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郑敏的诗歌《树》

1. 郑敏的诗歌

郑敏的诗歌

1.郑敏《金黄的稻束》诗歌由眼前所见的

诗的开篇便用“金黄的稻束”这个意象来说明秋天丰收的景况,继而用一“站”字将稻束立了起来;接下来用“疲倦的母亲”这一意象来做隐喻,把母亲比做金黄的稻束,二者在性质上或多或少有相似之处,秋天的被割倒的稻束就象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而此时沧桑的见证就是皱纹,但这皱纹是美丽的,就更增添了作者对母性的赞扬,歌颂她们的伟大与无私。另外,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接下来写到了收获日的满月,由“满月”来衬托人们因丰收而喜悦的心情。下面作者又给了我们一个苍茫辽阔的意境。但似乎作者并不是单纯的在描写环境,“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就可以看出似乎有一定的哲理蕴涵其中。也许是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吧。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又再一次将母亲的伟大体现出来。稻束在秋天的田里沉思,也就是母亲在沉思,她在沉思什么?我们无从知晓,但却可以略窥一二。母亲在秋天里看见丰收后她的心已经满足了,她可以毫无怨言了。她用母爱换来了丰收。

最后几句,着实有了一定的哲理深度,把历史比做一条长河,而母亲就是站在河边守护小河的保护神,更进一步提升对母亲的赞美。

2.【阅读下面这两首现代诗歌,完成: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

1.D2.D 1.A、B、C三项对这首诗的解说都是恰当的。

本诗选自《诗集1942-1947》,作者郑敏是40年代后期出现的“《中国新诗》派”(也叫“九叶派”)的代表诗人之一。A项“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诗人仿佛拍电影一样,先给“稻束”一个特写镜头,然后又拉开,展现其伫立于秋天田野的背景,以表现“金黄的稻束”作为劳动成果的辉煌和炫耀感,肯定着人类的劳动成就。

它给人的印象主要是视觉上的,但联系全诗看,这两句诗又居于其蕴含的时间序列“黄昏”“暮色”之始,隐含着时间的意味。由于我们不能确定它写的就是诗人白天看见的景象,而只能把时间下限确定在暮色降临之前,因此,A项是恰当的。

B项的解说,寓意较明显,也是恰当的,考生不难作出选择。C项诗人是抒情主人公“我”,而“你们”则指诗人借以寓意抒情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所以,C项也不能作为选项。

D项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则显然不恰当。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C项也不例外。

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在上文描述基础上的议论,通过句子中的“而”可以读出前后是“对比”,是诗人对眼前景象思考后揭示诗歌主题的点睛之笔,诗中并没有点明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留给读者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

2.A项是对本诗主题和结构的概括和归纳,指明诗歌中心形象“金黄的稻束”引发的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一个探寻劳动意义的结构: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因而它是正确的和恰当的。B项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也是正确的。

C项在考查考生体味不同诗歌形象所传达的不同意义的能力基础上,进入对诗歌深层意义的把握,也是正确和恰当的:说“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都具有圆满意味不难理解。“金黄”指稻束成熟,指劳动的收获,而“收获日的满月”则传递不仅劳动的而且时令的圆满信息,但与这一切相对照的,却是诗人想到的“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和她们“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在这种诗人的“残酷”中,诗歌所要揭示的东西也就清楚地表现了出来。D项为选项,它对本诗赏析之所以不恰当,是因为其内容完全是错误的。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因此,它应该作为选项。

3.郑敏的女诗人

郑敏回国后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60年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讲授英美文学至今。1949年出版《诗集:1942--1947》,成为“九叶”诗派中一位重要女诗人。郑敏是在冯至的引领下与哲学也与里尔克的诗结下一生的情缘。她嗜读里尔克的诗,特别是对里尔克的名作《豹》更是情有独钟。她与里尔克一样,总是从日常事物引发对宇宙与生命的思索,并将其凝定于静态而又灵动的意境里。每一个画面都仿佛是一幅静物写生,而在雕塑般的意象中凝结着诗人澄明的智慧与静默的哲思,建国前写的《金黄的稻束》就是这样的作品。

4.阅读郑敏 的《树》一诗,回答下面的问题(若有满意答案,定加分

1.这首《树》,树像一个失去了自由的民族,树的千万片叶子像千千万万的人民,虽然当时是气氛是萧杀的,但还有流在血管里是声音,还有“强壮的”如“啼扰的婴儿”般的生命和希望。

下半段从树联想到历史、社会、宇宙,是哲学思考。 所以,《树》的主题意识是从一个民族的忧患得失升华到人类的历史轮回,从而超越了生存意识中的忧患感,是智悟。

(树的声音,树的宁静,这两种“品格”暗示民族力量的新生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 2.“在它的手臂间星斗转移”这句诗超越了时代这个层面,而进入到历史,树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不管时代如何改变,树都在记录着民族的兴衰更替。)

3.拟人。 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春天树木叶芽的勃勃生机。

仅做参考。 《树》是自然物象,但郑敏通过内心所感受到的是树的声音,树的宁静,这两种“品格”暗示民族力量的新生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谁能听见树的声音?谁能听见树的悲伤,忧郁鼓舞多情时的一切声音?这种声音被郑敏发现了听到了,从她内心的震动波及到我们的内心,但是这种声音的背景是黑暗的冬夜,诗人暗示:你走近它也应当像走进失去民族自由的人民。

郑敏是这样听见声音的:当春天来到时/ 它的每一只强壮的手臂里/ 还埋藏着千百个啼扰的婴儿。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比喻和想象!我们仿佛听见那些婴儿降临的哭声在啼扰着那黑暗的年代,所以听见了声音,并且将声音凝集在树的春天的画面上!意象新颖,分量沉重,透彻着哲理的思索。

“我从来没有真正感觉过宁静/象我从树的姿态里/所感受到的那样深”,一般的诗人只知道单纯的赞美或单纯地诅咒,我们看到的在大量已发表的诗作里到处充斥着一维的线性的思维,她在一首诗里同时表现了事物的两面,在这里哲学成了深化事物的有力工具,陆游曾说:”工夫在诗外”这里是个典型的例子。但诗的最辉煌之处还不在这里。

她的哲学的辨证思维在这里化成了一种写作技巧,而这个技巧恰恰构成了后面的大境界的铺垫。让我们来领略一个优秀诗人的真正境界,在树的姿态里有着怎样的宁静啊:在它的手臂间星斗转移/在它的注视下溪水慢慢流去/在它的胸怀里小鸟来去。

她仅仅举了星斗 溪水 小鸟这三个物象,然而却是尺幅千里,在这里,树已经成了郑敏心目中的本体,它已经不仅仅反映“失去民族自由的那封锁在血里的声音”那个时代了,因为时代的声音仅仅是浩瀚无垠的宁静里的极微小的一部分,正如地球上喧嚣的战争,在宇宙里乃是一片沉寂一样,“在树的手臂间星斗转移”这句诗已超越了时代这个层面,而进入到历史,树成为了历史的见证,时代仅仅是历史中的一小段,这使我想起了杜甫的名句“国波山河在”,这句诗好就好在最后一个“在”字上,试想,如果换成“国破山河存”或“国破山河留”该如何大杀风景,而正是一个在字,国家你兴建或破碎吧,文明你兴衰吧!但山河依然“在”那里,这个“在”就是整个存在,杜甫的这句诗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史。现代西方哲学“存在主义”流派的所有努力,就是为了阐明这个,而杜甫在1300年前就用一句“国破山河在”表达了。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树》的最后两句:而它永远那样祈祷沉思/仿佛生长在永恒宁静的土地上。树获得了大地母亲一样的品质,这首诗让“真”与“善”统一于美中,如果说大地是郑敏心目中的上帝,那么树就是上帝的天使,而天使般的树,就是郑敏心目中的诗,是她的诗所达到的境界。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