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赏析诗歌的方法技巧四大步骤

1. 赏析诗歌的方法

赏析诗歌的方法

1.赏析诗句的方法是什么

这个是我前几天回的过的一个问题,你可以参考一下:文学赏析的不是文学本身,而是从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各个方面来诠释的.有一篇文章比较有参考价值的文章:【文学鉴赏方法举隅】.“入乎其内”就是走进作品.所谓: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而“出乎其外”就是直接从本质思维上去感知,即:远而观之,超然看世界.或者换个通俗的说法:旁观者清.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我们走了多少崎岖的路,而在于我们从中感悟到了多少哲理.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出乎其外】,比如《红楼梦》的开篇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沧浪诗话》中说: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文学欣赏中不能出乎其外就会造成认知不足,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PS:楼主可以把具体的诗歌拿来分析.。

2.欣赏诗歌的方法

诗歌 学习方法 怎样赏析诗歌 怎样赏析诗歌 1,主题的鉴赏. "文载道,诗言志."诗歌和所有文学作品一样,总是要反应一定的思想内容,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怀古,或讽今;或思乡,或忆友;或离别的忧愁,或重逢的喜悦;或穷困的愤激,或通达的豪迈;或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或隐居山林的闲情逸致.哲理是哲理诗的重要赏析点.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既写出报复和气度的远大,更写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贾岛《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既写出隐者的品格,诗人未见其人的怅惘和敬慕,也更引申出哲理性意蕴:探寻事物或真理时,往往直觉其在近处,却把握不到,感到困惑.诗歌炽热的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千百年咏唱不衰的主题.在诗歌鉴赏中,更要好好把握.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杜甫《临洞庭》,前者抒写愿得引见之情,后者却在洞庭景物的描写后抒发高亢的爱国情怀,崔颢的《黄鹤楼》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思乡,后者忧国. 2,虚实的结合. 诗歌的主题总是要通过一些手法来表达,虚实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虚即是抒情言志,实就是写景叙事.鉴赏时,要分清哪是虚,哪是实,是情由景生,还是借景抒情,是触景生情,还是情景交融.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就在写景叙事,实写,"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直抒胸臆,虚写,形成由实及虚的格局.高适《别董大》同样由写景到抒情,格局分明.王维《渭城曲》"渭城朝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虽也属于写景,但其中已用"渭城""客舍""柳色"等来表达离别情怀了,因而形成了情景交融的格局.李白《早发白帝城》,诗人将"虚"——轻快喜悦之情,寄寓在了"彩云间""一日还""轻舟"等"实"中,也形成寓情于景的格局. 3意象的把握. 中国古典诗词,喜欢用特定的意象来表达意旨.如"明月"表思乡,"折柳""杨柳"表离别,"浮云""黄云"表游子等等.因而,揭示意象内涵便是诗歌鉴赏的重要选点.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就用"春风"这一意象指浩荡的皇恩,君王的关爱.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便用"浮云"这一意象指奸佞小人.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以"杨柳" 这一意象指离别. 4,映衬和烘托. 这一手法,提法多种多样,有的称其为渲染,有的称其为烘云托月,有的称其为正衬和反衬.高适《别董大》用"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黯淡景象来映衬离别之情,而王维《渭城曲》却用"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来反衬离别之情.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江碧"衬"鸟白","山青"衬"花红",不仅如此,两句还共同对后文"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以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抒发诗人乡思之深厚.咏史诗中对史事的叙写也可视作是衬托,史实铺写越详尽,讽今越深刻.李白〈越中览古〉和〈苏台览古〉两绝句,均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昔日繁华,映衬今日凄凉. 5,正面与侧面. 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诗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描写美丽的荷花靠向采莲女脸边,在脸两边开放,从而写出"人面荷花相映红"的采莲女子的美,其描写角度极好.高适《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诗人同样选择巧妙的侧面描写角度,以故乡亲人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实也是以兄弟们登高清点人数,对少的那人的思念,来抒写自己对众兄弟的思念. 6,典故的使用. 用典既使诗歌典雅工整,也使诗意含混晦涩.于是,诗歌鉴赏有责任分析典故的出处和意义,使诗意明确.刘禹锡"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便运用了《晋书 向秀传》中向秀作《思旧赋》,《述异志》中王质入山两个典故.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运用了《玉树后庭花》这一典故指亡国之音,靡靡之音.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也用了庄周梦化蝴蝶和杜宇化鹃啼血两个典故. 7,炼字与炼句. 古代诗歌特别讲究用词用句的准确与凝练,有"推敲"佳话.李白"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出"字,杜甫"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蒸"和"撼"字,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绿"字,而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更是著一"闹"字而卓绝千古.古代文人尤其喜欢用系列字词来塑造一定的意境.孔上任《桃花扇》:"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中便以"残","废","瘦","空"等词营造战后荒凉的气氛.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大","孤","长","落","直","圆"等词描绘塞外雄奇瑰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8,修辞的选用 对偶,引用,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格常在诗歌中使用,有时使用其他说法,如对仗,用典,比兴,移情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等便是移情于物."几处早莺争暖。

3.诗歌鉴赏技巧

诗歌鉴赏技巧答题要领: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1.赏析诗中的关键字词 命题方式:这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命题变式:甘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赏析诗中的重要语句 命题方式:这句诗有何特殊含义或深沉含义? 命题变式:这句诗最具表现力,试简要分析。

解答分析:先解释清这句诗的字面意义,然后或扣语言特点、或扣思想情感作具体分析。 3.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 命题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命题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当然围绕艺术手法,也会有一些更具体的提问方式。问题越具体,相对而言,回答越容易。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命题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命题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 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沉郁顿挫、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5.赏析诗歌的思想情感 命题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命题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或对于本诗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 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壮志未酬、报国无门、闺中怨恨、念远思家、忠贞爱国等。

4.古代诗词赏析方法及步骤有那些

诗歌鉴赏常常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是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是考虑诗歌的表现手法,1、直抒胸臆3、情景交融5、用典抒情7、叙事抒情2、借景抒情4、托物抒情 答题步骤 (1)解释该词在诗句中的具体含义,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分析。 (2)点明该词运用叠音的手法。

(3)展开联想或想象,描述该词所在诗句的内容或景象。 (4)分析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景物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点明富有韵律感(音律美),增强了表达效果。

这类题的答题模式: 这首诗中( )是叠音词。这个词的意思是( ),描绘了( )画面,烘托了( )的意境,表达了( )情感,妙用叠音词,富有韵律感(音律美),增强表达效果。

扩展资料: 常见古代诗词的六种描写手法介绍: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

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种: (1)侧面描写———衬托 (2)各种修辞手法 (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5)正面描写———色彩的渲染 (6)正面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

5.【高中的语文阅读理解中涉及哪些艺术风格、语言风格、表现手法

1.表现手法:诗歌鉴赏常用的表现手法:(一)衬托、反衬、渲染、对比、动静结合、正侧结合、白描、细节描写、虚写、想象、虚实结合、用典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直接抒情)、比、兴、象征、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抑扬等.(二)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反复、对比、双关、通感、互文等.2.语言风格,是作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创作语言特有的格调.比如古代的:李白-雄奇飘逸,杜甫-沉郁顿错,白居易-清浅通俗,李贺-幽峭冷艳,李商隐-秾丽朦胧.现代作家的:鲁迅—冷峻,孙犁—朴实,赵树理—通俗,朱自清—高雅 3.艺术风格: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清、隽、淡、雅。

6.赏析诗歌的方法有几种

“诗歌鉴赏”历来是让学生头痛的一个考点,缺乏知识积累,“读不懂”已将很多学生拦在诗歌鉴赏的门槛之外。

但当诗歌鉴赏题以客观题形式出现的时候,毕竟还有选项可依托来解读。自2002年之后,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命题方式改为主观题,令很多学生倍感吃力,诗歌鉴赏这一道题着着实实让学生吃尽苦头。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这个考点的得分能力呢? 一、明确考纲要求,抓准要点,解读诗歌 《考试说明》对诗词鉴赏的定位是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近十年来高考该题得分一直较低。

2002年高考试卷选用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虽然该诗符合命题人所确定的“脍炙人口”、“蕴含哲理”的选择标准,“折柳”寓意也较为浅显,但据抽样数据,诗歌鉴赏平均得分只有2.44分,难度是0.406,得分依然偏低。问题产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很多学生读不懂诗歌,凭自己的主观臆断,盲目答题则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要提高诗歌解读能力,除了加强考生的文化积累、提高考生文化素养外,还应掌握一些便于操作、能够迅速破译作品思想内容的方法,比如: 1、审清题目:题目在某种意义上是“天机”的泄露者,因为它对诗中广泛丰富的内容往往有较明显的提示作用,抓准题目,也就大体把握住诗歌的思想内容。例如陆游《书愤》一诗,单从题目上就可以推知作者所抒发的感慨与忧愤之情了。

2、分析尾句:诗歌的结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以情结句的方式却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类型的诗歌往往在做了充分铺垫、蓄势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将浓烈情感喷薄而出。

例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结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3、抓重点字词:阅读诗歌时如能抓住一些能较直接表示作者感情的字词,则犹如找到一把能开启诗歌意蕴的钥匙,能迅速解读诗歌。

如阅读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如能抓住“客行”“悲”这两个重点词语,则基本能判断这首诗大约写的是“思乡羁愁”之类的情感。 4、抓重点意象:古典诗词讲究意境,而意象则是构成意境的最小单位;古代诗人常用一些典型意象来暗示其感情,如松、梅、鹧鸪、杜鹃、羌笛、浮云等。

其实作者笔下的这些意象,已经不是纯粹的客观事物,而是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积累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如果我们能多掌握一些这样的“公共意象”,则无疑对理解诗歌有极大的帮助的。 当然,以上种种只是把握诗歌的内容一些辅助手段而已,阅读诗歌一定要结合语境进行具体分析。

二、仔细分析题目,理清答题思路 1、仔细分析题目,确定答题要点 根据考纲要求,试题的设置一般不会离开对上述四个方面的考查,学生要懂得分解题目要求,明确考查方向,确定答题的要点。现以 2003年全国高考17题为例,试题选用王维《过香积寺》,题为: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这道题要求分析“诗眼”实际上是要鉴赏其语言(即炼字);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诗眼”也即是诗歌“心灵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即可窥见诗歌的“心灵(主题)”。通过以上的理解,我们完全可以确定这样的答题思路:a、诗眼是哪两个字;b、诗眼在句中表达的内容;c、诗的主题是什么;d、诗眼与诗的主题有何内在联系。

这四个方面实际上就已涵盖了题目的各个信息要点。 2、加强类型题训练,提炼解题思路 回答诗歌鉴赏题,应该“因题而异”:对“问答型”题,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对“综述型”题,一般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来回答。

一般说,鉴赏的终点要落在对主旨情感的分析上,这是因抒情言志一般是诗人创作的原动力,任何形象、语言、手法的使用与优劣评价的标准都是以能否更好地“言志”为重心的。笔者通过自己的解题经验,结合试题的参考答案,试拟出几条解题的一般思路: 1、形象:a什么形象 + b形象的基本特征 + c形象的意义; 2、语言:a字意句意(及文意)+ b主旨情感; 3、艺术手法:a什么手法 + 表达作用(b句意文意 + c主旨情感); 4、思想内容:a客观现实生活 + b主旨情感。

以鉴赏诗歌形象为例:骆宾王《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哪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问:请具体分析作者所塑造的“蝉”的形象的象征意义。这道题的答案就可以用上述的思路来组织:a(什么形象)“蝉”是清高君子形象。

b(形象特征)它虽自身高洁,却受打击,被压抑,“露重飞难进”写蝉因为被露水打湿了翅膀,无法高飞;“风多响易沉”写出因风大,蝉的鸣声被盖住。c(形象意义)从而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和蒙受冤狱,有冤难诉,空有壮志却无法施展的悲愤。

三、两点说明 1、试题设问的方式可能很灵活,但一般不离上述几种情况,考生应懂得追根溯源,对号入座。

7.【诗歌鉴赏做题方法

古诗鉴赏分析答题模式 一、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分析句意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四、分析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4、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分析主旨型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六、分析技巧型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七、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1、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4、答题模式:①概述诗句的内容.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