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王沂孙《高阳台》赏析,我在宋词300首里说这是一首和词,想高阳台(西湖春感) 作者:张炎接叶巢莺1,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2。 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3。 更凄然,万绿西泠4,一抹荒烟。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5,草暗斜川6。 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7。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 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8。全部注释1.接叶:茂密的树叶。 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卑枝低桔子,接叶暗巢莺。"2.断桥:在杭州白沙堤东、西湖孤山侧面。 西湖十景有"断桥残雪"。3."东风"三句:蔷薇开于暮春,故云。 4.西泠:西湖桥名,在白沙堤西,是内外湖的分界。《武林旧事》:"西陵桥,又名西林桥,又名西泠桥"。 5.韦曲:在陕西长安城南明德门外。唐代的名门望族韦氏世居于此,故名。 此处借指南宋时达官显贵的邸宅。6.斜川:在江西星子、都昌两县间的湖泊中。 陶潜有《游斜川诗并序》歌咏其景。此处借指山林隐士的居所。 7."见说"二句:谓远居海上的无知鸥鹭也感染了词人的哀愁。 8.啼鹃:杜鹃,又名子规。 传说蜀帝杜宇死后魂化为杜鹃,泣泪滴血,啼声悲怆。此词是张炎在南宋灭亡后重游西湖时所作,抒发其亡国之恨。 《艺衡馆词选》引麦孺博云"亡国之音哀以思"。陈廷焯在《白雨斋诗话》评是词为"凄凉幽怨,郁之至,厚之至"。 上阕起句写春深美景,平和舒缓。"接叶、""平波"两个双声叠韵词的嵌对和谐精妙。 "能几番游"句词意陡变,言良辰短暂、美景难留,悲从中来。蔷薇花虽艳,但春已迟暮,令人扼腕叹息。 "更"字再生顿挫,谓春未消逝,西湖泠桥已现出了凄清荒芜的景致,至此伤春之情自然转入了亡国之恨。下阕以"韦曲"、"斜川"代指西湖昔日文人雅士云集之地, "苔深"、"草暗"则写眼前的荒凉冷落,极叹今昔之变;见说新愁"句暗用辛弃疾《菩萨蛮》"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之意。 "无心"句既说现在的倦怠失意,又点出自己从前的贵胄弟子身份。结句遥应开头,"掩门"对"开帘","飞花"对"卷絮","啼鹃"对"巢莺",首尾一气,余音不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