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诗歌的表达方式 诗歌的表达方式1.【诗歌的表达方式】诗歌的表达方式 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而对于诗歌平常的表达方式其然也和记叙文的表达方式雷同:1、记叙 2、说明 3、议论 4、描写 5、抒情 ···为主要····· 而且从中衍生的还有哲理、讽刺(有时候将其二者作为议论类看待)等等 无论是现代诗歌还是旧体诗等等的有着同样的表达方式。 2.诗歌鉴赏的表达方式有几种,是什么诗歌鉴赏的表达方式有四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一、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 二、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二、议论 四、叙述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2、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3、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拓跋焘的故事;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 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 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3.诗歌有哪几种表达方式一、表达方式共有四种 1、记叙 说明: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例句: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赏析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 说明: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例句: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赏析: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 说明: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句: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赏析: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 说明: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例句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 赏析: 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二、修辞方法 1、比喻 说明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句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赏析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 说明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赏析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 说明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赏析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 说明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赏析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 说明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句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赏析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 说明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例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赏析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 说明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句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赏析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 说明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句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赏析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起兴 说明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例句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的《锦瑟》) 赏析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10、虚实结合 说明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例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 赏析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三、表现手法 1、用典 说明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 4.语文诗歌的表达方式····表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 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 诗歌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集要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例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歌从水中月景写起,生动地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如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具体的抒情手法有: ①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②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比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另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以上两种抒情方式均属间接抒情。 ③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④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比如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四句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写蝉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四句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何不归去。 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⑤托物寓理。 一般是哲理诗,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⑥用典抒情达意。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谦颇。 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⑦叙事抒情。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⑧借古讽今。 如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唐代自安史乱后,朝政混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倍受祸害。 因此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以为国耻,痛心疾首。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二)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 5.诗歌的表达方式诗歌的表达方式 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而对于诗歌平常的表达方式其然也和记叙文的表达方式雷同: 1、记叙 2、说明 3、议论 4、描写 5、抒情 ···为主要····· 而且从中衍生的还有哲理、讽刺(有时候将其二者作为议论类看待)等等 无论是现代诗歌还是旧体诗等等的有着同样的表达方式。 6.【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 编辑本段【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编辑本段【具体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以乐衬哀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欲扬先抑 编辑本段【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睢》《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迭、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 7.诗歌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很大。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 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一般多风出于《颂》和《大雅》;但像《七月》《氓》《溱洧》等优秀民歌作品,也使用了赋的手法。 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鄘风·相鼠》《魏风·硕鼠》用令人憎恶的老鼠来比喻统治者的不讲礼仪、贪婪可恶;《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转衰。 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大多在诗的开端。兴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如《周南·桃夭》是一首嫁女诗,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又如《邶风·燕燕》是一首送别诗,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起兴,使人从燕子飞时的差池不齐联想到送别时的依恋之情。 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简单地说,表现手法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而采用的艺术方法。 •从表现的方式上讲,有直抒胸臆,有委婉含蓄的表现。例如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从艺术流派上看,传统的分为现实主义的和浪漫主义的,还有现代所提到的荒诞的,意识流之类的不同表现手法。 一、什么是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而采用的艺术方法。 从表现的方式上讲,有直抒胸臆,有委婉含蓄的表现。例如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从艺术流派上看,传统的分为现实主义的和浪漫主义的,还有现代所提到的荒诞的,意识流之类的不同表现手法。 要与表达方式相区分,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二、如何分析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 其次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三、表现手法的种类 (1)从表达方式往下分析: A、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直抒胸臆) B、描写(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动衬静、明暗相衬、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远近、上下) C、记叙(赋、倒叙、设悬念) D、议论(升华主题、画龙点睛) (2)表达技巧(修辞方法): 包括: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画龙点睛/铺排、幽默、含蓄、象征、联想、想象/比喻、起兴、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互文、用典、叠词、婉辞等。 (3)篇章结构:层层深入、首尾呼应、先总后分、先分后总、详略得当、巧妙过渡、铺垫 8.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有哪些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表达方式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有五种:1.记叙 2.描写 3.抒情 4.议论 5.说明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文章的表现手法根据文体不同有很多,具体有: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以乐衬哀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欲扬先抑 夸张 比喻 拟人 设置悬念 点面结合 开门见山 伏笔照应 开篇点题等。 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9.语文诗歌的表达方式····表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 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 诗歌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集要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例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歌从水中月景写起,生动地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如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具体的抒情手法有: ①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②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比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另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以上两种抒情方式均属间接抒情。 ③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④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比如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四句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写蝉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四句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何不归去。 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⑤托物寓理。 一般是哲理诗,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⑥用典抒情达意。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谦颇。 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⑦叙事抒情。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⑧借古讽今。 如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唐代自安史乱后,朝政混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倍受祸害。 因此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以为国耻,痛心疾首。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二)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