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万首唐诗

1.一万首古诗大全

1.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3.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4.咏鹅 骆宾王

鹅,

鹅,

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5. 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6.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7.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8.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9. 登鹳鹊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10.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11.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12.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13.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4.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15.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1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7..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8.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

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

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

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

凄怆摧心肝。

19.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2.五字古诗10000首

=_=。

“五字”的?你是说五言的吧?

1W首?

你觉着谁会来答你的题?

把乾隆的诗都算上都不一定凑得出1W首。

还要求五言的。还要有作者。你以为作诗是什么?包饺子还是磕毛豆?古诗流传下来的无一不是精品。你以为百货店大减价呢?就算你去百货店大减价恐怕也一次买不到1W条平角裤吧?

刨开这些学术性问题不说,五言诗一万首,哪怕算它每首4句一首就是20字,一万首就是20万字!百度知道每次回答都只能输入1W字!有一万首古诗都能出诗集了!

喇叭骂唢呐,蛤蟆来劝架,

牛皮鼓儿响,点炮响声大。

大蒜炒韭菜,猪肚配腰花,

若是不识数,莫要乐哈哈。——作者:indeedair

这首算我送你的。还真是什么人都有。

3.陈寅恪是怎样炼成的:能背诵十万首唐诗是胡扯

关于大师的祛魅与新说

近年来,关于陈寅恪的轶闻,渐渐已由传说演变为了神话。从多少有些根据精通十几门语言,到完全胡扯的能背诵十万首唐诗,与所有新近册封的国学大师一样,陈寅恪的声名、生平和学术,无一不被现代传播的种种手段所消费和重新书写。而陈怀宇则以学者的亲身经历和认知,在学术训练和西学背景的向度上,对近二十年来陈寅恪身上的种种神化进行祛魅。

最为典型的祛魅,就是对精通十几门语言这一传闻的考察。众所周知,学习一门语言,有听说读写不同方面,而陈寅恪运用在学术研究中的,多聚焦于读这一个层面,通过阅读各种文字的文献来立论举证,而于其余的听、说、写方面,则没有明确证据。虽然陈所学习过的许多文字都是不必学会听、说、写的死语言,但就传说中的英、法、日、德、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而言,除了英语、德语和日语外,陈对别的语言能否做到精通,也缺乏明证。而且当时许多西方人从中小学就开始学习古典语言(主要是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到大学入学时也难自称精通,遑论在美只有短短数年学习经历的陈寅恪了。论述至此,陈著并未止步不前,相反进一步借寅恪亲友的论述,点出陈的语言能力止在中国学界的独步地位,也反向衬托出当时国际学者对西域语言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把握。

极富创见的是,作者并未满足于仅仅对一些江湖八卦进行祛魅,而是最后点出陈寅恪早年关于西域和边疆问题的研究中,只是利用多种域外语言进行旁证、比对,其问题的核心,仍然有着面向中国本土、汉文化圈的学术关怀。陈对历史语言学和死文字的运用,并非专注于通晓语言本身,更非是将学习外族文字作为奇巧淫技式的学问展示,他更多的还是借用语言为辅助工具,其学问的核心关照,还是海内文明、中土史地。从某种意义上,陈与殊族之文的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也预示了陈四十岁之后的治学转型。

正是借此,陈著阐发了陈寅恪的佛学和史学研究背后存在的某种民族主义心态。不同于欧洲东方主义语境下,东方学研究的那种他者心态,也不同于从佛法、教义等学理内部对宗教进行阐释分析的弘法学者,陈寅恪更为注重在中外关系中的文化本位、中国的民族性、印度佛教对中国的影响,等等。这些学术兴趣转向,一方面反映了陈寅恪后来学术转型背后,对中国历史与文明的关切;另一方面,也很难说没有与观点犀利的日本汉学家,如白鸟库吉等,一争高下的文化焦虑、民族动机。正是这两方面的作用,使得陈寅恪的学术取向,从早年以中亚、西域文献为佐证,来看待中外交流等课题,最终转向在中国内部来研究中国。也正是因此,陈寅恪经过了严格的西方学术训练,却因其民族心态,并未沾染过多东方主义的偏见,相反取西学方法先进之所长,补民族主义的某些偏狭之所短,炼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治学本领。 民国时代的西学东渐

其中陈寅恪对赫尔德了解之同情的巧妙借用,几乎贯穿在前者一生的主要研究之中。陈对历史芜杂斑驳一面的追寻,对将历史条分缕析、规划分明的学者式总结的质疑,对历史人物心态和当时情景的倾力还原和神游冥思,还有对自身民族地位认同的某种矛盾和焦虑,无一不暗含了先哲的智慧和身影。而对于朱光潜、周作人等其他民国学人来说,赫尔德在美学、民俗学,乃至于学科建设上,对中国都产生了不为人知却不可小觑的影响。

不同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时,单纯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引进、学习,也不同于清末民初之季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全盘西化之风,赫尔德、白璧德等学者哲人对中国的影响,更多是从思想、关怀、方法等更为深刻的层面上,展开了一场精神上的西学东渐,其潜移默化的功用,至今仍在慢慢发酵,泽被后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