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三百首朗读mp3去这里找】《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江雪》作者: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登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弹琴》 作者:刘长卿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确定是哪儿都能找到唐诗三百首朗读,原因是唐诗三百首朗读很容易找的,而且唐诗三百首朗读现在也不是太难找.关于找具体的唐诗三百首朗读,我建议你到这里看看唐诗三百首朗读,之所以这里的唐诗三百首朗读比较全,其他地方的唐诗三百首朗读网,可能不如这里的唐诗三百首朗读全面,确定是哪儿都能找到唐诗三百首朗读,原因是唐诗三百首朗读很容易找的,而且唐诗三百首朗读现在也不是太难找.关于找具体的唐诗三百首朗读,我建议你到这里看看唐诗三百首朗读,之所以这里的唐诗三百首朗读比较全,其他地方的唐诗三百首朗读网,可能不如这里的唐诗三百首朗读全面。 2.中秋月古诗朗读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霜月--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中秋待月--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中秋月--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3.余福智领读《唐诗三百首》(三):为什么把《登幽余福智领读《唐诗三百首》(三):为什么把《登幽州台歌》选入七言古诗卷?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明明只有五言、六言,却“偏偏”被归类到七言诗的大家庭。 其实,读者唯有养成深入探究的学习习惯,读诗时不被浮云遮蔽眼,才能从“不合理”的表象中寻觅出合理的一面。这,无疑也给我们的品诗过程增添不一样的味道。 余福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志士情怀 陈子昂那首《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五言,两句六言,并没有一句七言,而蘅塘退士孙洙竟把它选入七言古诗之卷首,真令人难以索解。 难以索解,索起来就有趣味。 我且来索一索,看看大家同意不同意。 先讲讲我对这歌的感悟。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以口语开头,显得冲口而出。 在幽州台这具体场合,“古人”两字便包涵了燕昭王和乐毅的故事。那是得意者,而陈子昂自己则是失意者。 历史和现实碰撞,多少憧憬,多少悲怆!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后两句仍是口语,显得全篇一气呵成。 在无尽时空里,扔下孤零零的怀才不遇者,他的感受如何?是怨还是慕?是认命还是抗议?下一步该怎么办?陈子昂的志士情怀就寄托于其中,这种情怀显然也是激越的。 须知,中国古代诗学积累了深厚的“以声为用”的经验。 诗人明白,五言诗句是比较平和的,七言则比较激越。举凡事态比较复杂的,感慨比较深沉的,心境比较豪宕的,特别愤世嫉俗的,有所歌颂或有所鞭挞的,诗人都选择七言来写。 由此推想,孙洙当时是面对一大难题:这是一首必须选入的诗。但如选入五言古体,它很不平和,因而很不恰当。 选入六言?六言有先天缺陷,不成体。所以,只好勉强选入七言。 根据么?就是这诗的激越情绪和七言诗非常接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