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课外古诗词诵读八上理解性默写

1. 课外古诗词诵读八上

课外古诗词诵读八上

1.八年级上册的十首课外古诗词背诵的赏析和思想感情

《长歌行》今译: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

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野望》 译文: 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赏析: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熟读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

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

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早寒江上有怀》[译文]: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我家在曲曲弯弯襄水边,远隔楚天云海迷迷茫茫。

思想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一叶孤帆在天边徜徉。风烟迷离渡口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题解]: 本诗是诗人离开长安东游吴越留滞江上而作的思乡诗,诗真切描写江上早寒的凄清景色,描写诗人船上思念家乡的愁苦心态,表现了诗人怀乡思归的无限怅惘之情和人生失意的郁闷。 这是一首抒情诗。

根据诗的内容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

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

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

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

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何况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呢!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

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

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

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

2.八年级语文上“课外古诗词背诵”练习

[长歌行] 汉 乐府民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野望] 王绩 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唐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黄鹤楼] 崔颢 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送友人] 李白 唐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秋词] 刘禹锡 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宋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浣溪沙] 苏轼 宋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3.人教版八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背诵10首

1长歌行: qīng qīng yuán zhōng kuí 青 青 园 中 葵 , zhāo lù dài rì xī 朝 露 待 日 晞 。

yáng chūn bù dé zé 阳 春 布 德 泽 , wàn wù shēng guāng huī 万 物 生 光 辉 。 cháng kǒng qiū jié zhì 常 恐 秋 节 至 , kūn huáng huā yè shuāi 焜 黄 华 叶 衰 。

bǎi chuān dōng dào hǎi 百 川 东 到 海 , hé shí fù xī guī 何 时 复 西 归 ? shào zhuàng bù nǔ lì 少 壮 不 努 力 , lǎo dà tú shāng bēi 老 大 徒 伤 悲 。 题 解 此诗选自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地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后人通称之为“汉乐府”。之后,乐府也便成了一种体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本诗是其中一首。 2野望 王绩 :①东皋薄暮望,徙倚②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③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④。 注释:①皋(gāo):山边。

这里泛指田野和高地。② 徒倚:徘徊。

依:归依 ③犊(dú):小牛。④怀采薇:用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表达避世隐身之意。

译文 傍晚十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 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小牛返还家园, 猎马带着鸟兽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 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赏析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 3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译文 [编辑本段] 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 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 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 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赏析 [编辑本段] 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江上”。“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受。

两句诗很具体的写出了季节气候特点,应该说,就是写实;但这两句写早寒景象的诗是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的,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面对秋末冬初的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情怀,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湾曲处,远隔着楚地云天,很远哪!远隔难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

“乡泪客中尽”,正面抒发了思乡,一个“近”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如此思乡,当然就想到回乡,于是才有“孤帆天际看”的表现。

看天际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乡的念头。这念头实在是乡思所致,然而想回乡,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来可以询问,但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又到哪里去问路呢? 最后两句,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仔细推敲我们发现这里不是纯粹写实,有着很深的含意。

孟浩然曾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开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可能作与漫游时期。

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写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诗歌译文】 [编辑本段]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起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太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简注】 [编辑本段] 张丞相:即张。

4.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课外古诗背诵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王绩《野望》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浣溪沙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十一月四曰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5.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及文言文

21 桃花源记 (陶渊明)22 短文两篇陋室铭 (刘禹锡)爱莲说 (周敦颐)23* 核舟记 (魏学洢)24* 大道之行也 (《札记》)25 杜甫诗三首 (杜甫)望岳 (杜甫)春望 (杜甫)石壕吏 (杜甫)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 莲文化的魅力第六单元26 三峡 (郦道元)27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28* 观潮 (周密)29* 湖心亭看雪 (张岱)30 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使至塞上 (王维)渡荆门送别 (李白)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1 长歌行 汉乐府 (郭茂倩)2 野望 (王绩)3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4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5 黄鹤楼 (崔颢)6 送友人 (李白)7 秋词 (刘禹锡)8 鲁山山行 (梅尧臣)9 浣溪沙 (苏轼)10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6.人教版八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背诵10首

1长歌行: qīng qīng yuán zhōng kuí 青 青 园 中 葵 , zhāo lù dài rì xī 朝 露 待 日 晞 。

yáng chūn bù dé zé 阳 春 布 德 泽 , wàn wù shēng guāng huī 万 物 生 光 辉 。 cháng kǒng qiū jié zhì 常 恐 秋 节 至 , kūn huáng huā yè shuāi 焜 黄 华 叶 衰 。

bǎi chuān dōng dào hǎi 百 川 东 到 海 , hé shí fù xī guī 何 时 复 西 归 ? shào zhuàng bù nǔ lì 少 壮 不 努 力 , lǎo dà tú shāng bēi 老 大 徒 伤 悲 。 题 解 此诗选自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地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后人通称之为“汉乐府”。之后,乐府也便成了一种体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本诗是其中一首。 2野望 王绩 :①东皋薄暮望,徙倚②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③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④。 注释:①皋(gāo):山边。

这里泛指田野和高地。② 徒倚:徘徊。

依:归依 ③犊(dú):小牛。④怀采薇:用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表达避世隐身之意。

译文 傍晚十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 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小牛返还家园, 猎马带着鸟兽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 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赏析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 3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译文 [编辑本段] 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 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 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 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赏析 [编辑本段] 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江上”。“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受。

两句诗很具体的写出了季节气候特点,应该说,就是写实;但这两句写早寒景象的诗是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的,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面对秋末冬初的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情怀,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湾曲处,远隔着楚地云天,很远哪!远隔难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

“乡泪客中尽”,正面抒发了思乡,一个“近”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如此思乡,当然就想到回乡,于是才有“孤帆天际看”的表现。

看天际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乡的念头。这念头实在是乡思所致,然而想回乡,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来可以询问,但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又到哪里去问路呢? 最后两句,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仔细推敲我们发现这里不是纯粹写实,有着很深的含意。

孟浩然曾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开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可能作与漫游时期。

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写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诗歌译文】 [编辑本段]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起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太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简注】 [编辑本段] 张丞相:即张九龄,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十二一年)担任丞相职。

7.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

三.八年级上册(一)课内古诗【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归园田居 (其三)】(陶渊明·东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王维·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游山西村】(陆游·南宋)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二)课外古诗词【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野望】(王绩·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唐)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黄鹤楼】(崔颢·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秋词】(刘禹锡·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鲁山山行】(梅尧臣·北宋)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浣溪沙】(苏轼·北宋)兰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8.八年级『上』课外古诗背诵『意思』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秀丽的山水景物,含蓄传达出作者热爱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给自己写的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的安贫乐道的精神。

《马说》是韩愈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之一。文中以良马喻贤才,以伯乐喻明主,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送东阳马生序》作者从得书难、从师难、求学难几方面,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君则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诗中描述了诗人虽然遭贬二十三年,回京时人事已非,但诗人却意志不衰,给人以莫大的启迪和鼓舞。

《赤壁》是一篇怀古咏史名作,诗人借一把沉沙的折戟发表了独特而戏谑的议论,诗中隐寓“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慨叹。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闪今烁古的诗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昂慷慨地表明了诗人为国献身的自豪与无畏,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水调歌头》这首词是脍炙人口的咏月佳作,它落想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色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普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是作者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