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宋词破阵子 宋词破阵子1.【宋词《破阵子》诗句解释,把每句诗什么意思写出来就行了,是意思【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②,梦回吹角连营③.八百里分麾下炙④,五十弦翻塞外声⑤.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⑥,弓如霹雳弦惊⑦.了却君王天下事⑧,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注释】 ①破阵子:词牌名.题目是《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②挑(tiǎo)灯:把油灯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③梦回:梦醒.吹角:军队中吹号角.连营:连接成片的军营.④八百里:指牛.古代有一头骏牛,名叫“八百里驳(bò)”.麾(huī)下:指部下将士.麾,古代指军队的旗帜.炙(zhì):烤熟的肉.⑤五十弦:古代有一种瑟有五十根弦.词中泛指军乐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演奏.塞外声,反映边塞征战的乐曲.⑥的(dí)卢:一种烈性快马.相传三国时刘备被人追赶,骑“的卢”一跃三丈过河,脱离险境.⑦霹雳(pī lì):响声巨大的强烈雷电.⑧了(liǎo)却:完成.天下事:指收复中原.【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美餐,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2.破阵子整首宋词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好梦,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辛弃疾《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 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3.宋词破阵子是描写什么景色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翻译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熟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博得天下身前死后的美名。可惜已成了白发人。 4.宋词《破阵子》诗句解释,把每句诗什么意思写出来就行了,是意思【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②,梦回吹角连营③。 八百里分麾下炙④,五十弦翻塞外声⑤。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⑥,弓如霹雳弦惊⑦。了却君王天下事⑧,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注释】 ①破阵子:词牌名。题目是《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②挑(tiǎo)灯:把油灯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③梦回:梦醒。 吹角:军队中吹号角。连营:连接成片的军营。 ④八百里:指牛。古代有一头骏牛,名叫“八百里驳(bò)”。 麾(huī)下:指部下将士。麾,古代指军队的旗帜。 炙(zhì):烤熟的肉。 ⑤五十弦:古代有一种瑟有五十根弦。 词中泛指军乐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演奏。 塞外声,反映边塞征战的乐曲。 ⑥的(dí)卢:一种烈性快马。 相传三国畅迹扳克殖久帮勋爆魔时刘备被人追赶,骑“的卢”一跃三丈过河,脱离险境。 ⑦霹雳(pī lì):响声巨大的强烈雷电。 ⑧了(liǎo)却:完成。天下事:指收复中原。 【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美餐,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5.破阵子 古诗赏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②,梦回吹角连营③。 八百里分麾下炙④,五十弦翻塞外声⑤。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⑥,弓如霹雳弦惊⑦。了却君王天下事⑧,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词牌简介破阵子,一名《十拍子》。唐教坊曲。 陈旸《乐书》:“唐《破阵乐》属龟兹部,秦王(李世民)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旆。外藩镇春衣犒军设乐,亦舞此曲,兼马军引入场,尤壮观也。” 按:《秦王破阵乐》为唐开国时之大型武舞曲,震惊一世。玄奘往印度取经时,一国王曾询及之。 见所著《大唐西域记》。此双调小令,当是截取舞曲中之一段为之,犹可想见激壮声容。 六十二字,上下片皆三平韵。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在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经出现一大批以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 辛弃疾在扩大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是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的。但是,在扩展豪放词风的同时,在词坛上又产生过以叫噪怒张代替形象思维的不良风气。 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豪放派代表还有苏东坡。二者并称“苏辛”。 [注释] ①破阵子:词牌名。题目是《为阵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②挑(tiǎo)灯:把油灯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③梦回:梦醒。 吹角:军队中吹号角。连营:连接成片的军营。 ④八百里:指牛。古代有一头骏牛,名叫“八百里驳(bò)”。 麾(huī)下:指部下将士。麾,古代指军队的旗帜。 炙(zhì):烤熟的肉。 ⑤五十弦:古代有一种瑟有五十根弦。 词中泛指军乐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演奏。 塞外声,反映边塞征战的乐曲。 ⑥的(dì)卢:一种烈性快马。 相传三国时刘备被人追赶,骑“的卢”一跃三丈过河,脱离险境。 ⑦霹雳(pī lì):响声巨大的强烈雷电。 ⑧了(liǎo)却:完成。天下事:指收复中原。 9.点兵:检阅部队 10.作:如 [译文] 醉意中把灯拨亮抽出宝剑细看,一梦醒来营房里号角响成一片。官兵们都分到了将军奖给部下的烧肉,各种乐器齐把边疆的歌曲演奏。 秋高马肥的季节,战场正在阅兵。 烈马奔驰好似的卢马一样飞快,箭发弦动响声如同劈雷一般。 替君主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可惜的是而今我已白发斑斑不能报效朝廷。 【注释】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 怀。 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内容评析] 满怀家国之愁,壮志未酬的词人在友人纵谈离去之后,借酒浇愁愁更愁,他拨亮油灯,抽出宝剑,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当年战斗的情境。 嘹亮的号角吹遍了「连营」,广阔的土地上,战士们正在分食大块的烤肉。此时鼓瑟齐鸣,反映边塞生活的军乐雄壮震天。 原来战士们正在沙场点兵!在词人的笔下,看似信手拈来的点兵场面,火热的战斗激情却自然喷涌而出。一个「连」字,透出声势之豪壮,军容之整肃。 「八百里」、「五十弦」佳对天成,与「吹角连营」相辅相成,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下片以两个特写镜头开始:骏马飞快,箭如霹雳,惊心动魄。 马与箭两个具典型意义的事物,以色彩鲜明的词语,写得历历如画。这一切都是为了「了却」洗雪国耻,恢复中原的「天下事」,是为了施展雄才大略,赢得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生前身后名」!读到此,有声有色,酣畅淋漓的点兵场面,斩将擎旗的英雄战士,「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赤胆忠心,无一不跃然纸上,然而一个陡转——「可怜白发生」!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 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感慨与寻思。 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投赠之作自称“壮词”,全篇以“壮”语贯穿始终。 作者根据他三十年前抗金的战斗经历和他矢志恢复中原的理想,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在词里描绘了一个幻想中雄壮兵营生活画面。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 “梦回”以后,写绵延的兵营中响起了号角声,军乐声、战旗飘扬,兵士饱餐,这一切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场点兵的壮盛军容。下片“马作的卢飞快”两句写自己希望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 想象着实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志。然而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为壮志难酬表示极大的愤慨。 前九句写得酣畅淋漓,反衬了这一句的分量,正是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有力批判 [中心]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但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 希望对你有帮助,O(∩_∩)O谢谢。 6.辛弃疾诗词 破阵子摸鱼儿 观潮上叶丞相 辛弃疾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 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朝又暮。 悄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 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 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堪恨处,人道是、属镂怨愤终千古。 功名自误。漫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淳熙元年(1174)春,叶衡(字梦钖),被任命为右丞相,辛弃疾也因叶衡的推荐,当了仓部郎官。这一年的秋天,他在钱塘江观潮,写了这首词赠给叶衡。 上片着力描绘钱塘江秋潮雄伟壮观的景象,从侧面表达了词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首四句写潮来时惊天动地的气势,先写天空飞鸟,继写江面波涛。 鼙鼓,战鼓;组练,军队;貔虎,传说中一种凶猛的野兽,后来多用以比喻凶猛的勇士。开头四句大意说,他正看着半空翱翔的鸥鹭,刹那间便听到如擂动战鼓般轰鸣的波涛声,只见那汹涌的潮水如千军万马,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而来,如激战中奔驰的貔虎似的大队勇士势不可挡。 这四句写得有声有色,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颇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潮水上涨,如此骇人,似乎无人可以驾驭。 然而,对江上的渔民来说,却又因为司空见惯,不把它当回事儿。“朝又暮”以下便写这些“弄潮儿”嬉戏于潮水中的动人情景。 “悄惯得”犹言“习以为常”;吴儿,泛指钱塘江畔的青年渔民;旆,旗帜。蹙,踩踏。 《武林旧事·观潮》记载:“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辛弃疾所写的正是这种场面,旁观者惊心动魄,这些勇士们却自由自在,在潮水中踏着浪花欢腾舞蹈,红旗飞扬,人象鱼儿在波涛中跳跃出没,极为精彩壮观。 上片写闻名遐迩的钱塘江上潮的情景,曲尽其妙,充分歌颂了大自然的“美”和“力”,同时又讴歌了与大自然搏斗的人,表现了对勇敢的蔑视狂风巨浪的“人”的赞赏,既赋物以言情。 仅看上片,词的意境已经够开阔了,但稼轩不仅是伟大的词人,而且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因此,本词的艺术境界也远不止此,面对“万里长鲸吞吐”般浩大的潮水,词人思绪万千,他想起后梁钱武肃王命令数百名弓弩手用箭射潮头,企图阻止潮水前进,情同玩笑,所以说“人间儿戏千弩”,其结果便是“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这两句说,那滔滔的潮水尽力流泻并不懂得什么事,它依旧象白马驾着素车向东方奔去。 “白马素车”,典出枚乘《七发》:“其少进也,浩浩皑皑,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是说白浪滔天的样子。 “堪恨处”以下叙述传说中白马素车在潮头之上的伍子胥的遭遇。“人道是、属镂怨愤终千古。” 吴王不但不采纳伍子胥的意见,而且赐他“属镂”剑自杀,当然是遗恨千古。辛弃疾在这里实际上是以伍子胥自喻,他想到自己光复中原的建议不被朝廷采纳,而且由此引来了恶意的攻击,受到贬谪,无法为国家建功立业,所以下句说“功名自误”。 “漫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说的是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建议亡国以后的事。 “漫教得”,空教得,有“白白便宜了”的意思;“五湖”,或指太湖,或指太湖附近的湖泊;陶朱,范蠡;西子,西施。陶朱公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便携带西施乘小舟隐遁于“五湖”之中。 辛弃疾忆起历史上吴、越之争,联想到眼前国家前途命运不堪设想,所以结尾意境极沉郁,与本词开头的雄大气魄对应来看,就可以看他无时无地不在惦念国事,观潮,看“吴儿”戏水,本来兴高采烈,但触景伤情,他仍然无法摆脱惆怅、郁闷。 本词或写景,或用典,无不生动自然。 由观潮想到令人痛心的历史往事,想到自己的处境和国家的命运,词人时时刻刻想着国家,他的爱国思想也就常常在他的作品中很自然地表达出来。(王方俊)水调歌头 盟鸥 辛弃疾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 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 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的冬末,四十二岁的作者,正是年富力强,应当大有作为的时候,却被南宋政权罢官,回到刚落成不久的信州上饶郡带湖新居,开始了漫长的归田生活。 这首词作于罢官归家不久,反映了词人当时的生活,包含了抑郁和悲愤的思想感情。在词中,他表示要与鸥鹭为友,寄情于山水,他想到带湖的今昔,感慨人世间的悲欢和变迁,实际上是在忧虑国事,叹惜自己的远大志向不能实现。 词题称“盟鸥”,与鸥鸟结盟,相约为友。李白诗:“明朝拂衣去(归隐去),永与白鸥盟。” 词人把自己要表现的思想内容,放置在一种浪漫主义的寓言形式里。词人离开官场生活之后,有一种失去倚托之感。 异乡沦落,知音难得,只有到大自然里寻找同情者了。 带湖新居,是他倾心所爱的,在这儿他找到了一些慰藉。 所以,开头便说:“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 水光山色,能怡悦性情。作者。 7.宋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便之的赏析,的取材,意象取材: 军旅生活中豪迈、雄壮的场景。 意境意向: 塑造了一个壮岁驰骋疆场、暮年壮心不已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抗金军旅生活和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向往,以激励陈亮,表现了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热情。 表现手法: 运用了夸张与借代的修辞手法。 写作特点: 一般词分片的作法,大抵是上下片分别写景和抒情,这个词调依谱式应在“沙场秋点兵”句分片。而这首词却把两片内容紧密连在一起,过变不变(过变是第二片的开头)。 全诗赏析: 《破阵子》塑造了一个壮岁驰骋疆场、暮年壮心不已的英雄形象,这是词人理想自我的化身。 上阕通过沙场点兵场面的描绘,表现了将士昂扬的斗志。 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上句是看,此句是闻。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多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预示着激战即将开始。 下阕通过想象,表现主人公收复中原、报效国家的宏愿,以及壮志难酬的悲痛之情。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 “可怜白发生!”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此句和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相照应,都是描写现实,又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更有利的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全篇都是极为热烈兴奋的语句,而结尾“可怜”五字,却急煞急转,形象全非,可怜”的是在大敌当前、民族危难日益深重的关头,把一个以身许国的志士从他的战斗岗位上撤下来,置于无所用其心的闲散境地;“可怜”的是一生理想化为泡影,“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使全首词成为悲壮的而不是雄壮的。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也同样是陈亮的悲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