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一字豆宋词

1.《沁园春·长沙》里领起下阕的到底是“忆”还是“恰”

我觉得是 忆

下阕 的内容是自己回忆当时求学的情境 并引发的联想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但是这个“恰”正是作者忆的内容。恰是适逢 赶上。是诗人回忆的契机,统观全文,下阕应该是以“忆”字为中心的。

2.一字豆是什么意思

“豆”就是“读”,是词的句法特点之一。

“一字豆”是指由一个字组 成的“领字”,领字与被领字之间可以略加停顿,所以称为“豆”。从声调 看,一字豆大多数是去声字。

充当一字豆的词可以是动词,如“对、望、看、念、叹、算、料、想、怅、恨、怕、问”等。有的是虚词,起转折、过渡、串合、联结、引领下文等 作用,如“但、正、又、渐、更、甚、乍、尚、况、且、方、纵”等。

一字豆所领的句子,可以是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 等。如秦观的《望海潮》:“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其中“有”是一字 豆,总领“华灯”、“飞盖”两句。另如《八六子》:“念柳外青骢别后,水 边红袂分时。”

其中“念”是一字豆,引领之下的两句,都是六字句。

3.【诗词】宋词中的各种词牌名

词,诗歌的一种。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

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

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

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

“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

“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

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牌《莺啼序》,240字。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

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

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

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

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

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 暗香 暗香与《硫影》调,都是姜夔同时创作以咏梅花的,是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近黄昏”两句的首二字作为调名。

以后张炎用此二调咏荷花荷叶,改名《红情》、《绿意》。九十七字。

前片四十九字,九句,五仄韵;后片四十八字,十句,七仄韵。 八六子 八六子,此调初见《尊前集》收杜牧词。

有多种体式,《词谱》以显补之词为正体。九十一宇,前段六句三平韵,后段十一句六平韵。

前段第四句是以一字领以下两个六言句。后段四至七句是扇面对句法。

秦观词有“黄鹏又啼数声”句,故又名《感黄鹂》。 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是唐边塞曲,因以边塞地甘州为名。

《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改制的。因全词前后片共八韵,故名八声,慢词。

与《甘州遍》之曲破,《甘州子》之令词不同。《词语》以柳永词为正体。

九十七字,前片四十六字,后片五十一宇,前后片各九句四平韵。亦有在起句增一韵的。

前片起句、第三句,后片第二句、第四句,多用领句字。另有九十五字、九十六字、九十八字体,是变格。

又名:《甘州》、《潇潇雨》、《宴瑶池》。 卜算子 卜算子,《词谱》以为此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双调,仄韵,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在偶数句用仄韵,奇数末字须用平声。

两结句有增衬字为六字句的。另有《卜算子慢》,八十九字,是别格,与本调无关。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黄鹤洞中仙》、《楚天遥》。 采桑子 采桑子,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采桑子》可能是从大曲截取一遍而成独立的一个词牌。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歌》、《罗效媚》。《词谱》以五代和凝词为正体。

双调,四十四字,八句。上下片都是起句反收,以下三句用平韵。

另有在两结句各添二字,变为前四字后五字的两句。另有双调五十四字体,前段五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

长相思 长相思,本为唐教坊曲。调名出古乐府“上吉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句。

一名《双红豆》、《相思令》、《山渐青》、《山渐青》、《长相思令》、《长思仙》、《青山相送迎》、《亿多娇》等,前人多用以写男女相思之情。始见白居易词。

双调,平韵,三十六字。前片各四句,句句用韵.亦有后片起句不用韵的。

楚辞 楚辞体,又称“骚体”。为辞赋的一类。

起源于战国时楚国,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作。特点为富于浪漫气息,较多抒情成分,突破了四言定格,形式自由,字句较长,倾向散文化,多用“兮”、“些”助语势。

后世多以《离骚》为楷模,故名骚体。 翠楼怨 翠楼怨,此调为姜夔自度曲。

宋孝宗淳熙年间,武昌安远楼建成,姜夔与友人同登此楼,写此词志感。词中有“层楼高峙,看槛曲萦红,□牙飞翠”句,故名《翠楼怨》。

此调一百零一字。上片五十字,十一句六仄韵;后片五十一字,十二句七仄韵。

上下片第七句及下片第二句,都是一字豆句法。 捣练子 捣练子,宋人黄大舆编《梅苑》中收入无名氏词八首,其一首起句为“捣练子”,即以作词名。

或云:“李后主词,即咏捣练,乃唐词本体也。”(见《升庵词品》)前人多用为妇女怀念征夫之作。

单调。

4.怎么写宋词

词 的 平 仄 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全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

最明显的律句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有些词,一读就知道这是从七绝或七律脱胎出来的。

例如《浣溪沙》四十二字,就是六个律句组成的,很像一首不粘的七律,减去第三、第七两句。这词的后阕开头用对仗,就像律诗颈联用对仗一样。

《菩萨蛮》前后阕末句本来用拗句(仄平平仄平),但是后代词人许多人都用了律句,以致万树《词律》不能不在第三字注云“可仄”。如果前后阕末句都用了律句,那麽,整首《菩萨蛮》都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组成的了。

不过要注意一点:词句常常是不粘不对的。像《菩萨蛮》开头两句虽然都是律句,但它们的平仄不是对立的。

不但五字句、七字句多数是律句,连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八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等,也多数是律句。现在分别加以叙述。

三字句。——三字句是用七言律句或五言律句的三字尾。

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如“须晴日”,平仄仄如“俱往矣”,仄平平如“照无眠”。

两个三字律句用在一起如“青箬笠,绿蓑衣”。 四字句。

——四字句是用七言律句的上四字。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如“天高云淡”,仄仄平平如“怒发冲冠”。两个四字律句用在一起如“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如果先平脚,后仄脚,则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六字句。

——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扩展,我们把平起变为仄起,仄起变为平起,就扩展成为六字句。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如“我欲乘风归去”;平平仄仄平平如“红旗漫卷西风”。两个六字律句用在一起如“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八字句。——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

如果第三字用仄声,则第五字往往用平声;如果第三字用平声,则第五字往往用仄声。下五字一般都用律句。

第三字用仄声的如“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第三字用平声的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九字句。——九字句往往是上三下六,或上六下三,或上四下五。

一般都用两个律句组合而成,至少下六字或下五字是律句。如“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十一字句。——十一字句往往是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

下五字往往是律句。如“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又如“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词中还有二字句、一字句、一字豆。

现在再分别加以叙述。 二字句。

——二字句一般是平仄(第一字平声,第二字仄声),而且往往是叠句。如“山下,山下”。

又如王建《调笑令》,“团扇,团扇。……弦管,弦管”。

个别词牌也用平仄, 如辛弃疾《南乡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一字句。

——一字句很少见。只有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

一字豆。——一字豆是词的特点之一。

懂得一字豆,才不至於误解词句的平仄。有些五字句,实际上是上一下四。

例如“望长城内外”,望字是一字豆,“长城内外”是四字律句。这样,“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和“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就成为整齐的对仗。

特种律。——特种律句主要指的是比较特别的仄脚四字句和六字句。

仄脚四字律句是“平平仄仄”,但是特种律句则是“仄平平仄”(第三字必平);仄脚六字律句是“仄仄平平仄仄”,但是特种律句则是“仄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必平)。《忆秦娥》前后阕末句,依《词律》就该是特种律句。

其实,前后阕倒数第二句也常常用特种律句。如“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如梦令》的六字句也常用特种律句。如“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直指武夷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又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却道海棠依旧”,“应是绿肥红瘦”。 拗句。

——大多数的词牌都是没有拗句的。但是,也有少数词牌用一些拗句。

例如《念奴娇》前后阕末句(如“一时多少豪杰”,“一樽还酹江月”),《水调歌头》前阕第三句上六字(如“不知天上宫阙”),后阕第四句上六字(如“一桥飞架南北”),都是“平平平仄平仄”,就都是拗句。 总之,从律句去瞭解词的平仄,十分之九的问题都解决了。

《词曲牌名》 暗香 八归 白雪 北尾 别怨 不见 步月 采桑 长春 长拍 侧犯 族水 催雪 春霁 大椿 大有 倒犯 导引 笛家 东仙 杜宇 短拍 多丽 芳草 防露 甘州 歌头 个侬 隔尾 孤鸾 古记 国香 合壁 合欢 河传 横云 红香 红影 集唐 佳色 剪半 乐世 酹月 凌歌 柳枝 六州 露华 录要 落梅 绿影 绿腰 梅隐 鸣梭 南浦 闹红 排歌 品令 戚氏 秋霁 秋水 琼台 曲入 入塞 入赚 塞孤 稍偏 哨遍 神女 胜常 疏影 索酒 踏歌 踏月 探春 桃丝 天香 晚香 望梅 尾犯 问歌 天闷 五拍 西河 湘月 消息 寻梅 尹令 渔父 镇西 竹枝 证招 夜合 招角 薄幸 春晴 碧桃春 碧玉箫 碧云深 碧月堂 比目鱼 避少年 遍地花 遍地锦 辩弦声 别难过 薄命女 拨香灰 拨卓子 不怕醉 不是路 卜算子 步步高 步步娇 步蟾宫 步虚词 姹莺娇 茶瓶儿 钗头凤(折红英) 采白吟 彩凤舞 彩鸾归 彩云归 采莲词 采莲回 采莲令 采莲子 采绿吟 采明珠 采桑子(罗敷媚)蟾寒曲 长干行 长命女 长桥月 长生乐 长思仙 长寿乐 长寿仙 长相思(双红豆)长亭怨 苍梧谣 菖蒲绿 朝天乐 朝天子 朝王阶 朝中措 称人。

5.不是一般的宋词的名称都是两段文字的吗

是词体的特殊用语方式,在同属韵文的诗、曲、赋三种文体中,曲的「衬字」曾被研究者与「领字」混为一谈,但事实上二者不同。

领字的研究在南宋时即已被提出,但历来的研究不多,而且历来研究或只针对单一作者的作品,或只是片面的提出几种现象,还没有人以「唐宋词」为范围作全面的研究。正因为已有的研究都是片面的,因此对於领字的起源、名称、定义、字数、位置、所领句式、声调、词类、所使用的词体、功能与作用、语法、常用词等等问题各有不同的见解。

那些词牌,在那些位置需使用「领字」,应属於词的格律问题;但是,除了龙榆生(龙沐勋)的《唐宋词格律》就其所整理的198种常用词谱标出领字位置之外,其余词谱均未标示。 前人只以少数资料进行领字研究,是因涉及庞大的资料数量统计分析,人力难以胜任。

本研究引用电脑作为辅助工具,以「唐宋词」为范围,建立词作及词谱电子档,将「唐宋词」全部词作依词牌排序,逐一查检每一阕词的格律,同一词牌之多数词作同一位置均使用领字时,即可认定该阕词之该位置须使用领字,并据以在该词牌之词谱标记领字之格律。再依此含有领字格律标记之词谱,标记「唐宋词」所有领字资料的位置、用字,以电脑开发自动化工具,标记、统计、以之分析其起源、位置、用字、句式、声调及所使用的词体等,并尝试从中探讨领字与音乐的相关性,希望以「唐宋词」文本为范围的研究,能为词体领字研究得出较明确的定论,词类及语法牵涉语意的问题,限於篇幅,日后另为文讨论。

【关键词】 唐宋词,领字,词谱,词体,词调,自动化工具 本研究以唐宋词为范围,作品总数24,226阕,唐五代词2,849阕,宋词21,377阕。唐五代词参校坊间各版本汇整出2,849阕。

宋词以唐圭璋主编,台湾文光出版社,1983年1月10日第三版的《新校标点全宋词》所收20,558阕词(不含苏轼词)以及孔凡礼辑,台湾源流出版社1982年12月出版的《全宋词补辑》所收440阕为底本,苏轼词379阕,以薛瑞生笺证,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第一版的《东坡词编年笺证》为底本。在这24,226阕词之中,跨越唐宋代不同词人的重出词有626阕,其中八阕词分属於三位词人名下,302阕词分属於二位词人名下,在这626阕重出词里,扣除重复,只有309阕,总计唐宋词扣除重复之后的数量是23,909阕。

但是因为重出作品无法判断作者应当属谁,所以本研究后续的统计数据,唐宋词总数都以24,226阕计算。若以时代分,唐五代词2,849阕、[①]宋词21,377阕。

唐宋词作者计有唐五代144人,宋代1,528人,扣除宋人话本小说中人物词35人,宋人依托神仙鬼怪词18人,元明小说话本中依托宋人词35人,总计1,440人,所使用的词牌,唐五代274种,宋代1,337种,扣除唐五代与宋代重复的词牌152种,总计使用的词牌有1,459种。依梁启勋《词学铨衡》记载:「康熙二十六年(1687),万树撰《词律》二十卷,所收共六百六十调。

后来徐本立著《词律拾遗》,续收一百六十五调。杜文澜又著《词律补遗》,又补收五十调。

共计八百七十五调。杜著成於同光间,在最近八十年间,大概没有能自度新腔创作新调的人了,八百七十五调的数字应是准确的。

」[②]词调创调之后,后人或更改调名而产生同调异名之别,或增减字数、句法等,而有正格变格之异与同调异体的现象。假设梁启勋所述八百七十五调是正确的,从八百七十五调衍生多少异体?多少同调异名?《词律》及《词律拾遗》载有一千六百七十余体,《宋词大辞典》收词谱1,380种(含同调异名),词调与词体究竟有多少?那些是同调异名?那些是同调异体?都有待进一步研究比对,才能厘清。

2。研究动机 「领字」无论就唐宋词音乐性的作用或修辞学的作用,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历来词家与研究者对唐宋词领字的研究与唐宋词其他议题相比之下,实在是非常少。

文献的记载以及前人对领字的研究,分为五种:一、在词话等笔记中专条叙述,如沈义甫《乐府指迷》及张炎《词源》;二、在字词典工具书中立词条解释,如王兆鹏、刘尊明等主编《宋词大辞典》、施蛰存著《词学名词释义》;三、在词学研究著作中论及格律时以数行或数段文字论述,如龙榆生(龙沐勋)著《词曲概论》、朱承平编著《诗词格律教程》、陶尔夫、诸葛忆兵著《北宋词史?第二章柳永词风与慢词兴盛》、王力著《汉语诗律学》、王佐邦著《诗词津梁》、陈振寰著《读词常识》;四、在词学研究著作中论及词体特性时以数行或数段文字论述,如孙康宜著《晚唐迄北宋词体演进与词人风格》、吴世昌《诗词论丛?论词的读法》、高友工《中国美典与文学研究论集?小令在诗传统中的地位》、《中国美典与文学研究论集?词体之美典》等。五、在词谱格律书中注明领字的位置,如龙沐勋《唐宋词格律》;六、以单篇论文发表者,如蒋哲伦〈谈词中领字〉、张其煌〈词中的领字〉、张守刚〈词的领字〉、廖俊裕〈由语法分析论柳永词的一字豆领字的语法功能〉、拙作〈以资讯科技作为宋词领字研究方法探讨〉[③]以及王伟勇、赵福勇〈词体「领字」之义界与运用〉等等。

由於前人的研究或论述都不是。

6."笛奏水龙吟"出自李白的那首诗

先更正:"笛奏水龙吟"应改为”笛奏龙吟水。“

”笛奏龙吟水。“出自李白的《宫中行乐词其三》,意思是:笛子奏起的声音如同龙吟水那么美妙。

全诗如下:

卢橘为秦树。

蒲萄出汉宫。

烟花宜落日。

丝管醉春风。

笛奏龙吟水。

萧鸣凤下空。

君王多乐事。

还与万方同。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7.宋词有哪些词牌名呢

宋词词牌名 1. 暗香 词牌名。

从小序中可知始自作者。绍熙二年冬天,作者冒雪去拜访石湖居士(范成大),逗了一个月,石湖拿出诗笺,向作者索要词章新作,作者填写了两首词。

石湖吟赏不已,命两个歌妓演唱,音调节律和婉,作者就将这首词名为《暗香》。 2. 八声甘州 词牌名。

3. 拜星月慢 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名。

4. 卜算子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

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5.. 采莲令 词牌名。

6.. 采桑子 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四十四字。

宋词中又创慢词,《采桑子慢》等,九十字。唐代无此词牌,始于晏殊。

7. 苍梧谣 词牌名。 8. 钗头凤 原名《撷芳词》,相传取自北宋政和间宫苑撷芳园之名。

后因陆游有“可怜孤似钗头凤”词句,故名。 9. 长相思 词牌名。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等。

因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夕别离”一句,故名。 10. 朝中措 词牌名。

宋以前旧曲,名为《照江梅》、《芙蓉曲》。 11. 丑奴儿 词牌名。

出自唐教坊大曲《采桑》,所以,通称《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 12. 捣练子 词牌名。

以捣衣而名。晚唐已有此词调。

13. 点绛唇 又名《南浦月》《点樱桃》等。 14. 蝶恋花 本名《鹊踏枝》,唐教坊曲名,后改名《蝶恋花》,另名《凤栖梧》、《一箩金》、《黄金缕》、《卷珠帘》等。

15. 定风波 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一语。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

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16. 东风第一枝 词牌名。

又名《琼林第一枝》,此调最早见于史达祖。 洞仙歌 词牌名。

原是唐教坊曲名。又称《羽仙歌》、《洞中仙》。

17. 芳心苦 原名《踏莎行》,因词中有“红衣脱尽芳心苦”,故名。 18. 风流子 词牌名。

19. 风入松 唐僧人皎然有《风入松》歌,后取用为词调。 20. 凤萧吟 《词谱》误将这首词的标题“芳草”,当作词牌。

21. 隔浦莲 词牌名。 22. 关河令 词牌名。

23. 桂枝香 词牌名。又名《疏帘淡月》。

24. 过秦楼 词牌名。又名《选官子》、《选冠子》。

25. 汉宫春 词牌名。 26. 好事近 词牌名。

又名《钓船笛》、《倚秋千》。 27. 贺新郎 词牌名。

28. 花犯 词牌名。周邦彦自度曲。

“犯”:意为“犯调”,是将不同的空调声律合成一曲,使音乐更为丰富。 29. 浣溪沙 又名《小庭花》。

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30. 减字浣溪沙 词牌名。

减字,唐宋曲子词术语,一般填词应按谱填,但词人在声腔字数上有伸缩自由,以求旧曲出新声。这首词实际没有减字,末字“些”是语气助词,是取用楚地方言。

31. 减字木兰花 词牌名。 32. 江城子 又名《江神子》、《水晶帘》。

33. 江南春 此词牌不曾有别人填写过。可能是作者从南朝梁柳恽的《江南曲》中“日暖江南春”一句,择取而名。

34. 浪淘沙 唐代教坊曲名。又名《浪淘沙令》《过龙门》、《卖花声》。

此词最早创于唐代刘禹锡和白居易。 35. 浪淘沙令 词牌名。

36. 酹江月 即念奴娇,取苏轼《念奴娇》中“一樽还酹江月”。 37. 临江仙 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原曲常用于咏水仙。 38. 留春令 词牌名。

39. 柳梢青 词牌名。又名《陇头月》、《早春怨》。

40. 六丑 周邦彦自创。后人觉《六丑》不雅,易名为《个侬》。

传说当年名妓李师师为宋徽宗唱了这支曲子,徽宗觉得这首曲词圆婉好听,就问。“是谁写的?”李师师说:“这曲子叫《六丑》,周邦彦写的新调。”

徽宗召见周邦彦时问:“为何取名《六丑》?”周邦彦答道:“因为它冲犯了六个宫调,那都是最好听的章调,可是要唱好它并不容易。昔日高阳氏有子六人,富才华而貌,故以此取为曲调的名字。”

41. 六州歌头 词牌名。原是唐代的鼓吹曲。

宋时入词牌。六州指伊、凉、甘石、氐、渭。

六州各有歌曲,统称《六州》。歌头即引歌。

42. 绿罗裙 原名《生查子》,因有“记得绿罗裙”一句,取名之。 43. 绿头鸭 词牌名。

44. 罗敷歌 词牌名。又名《采桑子》。

45. 卖花声 词牌名。唐教坊曲名。

又名《浪淘沙》、《浪淘沙令》、《过龙门》。此曲最早创自唐代刘禹锡。

初为小令,形式与七言绝句相同。其内容专咏浪淘沙。

五代至宋,此调发展为长短句,内容也更广泛。 46. 满江红 词牌名。

47. 满庭芳 词牌名。因柳宗元有“偶此即安居,满庭芳草积”的诗句而得。

又名《满庭霜》、《江南好》、《满庭花》。 48. 眉妩 词牌名,又名《百宣娇》。

49. 梅花引 词牌名。 50. 木兰花 又作《玉楼春》《西湖曲》等。

唐和五代词人所填《木兰花》,句式参差不一。宋人定为七言八句。

51. 木兰花令 词牌名。 52. 木兰花慢 又名《木兰花》原是唐教坊名,宋时变为词调,并演化成慢调。

53. 南歌子 原唐教坊曲名。后作词牌。

最初始由唐代温庭筠所作。 54. 南柯子 词牌名。

55. 南浦 唐教坊曲中有《南浦子》,宋词借旧曲名另制新调。 56. 南乡子 词牌名。

原是唐教坊曲名。 57. 念奴娇 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因念奴音色绝妙,后人用其名为词调。

58. 破阵子 原是唐朝开国时创制的。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