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的风骨

1.关于风骨的诗词

《虞美人·超然堂上闲宾主》

年代: 宋 作者: 陈与义

超然堂上闲宾主。不受人间暑。冰盘围坐此州无。却有一瓶和露、玉芙蕖。亭亭风骨凉生牖。消尽尊中酒。酒阑明月转城西。照见纱巾藜杖、带香归。

《南歌子·巾染乌烟碧》

年代: 宋 作者: 杨无咎

巾染乌烟碧,衣拖晓露鲜。盈盈风骨小神仙。特地勾牵处士、梦巫山。星宿罗胸次,牙签弄指端。凭君为算小行年。试问与伊结得、几生缘。

临江仙·住世都无菩萨行》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住世都无菩萨行,仙家风骨精神。寿如山岳福如云。金花汤沐诰,竹马绮罗群。更愿升平添喜事,大家祷祝殷勤。明年此地庆佳辰。一杯千岁酒,重拜太夫人。

《念奴娇·看公风骨》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看公风骨,似长松磊落,多生奇节。世上儿曹都蓄缩,冻芋旁堆秋瓞。结屋溪头,境随人胜,不是江山别。紫云如阵,妙歌争唱新阕。尊酒一笑相逢,与公臭味,菊茂兰须悦。天上四时调玉烛,万事宜询黄发。看取东归,周家叔父,手把元龟说。祝公长似,十分今夜明月。

《水调歌头·世不乏季子》

年代: 宋 作者: 方岳

世不乏季子,藉甚有休声。芝兰挺秀庭砌,广厦万间新。胸次金天爽豁,风骨玉堂清彻,才器更轮囷。劲节九秋干,和气万家春。

过中元,才两日,是生辰。瓣香西上,都向此夕颂殷勤。自有阴功天佑,合享人间长寿,不独我知君。从此见今日,丹桂伴灵椿。

《水调歌头·风骨最魁岸》

年代: 宋 作者: 陈著

风骨最魁岸,宇宙更宽平。□人皆道,天上南极寿星精。随意后园花木,满眼家山松竹,尽可适平生。门外底须问,好占菊轩清。听乡评,义方训,莫如兄。元方既玉就□,更要季方成。不使尘劳顿挫,他日功名入手,当不负椿庭。不见窦谏议,教子有馀荣。

2.史上最霸气十首宋词,谁说没有唐诗风骨

1、贺新郎——宋代:辛弃疾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2、贺新郎——宋代:辛弃疾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3、满江红——宋代: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4、满江红——宋代:辛弃疾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楼风,庾台月。

5、江城子·密州出猎——宋代: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汉宫春——宋代:陆游

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7、六州歌头——宋代:贺铸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8、临江仙——宋代: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馀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9、贺新郎——宋代: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10、念奴娇·赤壁怀古——宋代: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关于风骨的诗词

1、《水龙吟·寿李长孺》 宋代:吴泳 清江社雨初晴,秋香吹彻高堂晓。

天然带得,酒星风骨,诗囊才调。沔水春深,屏山月淡,吟鞭俱到。

算一生绕遍,瑶阶玉树,如君样、人间少。 未放鹤归华表。

伴仙翁、依然天杪。知他费几,雁边红粒,马边青草。

待得清夷,彩衣花绶,哄堂一笑。且和平心事,等闲博个,千秋不老。

译文:到得清江县,适逢社日大雨卒晴,带着花香气的秋风吹拂着晨日的高堂。这气息便自然带有酒星之风骨和诗囊之才情格调。

诗人的脚步遍布浓浓春色中的沔水和淡淡月光下的屏山。就算用一生走遍落雪的石阶和覆雪的树木这样浪漫的地方,能像您这样的诗人也是很少的。

没有把仙鹤放回华表,依然陪着仙翁在天际遨游。大雁能吃多少红米,马能吃多少青草?待等到风轻云淡的时候,功名利禄不过一笑耳。

心事平和,很容易就能争取做到长寿不老! 2、《莲蓬人》 近现代:鲁迅 芰裳荇带处仙乡,风定犹闻碧玉香。 鹭影不来秋瑟瑟,苇花伴宿露瀼瀼。

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装。 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 译文:以菱叶作衣荇茎为带的莲蓬人,她如同纯洁的少女居住在仙乡 。

即使秋风停止了,仍然散发着清香。在秋风轻吹的时候,鹭鸶鸟早已飞逃远方。

在寒露浓聚的深夜里,只有洁白的芦花伴她入梦乡。她洗净了滑腻的脂粉,更显露出品格的高尚。

她脱掉了过去浓艳的矫饰,却换上了如今纯朴的淡妆。这正好告慰在天的濂溪先生,她仍然洁净地挺立生长。

永远保持淡雅绝尘的风采,不随残叶坠入冰冷污秽的荷塘。 3、《上云乐》 唐代:李白 金天之西,白日所没。

康老胡雏,生彼月窟。 巉岩容仪,戍削风骨。

碧玉炅炅双目瞳,黄金拳拳两鬓红。 华盖垂下睫,嵩岳临上唇。

不睹诡谲貌,岂知造化神。 译文:在遥远的西方,太阳落山的地方,传说中的胡人神仙文康就出生在那里。

老胡文康仪容奇特,五官就像陡峭的山峰一样古怪,骨骼清瘦,风度不凡。 他的双眼眼瞳碧绿而有光,头发金黄而弯曲,两鬓呈红色。

眼眉下垂着长长的睫毛,高耸的鼻子像山峰一样耸立在嘴唇的上方。要不是看到这样离奇古怪的容貌,真不知道天地造物的神奇。

4、《书怀感事寄梅圣俞》 宋代:欧阳修 希深好风骨,迥出风尘间。 师鲁心磊落,高谈羲与轩。

子渐口若讷,诵书坐千言。 彦国善饮酒,百盏颜未丹。

译文:谢绛风骨极佳,远远超出凡人。尹洙内心磊落,喜欢谈论远古的传说与历史。

尹言不爱讲话,但是背诵起来诗书滔滔不绝。富弼喜欢喝酒,喝一百杯酒脸都没有红。

5、《唐才子传·卷一》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 译文:崔颢年轻时写诗,立意浮华文辞艳丽,多流于轻浮浅薄,晚年突然改变平时的体式,风骨凛然。

4.有关风骨的诗词

《念奴娇·看公风骨》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看公风骨,似长松磊落,多生奇节。

世上儿曹都蓄缩,冻芋旁堆秋瓞。结屋溪头,境随人胜,不是江山别。

紫云如阵,妙歌争唱新阕。尊酒一笑相逢,与公臭味,菊茂兰须悦。

天上四时调玉烛,万事宜询黄发。看取东归,周家叔父,手把元龟说。

祝公长似,十分今夜明月。《水调歌头·世不乏季子》年代: 宋 作者: 方岳世不乏季子,藉甚有休声。

芝兰挺秀庭砌,广厦万间新。胸次金天爽豁,风骨玉堂清彻,才器更轮囷。

劲节九秋干,和气万家春。过中元,才两日,是生辰。

瓣香西上,都向此夕颂殷勤。自有阴功天佑,合享人间长寿,不独我知君。

从此见今日,丹桂伴灵椿。 《水调歌头·风骨最魁岸》年代: 宋 作者: 陈著风骨最魁岸,宇宙更宽平。

□人皆道,天上南极寿星精。随意后园花木,满眼家山松竹,尽可适平生。

门外底须问,好占菊轩清。听乡评,义方训,莫如兄。

元方既玉就□,更要季方成。不使尘劳顿挫,他日功名入手,当不负椿庭。

不见窦谏议,教子有馀荣。

5.描写竹的风骨诗词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2.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3.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

4.尔:那.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作者简介]

郑燮(音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著名书画家.

6.宋词的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由于文体的不同,诗词的语法和散文的语法不是完全一样的。

律诗为字数及平仄规则所制约,要求在语法上比较自由;词既以律句为主,它的语法也和律诗差不多。这种语法上的自由,不但不妨碍读者的了解,而且有时候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艺术效果。

关于诗词的语法特点,这里也不必详细讨论,只拣重要的几点谈一谈。 (一)不完全句 本来,散文中也有一些不完全的句子,但那是个别情况。

在诗词中,不完全句则是经常出现的。诗词是最精炼的语言,要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表现出尺幅千里的画面,所以有许多句子的结构就非压缩不可。

所谓不完全句,一般指没有谓语,或谓语不全的句子。最明显的不完全句是所谓名词句。

一个名词性的词组,就算一句话。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两联: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

李白的诗,清新得像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像鲍照的诗一样。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甜蜜的友谊的回忆来,这个意思不是很清楚吗?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里有四层意思:“晴川历历”是一个句子,“芳草萋萋”是一个句子,“汉阳树”与“鹦鹉洲”则不成为句子。

但是,汉阳树和晴川的关系,芳草和鹦鹉洲的关系,却是表达出来了。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树更看得清楚了;因为芳草萋萋,所以鹦鹉洲更加美丽了。

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里也有四层意思:“云鬟湿”是一个句子形式,“玉臂寒”是一个句子形式,“香雾”和“清辉”则不成为句子形式。

但是,香雾和云鬟的关系,清辉和玉臂的关系,却是很清楚了。杜甫怀念妻子,想象她在鄜州独自一个人观看中秋的明月,在乱离中怀念丈夫,深夜还不睡觉,云鬟为露水所侵,已经湿了,有似香雾;玉臂为明月的清辉所照,越来越感到寒冷了。

有时候,表面上好像有主语,有动词,有宾语,其实仍是不完全句。如苏轼《新城道中》:“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这不是两个意思,而是四个意思。“云”并不是“披”的主语,“日”也不是“挂”的主语。

岭上积聚了晴云,好像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像挂上了铜钲。**所写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月”并不是“叫”的宾语。西风、雁、霜晨月,这是三层意思,这三件事形成了浓重的气氛。

长空雁叫,是在霜晨月的景况下叫的。 有时候,副词不一定要像在散文中那样修饰动词。

例如**《沁园春·长沙》里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恰”字是副词,后面没有紧跟着动词。

又如《菩萨蛮》(大柏地)里说:“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复”字是副词,也没有修饰动词。

应当指出,所谓不完全句,只是从语法上去分析的。我们不能认为诗人们有意识地造成不完全句。

诗的语言本来就像一幅幅的画面,很难机械地从语法结构上去理解它。这里只想强调一点,就是诗的语言要比散文的语言精炼得多。

(二)语序的变换 在诗词中,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在不损害原意的原则下,诗人们可以对语序作适当的变换。现在举出**诗词中的几个例子来讨论。

七律《送瘟神》第二首:“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第二句的意思是中国(神州)六亿人民都是尧舜。

依平仄规则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所以“六亿”放在第一二两字,“神州”放在第三四两字,“尧舜”说成“舜尧”。“尧”字放在句末,还有押韵的原因。

《浣溪沙·1950年国庆观剧》后阕第一句“一唱雄鸡天下白”,是“雄鸡一唱天下白”的意思。依平仄规则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所以“一唱”放在第一二两字,“雄鸡”放在第三四两字。

《西江月·井冈山》后阕第一二两句:“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壁垒森严”和“众志成城”都是成语,但是,由于第一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所以“森严”放在第三四两字,“壁垒”放在第五六两字。

《浪淘沙·北戴河》最后两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曹操《观沧海》原诗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依《浪淘沙》的规则,这两句的平仄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所以“萧瑟”放在第一二两字,“秋风”放在第三四两字。

语序的变换,有时也不能单纯了解为适应声律的要求。它还有积极的意义,那就是增加诗味,使句子成为诗的语言。

杜甫《秋兴》(第八首)“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皇枝”,有人认为就是“鹦鹉啄馀香稻粒,凤皇栖老碧梧枝”。那是不对的。

“香稻”、“碧梧”放在前面,表示诗人所咏的是香稻和碧梧,如果把“鹦鹉”“凤皇”挪到前面去,诗人所咏的对象就变为鹦鹉与凤皇,不合秋兴的题目了。又如杜甫《曲江》(第一首)“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上句“经眼”二字好像是多余的,下句“伤多”(感伤很多)似应放在“莫厌”的前面,如果真。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