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三百案女主身份

1. 唐诗三百案女主

唐诗三百案女主

1.唐诗三百案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

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上以杜甫诗最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它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

2.《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是谁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是蘅塘退士(1711 年一1778年),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商量后,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编选这本书的灵感来自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是很严格,体裁不限,体例也不相同,希望编选出的新选本,能够成为有代表性的、流传久远的家塾课本。

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容易读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

《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法是取自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有的说法是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 《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七十七位,计三百一-h首诗,其中五言古诗三十三首,乐府三十九首,七言古诗二十八首,七言律诗五十首,五言律诗八十首,五言绝句二十九首,七言绝句五十一首,所有的诗都配有注释和评点。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 唐人五言古诗笔锋豪迈,大气磅礴,直接用于议论、叙事、抒情、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维、韦应物、孟浩然等。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南北朝时期,鲍照致力于七古创作,将之演变成一种充满活力的诗体。唐代七古显示出大唐恢弘的气势,手法多样,文笔开阔,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韩愈等。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是律诗的一种。五律源于五言古体,风格峻整,音律雄浑,含蓄隽永,成为唐人应制、应试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诗歌题材。

唐代五律名家如云,具有代表性的有王昌龄、李白、孟浩然、王维、杜甫、刘长卿等。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与五律相同。

七律源于七言古体,在初唐时期渐成规模,杜甫在七律的创作上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创作出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有唐一代,七律圣手还有王维、李商隐、杜牧、罗隐等,才华横溢,辉映古今。五七言绝句简称五绝和七绝,都是古典诗体中绝句的一种。

唐代绝句气象高远,率真自然,达到了吟诵自由化的最高峰,名家有李白、杜牧、王维、韦应物、王昌龄、刘禹锡等人。 在众多的唐诗读本中,以《唐诗三百首》的流传最广、影响也最大,风行海内,雅俗共赏,老幼皆宜,成为屡印不止的最经典的选本之一。

3."桃花诗案"的主角是谁

唐朝 刘禹锡 据刘昫等撰的《旧唐书·刘禹锡传》和宋祁、欧阳修等撰的《新唐书·刘禹锡传》等书分别记载—— 唐永贞元年(805),时并称“二王刘柳”(注: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的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王伾和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动遭株连,初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度被贬为郎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柳宗元、韦执谊、韩泰、刘禹锡等八司马被贬远放之后,唐宪宗曾下诏:“纵逢恩赦,(八司马)不在量移之限。”(《旧唐书·宪宗纪》)这样一晃便是十年。

十年漫长的远谪生涯之后,诗人终于宪宗元和十年(815)被朝廷“以恩召还”京师,回到长安。漫长的远放生涯并未改变诗人的初衷。

是年春天,他借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一事,写下了对充斥朝野的抱残守缺的守旧派辛辣讽刺和无情嘲弄的《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即《玄都观桃花》: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明艳趋时之桃花隐喻充斥朝中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借花讽喻,痛快淋漓,入木三分。故王湘在给《千家诗·七言·玄都观桃花》作注时指出:“玄都观桃花千树,指在朝之官。

刘郎,自喻也。言满朝之人皆吾去后而升迁者。”

诗的前两句正面写出长安近郊尘土飞扬、纷繁嘈杂的热闹场面,明写以桃花红艳趋时的盛况,暗里却用“深于影刺”的手法(王夫之《唐诗评选》)着实讥讽守旧势力的趋炎附势、结党营私和炙手可热。诗的后两句即由物及人,触景情生,把“桃花”的趋时盛况与自己的也即“八司马”们的遭遇联系到一起,强烈地鸣出了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不平之忿——“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轻蔑之情,力透纸背,语到即止,恰到好处!如果说诗的前两句还较为含而不露的话,那么到了这里实在是所指明确、锋芒毕露了。诗人无情地讽刺了那班充斥朝中的趋炎附势、抱残守缺的地主阶级守旧派势利小人,隐隐地批评了朝政。

故而,此诗一经刘郎唱出,立刻即牵动了那班守旧者敏感而虚弱的神经。于是,诋谤蜂起,“时相恶其讥讽”(王湘《千家诗》注)。

刘禹锡又因“语涉讥刺”而再度遭到远放,被贬谪为连州刺史。这就是当时轰动一时的“桃花诗案”,亦即刘禹锡玄都观一赋“桃花诗”。

继这次玄都观吟诗结案,“刘郎”被贬远放之后,刘禹锡又曾先后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等职。宝历二年冬(826),刘禹锡被从和州召回洛阳客居。

此间,诗人一度消沉,参禅信佛,思想上极为苦闷。 唐文宗太和元年(827),刘禹锡再次以主客朗中之职被朝廷召回长安。

这时距“桃花诗案”发再贬连州又过了长长的十二年。次年三月,诗人再游长安近郊之玄都观。

这时,观中桃花已尽,“种桃之蹊,半是苍苔而菜花满径矣”;“种桃道士”——“比先年宰相已去”(王湘注《千家诗》),其徒党亦如鸟兽散。诗人旧地重游,不禁无限感慨,随即复又吟出七绝一首,即《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感慨之至地叙述道:“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贬为郎州司马,居十年,召还京师。

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

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太和二年三月。”

(《刘禹锡集·再游玄都观·序文》)文中的“再题二十八字”即指《再游玄都观》。在这首诗中,刘禹锡明挽桃花暗影刺趋时小人政治上的迅速消亡。

此即其玄都观二赋“桃花诗”。诗云: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诗人联系政治上的变化,睹物生情,百感交集涌上心头:百亩之大的玄都观之中,现多半地方已长满了青苔。

昔日那些明艳趋时的桃花现在都已死光了,唯有野草、野花遍地丛生,就连种桃之人也去向不明了,遗下的仅是一片荒凉萧条。诗人仍明写物暗以喻人事之变迁,感慨道:当年那些打击王叔文、贬斥“八司马”们的权臣们及党羽现在都到哪里去了呢?“前度刘郎”我不是又回来了吗!诗人坎坷多年而依然故我,豪气逼人、初衷未改。

刘禹锡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并流露出几分得意的胜利欢悦。 刘禹锡自永贞元年因革新失败被贬郎州,到元和十年被召回;从玄都观赋诗感兴“桃花诗案”发二贬连州,又到太和二年再游玄都观复为“桃花”叹,其间竟长达二十四年之久,虽也曾一度消沉过。

然而,二十四年的漫长岁月,并未磨减刘禹锡坚持真理的锐气,没有改变他为宦之初衷。“前度刘郎今又来”时,其鲠直为人和不懈的斗争精神仍一如当年,丝毫没有减色。

其铮铮气骨直让后来者为之啧啧称叹,缅怀不已。今人读其诗,仍能受到强烈的激励,并从中获得深刻的教益。

关于刘的诗风,乐天曾评价:"刘梦得,诗豪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刘诗尤其适合失意消沉时阅读.人生中总会遇到挫折,磨难.而刘诗中"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的万丈豪气总会给人以无声的鼓励,让人坚强起来.。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