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诗经两字 诗经两字1.为什么有些诗的题目前会加诗经两个字选自诗经,是诗经里的一篇《诗经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期称《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 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有六首只有题目。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是儒家尊为“六经”之一,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音乐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比方,“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亨、毛苌所传的毛诗集。《诗经》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类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启发(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就是“风”的代表作。 包含“风”“雅”“颂”和修辞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风、雅、颂,是诗经的体裁,也是诗经作品分类的主要依据。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可推断出诗产生于如今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 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 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厘陈戒之辞也。辞气不同,音节亦异。 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毛诗序》中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修辞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修辞。赋:反复铺陈。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朱熹《诗集传》,赋即铺陈,也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打比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比即比喻、打比方,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兴: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兴即烘托、衬托,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兼有了比喻、象征、烘衬等的手法,但正因“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 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 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 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 2.求带有光和深两个字的古诗词1、峦光设色浅深间(明·袁宏道·《坐王章甫水明楼(汉阳)》)2、有岚光、烟溪深静(宋·曹勋·《水龙吟》)3、竹深荷净少炎光(宋·陈允平·《浣溪沙》)4、韬光退隐藏深密(元·侯善渊·《渔家傲》)5、兰膏光里两情深(唐·和凝·《临江仙》)6、清光深到九门关(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闻崔大员外翰林独直,对酒玩》)7、光深组练间(唐·杨巨源·《关山月》)8、光鲜夜自深(唐·姚合·《赋月华临静夜》)9、宴光已深鱼藻咏(唐·韦元旦·《兴庆池侍宴应制》)10、偷光思益深(唐·孟简·《惜分阴》)11、摇光浅深树(唐·李益·《与王楚同登青龙寺上方》)12、林深雾暗晓光迟(宋·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13、深严黼座瑞光中(宋·张镃·《淳熙已酉二月二日皇帝登宝位镃获厕廷绅辄成》)14、粉光深紫腻(唐·王建·《题所赁宅牡丹花》)15、珠帘卷却光更深(唐·权德舆·《旅馆雪晴,又睹新月,众兴所感,因成杂言》)16、二麦宠光深(宋·宗泽·《雨晴渡关二首》)17、圣主恩光深湛露(宋·王之望·《再和》)18、清光深到九门关(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闻崔大员外翰林独直对酒玩月因》)19、秋光云月深(唐·马戴·《新秋雨霁宿王处士东郊》)20、莫遣辉光深照泥(唐·元稹·《有鸟二十章》)21、孟光同乐野云深(唐·徐夤·《绿鬓》)22、深锁烟光在楼阁(宋·蒋堂·《句》)23、萤光缀深壁(唐·元稹·《含风夕》)24、背日岚光隐见深(唐·李绅·《却望无锡芙蓉湖》)25、恩光重更深(唐·慈恩寺沙·《和御制游慈恩寺》)26、银罂深锁贮清光(唐·杨巨源·《石水词二首》)27、岚光深院里(唐·李白·《赠江油尉》)28、雨足林光绿更深(宋·度正·《殿中覆考进士》)29、见说清光注意深(宋·宋祁·《朝阳》)30、深院无人草树光(唐·元稹·《古艳诗二首》)31、孟光重唤暖深杯(宋·蓝元威·《寒》)32、深照赭袍光(宋·王禹偁·《乾明节观群臣上寿觞诗》)33、云虽深兮光陆离(宋·徐侨·《云山歌》)34、光深书殿里(唐·白居易·《酬集贤刘郎中对月见寄兼怀元浙东》)35、画屏深掩瑞云光(唐·无名氏·《宴李家宅》)36、空余新叶翠光深(宋·曹勋·《春晚五首》)37、夜光映深樾(宋·郭印·《次韵莫少虚中秋月》)38、水萤光淡夜方深(宋·寇准·《秋夜怀归》)39、喜动红光花意深(宋·刘鉴·《书灯》)40、秋曹月殿宠光深(宋·杨亿·《贺资政学士王侍郎》)41、深谢新篇掷夜光(宋·陈宓·《和赵仲白》)42、流光属深省(宋·陈造·《再过杨秀才庄》)43、深斟杯酒纳山光(宋·范成大·《四月五日集陈园照山堂》)44、和光深洞隐昌期(宋·方信孺·《和光洞》)45、宠光深见古为轻(宋·韩维·《伏蒙三哥以某再领许昌赋诗为寄谨依严韵》)46、叹息流光节物深(宋·韩维·《又和寒食感怀》)47、清光出深竹(宋·韩维·《滍城》)48、变作恩光一派深(宋·邵雍·《凴高吟》)49、见说清光注意深(宋·王炎·《吕待制所居八咏·朝阳》)50、得近清光幸已深(宋·徐钧·《张嘉贞》)51、九霞深借晓光披(宋·曹勋·《宣召看红木犀赐宴索诗并谢恩》)52、竹光苔色深相映(宋·姜特立·《庭草》)53、光通覆盂彻深杳(明·陆师道·《张公洞》)54、清光紫闼深(明·徐祯卿·《十六夜月》)55、琥珀光深倾夜酒(明·许妹氏·《四时歌·冬歌》)56、褊性光深居(宋·陈深·《深居》)57、碧壶深贮溜晴光(宋·方岳·《次韵梁粹秋日白牡丹》)58、银阙晓光深(明·高启·《雪夜宿翰林院呈危宋二院长》)59、红深琥珀光(宋·程敦厚·《和冬曦海棠》)60、墨光深照西湖渌(明·张渊·《题林和靖秋深二帖与石田同用坡韵》)61、秋深别有光(宋·喻良能·《郊行》)62、萤光映深竹(明·许继·《秋夜(二首)》)希望对你有帮助参考资料见百度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