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诗词诗人 古诗词诗人1.古诗词:诗人风格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 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 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 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 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 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 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 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 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 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 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 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 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 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 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 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 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 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 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 苏轼的旷达豪迈; 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 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 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 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 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 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 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 2.【诗人创作诗歌的故事】推敲的来历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朱雀大街上走.那时正是深秋时分,金风一吹,落叶飘飘,那景色十分迷人.南岛一高兴,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来.但一琢磨,这是下一句,还得有个上句才行.他就苦思冥想起来了,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对面有个官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那锣敲得山响,贾岛愣是没听见.那官员不是别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职务来说就是长安市市长.他叫刘栖楚,见贾岛闯了过来,非常生气.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贾岛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却吟成了一首诗《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处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猱桡未返,消息海云端.” 贾岛吃了一回亏,还是不长记性.没过多久,他又一次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那就是“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比刘栖楚有涵养,他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各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3.爱国诗人及诗句破阵子 辛弃疾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满江红·怒发冲冠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4.古诗词 各个朝代的诗人先秦:屈原、宋玉、唐勒、景差 魏晋:曹操、曹植、曹丕、阮籍、嵇康、谢灵运、陶渊明、鲍照等 唐:其实没必要说了,王勃、陈子昂、贺知章、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岑参、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崔颢、刘长卿、刘禹锡、柳宗元、韩愈、孟郊、贾岛、李贺、韦应物、杜牧、温庭筠、李商隐、罗隐、韦庄等等。 五代:李璟、李煜、冯延巳等 宋:林逋、范仲淹、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宋祁、欧阳修、魏夫人、苏轼、黄庭坚、秦观、贺铸、周邦彦、赵佶、李清照、朱淑真、陆游、尤袤、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姜夔、史达祖、刘克庄、吴文英、蒋捷、(金)元好问等 元:白朴、赵孟頫、关汉卿、张养浩、马致远、卢挚、王实甫、贯云石、乔吉、张可久、徐再思等 明:刘基、高启、文征明、杨慎、于谦、唐寅、陈子龙、冯梦龙、冯小青 、解缙 、李梦阳、李攀龙、林鸿 、凌濛初 、戚继光 、汤显祖、王世贞 、吴承恩、夏完淳、徐渭 、杨基 、袁宏道、张红桥 、柳如是、吴伟业等。 清:陈维崧、屈大均、王士禛、纳兰性德、厉鹗、纳兰性德、郑燮、袁枚、沈德潜、龚自珍、况周颐、秋瑾、谭嗣同、黄遵宪等。 5.诗人的古诗很有名的故事——博陵名士崔护考进士落第,心情郁闷。 清明节这天,他独自到城南踏青,见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宜人。适逢口渴,他便叩门求饮。 不—会儿,一美丽女郎打开了门。崔护一见之下,顿生爱慕。 第二年清明节,崔护旧地重游时,却见院墙如故而门已锁闭。他帐然若失,便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另外一则:《本事诗》记述,天宝年间,顾况在洛阳时暇日与一二诗友游于苑中。 一位宫女在梧桐叶上写了一首诗,随御沟流出,诗云:“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顾况得诗后写下:“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从上游流入宫中。 过了十几天,又在御沟流出的梧桐叶上见诗一首,诗云:“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6.哪些诗人有锤炼诗句的故事贾岛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鸟宿池边树,僧( 敲)月下门. 一天,贾岛在京城长安,骑着毛驴在街上行走,随口吟成一首诗,其中两句是: “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觉得诗中的“推”字,用得不够恰当,想把“推”字改为“敲”字,但一时不知哪个字好.于是,一面思考,一面用手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街上行人看到贾岛这种神情,感到十分惊讶. 韩愈看到,十分生气地对贾岛说:“你骑驴子怎么低着头,也不朝前面看看?” 贾岛一惊,慌忙下驴,向韩愈赔礼,并将自己刚才驴上所得诗句,因斟酌“推”“敲”二字,专心思考,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一遍. 韩愈听后,转怒为喜,深思片刻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显得夜深人静.” 贾岛连连拜谢,把诗句定为“僧敲月下门”. “推敲”一词是根据唐朝诗人贾岛锤炼诗句的故事引申出来的,意为反复琢磨. 王安石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 一年初春时节,诗人王安石从扬州到了瓜州渡口,归心似箭,想早日返回金陵钟山的寓所——他因变法失败而被罢相之后,一直住在这里.他打算先坐船横渡长江,到对岸的京口(今江苏省镇江)上岸,然后连夜赶路回钟山. 渐进黄昏,船就要靠近南岸,马上可以上岸赶路了,诗人不禁往西边眺望着,只见峰峦重叠,绵延不断,伸展到远方,最后被云雾所遮裹,看不到夕阳外的钟山.但它并不遥远,要知道,从京口到金陵,中间不过隔了几座山峰而已!船一靠岸,王安石第一个跳上岸,忽然一阵春风吹来,夹带着一阵使人心醉的花香.啊!诗人的脚步正好赶上了春天的脚步,双脚踏上了江南绿色的地毯.回望江北岸,只有那苍苍的暮霭和滚滚的烟波……这时,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它将伴随着诗人连夜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王安石一时兴起,随口吟出一首绝句: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他一路上反复吟诵着,思考着,总觉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够贴切.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春风又入江南岸”,咦,这象什么话?不好!他自言自语着,然后又改为“满”字——“春风又满江南岸”,唉,越改越不像话了,诗人又抛弃了“满”字,跑了十多里路,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却总是找不到一个妥贴的字眼.最后,他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见的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和草木……绿,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吗? 何不用一个“绿”字呢?于是诗人大声吟诵道: “春风又绿江南岸”——好一个“绿”字! 王安石到此才确定用“绿”字来取代“到”、“过”、“入”、“满”等字眼.第二天,诗人回到钟山的寓所,就立即把这首诗抄录在自己的稿本上. 诗人想用一个动词来表现江南春天的景象,但他最终选择了一个形容词,将形容词作动词用,这就是“形容词动用”.“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 ,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