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诗歌的分行 诗歌的分行1.现代诗歌如何是分行的现代诗没有严格的分行规律,其重意境轻格律。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2.诗歌分行的主要是依据是作用: 新诗没有古诗词的固定音乐规定,引进西方分行,加强节奏感和旋律感以达到音乐性的效果。 A、分行适应诗情而长短、疏密、参差。诗行遵从诗歌内在律——情绪节奏,其外形是将内心情绪视觉化展示出来的结构形式。惠特曼表现开国时开拓豪放、自由浪漫的情感,诗行很长,犹如新大陆疆界的广阔苍茫。马雅可夫斯基表现了十月革命的剧变,诗行呈现楼梯形,起伏大,参差不齐。 B、诗行运用省略、跳跃,随意性较大,产生新的结构意义。如上下诗行并置产生新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分行把视觉间隔化为听觉间隔,显示节奏。这是在阅读中产生的效果。连在一起读就无法显示节奏。 D、分行引起审美注意,让人用诗的心理来欣赏。 要求: A、注意行与行有机组合。关键是跨行——一句话占两行以上。这是为了让人停顿,集中注意力去欣赏下一行——强调最有价值、最光彩的语言。 B、分行是发展变化的,应有独创性。如传统的情绪图案,变为象形图案和会意图案。 C、分行更重视诗的视觉效果,从“听觉艺术”变为“视觉艺术”。这是因为新诗内在的复杂性和多层性,难以直接通过朗诵来表达,只能用文字排列来保持诗意。卡勒(美)认为,一段文字是否是诗,未必取决于语言本身,而是取决于文字排列即视觉形式。一条新闻可以排列成诗: 昨天在七号公路上 一辆汽车 时速为一百公里时 猛撞 在一棵法国梧桐上 车上四人 全部 死亡 视觉上强调了关键词语。如“猛撞”,包含较多心理容量。“死亡”,突兀而至,触目惊心。 3.新诗分行断句的依据是什么古汉语是没有句读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指得就是在阅读古文时首先要学会断句.我国古代的学堂里,断句是作为课程的一部分来教授的.也就是说,断句不能说是专门的学问,却也是学问的组成部分.就是当今我们游历名山大川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契刻于木石之上的对联诗赋,需要得当的断句才能明白其含义.因此说,断句是非常之重要的,否则就会“惑之不解”. 现代新诗产生之日起,就面临着一个分行断句的问题.有的人解决好了,使作品锦上添花,成为佳品;有的人解决不好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解决,却使原本不错的作品狗尾续貂,令人遗憾.因此,坊间就有现代新诗无非是分行文字或者回车键的讥讽说法.实际的问题是出在了分行断句上.那么,在现代新诗的创作中,对于诗句的分行有没有明确的依据呢?有,又是什么? 有关讨论新诗断句方面的文章我还没有看到过.但是在阅读新诗的过程中,明显地感觉到许多诗人的作品质地原本是很不错的.但在阅读的时候总会给人不是那么舒服的感觉,很是惋惜.对于创作新诗多年的诗人,断句不是什么问题.他们会依据创作时的情绪、内在逻辑、汉语知识以及借鉴、创新,将一首诗歌的诸多诗句,在创作的过程中自然分行并处置得当.当然,这需要现代诗歌学养和文字功力.而对大多数人而言,特别是初涉新诗创作的人来说,断句往往是妨碍他们发挥创作才能的绊脚石.本来很不错的诗意,由于分行不得当而让人遗憾.更有一些人因为对断句重要性的不理解,故意将完整的诗句断成词或词组,让人阅读如夜行,深一脚浅一脚,或者干脆如同走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给人以难于上青天的感觉.因此有必要将断句的基本依据强调出来,以利于诗人的创作和读者的阅读,从而提高现代新诗的创作质量. 一、诗歌中的气韵是分行断句的依据 新诗发展到今天,诗歌的表现内容和技法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毫不夸张地讲,这是前人无法想像和企及的.当代诗人对于汉字的挖掘,赋于了汉语言独特而丰富的表现力,这是别的语言无法做到的.而这种独特的表现力首先在新诗中得到了实践和体现.对于成熟的优秀的诗人而言,诗歌就是汉语言的实验场.内在的情感思维驱使下,语言文字成为了诗人笔下的牛马走卒.对于这类优秀的诗人来说,不存在分行断句方面的问题.他们凭借语义与语感,根据自己情感思维的张驰缓急及诗意的逻辑,下笔如有神助,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首完整的诗歌样式.当然,这样的创作与他们的文学修养、诗学素养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有关. 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是完整的,它具有的气韵也是多方面的.诗、音乐、绘画、影视、雕塑、建筑、诗人的个性特征等等艺术元素都将在诗歌中隐含.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人性美、音韵美、思维逻辑美、形式美等等都将在阅读中得到享受和感悟,这就是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这些艺术元素和特质及诗歌的美学呈现,都是在诗歌气韵的统领之下构筑完成.因此说,诗歌的气韵既是诗歌的内质也是诗歌外在的表现形式,气韵是诗歌有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独特的综合美. 二、分行断句要观顾到阅读能力 对于具有新诗基本常识的人都知道,诗歌是需要理解和想像的文学样式.它不能够如散文、小说那样明白无误地告诉你人物事件的起因结果.它是对这些表像的高度提炼和加工,省略的、映射的正是读者需要理解和想像补充的.因此诗句的跳跃性、象征性、指引性、转折性等等构成了一首诗歌波澜起伏的画卷.诗歌创作者就要有意识地在这些方面安排字词和句式,使情感思维的表达呈现出层次感、丰富性及立体意义.从而能够更好地引导读者进入诗人创作的艺术空间作广泛而深入的美学观光和感悟,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 就这个问题,我曾经与诗人湘莲子讨论过.许多诗人的诗作是闪光的但就是进入不了读者的情感世界.我想这与诗歌的表达方式有关,与诗歌的分行断句有关. 诗歌的分行断句看似形式的,其实是诗性的.。 4.诗歌一般要分行排列,具有哪几大特征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现代诗的特点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现代诗潮的十大流派:现实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新浪漫主义,意象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具体主义。 现代诗的发展: 中国现代诗也可以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 中国现代诗歌:二十世纪上半叶以前的诗歌称为中国现代诗歌 中国当代诗歌:二十世纪下半叶以后的诗歌称为中国当代诗歌 5.诗歌分行的主要是依据是作用: 新诗没有古诗词的固定音乐规定,引进西方分行,加强节奏感和旋律感以达到音乐性的效果。 A、分行适应诗情而长短、疏密、参差。诗行遵从诗歌内在律——情绪节奏,其外形是将内心情绪视觉化展示出来的结构形式。 惠特曼表现开国时开拓豪放、自由浪漫的情感,诗行很长,犹如新大陆疆界的广阔苍茫。马雅可夫斯基表现了十月革命的剧变,诗行呈现楼梯形,起伏大,参差不齐。 B、诗行运用省略、跳跃,随意性较大,产生新的结构意义。如上下诗行并置产生新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分行把视觉间隔化为听觉间隔,显示节奏。这是在阅读中产生的效果。 连在一起读就无法显示节奏。 D、分行引起审美注意,让人用诗的心理来欣赏。 要求: A、注意行与行有机组合。关键是跨行——一句话占两行以上。 这是为了让人停顿,集中注意力去欣赏下一行——强调最有价值、最光彩的语言。 B、分行是发展变化的,应有独创性。 如传统的情绪图案,变为象形图案和会意图案。 C、分行更重视诗的视觉效果,从“听觉艺术”变为“视觉艺术”。 这是因为新诗内在的复杂性和多层性,难以直接通过朗诵来表达,只能用文字排列来保持诗意。卡勒(美)认为,一段文字是否是诗,未必取决于语言本身,而是取决于文字排列即视觉形式。 一条新闻可以排列成诗: 昨天在七号公路上 一辆汽车 时速为一百公里时 猛撞 在一棵法国梧桐上 车上四人 全部 死亡 视觉上强调了关键词语。如“猛撞”,包含较多心理容量。 “死亡”,突兀而至,触目惊心。 6.大家能不能和我说一下现代诗歌的格式、分行、押韵分别是怎么样的分行依据 作用: 新诗没有古诗词的固定音乐规定,引进西方分行,加强节奏感和旋律感以达到音乐性的效果。 A、分行适应诗情而长短、疏密、参差。诗行遵从诗歌内在律——情绪节奏,其外形是将内心情绪视觉化展示出来的结构形式。 惠特曼表现开国时开拓豪放、自由浪漫的情感,诗行很长,犹如新大陆疆界的广阔苍茫。马雅可夫斯基表现了十月革命的剧变,诗行呈现楼梯形,起伏大,参差不齐。 B、诗行运用省略、跳跃,随意性较大,产生新的结构意义。如上下诗行并置产生新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分行把视觉间隔化为听觉间隔,显示节奏。这是在阅读中产生的效果。 连在一起读就无法显示节奏。 D、分行引起审美注意,让人用诗的心理来欣赏。 要求: A、注意行与行有机组合。关键是跨行——一句话占两行以上。 这是为了让人停顿,集中注意力去欣赏下一行——强调最有价值、最光彩的语言。 B、分行是发展变化的,应有独创性。 如传统的情绪图案,变为象形图案和会意图案。 C、分行更重视诗的视觉效果,从“听觉艺术”变为“视觉艺术”。 这是因为新诗内在的复杂性和多层性,难以直接通过朗诵来表达,只能用文字排列来保持诗意。卡勒(美)认为,一段文字是否是诗,未必取决于语言本身,而是取决于文字排列即视觉形式。 一条新闻可以排列成诗: 昨天在七号公路上 一辆汽车 时速为一百公里时 猛撞 在一棵法国梧桐上 车上四人 全部 死亡 视觉上强调了关键词语。如“猛撞”,包含较多心理容量。 “死亡”,突兀而至,触目惊心。 7.现代诗分行的好处有哪些现代诗的分行建构,还有一种用意:将诗由“歌”、“诵”转向“看”,即由“听觉艺术”转向“视觉艺术”。 在中国诗学史上,闻一多最早论述诗歌外形建筑,他在其著名的“三美说”中提出诗的“建筑美”。 他说:“格律可从两方面讲: (一)属于视觉方面的, (二)属于听觉方面的。” 音乐的美(韵律)是属于听觉方面的,而建筑的美是属于视觉方面的。闻一多揭示中国文字的特点,提醒人们在诗歌创作时,要注意空间感与具象性。到了朦胧诗派崛起时,现代诗在外形建筑上的排列形式更加多样化。 徐敬亚认为,应该使诗在某种程度上由“听觉艺术”变为“视觉艺术”。最直接的理由是,由于诗的内在涵义的复杂性和多层性,难以直接通过朗诵来表达,因此只能用文字在纸面上进行排列:以其书写印刷形态保持“诗意”。 参考: PS:不是所有分行的作品都是诗歌哟,比如《三字经》就不是。在古希腊不仅仅是诗歌其他任何作品都有可能分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