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理解古诗词的 理解古诗词的1.如何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涵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面向考点分析归纳答题思路和技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词的思想魅力,获得人生启迪.教学重点、难点:归纳主题、赏析语句.教学方法: 归纳法 交流指导 考题演练 一、导语:在中国文学的伊甸园里,古典诗词浩如烟海,许多优秀的古诗词我们已经熟读成诵,请同学们自由背诵喜欢的诗词……鉴赏古诗词,可以提高我们的的思想品位和文化修养;而更为重要的是,它是语文中考的考点之一.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古诗词的思想内涵”的专题学习.二、复习归纳:《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你是如何把握的?抒发作者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奋发乐观的精神.通过分析大海、树木、百草的特点和想象日月星辰宇宙体会寄寓作者的情感,并且结合作品背景理解主题思想.自主归纳:借助意象析情感 结合背景悟情感所谓意象,多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比如湖光山色、高山大海、田园桑麻、大漠孤烟、枯藤老树之类的,都是诗中的意象.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载体.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必须先把握意象.三、下列意象的特定含义应该掌握月亮:对故乡、亲人、朋友的思念 .梧桐:凄凉悲伤萧瑟冷寂 . 杨花:随风飘散,飘零之感.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 .竹:虚心、脱俗、孤傲、刚劲 .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四、结合具体诗词浅析如何归纳主题思想.《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望岳》(唐)杜甫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生分组合作归纳每首诗的主题思想,师生共同赏析主题.五、学法归纳:1.看意象2.找主旨3.读作家诗词作者资料档案:在鉴赏时可先注意作者,联系其生平经历及创作来解读诗词,即借助平时所积累的作者的思想、时代、风格流派等背景材料理解诗歌.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早期作品多抒发豪情壮志,经历安史之乱后,诗作表现为忧国忧民的思想对民生疾苦的深厚同情;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深沉忧念.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六、课堂演练:《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赏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生归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抒发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之情.七、结束语让古诗词穿行语文课堂,让美好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出他们的文化向往. ----余秋雨 板书设计: 抓句子 品情感 借意象 析情感 读作者 悟情感 教学反思 古诗词阅读已成为中考语文的考点之一.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这一点作为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整理归纳主题思想的能力.一节课下来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也有不足之处:在归纳、浅析主题思想中,由于平时缺乏训练,有些地方学生分析的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九年级语文组 刘丽娟。 2.理解古诗题意有几种方法解读古诗,正如了解一个人,不仅要看外在,也要看内涵.解读古诗,好比做任何一件事,要有始有终,还要选择值得的,去付出行动.解读古诗,就像与作者和所处的时代对话,诗人或直抒胸臆,或古风含蓄,都和他当时的情境有关,我们可以通过一首诗,了解一个人,可以通过一本诗集,把握一个时代.解读古诗,最怕的就是断章取义,只寻访美词佳句,却忽略了古诗通篇的意义,也忽略了一首诗只是作者某一阶段某一瞬间的表达,不要因为某一句,就妄下论断.诗无达诂,名家翻译注解,不一定能够道出诗人原本的寓意,也不一定能够达到让所有读者满意的程度,所以,诗似乎更适合独自品读,玩味,一时一处之景,也能因不同境遇的人,生出不同的感触,何况飘渺蕴藉的文字呢?说了这么多,要解读古诗,似乎无从下手,但是世事因果相随,既然诗人此刻作成此篇,定然有其缘由,所以,追本溯源即可,例如,因潦倒而生怀才不遇之感,因遭贬而作忧愤之诉,等等.理解了成诗背景,我们大体就可以领会古诗的大意.我还有一点建议,就是可以作本类文学中的比较文学,例如,把几个作家,相似的作品作对比,把同一个作家同类作品不同时期的作品,选取某一角度,做对比,以此类推,以至无穷,能够对以往的注解和权威的观点,有新的见解,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论证充分,没准你也能成为学术大师.我这就是一个小小构想,怕见笑于方家,还是说归正题.以此类推,以我之拙见,总结了以下几点,权作参考,不免疏漏,望见谅.首先,了解古诗的背景知识,例如,作者,时代,生平,思想.然后,了解古诗的基础知识,例如,标题,字义,句读,主旨.接着,了解古诗的延伸知识,例如,风格,流派,影响,传承.仔细体会古诗的意境,意象,情感,韵律,艺术手法,艺术特色,炼字炼句等.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品味,感悟,升华.古诗可以如此学习,古文等等文学,皆可参照此路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可.。 3.古诗词的理解体会《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少年时曾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在初期执行着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可以说,作者一生几乎都过着一种漂泊无定的羁旅生活,他终生也因之被注定为郁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马致远就是以这样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 4.谈谈你对诗歌的看法,要有自己的见解诗歌,不完全是阳春白雪,也包含有下里巴人的东西.诗歌中既有文人雅士的佳作,也有凡夫俗子的偶得.中国诗歌的发展伴随着文化的发展.从诗经,离骚,到后来的汉赋,唐诗,宋词,以及并不出名的明清诗歌.到了近代,也涌现出一批优秀诗人.从古体诗,到律诗,绝句到宋词等,无不反映中国历代文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对美好事物的歌咏,对丑恶事物的憎恨.无论是华丽的骈文,还是清新的诗歌.都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近当代也有古体诗词的作者,还有不少佳作,比如**.七八十年代的朦胧诗派也不错,都是一些现当代诗歌.在今天,在流行歌曲充斥人们耳朵的时候,诗歌的发展呈现疲软的台式,所以我感觉我们应该重视诗歌的发展,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发扬光大!我喜欢诗歌,有机会可以探讨下.完全自己的想法,码字不容易,采纳了吧.。 5.理解古诗的办法看: 看其精彩之处,看其非凡之处, 经典而细腻,不失平衡,整句套 弄随风自然浑然一体,称之为表 上上之作(本人理解)。 赏: 这是一种享受的体验,好诗其中 间上上者,如其感贴其心,隐有 所瑕。 味: 其味乃掌握1个回字,其由表入内 ,其诗已品至顶点。 所谓内上上 之作,回味隐有惜惜之情,或浓 或雅,或酣畅,或所悟,无不入 其心润其肺腑呵~~~ 思: 最后1步乃是灵魂的1步,诗有所 魂,魂寄所事,事以人为。了解 作者的心情,心境,综合念悟一 翻,我想这是一种灵魂上的提升 。 6.谈谈对诗句的理解你问我这里的渠水为什么这么清澈,是因为源头之水是流动的水。 就是说,你问他为什么他有那么丰厚的知识,是因为他读了很多的书。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7.关于理解的古诗词唐代是我国历史上诗歌最发达的朝代。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有唐一代,不仅高扬知识的旗帜,以诗取士;而且高张民主的旗帜,让诗人们自己说话,这样,不仅诗人们能够尽气使才,充分抒发心中的抱负,力争不负此生、不虚此生,而且使许多平民也加入到诗歌创作的行列。这样,就使诗歌从贵族的酒筵深院里走到广漠的民间,从许多明星的独唱发展到广大群众的共同讴歌。请想一想,这是一支多么雄壮的队伍,这该有多么宏伟的气势! 唐诗在宋代文人的心中,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于是,他们除了另辟蹊径,孜孜不倦地继续在诗的形式上狠下工夫,还努力改变诗只是抒情的特点,重视缘情言理,力争独树一帜。同时,就词这一唐人还没有真正努力开拓的文学样式上不惜花费心血,乐此不疲,让词充分发挥其能唱能诵的特点,从贵族宴会上搬到勾栏瓦肆,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为广大市民所享受。 与诗不同的是,词从一开始产生,它存在的全部目的就是用来享受的。填好以后,便让歌女讴歌,甚至有人伴舞;而诗歌虽然也可以唱,但写诗的动机是抒发心中的感情,而不是为了给别人唱的(那些应制诗除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经济繁荣,才能迎来词的大量出现。 宋朝是我国古代经济最发达的朝代,市民生活的也特别丰富,大小城市为许多文人商贾提供了许多游玩享乐的场所。勾栏瓦肆,比比皆是,依红偎翠,随处皆可。有了一点钱就可以到歌馆青楼里欣赏歌女引吭一曲。这为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布衣;无论在殿阁楼台,还是青楼酒馆,处处征歌逐舞,这就需要大量的委婉清丽的新词。尤其是那些大臣贵族的宴会上,歌女唱着文人新制的词曲,是那样的宛转悠扬,那样的深情缠绵,那样的流丽妩媚,听者沉浸其中而喜不自胜,歌女也因此而身价百倍,连同此类的宴会也名声远播,为社会传扬。听歌的时候,那些粗知文墨略晓音律者往往心痒难熬,自己也即席填上一首,让歌女唱上几遍。久而久之,词人如林,既有达官贵人,也有落魄文士,连一些民间百姓也能填上一首。这样,佳作纷呈,蔚为大观,使词终于走出了诗的边疆,成为了我国的文学宝库中一颗特别璀璨的明珠。 古人说:诗庄词媚。其实,在词刚产生的时候,并不妩媚。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感到诗的形式太单调、死板,在歌唱时容许变化的区域不大,故用词这一形式尝试对诗的改革。譬如王维的《送元二之安西》,四句诗反复唱,已经是改变了,但还是比较单调、刻板。于是,一些诗人偶尔试写些句子长短错落,更加注意诗歌的音律美、力求音韵和谐的小词让歌女唱。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张子和的《渔歌子》、韦应物的《调笑令》、刘禹锡的《潇湘神》等即是。 目前,较诗而言,青年人尤其喜欢词。宋词里那婉约旖旎的情调总会使做着甜美春梦的少年情怀溢满柔情蜜意。笔者在那个时代就最喜欢读晏殊父子、欧阳修、秦观,到年纪大一点后,就喜欢读苏轼、岳飞、辛弃疾、文天祥了。总之,宋词影响了我们这代热爱文学的人们,也继续会影响现在无数的读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