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①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仲春时节,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 (2分)二是自己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怅惘,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答案】三、四两句因内心之情感受外物,以环境景物体现人物心情。 (2分)一个“乱”字正是诗人此时心境的写真,莺啼本无所谓“乱”,是诗人心绪烦乱,才觉得欢快的鸟鸣啁哳难闻。【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注释来理解诗句,宦情羁思应是指被贬。 山城过雨百花尽是说雨后百花都落了,让人感觉很凄清。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人的思想感情。 点评:本题不难,从诗句上很好理解,但要学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理解文意。 【解析】试题分析:一切景语皆情语。 什么样的心情眼里的景物就会是什么色彩的。诗人因被贬内心乱,而眼中的景也凄清,虽是春天却看到的是花落。 鸟啼叫的声音本是动听的,但诗人听感觉乱,其实是心乱。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表现手法。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难度。难在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本题给出了切入点,但要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 。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宦情羁【答案】30.①“宦情”——长年游宦在外,远离故土与亲人的悲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②“羁思”——旅途漂泊的艰辛,客居他乡的愁绪。(因"宦情"与"羁思",原本就有必然联系,把这两点和在一起写也可以)③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暮春景象和莺啼之声令诗人无比伤感,心烦意乱。 (三点各1分)3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三、四句描写了暮春时节暴雨过后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凄凉景象,令本已饱受“宦情”“羁思”之苦的诗人更添愁绪,莺啼之声又令他更加地心烦意乱。(手法1分、景象概括1分、情感1分)(动静结合也可)【解析】30.试题分析:时当二月,又处南方温热地带,柳州早已是百花盛开、春色满园了。 可是一场意外的暴风雨却洗劫了百花,送走了春色。这在过着谪居生活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打击。 本来他还可以寄情景物,排遣内心忧怨的,而现实竟是这样冷酷无情!哀凉的心绪触发了他的诗思。长年游宦在外,远离故土与亲人的悲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又有旅途漂泊的艰辛,客居他乡的愁绪。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 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 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31.试题分析:三、四两句,偏重叙事描写。 说“山城过雨”,人们似乎还难于体味这场雨的份量和内涵,故后面紧接着补写了“百花尽”三字。此雨非早春润物之雨,它横掠山城,下得大,来得猛,涤荡万物。 此一句,遥扣题面,把第二句“春半如秋”四字亦落到实处,同时又引带出末尾一句。“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州多檀椿树,冠大身屈,四枝旁出,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但是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 此等情景令诗人伤心,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那一个“乱”字,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 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 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 侧面描写;C。 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 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小题1:直接抒情。 小题2:莺啼无所谓乱不乱,只因为听莺之人心烦意乱,才会有此感受。这句诗运用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小题3:承上启下,“意转迷”上承一句抒情,“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写景。 小题1:试题分析:抒情可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诗篇起句便直抒胸臆。“宦情”与“羁思”,原本就有必然联系。 长年游宦在外,远离故土与亲人,旅途漂泊的艰辛,离亲别故的悲怨,有谁能不动心动情呢?屡遭贬窜,此种心情理当加倍沉重。“共凄凄”三字,真实地表现了作者这时候的特殊心态。 小题2:试题分析:柳州多檀椿树,冠大身屈,四枝旁出,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但是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 此等情景令诗人伤心,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那一个“乱”字,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 小题3:试题分析:“春半如秋”,用语平淡而新鲜,写出一种常人不曾,也不会有的独特感受,的确是愁人眼中之景,心中之情相互感应的凝结品。“意转迷”三字,则就“春半如秋”作承转,极言意绪的迷乱烦恼。 。 4.阅读《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完成下列三题小题1:⑴采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表现自己因屡遭贬谪的凄楚烦闷之情。 (手法1分,内容1分) 小题1:一方面,写出盛春之时,莺儿叫声嘈杂;另一方面,是因为听莺之人心烦意乱,所以别有感受。(两点各1分) 小题1:承上启下,“意转迷”上承前一句,“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的写景,从而在人与物、情与境之间起到了绾合作用。(只答“承上启下”最多得1分) 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此外,“炼字”也是诗词赏析的重点,学会鉴赏诗歌用语的妙处。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①柳宗元宦情羁思一是春雨后百花凋零、榕叶满庭,如秋日景象;二是仕途不顺(“宦情”)远离故乡(“羁思”),使诗人心中倍感凄苦(或“情绪低落”),如身处穷秋。(4分)2。 “乱”在此指声音嘈杂,莺啼声声(1分),实表现诗人的心烦意乱(2分)。【解析】1。 试题分析:分析原因类考题,主要是梳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并加以适当筛选。 首先读懂题目:春半如秋——春天过半,感觉像秋天。 弄懂意思,原因就好入手分析了。人在秋天,感情一般是低迷的——“意转迷”,为什么低迷呢?无非就是眼前景、心头事、胸中情。 景——百花凋零,树叶乱飞,诚如秋天;事:自己被贬,宦游远地——心中凄楚;情:被贬压抑,远宦思乡——感情怆然。 考点:考查学生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点评:难度适中,学生主要要理清诗歌中各要点之间的关系:情感——景物——事情——人物形象——意境物象2。 试题分析:本题试题很典范,一般的,对于外景的描写,都关乎人物内心的情感。如“暗”“乱”“冷”“空”等等都是。 考点: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深层含义的理解辨析能力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学生一般都能准确答出【赏析】这首诗写于柳州刺史任上。 时当二月,又处南方温热地带,柳州早已是百花盛开,春色满园了。 可是一场意外的暴风雨却洗劫了百花,送走了春色。这在过着谪居生活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打击。 本来他还可以寄情景物,排遣内心忧怨的,而现实竟是这样冷酷无情!哀凉的心绪触发了他的诗思。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诗篇起句便直抒胸臆。“宦情”与“羁思”,原本就有必然联系。 长年游宦在外,远离故土与亲人,旅途漂泊的艰辛,离亲别故的悲怨,有谁能不动心动情呢?屡遭贬窜,此种心情理当加倍沉重.“共凄凄”三字,真实地表现了作者这时候的特殊心态。 “宦情”之苦与“羁思”之深叠相撞击着诗人的心扉,他要寻求解脱,而又无可奈何,在这种心境的支配下,他只好走出书房,漫步庭院。 而当他目睹了已经过去大半的春光以后,这种情绪反而愈趋沉重了。“春半如秋”,用语平淡而新鲜,写出一种常人不曾,也不会有的独特感受,的确是愁人眼中之景,心中之情相互感应的凝结品。 “意转迷”三字,则就“春半如秋”作承转,极言意绪的迷乱烦恼。 三、四两句,偏重叙事描写。 说“山城过雨”,人们似乎还难于体味这场雨的份量和内涵,故后面紧接着补写了“百花尽”三字。此雨非早春润物之雨,它横掠山城,下得大,来得猛,涤荡万物。 此一句,遥扣题面,把第二句“春半如秋”四字亦落到实处,同时又引带出末尾一句。“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州多檀椿树,冠大身屈,四枝旁出,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但是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 此等情景令诗人伤心,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 那一个“乱”字,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 这首诗写景肃杀萧条。写情凝重深沉。 二月春光正浓之际反呈现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暮秋景象,反激起诗人一片宦情与羁思,其构思立意均不同常态,而其遣辞造语又极平淡。 苏轼《东坡题跋》曾就柳宗元的诗与陶渊明的诗作出评论说:“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内容丰富充实而字面却略显枯干淡泊的作品,其实正是诗人苦心锤炼的结果,是诗歌创作艺术的极高境界。这样的作品往往“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咀嚼久之,才能得其真味。 6.诗歌鉴赏(8分)初授官题高冠草堂岑参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自怜小题1:吞和醉。 “吞”表现涧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写出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两个字表现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表现了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 小题1:用典、借代,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 小题1:天宝三载(744)岑参举进士,授官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此诗即为辞别终南山隐居地高冠谷而作。 看来岑参对其初授官职不那么感兴趣,因而流露出一种矛盾心情。从官职的卑微来说,本不屑为之;可是为生活所迫,却不敢以此为耻。 所以赴官时对原来的隐居地表现出依依不舍的深情。小题1: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这句中含有五柳先生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渔竿是钓鱼的工具,用来表示钓鱼的闲适生活。 7.中的第二句“宦情多欲阑”是什么意思这句出血唐 岑参的《初授官题高冠草堂》,正文如下: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诗中的“宦情多欲阑” 意思就是:当官从仕的愿望逐渐要消失殆尽了。 这首诗赏析如下: 首联感慨多年未得有做官的机会,到了三十多才好不容易有个官做,感慨这么多年做官的心情已经多半消退了。“三十始一命”,“一命”是官秩最低等,从八品,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工作刻板琐碎。这对隐居耕读十载的岑参来说太失望了。于是感到“宦情多欲阑”,做官的念头消磨殆尽。 但失望归失望,因为家无产业,诗人还是不敢对这来之不易的小小官职有不屑之意。“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在这里,岑参流露出对其初授官职不那么感兴趣,从官职的卑微来说,本不屑为之;可是为生活所迫,却不敢以此为耻。其无可奈何的心态,跃然纸上。 第三联写景。“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吞”“醉”。前者写出了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后者写出了山花装点药栏、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从而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留恋。 尾联“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两句用典。“五斗米”不是指实数,而是一种修辞手法——夸张,即言其少,意思是指“俸禄微薄”。这是用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除了这首诗之外,岑参还在多首诗中用了这个典故,如“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久别二室间,图他五斗米”(《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五斗米留人,东溪忆垂钓”(《衙郡守还》)。 此诗结尾二句运用了用典、借代的修辞手法,很生动的写景,同时暗喻诗人为了微薄的官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生活的矛盾心理。以上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