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诗词的格律这里有很多诗词的格式可参考 诗词格律 诗词指绝句、律诗和词、曲。 诗词格律是诗词的表现形式之一。最先出现的形式、最基础的形式,是近体诗(也就是绝句和律诗)。 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萌芽于南朝齐、梁时期,形成于唐朝初年,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严谨的格律。 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包括了以下四项内容: (1)字句有定: 绝句为四句,每句5字的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7字一句的是“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律诗为八句,每句5字的称“五律”,7字一句的是“七律”。超过八句的是排律,同样有“五言排律”、“七言排律”。 每两句诗为一联,每联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五律和七律各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2)用韵极严: 押韵是诗歌的要素,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3)平仄协调: 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平仄的交错使用能令诗歌读起来有一种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美感。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4)讲求对仗: 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同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如“功”的拼音是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 “东”的拼音是dōng,其中d是声母,ōng是韵母。那么“功”和“东”的韵母就相同,他们属于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放在同一个位置上。 格律诗中,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韵又称“韵脚”,如: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ou) 四声 古代汉语有四种声调,和今天的普通话的声调不完全一样。 A平声。 这个声调后来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可以理解为-/)。例:山、林等。 B上声。这个声调后来有一部分变成去声(可以大略理解为ˇ)。 例:柳、雨等。 C去声。 这个声调到后来仍是去声(即\)。例:浪、月等。 D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有力的调子,今天的普通话没有这个音,但潮汕话中仍有保留,如白、独、蝶等。 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术语,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仄的意思,是不平。 平仄交错是写格律诗的基础。 平仄如何交错呢?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A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B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如: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唐王维 《辛夷坞》)其平仄的安排为: | | | ―― ――― |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宋 苏轼 《定风波》)其平仄的安排为: | | ―――| | ― | ――― | |――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元 关汉卿 《【南吕】四块玉 别情》) ―|― ―|― ―| | 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作对仗。 何为对偶呢?对偶就是将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并列起来。一般规则是:名次对名次、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唐王维) 诗人用“竹”对“莲”,用“喧”对“动,”“归”对“下”,用“浣女”对“渔舟”,这就是对仗。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二、律诗的写法 本讲座主要讲五言律诗的写法,因为五言律诗是最基本的形式,五言律诗会写了,绝句和七言律诗的写法就能推出来。 1、律诗的特点 A每句限定八句,五言律诗共40字,七言律诗共56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有规定。 D每篇必须对仗,对仗的位置有规定(一般是中间两联)。 2、五言律诗的写法 A平仄的安排 平仄的安排在一首诗中有三个要求: ①一句诗中平仄必须交替。 这样,就产生出四种基本句式: ――||- ||――| ―――|| 。 ―― 注意: 不能是|―||―,这种排法被称为“孤平”,是诗家第一大忌。也不能是||―――,这种排法被称为“三平韵”,是诗家第二大忌。 ②一联之内平仄必须对立。 如,出句的平仄安排如果是――||-,那对句的安排就必须与之相反,那安排的结果就是:||――| ③联与联之间必须相粘。 如,假使第一联的平仄安排是――||-,||――| 。 那第二联的第一、二个字的平仄安排就必须和第一联的出句的第一、二个字相同,那就是说,第二联的第一句的平仄安排应该是:。 ――。[练习]如果我要作一首五言律诗,选―――||形式为第一句,那往下应该怎么排?大家一起来排。 第一句: ――― | | 第二句: | | | ―― 第三句: | | ― ―| 第四句:― ― | | - 第五句:― ― ―| | 第六句:| | | ―― 第七句:| | ― ― | 第八句:― ― | | - 由于律诗的特点之一是“押平声韵”,所以五言律诗的平仄安排形式只有两种。 即 第一句: ――― | | (首句入韵为――||-) | | ― ― | (首句入韵为。 ――) 第二句: | | | ―― ― ―| | - 第三句: || ― ―| ― ― ―| | 第四句:― ― | | - | | | ―― 第五句:― ― ―| | | | ― ― | 第六句:| | | ―― ― ― | | - 第七句:| | ― ― | ― ― ―| | 第八句:― ― | | - | | | ―― 首句有时也入韵,那如果上面的诗首句也想入韵,那第一句的安排应变化。2.诗词格律大全《中华词谱举要》中收录常用词牌52个,为了缩短篇幅,用横排方式,竖排时以逗号和句号分行,顿号在句子之中。 单调只有一段叫一片,双调有两段分上片、下片。有括号的“(平)、(仄)”为可平可仄放宽处,作者自定。 右下角标有“△”符号的字为押韵字(韵脚),右下角标有“▲”符号的字为转韵字。1.十六字令(单调.16字),又名《苍梧谣》、《归字谣》,押平声韵: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2.忆江南(单调.27字),又名《江南好》、《望江南》。 要求第3、4句对仗,押平声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3.渔歌子(单调.27字),押平声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4.捣练子(单凋.27字),要求开头两个3字句对仗,押平声韵: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5.调笑令(单调.32字),要求第2句重叠第1句、第7句重叠第6句,共用3韵可以不相同,中间转韵: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6.如梦令(单调.33字),要求5、6两个两字句与第4句最后两字重叠,押仄声韵:(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7.长相思(双调.36字),上、下片全同,要求上片和下片的前两个3字句的后两个字重叠,押平声韵: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8.生查子(双调.40字),上、下片全同,押仄声韵:(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9.浣溪沙(双调.42字),上片和下片第1句平仄排列不同,要求下片前两句对仗,押平声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10.采桑子(双调.44字),又名《丑奴儿》,上、下片全同,要求上片第3句与第2句重叠、下片第3句与第2句重叠(也可以部分字重叠),押平声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11.菩萨蛮(双调.44字),上、下片不同,上片和下片前两句用仄韵、后两句用平韵,不要求韵部相同:(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12.巫山一段云(双调.44字),上、下片格律相同,可各用一韵,亦可不在同一声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13.卜算子(双调.44字),又名《百尺楼》、《楚天谣》,上、下片全同,押仄声韵:(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14.减字木兰花(双调.44字),简称《减兰》,上、下片格律相同,共用两仄两平韵,各韵不必相同:(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15.诉衷情(双调.44字),上、下片格律不同,押平声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16.忆秦娥(双调.46字),上、下片不同,上片第3句的3字句重叠第2句的后3个字,下片第3句的3字句重叠第2句的后3个字,押仄声韵: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17.清平乐(双调.46字),上、下片格律不同,上片用仄韵、下片用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18.人月圆(双调.48字),上、下片格律不同,押平声韵:(平)平。 3.王力的《诗词格律》《诗词格律》是诗词常识名家谈系列丛书,由王力所编著,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发行。 书中所讲的诗词格律,大部分是前人研究的成果,也有一些地方是著者自己的意见。由于它是一部基本知识的书,所以书中不详细说明哪些部分是某书上叙述过的,哪些部分是著者自己的话。 《诗词格律》着重在讲格律,不是诗词选本,所以对于举例的诗词,不加注释。 所引诗词的字句,也有版本的不同;著者对于版本是经过选择的,但是为了节省篇幅并避免烦琐,也不打算在每一个地方都加上校勘性的说明了。 《诗词格律》有一个总的目的,就是试图简单扼要地叙述诗词的格律,作为一种基本知识来告诉读者。 关于诗,着重在谈律诗,因为从律诗兴起以后,诗才有了严密的格律。 唐代以前的古诗是自由体或半自由体,还没有形成格律,所以不谈。至于唐代以后的古体诗,虽然表面上也是不受格律的限制的,实际上还是有很多讲究,所以不能不谈,只不过可以少谈罢了。 扩展资料 王力(1900~1986),中国语言学家,诗人。字了一。 1900年8月10日生于广西博白,卒于1986年5月3日。 《诗词格律概要》内容简介: 王力著,《诗词格律概要》虽然比《诗词格律》简单,而且基本内容也相同,但还是有它的特色。 有些地方比《诗词格律》还要详细,例如,在讲平仄的时候,举出了常用的古代入声字,以便于没有入声的方言区的读者掌握平仄。 有的地方和《诗词格律》有所不同,例如,把拗救分为两种情况:大拗必救,小拗可救可不救,这也是为了使读者能更好地掌握诗律。 还有一点不同的,《诗词格律》用了不少**的诗词来分析诗词格律,而《诗词格律概要》用作分析的依据的全部是古典诗词。 **的诗词有很高的艺术性,也合乎格律,而且读者比较熟悉,用来举例是可以的,也有利于诗词格律的普及。 但从根本上说,诗词格律是从古代一些大家的诗词创作中概括出来的,用古代作家的诗词来讲诗词格律,应该说更为合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词格律 。 4.关于诗词格律的问题格律”与“束缚” 既然要写旧体诗词,就要以格律为准绳,严格按照格律写诗填词;既然不讲韵律和平仄,就不要攀附风雅,以“突破束缚”为借口,只凑足字数而不顾格律。 当达到驾轻就熟、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再在适当的地方作适当的突破。 所谓“字有定声”,要严格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遵循诗词格律的声律、韵律写诗填词,读起来抑扬顿挫、韵味浓郁,就达到目的了。 至于已丧失的曲谱,要遵循也没有依据,自然无法做到。 初学者切忌“未学走路先学飞”。 记得在国营龙江农场的一次宣传作品评议会上,一位仁兄为他自己所写的不押韵所谓“七律”辩护:“八句一首,七字一句,这就是‘七律’。”我当场帮他作了补充:“还有五个韵!”引来哄堂大笑,仁兄还不知道人们笑啥! 3、关于“一东,二冬” 随着语言的发展,诗韵也在发展变化,就诗韵而言,古往今来有“广韵”、“平水”、“新韵”等。 一般应用的诗韵,上平声15部,下平声15部,上声29部,去声30部,入声17部,总共106部。可到了现代,有人把诗韵归纳为不足原来的10%,秦似的《现代诗韵》就总结为“一花二歌三些四姑五衣六开七飞八高九收十山十一根十二方十三东”13部,其中,不仅“东”、“冬”(韵母ong)合成一部,连所有韵母为ing和eng的字都兼并了,实际上并不实用。 个人意见是:不管是“东”部还是“冬”部,尾韵为ong者通韵。 至于古诗韵中“东”与“冬”的区别,按我的理解,就是除了韵母在古代有区别而在现代没区别的部分字分别收进“东”、“冬”两部外,还有把韵母eng的字(如逢、缝、蜂、烽、峰、丰等)收进“冬”部。 当然,个别韵母为eng的字(如风、枫、冯等)也收进“东”部,依据就不得而知了,或许它们的读音在古、现代还是有区别的。 4、入声字如何分辨? 填词需要分辨入声字,因为不少词谱都强调用入声韵,如“石州慢”、“雨霖铃”、“忆秦娥”、“满江红”、“水调歌头”等。 如果你是江浙、西南或华南人,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因为在许多方言里还保留着入声。如果你讲的是北方方言,要分辨入声字就比较麻烦,必须靠查字典或辞书来解决。 在古汉语里,“声”指的是平、上、去、入四声,而在现代普通话中,入声已经分化,一部分归于阴平(如“出、激、夕、滴”等),一部分归于阳平(如“则、国、读、佛”等),一部分归于上声(如“辱、北、角、铁、雪”等),还有一部分归于去声(如“色、迫、入、欲”等)。 就普通话来讲,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西南方言的入声字变为一律变为阳平。阴平和阳平都属于平声;上、去、入三声都属于仄声。 “白日依山尽”的“白”,还有“黄河入海流”的“入”,按古声都是入声,但这并非“五绝”所要求的。 这里只要是仄声就行,没必要讲究入声 。 5.【试析,诗词平仄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诗词格律】词中没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具体平仄要求需要查询《词谱》律诗的格律如下: 律诗的格律讲起来太复杂了.有意者可购余浩然著《格律诗词写作》学习一下,王力的《格律诗词》听说也不错.简单说一下吧,关于平仄、韵,请参阅本人前几篇博文或别的资料. 七言律诗: 1.基本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2.不论:“一、三、五不论”就是指每句的第一、三、五个字平仄都无所谓,但这句话是有问题的,或者说是不全对的.第一个字的平仄固然可以不论,但第三个字不论的时候要注意避“孤平”;第五个字不论的时候要避免出现“三连平”或者“三连仄”. 3.粘:次联第一句的第二个字要和上联第二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 4.对仗:除首联和尾联,基本要求每联对仗. 5.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韵时不对仗,不押时对仗.不能平仄通押.长律有中途换韵情况. 6.拗救:出现拗句时一般要“救”,但多数拗句也有单独使用的情况.不详述. 7.对:平仄要求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五言律诗: 1.基本句式: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2.不论:“一、三不论”就是指每句的第一、三个字平仄都无所谓,但这句话是有问题的,或者说是不全对的.第一个字不论的时候要注意避“孤平”;第三个字不论的时候要避免出现“三连平”或者“三连仄”. 3.粘:同七言律. 4.对仗:同七言律. 5.押韵:同七言律. 6.拗救:同七言律. 7.对:同七言律.。 6.求唐诗宋词的平仄押韵格式律诗的平仄规则:(一)五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 。(1)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一、三、四、五、七、八开头第一个韵可平可仄)(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一、二、三、五、六、七开头可平本仄)(二)七律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特定格式: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平平仄平仄”;七言中可用“仄仄平平仄平仄”(三)古体诗的平仄a)平平平b)平仄平c)仄仄仄d)仄平仄(四)词的平仄 (同律句,不多说了),详细请参阅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一书(中华书局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