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诗经章法结构 诗经章法结构1.桃夭诗经在章法结构采用什么形式桃夭诗经在章法结构采用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形式。 原文: 桃夭 出自周朝.《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 桃树含苞满枝头,花开灿烂如红霞。 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果实累累坠树丫。 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桃叶茂密色葱绿。 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 扩展资料: 桃夭诗经在章法布局方式: 《诗经》中有不少诗篇即采用采用并置式对称布局最适宜对偶构句布局,如《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全诗三章,第一章以桃花之艳丽比喻新娘的青春娇媚。 第二章以桃之果实表示对婚后子嗣昌旺的祝福。 第三章以桃叶之茂盛祈愿新娘家庭的发达兴旺。每章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兴中有比,比兴兼用。 布局上采用章节同质、原始意象相应并置的圆美类操作来呈现其复沓回旋的“旋转对称性”,反复咏叹,对新人善美极尽颂扬与祝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 2.<<诗经>>诗体的独特章法结构是什么《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当时演唱《诗经》的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 至汉代以后,四言诗虽断断续续一直有人写,但已不再是一种重要的诗型了。反而在辞赋、颂、赞、诔、箴、铭等特殊的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 《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所以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颂》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诗中几乎没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 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3.诗歌的章法结构有哪些诗歌的章法结构为:起、承、转、合。 1、起,是诗篇的开头,一般是落笔扣题,开门见山,起者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其中分明起、暗起、陪起、反起、引起、兴起等等。 2、承,是承接上文,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要扣合首联,连贯自然;要有意为之地去寻找既能承接“起”,又能启下的元素。 3、转,是诗意转折,照顾前后,其基础是跟“承”有情绪逻辑上或事实逻辑方面的关系,把诗境向前推进一步。 4、合,是全诗的结尾,要精炼含蓄,束收全篇。 作为章法构成的结束,要与起相呼应,才能使构成在章法上融为一体。 扩展资料: 起、承、转、合之法,为自古以来众多诗人实践的总结。 起、承、转、合,反映了近体诗章法结构的一般规律,但并非独一法门。诗贵自然,亦重体式结构上的多种变化。 一首好诗,在章法上的最高要求是浑然一体,不辨起束,所谓“圆转如弹丸”,即指此而言。 诗之起承转合章法,古今体本无殊异。 古体不拘对偶,依其自然之音节,可以直抒胸臆。虽有字法、句法,然烹炼求工者无多。 今体则有一定之格式,谋篇用字,遣词造句,非烹炼无以得工。因此今体诗不如古诗之高远浑厚。 而诗法家数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从容承之为是。 至于宛转变化之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起承转合。 4.《诗经》在句式和章法上的特点《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 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 以四言句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当时演唱《诗经》的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至汉代以后,四言诗虽断断续续一直有人写,但已不再是一种重要的诗型了。 反而在辞赋、颂、赞、诔、箴、铭等特殊的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 《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所以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颂》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诗中几乎没有。 5.诗词的章法其作用是什么所谓章法,就是篇章结构的方法,也就是谋篇布局的技巧。 前呼后应,是一种章法;彳了五流水,是一种章法;环环相扣,是一种章法;笔断意连, 还是一种章法。而且一个作品中间,并不一定就是一种章法,正所谓花开两 朵,各表一枝。 粗略地说,章法就是珠子和绳子如何贯穿的问题。珠子有大小,线有显隐,关键是提起绳子来,珠子是不是会散落一地。 诗词没有章法,就像一张 没有层次感的照片或者画,看上去干瘪苍白。而有了章法,则品味丰富,余 韵悠长,起伏跌宕,精彩纷呈。 6.诗经桃夭赏析其章法结构有什么特点,运用这种结构有何好处 爱问知识《诗经·周南·桃夭》这首诗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 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朱熹《诗集传》云:“然则桃之有华(花),正婚姻之时也。” 可见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旧说如《毛序》等以为与后妃君王有关,为今人所不取。 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 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 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诗》之十三:“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 ”唐崔护《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宋陈师道《菩萨蛮》词:“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他们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贬之为庸才、蠢才,但他们无不受到《诗经》这首诗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小,运用有巧妙而已。 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 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 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我们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 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 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 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诗人在歌咏桃花之后,更以当时的口语,道出贺辞。 第一章云:“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也就是说这位姑娘要出嫁,和和美美成个家。 第二、三章因为押韵关系,改为“家室”和“家人”,其实含义很少区别。古礼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男女结合才组成家庭。 女子出嫁,是组成家庭的开始。 朱熹《诗集传》释云:“宜者,和顺之意。 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实际上是说新婚夫妇的小家为室,而与父母等共处为家。 今以现代语释为家庭,更易为一般读者所了解。 7.有谁知道《诗经》中的章法有什么特点《诗经》作品在章法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章复唱。 重章复唱是口语文学中常见的样式,这一样式的最初形成是为了便于歌唱、记忆和传诵。因为这样,在复唱中不断地使用一个调子甚或是相同的句式,有时只要换一两个词语,这也形成了《诗经》篇章结构和语言上的一大特色。 这种重章复唱的形式成了《诗经》语言中的一些套语。套语不但是为了方便记忆,同时也是语言运用的一种技巧和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 重章复唱也影响了《诗经》的遣词造句。作者只能在那种重章复唱的章法中抓住中心词语进行锤炼,靠中心词语的变换来叙事状物,写景抒情,从而取得突出鲜明的艺术效果。 扩展资料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语言风格 《诗经》时代,汉语已有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为诗人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诗经》中数量丰富的名词,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有充分的认识。 《诗经》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 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 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8.子矜 诗经郑风第一二章的章法结构上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赋 比 兴。 《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此处描写恋爱心理,类似篇幅,《诗经》中还有很多,可见诗经的时期的风气十分开放。 而孔子也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至于后来的儒教的发展出现的各种繁琐的非人性的要求那就是后来的事情了!详细可查询其他相关内容。 [题解] 这诗写一个女子在城阙等候她的情人,久等不见他来,急得她来回走个不停。 一天不见面就像隔了三个月似的。末章写出她的烦乱情绪。 [注释] 1、子:诗中女子指她的情人。衿(今jīn):衣领。 或读为"紟(今jīn)",即系佩玉的带子。《颜氏家训•书证》:"古者斜领下连于衿,故谓领为衿。 " 2、悠悠:忧思貌。《集传》:"悠悠,思之长也。 " 3、宁不:犹"何不"。嗣(似sì):《释文》引《韩诗》作"诒(贻yí)",就是寄。 音:谓信息。这两句是说,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这样断绝音信了吗? 4、佩:指佩玉的绶带。 5、挑达:往来貌。 6、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是男女惯常幽会的地方。 闻一多《风诗类钞》:"城阙,是青年们常幽会的地方。" [译文] 你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牵挂的心。 即使我不去找你,怎么你就不肯找我来? 你那青青的佩玉,我悠悠思念在怀。即使我不去找你,怎么你就不肯找我来? 我走来踱去多少趟啊,在这城门的楼台上。 一天不能见到你啊,漫长得就像三个月一样。《诗经·郑风·子衿》译注赏析题解:女子在城阙盼望情人到来。 注 释①子:男子的美称。 衿:即襟,衣领。 ②嗣音:传音讯。③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④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⑤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译 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赏析】 由于孔子曾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经学家便将《诗经》的每首诗都套上“思无邪”的灵光圈,致使一部《诗经》竞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 如本篇《子衿》,《毛诗序》认为“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说:“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 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可是我们在诗中实在看不出什么“学校废”的迹象。 朱熹指出:“此亦淫奔之诗。”(《诗集传》)倒是看出这是男女相悦之辞,纠正了前人的曲解臆说。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近人吴闿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 (《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 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 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 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本诗已开其先。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 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管锥编》) (陈如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