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中的议论与抒情的区别

1. 诗歌中的议论

诗歌中的议论

1.关于诗歌鉴赏的论文

虞美人宋。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徐州人。曾存词集,已失传。

现存词四十六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虽然存量不丰,但是李煜已可以凭这些不朽词作流传于文坛了。

李煜的词可分为两个阶段两种风格,初期他的词作极尽绮丽奢华之能事,可以说是柳永等人柔词风格的始祖,但是当他沦为亡国之君被软禁之后,李煜的词风大变,此变并非形式之变而是内涵之变。这首《虞美人》便是作于他被囚之时,也是这种变化最显著之作。

整首词可分为两段鉴赏,前三句为首,末一句为尾。且看前三句,“春花秋月”,单是这四个字已足可引发多少词人的无限遐思了,但是在此词首句却直言到“何时了”,并用“往事知多少”来表达了对现时美景的不屑。

次句先言“小楼”再忆“故国”,即便是报春信的东风,对于身在孤狭小楼身受软禁的作者也不过是掠过心尖的一丝寒意,更是让他有了“不堪回首”之念。既思起故国,自然想起当年“雕栏玉砌”的华美宫室和秀美“朱颜”,故国无恙可叹物是人非,怕是自己终生也无福消受了。

前三句中,作者眼观美景思及己身,心中不免油然而生亡国之叹感慨之悲,但是仔细的分析李煜所思所念,却尽是当年避居江南割据一方之时的奢靡享乐,他所惆怅的并不是国破家亡,而是无法再享纸醉金迷的荣华。一个亡国之君身处桎枯之中感悟的不是失国之痛却是这些东西,李煜确实不是做国君的材料,若不是他在文艺上的天赋,怕是可与刘禅比肩了。

且不论他的思绪是否符合为君之道,此词的最末一句可说是千古绝唱,此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几乎是李煜毕生词作的精华所在。这一句以水喻愁,含蓄地将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与滔滔水势联系在一起,既富哀怨亦蕴大气,让人不由自主的陷入了这奔涌而出的忧郁之中。

同是以水喻愁的诗句,刘禹锡的“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的“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李煜于此一句中虽仅仅展示了他无尽忧愁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使读者从中取得了心灵上的呼应,人的愁思固然内涵各异,但都可借用此句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

谁到忧愁之时不是觉得这愁苦便如滔滔巨浪劈面而来,无可抵挡呢?李煜于词尾的扪心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无怪此词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对于李煜此人,作为政治家他是完全的失败,但是作为文学家他却得到后世景仰,正如后人的评价:“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由李煜,我所想的却是政治与文艺的关系。李煜的词,绝少有忧国忧民的政治理念,他只讲求词的本身的美感,断不会为强言国事而打破词韵平仄(这也是我不喜辛词的原因之一),因此他的词篇篇美仑美奂,都是艺术上的精品。

这种思想便是“为艺术而艺术”,这才应该是艺术者的最高理念。文为什么一定要“载道”呢?艺术的历史远比政治要早,人类尚在朦胧时便已知道了用舞蹈表达情感,说艺术出现是为政治服务那完全是狡辩。

艺术的作用应该是表达人心中最真切的情感而不是表现代表着人性丑恶的政治,如果要在艺术中强加上沉重的主题,这“艺术”已不是艺术,而已沦为了丑陋的工具。倘若李煜的词里通篇是悲亢亡国之痛或是感慨不能与天下争,那么今世艺术史上的李煜,就不过是一个三流的爱国词人罢了。

这首《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在被俘两年后写成的。相传他作此词后命歌妓在七夕之夜反复吟唱,宋太宗知此事后立即就赐酒将他毒死。

作者能诗能画,只可惜政治上无所成就。本是一国之君,只因一个黄袍加身的后周叛臣便落得个“肉袒以降”成为一介阶下囚。

七夕之夜,看汴京车水马龙,自己被囚寓中,回首往事怎能不叹道“问君能有几多愁?”? 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是作者慨叹时光太慢。大概是俘前宫里浮华生活使他不思进取。

“往事知多少”长叹一声,开始回忆往事的美好。李商隐有诗云“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只为慨叹去日美好,来日不多,美好的往事只能成为追忆,当时却只是惘然虚度。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陆游《钗头凤》)冰凉的东风吹破寄身的小楼也吹破作者思旧的美梦。

七夕之夜,正是群星闪烁,人间欢笑何多。离开金陵(南京)来到汴京(河南开封),昔日贵为一国之君,而今只有抬头看看天下共有的一轮明月,思念故都。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思乡的人的诗词中总因月而起思乡之情。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苏轼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李煜的“月明中”与以上二人不同,李白是潇洒,苏轼豪放而豁达,李煜剩下的只有凄清与无奈。

他乡与故乡,可能唯一相同的只有月亮。故国只能回映在汴京的月面。

2.下列诗句中引发议论的是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两句都是起兴句。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说氓和女主人公都非常年轻,他们都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但是,女主人公马上告诉我们“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女主人公的经验之谈——不要过分迷恋对方——女主人公把自己比作鸠,把氓比作桑葚——因为鸠对于桑葚来说是主动者,桑葚对于鸠来说是被动者——所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葚(氓)是被动者,相对于鸠来说,是可有可无的;而鸠(女主人公)是主动者,相对桑葚来说,是只可有,不可无,因为她太爱氓了——桑葚终有一天被吃完……桑葚被吃完之时,从一个角度去看,是“鸠”离开了“桑树”,但从相反的角度看,却是“鸠”被“桑树”遗弃了……。

3.议论李白诗歌中的豪气 800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豪放不羁的文学巨匠数不胜数,陆游、辛弃疾的诗词里充满了爱国激情,苏轼的作品更是谈古说今波澜壮阔。

然而李白的诗歌却以一种社会形态和个人感怀为主,很少直接涉及政治主题而旨于将人们心灵最深处的某种纯真的性情唤醒,更可以认为是他在用自己狂放飘逸、特立独行的诗人气概感染人们,激励人们;以愤怒的感情,揭露社会黑暗,鞭挞腐朽势力,慷慨昂扬,情绪激愤;以巧夺天工的彩笔,描绘雄伟壮观、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象;以磅礴的笔姿,描写壮伟的事业,写出一幅幅鼓舞人心的生活画面;他笔下的英雄人物大都果敢坚强,骠悍英勇;他满怀激情地歌颂为亲报仇和侠客的壮烈侠义行为。这些诗篇,洋溢着雄奇壮丽之美。

“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

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

中有绿发翁。披云卧松雪。

不笑亦不语。冥栖在岩穴。

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

粲然启玉齿。授以炼药说。

铭骨传其语。竦身已电灭。

仰望不可及。苍然五情热。

吾将营丹砂。永与世人别”(摘自《李太白文集》)前几句寥寥数语,潇洒得体的让人身临那种飘然若仙的感觉,构象宏伟,境界壮阔,气势浩瀚。

这正是李白诗歌阳刚之气的突出特点。他的诗中情绪激愤昂扬,内容慷慨悲壮表现手法变幻多姿,因而形成恍惝杳冥,闪幻可骇的诗境。

而不畏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与胸襟豪迈、逸兴遄飞的乐观主义情绪,是贯串李白诗中的一条红线。 用“专车风骨”来形容李白的诗歌艺术实在不为过。

据记载:“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美学概念,是指文辞方面的美学要求,即在文辞表达上能达到境界完善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专车”一词,语出《国语.鲁语》,状其人骨骼之庞大, 一节骨可装满一车。

“专车风骨”则比喻其诗构象宏伟,文辞很有气魄。诗歌承载着文学艺术的灵魂,短短简言能写出世间最真挚的感情能道出世间最深刻的道理。

驾驭它的人则更应该有能承载寰宇的胸襟和气魄。李白便是如此一人,李白在历史上也深入过唐朝政治,生活在“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之间的文人多少会和政治扯上关系,然而就我们了解的李白来说,无论是诗歌还是其为人,很少有人会将其和政治扯上关联。

历史上不知道是否真有李白脱“御赐黄马褂”离京城远走这一说,但是就李白的诗歌,我们不难想象到他会有这样的大气手笔。相对来说,陆游、苏轼的诗词同样阳刚十足却多少难避个人得失之嫌。

诗歌如人,人有性诗也有性,李白喜欢登山涉水,各地壮游,遂使祖国的奇山胜水,了然于胸,而且他十分喜欢那种雄伟壮丽、使人胸襟开朗的广阔景色。因此李白写出的诗歌永远是潇洒放荡,不受约束掩藏愁苦的,坦荡荡的胸怀里容纳的是比天下还大的世界。

就拿七言乐府《蜀道难》为例。“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

《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文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李白之所以描绘行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

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

李白以山水来抒发胸襟,以胸襟容纳山水,也正是它诗歌根源之所在,出发点和立意高在于度物于外,世事不尽而同,用佛家说法此人已经超然于物超然于心。虽然没有这么夸张,但是古人有云宰相肚子能撑船,这种包容万物的胸怀并非也只有宰相能有,到达这样的境界,所发表的感悟必定是近若眼前远在天边的。

社会环境对李白也有不小的影响,由于现实的无比黑暗,权奸的得势与猖獗,再加上诗的内容涉及到一些军国大事,他的诗的批判锋芒既不能不有所讳避,有所收敛,但其感情又不易遏制,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因之词意闪烁不定,产生了惝恍迷离的诗境。他的那些诗之所以表现出“闪幻可骇”的意绪,这是因为诗人企图把当时国家面临的政治危机旗帜鲜明地揭露出来,然而又迫于黑暗腐朽势力猖獗的形势,心中不免不所顾忌,在诗中不能明朗地直率地表达内心的感情,于是吞吞吐吐,甚而以幻化的形式表现现实的生活内容和政治态度,遂产生了词意闪烁、归趣难求的现象。

博大却充盈而不空泛,李白诗歌给人一种触手可及却又深不可测的感觉,他诗中表现的阳刚美,其内容之广泛,形式之多样,特点之鲜明突出,都是超出前人,独步当代,后无来者的。因此,他把诗歌中的阳刚美,推到古典诗歌的最高峰。

(只供参考,不要全抄,你懂的……)。

4.对于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月的赏析议论

希望能帮上你忙

月夜忆舍弟

1.《月夜忆舍弟》唐.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注解】:

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韵译】: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

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

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

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

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评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简析】:

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们因离乱也久已没有得到他们的音讯,连想要写卦信去都没办法,怀念之情一层一层递进。

-----------月夜------------

2.《月夜》唐.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解】:

1、阑干:纵横的意思。

【韵译】:

夜半更深明月西挂照亮半边人家,

北斗七星横卧南斗六星也已倾斜。

今夜我忽然感到春天的温暖气息,

还听得春虫叫声穿透绿色的窗纱。

【评析】:

诗是抒写感受大自然物候变化的,清新而有情致。这类诗是诗人对外界自然事物、气候加以精细体察而萌发于心的一种敏感、灵感凝成的景象。诗的首二句是写仰望,寥廓天宇,月色空明,星斗阑干,暗隐时辰流转;后二句是写俯视,大地静谧,夜寒料峭,虫声新透,感知春之信息。构思新颖别致,不落窠臼,用语清丽细腻,妙然生趣。

----------月下独酌-----------

3.《月下独酌》唐.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将:偕,和。

2、相期:相约。

3、云汉:天河。

【韵译】: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

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

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

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

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

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评析】: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5.议论李白诗歌中的豪气 800

李白豪气冲天的诗如下:

1. 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qiāng)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lè),斗酒十千恣欢谑(xuè)。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jìng)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2.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

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3.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4. 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6.“以文字为诗 以议论为诗 以才学为诗”的具体内涵和三者之间的关系

以文字为诗“以文字为诗”,不仅指把散文的一些句法,章法引入诗中,也包含了对诗歌语言文字的锻炼。“以文字为诗”在苏轼和黄庭坚的具体的作品中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首先表现在苏黄都有意识地在诗中加入一些散文句式

简单说来,“以议论为诗”就是诗人对其主体思想、情感、认识、道理的直接抒发。

“以议论为诗”和“尚理”(严羽语)及“以文为诗”三个概念之间,有些人常常混为一谈。如说“‘以文为诗’的实质便是言理入诗,或者说‘以议论为诗’”。(胡明《“以文为诗”和“以文字为诗”》,载《河北师大学报》1984.1)

其实,“尚理”和“以议论为诗”是联系紧密却又不能代替的两个方面。“尚理”是指用诗歌表达“哲理”的内涵。它主要属于内容的范畴;“以议论为诗”主要是指诗歌由传统的以物象传达情感,改变为直接议论的表达方式,它主要属于艺术形式的范畴。“议论”的方式和“哲理”的内容,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都还属于散文的功能,苏轼等人将它们纳入诗歌创作中,因称“以文为诗”。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批评,几成后人公认的纲领性批评。

“以才学为诗”一语最早见于宋代诗论家严羽的《沧浪诗话》:“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公,终非古人之诗也fo”⋯此语乃是严羽对宋诗创作的批评。而如果我们从中国诗史的角度来考察,则可以发现,宋诗特异于唐诗的的创作风格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早在唐代就已经开始了,其开创者是“开诗世界”的杜甫,发展者为韩愈,而在晚唐这一环节中,则是杜牧。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持续了很长时间的唐宋诗之争造成了一种错觉,仿佛宋诗与唐诗毫无共同之处,事实上唐诗从中唐开始就有向日后的宋诗演变的趋势。”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