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呈蒋薛二友诗歌的鉴赏

1. 诗歌的鉴赏

诗歌的鉴赏

1.如何赏析诗歌

诗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 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

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如何赏析古代诗歌作品 赏析古代的诗歌作品,是我们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的一个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古典诗歌进行分析呢? 首先要读懂诗歌作品,这要求我们对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确的理解。如果连诗的本意都没有弄懂,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对一首诗进行分析和鉴赏呢?吴小如先生在讲到诗歌的鉴赏时,曾经提出“通训诂”、“明典故”,这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

对于我们来说,古典诗歌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语言障碍,对有些诗歌,我们必须依靠前人的注释才能够读懂。而且古典诗歌中经常会运用典故,正确地理解典故的含义,对于读懂诗歌也是非常重要的。

古人云“诗无达诂”,对一首诗的理解自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还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的,那就是要合乎情理,至少自己感觉这样理解是合乎情理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才可能有说服力。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诗歌进行分析:一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写作情况,要深入分析诗歌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

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所谓的“知人论世”也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这对我们正确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我们了解了中唐的政治形势和柳宗元的遭遇之后,也就更能理解《渔翁》中那种回避尘世、寄情山水的处世态度了。

二是对作品自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对较短的作品,如律诗、绝句等可以逐句分析,对较长的作品可以作问题分析或段落分析。这是作品分析的主体。

我们所分析的作品必然具有赏析的价值,我们在阅读一首诗歌的时候,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自己的体会感悟,我们写分析文章就是为了把作品的价值展现出来,把自己的体会感悟表达出来,作品的分析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注意辞采,要尽可能做到语言的优美凝练。三是可以结合与作品有可比性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和孟浩然的《临洞庭》都是描写洞庭湖的佳作,但是我们通过对比就会发现《登岳阳楼》向我们展示了“诗圣”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悲悯,而《临洞庭》却只囿于对个人遭际的自伤自怜,相比之下,两位诗人的胸襟品格、思想境界高下立判。四是了解作品的地位及影响,这也是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一个途径,如我们了解了《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意义上的咏物诗,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是《橘颂》的独创,而这一手法对后代的咏物诗词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在分析作品的时候,如果我们做到这几个方面,那么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下面我们为大家提供几篇作品分析的例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其中的前两篇可以作为大家写赏析文章的参考,第三篇可以做大家考试中回答作品分析题的参考。

一曲哀歌动古今 ——《诗经·谷风》赏析 韦 卓 《谷风》这首诗属于《诗经·邶风》。“邶”原来是周初的封国。

朱熹《诗集传》说:“武王克商,分自纣城,朝歌而北谓之邶(今河南汤阴南),南谓之鄘,东谓之卫,以封诸侯。”后来不久,卫国尽得邶、鄘之地。

所以《诗经》中的《邶风》、《鄘风》实际上都是“卫风”。 卫国(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一带)地处中原,是周代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卫国的劳动人民又特别爱歌唱,所以收在《邶风》、《鄘风》和《卫风》中的民歌比起其他各地的“风”诗要多,其中约有一半是涉及到爱情和婚姻的内容。

因此,后世的一些卫道士们就说郑、卫之风好淫,多桑间濮上之音,故而反对《郑风》、《卫风》中的一些表现爱情和婚姻生活的诗篇,或者从经学的角度来曲解它们。 《谷风》是首弃妇诗,共分六章。

第一章是女主人公对狂怒不已的丈夫的劝说,希望他不要遗弃自己;第二章写被弃的女主人公回顾自己辛勤经营起来的家,迟迟不忍离去;第三章是女主人公对自己被弃的辩解和愤怒之情,以及对子女已不能顾及的悲痛;第四章写女主人公回忆自已婚后在夫家一向勤勉持家和友爱四邻;第五、六章写女主人公回忆丈夫对自己今昔不同的态度。 全诗以女主人。

2.求一首古诗的赏析,.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湖指杭州西湖,西子是指美女西施. 将西湖喻为美女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非常的漂亮怡人.形容西湖的湖光山色美艳迷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烩灸人口的诗篇,把西湖与美人西施相比,使人们对西湖产生了无限美好的遐想.在此前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对西湖美景也往往留连忘返.他作诗云: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这两首诗把西湖晴、雨、晨、暮的景色都巧妙地展现出来.西湖宛如一位江南少女,气质娴雅,精神灵秀,给人一种婀娜多姿又不流于娇柔做作的美感.。

3.诗歌鉴赏中的常见意象

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

4.推荐值得赏析的古诗词

古诗词赏析题是近几年中考必考的一种题型,尽管不少学生把诗词背得烂熟,但赏析起来却不知道如何入手.下面仅谈一下个人对诗歌赏析的一些观点,供初四复习的同学参考. 对于诗歌这种体裁来说,背诵是必要的,背诵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需要,但对于赏析来说,仅仅会背是不够的,还需要对诗歌有深刻的理解,同时还要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了解诗人的思想状况,唯有这样,你都能够进行赏析.从近年来诗歌赏析命题情况来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命题: 第一、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比如让考概述诗歌的内容,归纳诗歌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例如:《望岳》中“阴阳割昏晓”一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答:突出泰山原雄伟高大的特点.)用比喻句的本体与喻体,例如:《过零丁洋》第二联,运用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诗句隐含的意义,如《登飞来峰》诗中的“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答:指的是困难、挫折、防碍等),等等. 第二、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包含的哲理.如范仲淹的《渔家傲》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和情怀?请简要回答.(答: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再如《登飞来峰》,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答: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第三、对诗歌中一些名句的理解与赏析.既要写出诗句的意思,又要写出诗句在表达的特点和效果.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答: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和工事的对仗,生动形象地揭示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四、对诗句中重点词语的表达作用的分析.如《饮酒》,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答:“见”为无意所见,形象生动地写出作者悠然闲适发表的心境).再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答:“秋”点明了是“秋高马壮”的时候,也预示着战无不胜的前景). 第五、描述诗句描写的画面,欣赏诗歌意境.如品味《诗经·关雎》的诗句,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答案略),再如《春望》,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参考答案: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而不住挠头叹息.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了.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乡的情怀.) 第六、赏析诗歌的写作方法、艺术特色.如《夜雨寄北》,本诗构思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答案:身在此地写想彼在之思此地,当今日写想他日之忆今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再如《天净沙 秋思》,“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结合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答案: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反衬出游子的孤独、凄凉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从近年来命题情况来看,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上六个方面.不论从哪个方面赏析,都要在读懂诗歌的前提下,按照一定的思路和方法做回答,避免所答非所问的现象出现.诗歌欣赏题有规律可循,只要认真复习,精心准备,拿满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5.求5篇古诗词的赏析文字~400字的如题~5篇400字的诗词赏析文字~尽

早发白帝城 李 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1.白帝: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处长江上游. 2.江陵:湖北省江陵县,处长江中游. 3. 啼:叫.-------------------------------------------------------------------------------- [简析]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 “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这两句诗人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 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别董大高 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xiu)(今河北沧县)人,曾做过散骑常侍.有《高常侍集》.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吹绿了. 7.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有《临川先生文集》. 塞下曲卢纶月 黑 雁 飞 高,单 于 夜 遁 逃.欲 将 轻 骑 逐,大 雪 满 弓 刀.[注释]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2.月黑:没有月光.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4.遁:逃走.5.将:率领.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7.逐:追赶.-------------------------------------------------------------------------------- [简析] 这是卢纶《塞。

6.如何鉴赏古诗词语言风格

一、梳理所学诗文,归纳语言风格大致类型.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晦涩等类型.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动静结合,语言清新生动.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如白居易的诗等.凝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八句皆为工整对仗,全用实词,意象密集.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华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还有李商隐、李贺的诗.质朴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如李商隐的一些朦胧诗.“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二、古诗词语言风格鉴赏解题对策.3.比较两诗不同的语言风格型.答题对策:①用一两个词概括各自的语言风格.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通过比。

7.古诗鉴赏的方法

鉴赏题说白了就是作用题, 第一步:要知道用了什么手法,类似与比喻啊,对偶啊!(你自己积累) 第二部:手法的效果,如果不知道的话,就直接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这个地方就把这句古诗的内容用现代文翻译一遍) 第三步:继而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是对。

(对社会的批判啊,什么的.没有的话,就别写) 第四步:总结一下,类似于使文章更富有内涵啊,更流畅啊..什么的.这个都是套话,背几句就可以了. 大概就是这四步.整理一下,这个公式.(内容,主旨,语言,结构.四点都要讲) 运用了。

(手法,就是语言了),生动形象(或其他)的写出了(古诗内容,即翻译),进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尽量往古诗主旨上靠)..与。呼应(铺垫啊,这是从结构上讲,没有就别写,要扣分)为全诗增添了。

..(套话结束) 好了,基本上就这样,我个人总结了一些经验,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帮助.祝你成功!~。

8.【我们应该怎样鉴赏诗歌

古诗的表达技巧主要是指艺术特色、表现形式,也可称写作特色,或写作技巧.其中包括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要素.如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的抒情方式,托物言志、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 修辞有比喻,拟人,借代,隐语,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用典等等.表现形式则较模糊,无特定定义(见第一段). 我自己以前做诗歌鉴赏的时候,是将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归到表现形式,将修辞从表现形式中分出来的. 个人认为做诗歌鉴赏时,先看诗的题目(可以知道内容)和作者(知道大概风格). 然后读诗,借助注释翻译一下.然后可以知道用了什么修辞或表现形式了. 回答问题时参照一下诗歌鉴赏答题的一般格式(一般是:通过**手法表现了**)回答问题时还应回答出这些手法的特点,使得诗歌怎么样了. 找一些典型的诗歌鉴赏的题目(主要是手法和感情)多练一些,一般应付高考就没问题了.。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