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高适的别董大

1. 唐诗高

2. 唐诗高适

唐诗高

1.唐诗高、宋诗巧,你喜欢哪一个

唐诗宋词代表了我国古代(其实是整个历史)文学的顶峰,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其实宋人如苏轼、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的诗比唐人毫不逊色,而李白的《忆秦娥》等唐人的词也是精品,所以唐诗宋词只是习惯的说法。 相比较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所以唐诗更雄浑,更大气。

而两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文弱的朝代,宋词中的主体是婉约派,像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虽然名气更大但从数量上看绝对是少数,所以宋词更精巧,更突出个人感受。 对我本人,我更喜欢词,因为词更有韵律感,也更巧妙,很多名篇可以说是极尽精巧,像李清照的《声声慢》里叠词的运用,像柳永等人对环境的描画都是千金难易一字。

还有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把酒问青天”,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大气磅礴即使唐诗中也极少有,岳飞的《满江红》更是公认的爱国绝唱。最后想说一下**的《沁园春。

雪》等词是他文学创作的顶峰,艺术成就堪比宋词。

2.唐诗高、宋诗巧,你喜欢哪一个

唐诗宋词代表了我国古代(其实是整个历史)文学的顶峰,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其实宋人如苏轼、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的诗比唐人毫不逊色,而李白的《忆秦娥》等唐人的词也是精品,所以唐诗宋词只是习惯的说法。 相比较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所以唐诗更雄浑,更大气。

而两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文弱的朝代,宋词中的主体是婉约派,像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虽然名气更大但从数量上看绝对是少数,所以宋词更精巧,更突出个人感受。 对我本人,我更喜欢词,因为词更有韵律感,也更巧妙,很多名篇可以说是极尽精巧,像李清照的《声声慢》里叠词的运用,像柳永等人对环境的描画都是千金难易一字。

还有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把酒问青天”,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大气磅礴即使唐诗中也极少有,岳飞的《满江红》更是公认的爱国绝唱。最后想说一下**的《沁园春。

雪》等词是他文学创作的顶峰,艺术成就堪比宋词。

3.我发现了唐诗中的一个重大错误

多少年来,关于“白日依山尽”的解释众说纷纭,有的说写的是“朝阳”,有的说写的是“夕阳”,还有的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白日依山尽:“夕阳靠着西山(而非中条山)渐渐下沉”。这是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登上鹳鹊楼,居高临下,极目远眺,看到了远方的群山及落日的余辉——这是天空景、远方景、满眼的西望景致,然后由远及近又看到了脚下奔腾的大河,继而目送大河经楼前脚下滚滚南去,在远方折向东流,归入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处望到远方、由西方望到南方、望到东方,并由眼前景虚化为意中景。

不难发现,这整个观察过程是连续的,而且是站在鹳鹊楼上向西(黄河的对岸),然后向南再向东观察的。单就“白日依山尽”而言,系“西望景”。

可以想象,如果作者先到东边看中条山,再到西边看黄河,那么势必造成观察过程的中断,前后两句之间那种一意贯连的逻辑关系就难以解释了。 再从写法上看,诗的前两句极力造成一种沉重、空虚、怅惘的气氛,虽然不失壮阔、雄浑,但却把人带进了一个“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界(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作者看到的不是落日夕阳,他绝不会有这种感受,有这种直觉,他手法再高明,也不会渲染出这样的气氛)。

而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急转直下、即景生意,形成一个大的起伏,让人的心情豁然兴奋,突然由失望转为希望,向读者展示出一片新的天地,让人尝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而且它以写眼前的事物极其自然地道出了一个富有哲理的问题(这是作者理性的反映),这种手法别翻新意,出人意表,读完使人耳目一新,意兴纵横,余情不尽,特别是后两句,因为有了前两句烘托的气氛,更显得含义精微、意味隽永,读来使人精神振奋,昂扬奋发,也许这正是这首诗写法上的精妙之处。 我们还可以引用二点旁来说明“白日依山尽”写的是“夕阳”。

其一,大量地翻阅唐诗宋词会给人留下极强烈的印象:唐朝的诗人们似乎都有赏晚景、看日落(再就是对月思吟)的嗜好,因而留下的诗篇中不乏“夕阳、日暮”(再就是咏月)之作,如:《暮江吟》(白居易)、《山行》(杜牧)、《乐游原》(李商隐)、《晚次乐乡县》(陈子昂)、《日暮长江里》(储光羲)、《晚泊浔阳望庐山》(孟浩然)、《山春房事其二》(岑参)、《渭川田家》(王维)、《襄阳歌》(李白)、《黄鹤楼》(崔颢)、《暮过山村》(贾岛)、《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韦应物)、《堤上行其一》(刘禹锡)、《南国十三首其一》(李贺)、《骆谷晚望》(韩琮)、《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落日帐望》(马戴)等等;与此相反,写“朝阳”、“日出”的诗篇却不多见 其二,是夕阳从西边照过来,在鹳鹊楼上看,“明亮的阳光照着远处的连绵不断的中条山,一直到天边”似乎更说得过去。 总而言之,“白日依山尽”写夕阳,是言之有理。

原来,大凡选录《登鹳鹊楼》者无不引用宋代沈括著的《梦溪笔谈》中的几句话为鹳鹊楼作注:“河中府鹳鹊楼,三层,前瞻中条(山),下瞰大(黄)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诸三首能状其景”。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之鹳鹊楼共有三层,登楼远眺可以看到雄伟的太行山支脉——中条山,向下俯视则可看到一泻千里、奔腾汹涌的黄河,唐代诗人在这里留下诗赋者很多,其中只有李益的七言律诗(“鹳鹊楼西百尺樯,汀州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王之涣的五言绝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及畅诸的五言绝句(“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能写出鹳鹊楼的旖旎风光。

不难看出,“朝阳”一说正是由“前瞻中条(山),下瞰大(黄)河”而来。 因为中条山位于鹳鹊楼的东面,如果王之涣诗中的“山”是指中条山,那诗中的“白日”一定是东方的“朝阳”。

但如前所说,王之涣并未注明他此诗中的山是中条山,况且,王之涣写诗在前,沈括著《梦溪笔谈》在后,《梦溪笔谈》中的几句话也并非专门为王之涣的诗作注,所以,他们两人谁都未说此山即彼山。 可见,单凭《梦溪笔谈》中的几句话并不能认定“白日依山尽”中的“山”就是中条山。

否定了王之涣诗中的山是中条山这一推理基础。王之涣诗中的山不是中条山,“白日依山尽”写的是夕阳。

再有,这是一幅景观图,是不能用平面地图上确定方向的一般法则(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定向。 笔者以为,它的问题在于黄河流向。

我们已经知道:鹳鹊楼在黄河东岸,这里的黄河实际流向是自北而南。 综上所述,“白日依山尽”不是没有道理的。

唐诗高适

1.关于高适的古诗有哪些

1.《除夜作》唐代: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2.《别董大二首》唐代: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3.《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唐代: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4.《营州歌》唐代:高适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5.《听张立本女吟》唐代: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诗人: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2.古诗《除夜》高适分析

除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 1.除夜:即旧历除夕。 2.凄然:凄凉,悲伤。

3.霜鬓:两鬓白如霜。 [释意] 住在客栈里,独对残灯,睡不着觉。

不知什么缘故,诗人的心情变得十分凄凉悲伤。在这除夕之夜,想象故乡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而明天又要增加一岁,新添不少白发啊。

佳节思亲是常情,历来如此。但除夕之夜,“独不眠”、“转凄然”、“思千里”,还有一层意思:到了明天,就又增加一岁,包含了诗人年复一年老大无成的伤感。

【名句赏析】“故乡今夜思千里”: 诗人客居他乡,油然而生孤寂的思想之情,单诗人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想象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这种反客为主的写法,即为反衬手法。

3.关于高适的古诗有哪些

高适有《淇上别业》、《酬陆少府》、《自淇涉黄途中作》等诗。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高适的诗对边塞诗派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写边塞,苍茫而不凄凉,赋送别,荒渺而不凄切,皆脱前人窠臼,开一代诗风,其诗又以厚重深沉著称,擅长古风,所写边塞诗在冰寒之中包含着热力,在荒凉之中蕴涵着活力,是边塞诗派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4.高适的古诗

高适代表诗作: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营州歌》

营州少年爱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蓟门行》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呜。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遥传副丞相,昨日破西蕃。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

奇兵邀转战,连孥绝归奔。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

头飞攒万戟,面缚聚辕门。鬼哭黄埃暮,天愁白日昏。

石城与岩险,铁骑若云屯。长策一言决,高踪百代存。

威棱慑沙漠,忠义感乾坤。老将黯无色,儒生安敢论。

解围凭庙算,止杀报君恩。唯有关河渺,苍茫空树墩。

《送李侍御赴安西》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英惆怅,看取宝刀雄。

《送裴别将之安西》

绝域眇难跻,悠然信马蹄。风尘经跋涉,摇落怨暌携。

地出流沙外,天长甲子酉。少年无不可,行矣莫凄凄。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高适的诗对边塞诗派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写边塞,苍茫而不凄凉,赋送别,荒渺而不凄切,皆脱前人窠臼,开一代诗风,其诗又以厚重深沉著称,擅长古风,所写边塞诗在冰寒之中包含着热力,在荒凉之中蕴涵着活力,是边塞诗派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author_227.aspx

5.高适的古诗

别董大

别董大二首(其一)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二首(其二) 高适

六翮飘飖私自怜,

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

今日相逢无酒钱。

封丘作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悲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日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铜雀妓」高适

日暮铜雀迥,秋深玉座清。萧森松柏望,委郁绮罗情。

君恩不再得,妾舞为谁轻。

「塞下曲」高适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深崖无绿竹,秀色徒氛氲。时代种桃李,无人顾此君。

奈何冰雪操,尚与蒿莱群。愿托灵仙子,一声吹入云。

「酬鸿胪裴主簿雨后睢阳北楼见赠之作(一作王昌龄诗)」高适

暮霞照新晴,归云犹相逐。有怀晨昏暇,相见登眺目。

问礼侍彤襜,题诗访茅屋。高楼多古今,陈事满陵谷。

地久微子封,台馀孝王筑。裴回顾霄汉,豁达俯川陆。

远水对秋城,长天向乔木。公门何清净,列戟森已肃。

不叹携手稀,恒思著鞭速。终当拂羽翰,轻举随鸿鹄。

「酬裴员外以诗代书」高适

少时方浩荡,遇物犹尘埃。脱略身外事,交游天下才。

单车入燕赵,独立心悠哉。宁知戎马间,忽展平生怀。

且欣清论高,岂顾夕阳颓。题诗碣石馆,纵酒燕王台。

北望沙漠垂,漫天雪皑皑。临边无策略,览古空裴回。

乐毅吾所怜,拔齐翻见猜。荆卿吾所悲,适秦不复回。

然诺多死地,公忠成祸胎。与君从此辞,每恐流年催。

如何俱老大,始复忘形骸。兄弟真二陆,声名连八裴。

乙未将星变,贼臣候天灾。胡骑犯龙山,乘舆经马嵬。

千官无倚著,万姓徒悲哀。诛吕鬼神动,安刘天地开。

奔波走风尘,倏忽值云雷。拥旄出淮甸,入幕征楚材。

誓当剪鲸鲵,永以竭驽骀。小人胡不仁,谗我成死灰。

赖得日月明,照耀无不该。留司洛阳宫,詹府唯蒿莱。

是时扫氛祲,尚未歼渠魁。背河列长围,师老将亦乖。

归军剧风火,散卒争椎埋。一夕瀍洛空,生灵悲曝腮。

衣冠投草莽,予欲驰江淮。登顿宛叶下,栖遑襄邓隈。

城池何萧条,邑屋更崩摧。纵横荆棘丛,但见瓦砾堆。

行人无血色,战骨多青苔。遂除彭门守,因得朝玉阶。

激昂仰鹓鹭,献替欣盐梅。驱传及远蕃,忧思郁难排。

罢人纷争讼,赋税如山崖。所思在畿甸,曾是鲁宓侪。

自从拜郎官,列宿焕天街。那能访遐僻,还复寄琼瑰。

金玉本高价,埙篪终易谐。朗咏临清秋,凉风下庭槐。

何意寇盗间,独称名义偕。辛酸陈侯诔,叹息季鹰杯。

白日屡分手,青春不再来。卧看中散论,愁忆太常斋。

酬赠徒为尔,长歌还自咍。

「酬庞十兵曹」高适

忆昔游京华,自言生羽翼。怀书访知己,末路空相识。

许国不成名,还家有惭色。托身从畎亩,浪迹初自得。

雨泽感天时,耕耘忘帝力。同人洛阳至,问我睢水北。

遂尔款津涯,净然见胸臆。高谈悬物象,逸韵投翰墨。

别岸迥无垠,海鹤鸣不息。梁城多古意,携手共凄恻。

怀贤想邹枚,登高思荆棘。世情恶疵贱,之子怜孤直。

酬赠感并深,离忧岂终极。

6.高适别董大的一首古诗

《别董大二首·其一》唐代: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释义: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简介: 这两首送别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当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

当年冬天,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写了《别董大二首》。 扩展资料: 《别董大二首·其二》唐代:高适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释义: 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城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赏析: 《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在送别友人董庭兰时创作的两首七绝,其中第一首堪称千古绝唱,是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

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今日相逢无酒钱”说明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

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的情境相媲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别董大二首。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