远景,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从而再反衬诗人的孤独,景中见情,景与情融。 诗的后四句笔势急转,直抒情怀。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出诗人极度愤慨之情,前句说明其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读来令人心沉;后句诗人以自嘲口吻诙谐地说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岂”“应”是关键字眼,上下关联。尾两句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运用形象的比喻收结全诗。 诗人以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孤的沙鸥来寄托自己功业未成的慨叹,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量。 《蜀相》,前四句由思人而谒祠,后四句由谒祠而及人。 第五句写先主,第六句写诸葛,第七句写出师未捷,第八句写泪满襟。正是因先主三顾,而为蜀相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由蜀相的出师未捷引出杜甫的泪满襟,环环相扣,思路清晰,正与前四句相呼应。祠长存而人已逝,怎不令人唏嘘?而此时泪满襟的杜甫,却有千言万语,永远无法对人说出。 长安十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悲辛;肃宗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上疏救房琯时的满腔忠诚;肃宗“荃不察余之衷情兮”的冷酷决绝;朝廷的危机四伏和自己的报国无门……都化作汩汩的泪,洒啊,洒啊。 国难当头,人心动摇,乱世“思”英雄,乱世“思”良相。 杜甫对国家的忧虑,对时局的牵挂,是那么深切。而由于自己的亲身感受,他痛切地认识到:只有良相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那个以皇帝为中心的高度集权的体制下,良相离开了明君的信任、支持,毫无作为。 这正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在武侯祠的呼告,正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在武侯祠的哭诉。 《琵琶行》 白居易 琵琶行》里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的嘈嘈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读者很难想象,而比之于急雨,比之于私语,比之于大小珍珠坠落在玉盘中敲出的音响,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两弦的美妙各具特色。 诗里还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曲调的流转和凝涩,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曲调的高亢雄壮,都把琵琶的声音描写得淋漓尽致。元稹《琵琶歌》里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李绅《悲善才》里的“秋吹动摇神女佩。 月珠敲击水晶盘”,也都是以声喻声的。元诗比白诗为早,白诗“莺语”二句,可能受到元诗的影响,但较元诗为胜。 以声喻声,不在于声音的完全相似,不能过于黏滞。 如“莺”在“花底”,“泉”在“冰下”,“瓶”是“银瓶”,“骑”是“铁骑”,“佩”,是“神女佩”,“盘”是“水晶盘”等等,有的并不直接关系到音响,却能够令人从中联想到音乐的美妙。 描写音乐,除了较多地运用比喻之外,还运用其他的手法。妙语点睛,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琵琶行》写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又写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音乐是用来抒发感情的。奏曲的能手,能够通过演奏表达自己的哀愁或欢乐。 听曲的行家,也能够从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倘若听曲者和奏曲者有同样的心情,那感受会是很强烈的。 白居易真不愧为听曲的行家,于琵琶未成曲调时已经感到弦声饱含感情,于演奏的过程中又听出琵琶女有无限心事,于演奏终结时更听到了弦外之音,听到了于无声处表露的哀愁。“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所以感动得青衫泪湿。 这里,用比喻已经不够了,诗。 3.13年高考诗词鉴赏中教联盟老师:祝好 2013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 1.(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8分) 钓船归 贺 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 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 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_______________”句。 (1分)〖答案〗桃花流水鳜鱼肥。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 (3分) 〖答案〗 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地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了词人内心的纯净。 (3)探究本词的思想情感。 (4分) 〖答案〗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2.(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招兵问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同:孤独。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 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 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作者的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 从景物来看,“孤独”是他们情感的共同的地方。但景物表现的意境略有不同,前者恬淡自适,后者孤独清冷。 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答案】“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考的是修辞手2014高考复习全攻略历年真题模拟试题提前招生家长专区报名咨询法。 回答时,结合诗句点明修辞手法并具体分析,后简洁点明效果。 3.(北京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7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吴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千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 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 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 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4.(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客从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③,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4分) 答:有客人从南方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 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化成了血水,可想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答出故事梗概的,给2分;答出“欲辩不成书”意思的,给1分;答出“哀今征敛无”的,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4分) 答:“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 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答出“珠中有隐字”寓意的,给2分;答出珍珠“化为血”寓意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5.(福建卷)6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送何遁山入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 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2分)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 4.中考古诗词鉴赏,有什么答题技巧吗无论中考高考,都有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技巧如下: 一、古诗鉴赏离不开三个问题 一是写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方法)三是为什么写的?(主题) 读懂古诗的写法,就能快速有效的答题。 二、答题方法 1、捕捉信息 把握诗歌基本信息的要素 (1)诗歌的吟咏对象及特点 对象就是人、事、物、景。 (2)、作者借助吟咏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 (3)、作者表现吟咏对象及抒情言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列清单) 2、列清单: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闻笛----折柳----故园情。 情感:(故园情)思乡怀远之情。 技巧:接物抒情。 列举古诗的清单,可操作性强,但应注意:所列举的信息要紧扣题中所问,要起到为解题提供分析材料的作用。 三、抓住关键词语 如何捕捉有效信息,方法是抓关键词语。什么是关健词语? 诗中的名词(写景、写物、写人),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 动词、形容词、能反映诗人辛勤的形容词。 四、如何鉴赏?鉴赏:内容,形象、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语言、技巧 用了什么语言、技巧,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归纳、梳理出相应的解题思路。 五、语言(炼字)类考题答题的基本思路与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结合诗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情态。 “看“字。每回看一次,都令自己肝肠寸断,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情景。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在整体上分析表达技巧的作用。 六、答题思路 1、答法:研究题干 (1)、方向: 思想、气氛、形象、结构、手法、 (2)、层级: 填空(用词)、简答(问什么,答什么)、简述(温习议论文,观点+材料) 2、性质判断: 规范、半开放、开放。观点,符合社会价值观,符合逻辑。 问到人或物特征,用形容词。注重意译的重要。古诗的表现手法与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高度重叠。 3、古诗词的艺术手法 艺术技巧:艺术手法就是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卒章显志、借物抒情、 特征与功能。 中考古诗词鉴赏1.中考古诗词鉴赏,有什么答题技巧吗无论中考高考,都有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技巧如下: 一、古诗鉴赏离不开三个问题 一是写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方法)三是为什么写的?(主题) 读懂古诗的写法,就能快速有效的答题。 二、答题方法 1、捕捉信息 把握诗歌基本信息的要素 (1)诗歌的吟咏对象及特点 对象就是人、事、物、景。 (2)、作者借助吟咏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 (3)、作者表现吟咏对象及抒情言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列清单) 2、列清单: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闻笛----折柳----故园情。 情感:(故园情)思乡怀远之情。 技巧:接物抒情。 列举古诗的清单,可操作性强,但应注意:所列举的信息要紧扣题中所问,要起到为解题提供分析材料的作用。 三、抓住关键词语 如何捕捉有效信息,方法是抓关键词语。什么是关健词语? 诗中的名词(写景、写物、写人),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 动词、形容词、能反映诗人辛勤的形容词。 四、如何鉴赏?鉴赏:内容,形象、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语言、技巧 用了什么语言、技巧,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归纳、梳理出相应的解题思路。 五、语言(炼字)类考题答题的基本思路与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结合诗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情态。 “看“字。每回看一次,都令自己肝肠寸断,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情景。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在整体上分析表达技巧的作用。 六、答题思路 1、答法:研究题干 (1)、方向: 思想、气氛、形象、结构、手法、 (2)、层级: 填空(用词)、简答(问什么,答什么)、简述(温习议论文,观点+材料) 2、性质判断: 规范、半开放、开放。观点,符合社会价值观,符合逻辑。 问到人或物特征,用形容词。注重意译的重要。古诗的表现手法与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高度重叠。 3、古诗词的艺术手法 艺术技巧:艺术手法就是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卒章显志、借物抒情、 特征与功能。 2.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以“锦瑟”起兴,既写瑟之华美,又写弦之细密繁复。 “无端五十弦”暗示华年悄然流逝,伤痛之情,悲愤之意,隐隐含于“无端”之感叹中,这两句可以说是这一首诗的总起。“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瑟上的每一条弦、每一根柱都牵引着诗人藏埋心底的一段伤痛。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颔、颈两联承首联中的“思”字追忆往昔,诗人慨叹怀才见弃,自伤一生遭际。 对于李商隐来说,往事是不堪回首的,年少才高,却卷入晚唐的政治漩涡中进退维谷,怀才不遇而竟致终生潦倒无为,挚爱的妻子早逝于华年,如今只留下诗人自己在孤独凄凉中追忆往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尾联自问自答,点出此诗系追忆往昔,痛定思痛,当是他回忆往事,对一生坎坷而发的感慨,尽管描写委婉,旨意朦胧,但显然有其寄托。 李商隐在诗中隐去了平生所历具体之事,以缘情造物的写法,含蓄委婉地从多个不同角度抒写了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华年流逝、抱负成空。 《旅夜书怀》 杜甫 此诗写于作者漂泊途中。 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自己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感情。 诗的头四句写景。 首两句写近景,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摆,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孤独地停泊在月夜的江面上。月夜孤舟,微风阵阵,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揭示了诗人浪游漂泊的孤清处境。 颔联写远景,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从而再反衬诗人的孤独,景中见情,景与情融。 诗的后四句笔势急转,直抒情怀。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出诗人极度愤慨之情,前句说明其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读来令人心沉;后句诗人以自嘲口吻诙谐地说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岂”“应”是关键字眼,上下关联。尾两句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运用形象的比喻收结全诗。 诗人以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孤的沙鸥来寄托自己功业未成的慨叹,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量。 《蜀相》,前四句由思人而谒祠,后四句由谒祠而及人。 第五句写先主,第六句写诸葛,第七句写出师未捷,第八句写泪满襟。正是因先主三顾,而为蜀相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由蜀相的出师未捷引出杜甫的泪满襟,环环相扣,思路清晰,正与前四句相呼应。祠长存而人已逝,怎不令人唏嘘?而此时泪满襟的杜甫,却有千言万语,永远无法对人说出。 长安十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悲辛;肃宗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上疏救房琯时的满腔忠诚;肃宗“荃不察余之衷情兮”的冷酷决绝;朝廷的危机四伏和自己的报国无门……都化作汩汩的泪,洒啊,洒啊。 国难当头,人心动摇,乱世“思”英雄,乱世“思”良相。 杜甫对国家的忧虑,对时局的牵挂,是那么深切。而由于自己的亲身感受,他痛切地认识到:只有良相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那个以皇帝为中心的高度集权的体制下,良相离开了明君的信任、支持,毫无作为。 这正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在武侯祠的呼告,正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在武侯祠的哭诉。 《琵琶行》 白居易 琵琶行》里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的嘈嘈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读者很难想象,而比之于急雨,比之于私语,比之于大小珍珠坠落在玉盘中敲出的音响,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两弦的美妙各具特色。 诗里还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曲调的流转和凝涩,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曲调的高亢雄壮,都把琵琶的声音描写得淋漓尽致。元稹《琵琶歌》里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李绅《悲善才》里的“秋吹动摇神女佩。 月珠敲击水晶盘”,也都是以声喻声的。元诗比白诗为早,白诗“莺语”二句,可能受到元诗的影响,但较元诗为胜。 以声喻声,不在于声音的完全相似,不能过于黏滞。 如“莺”在“花底”,“泉”在“冰下”,“瓶”是“银瓶”,“骑”是“铁骑”,“佩”,是“神女佩”,“盘”是“水晶盘”等等,有的并不直接关系到音响,却能够令人从中联想到音乐的美妙。 描写音乐,除了较多地运用比喻之外,还运用其他的手法。妙语点睛,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琵琶行》写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又写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音乐是用来抒发感情的。奏曲的能手,能够通过演奏表达自己的哀愁或欢乐。 听曲的行家,也能够从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倘若听曲者和奏曲者有同样的心情,那感受会是很强烈的。 白居易真不愧为听曲的行家,于琵琶未成曲调时已经感到弦声饱含感情,于演奏的过程中又听出琵琶女有无限心事,于演奏终结时更听到了弦外之音,听到了于无声处表露的哀愁。“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所以感动得青衫泪湿。 这里,用比喻已经不够了,诗。 3.40首必考古诗词主题思想、名句赏析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了解我心情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心情的,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风相鼠)——为人却没有道德,不死还有什么意思。 (如果做人可以不讲究仪表,那还不如死了呢!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 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 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 多被引用自作自受时的感受。也可以理解为:人的命运是可以改造的,所以“天作孽,犹可违”,但是自己不上进,就是“自作孽,不可活”。 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自己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顺随善良就像登天一样艰难,顺随恶行就像山崩地裂一样迅速坠落,比喻学好很难,学坏极容易。 9、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处在安全时期也要考虑危险可能存在,考虑到这个就会去准备,有了准备就免去了危险。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人不是圣贤,都会犯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错,如果犯错了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有智慧;能够战胜他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的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美丽的语言是不可信,而可信的的话不一定是好听的;真实的话未经加工,所以不美妙动听。词藻华美的言辞、文章,内容往往不真实。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 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并告诫我们因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是指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人。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谓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 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大意是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道理。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知道学习却不思考,就会因为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就会对所有事情一知半解,不懂装懂。 2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2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 2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00句经典古诗词名句及解释鉴赏】100句经典古诗词名句及解释鉴赏。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28、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大家所共有,只有实现天下为公,彻底铲除私有制带来的社会弊端,才能使社会充满光明,百姓得到幸福。 2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