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的排版方式

1. 诗歌的排版

诗歌的排版

1.诗歌排版格式

我相信新诗所遭遇到的问题,与汉语言本身有密切联系。新诗在近代使用白话移植外语诗歌的时候,很少顾及汉语语言的特质。文言与白话在诗歌的表达方面,内容差别不是很大,然而为什么效果相去甚远?因为白话文用在现代诗歌当中失去了文言文的凝练和紧凑,又因为语言的差异学不来外语诗歌的格律。如果说自由体诗依靠其内在的韵律,那么当大家都来附庸这种内在的韵律,而忘了怎么走出现代格律诗的道路的时候,却是一种悲哀。众所周知,汉字的特点是基本上一个字就有着独立的意义和单一的音节,所以当古诗用文言来描绘一个意象或者抒发感情的时候,按照整齐的格式,就容易产生铿锵有节的效果。相反,现代诗却显得比较松散。而且,古文的语法比较灵活,一个字随着环境的变化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词性和意义,诗人自由裁减的空间是相当大的。在这里,汉字的意义并不没有被概念式的框架所固定,而是出呈现一种不断地在创作中,被引申和衍溢,从而不断丰富发展的状态(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词性的变化)。而现代汉语却相反,尽管使用的是同样的文字,工业和商业生活的发达使得文字更多被赋予快捷有效的交流和通讯的功用。我们的视野开拓了,现代通讯技术在古代只会出现在神话里,但是,我们的想象力却枯竭了。虽然也有修辞,但我们更多的是被灌输了各种各样的概念定义,现代社会分工的繁杂和学科知识的细化使得文字的精确含义尤为重要。

现代诗穿透力不够,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现代文化生活的积淀较少,少了普遍的文化符号(在古代有诸多的典故和神话,比如巫山神女,射日和奔月,昭君等),诗歌就缺少能够产生普遍感染力的工具。

但这条件不是绝对的,郭沫若在他的《凤凰涅盘》中使用的是西方的phoenix(不同于山海经中的凤凰),也能够迅速为大众所接受,这绝对不是那些只沉醉于个人偏狭的体验的作品所能做到的。

当然,列举郭沫若的例子,看的人如果不注意,也许会理解成我在强调:要向他那样做“宏大叙事”才能够有穿透力。

叙述个人生活的作品也会让很多人感动(比如关于爱情的作品),这是因为写得比较自然,至少看起来自然,而不是绞尽脑汁去编造生硬的境界(这种境界也许很高深,融入各种哲学或者其他的元素,把诗人打扮得令人崇敬和神圣,却无法给人以美感)。

白话文的浅显既是优势,也藏着致命的危机。为什么现代诗使用的是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而诗歌中的意象却经常比古诗中最晦涩的意象更为难懂?为什么现代诗歌作者经常沉溺于一些极端个人化的体验和感觉,导致写出来的东西除了作者本人谁也看不懂(也许连作者也不懂)?有人说这是现代人生活和体验的“断片化”、“意识流化”、“私人化”,除了这些暂不讨论的原因,我觉得这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作者都在有意无意地摆脱白话文的浅显单调导致的贫乏,摆脱文字的乏味。但要达到这个目的,想通过用思想代替感情,或者用光怪陆离的意想来装扮,似乎已经走入死胡同。

古诗比较注重功用,比如“言志”、“教化”之类的,虽然有损诗歌的独立性,但是却形成了一个很优秀的传统,就是诗人在写作的时候,十分在意读者(不同于迎合读者的商业化写作),他希望诗歌中的语言和意象有很大的穿透力,能够引起共鸣,而不是像某些现代诗作者所宣称的“诗歌是极端个人化的东西”,画地为牢,自立为王。所以古诗能够成为文化积淀的载体,传承文化,但是现代诗有多少可以在时间的流逝中愈显光辉?

虽然古代中国也有白话的民歌,然而真正意义的现代诗却是从外国舶来的。无论是学习惠特曼的自由体诗还是十四行诗、意象派、唯美主义等等,始终没有被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在中文与外文巨大的语言差异的背景下,如何成功地移植现代诗——无论是现代的格律诗还是现代的自由诗。一位网名叫树才的博友在谈到法语诗歌的时候提到的也可以作为参考:“法语如同其他欧洲语言,源自逻辑,人在天地之外思辨,所以清晰、完整、严谨;汉语则始于某种混沌观,人于天地之间感念,因此模糊、零星、随性,一句话可以从任何一个字开始,结束也是,我认为是特别适宜用来做诗的。古诗词之所以能臻于完美,部分原因当是通过平仄、对仗等手段,将音乐性内置于一首诗的方寸结构,产生了奇妙的吟诵效果。……我的体会,一样的地方是,不管用法语还是汉语,写诗时都得把一个个字擦亮、唤醒,也就是要有诗的表达力;不一样的地方是,法语是拼音字母,一个单词有一个或数个发音,音乐性的潜力更易挖掘,因为法语的整个发音系统平缓起伏,像小溪流水,而汉语是一字一音,形象性强,写诗时更求象外之意。现代汉诗由于语言断裂以及欧化句式等导致的散文化倾向,使许多诗作缺乏凝练之核、集中之力和静心之神,语言散则灵性亦散,所以至今佳作不多。”

2.散文诗的排版

1,诗文的排版格式,请一律往左边框靠齐,诗歌的标题。不要用括弧扩住,例如《XXX》作为标题。在网站的排版规范中,这样是不正规的。在诗歌行文中,切注意,不要重复命题,和利用斜杠署名。题记一定使用破折号“——题记”进行标示。破折号是两个横杆“——”。

2,标点符号的应用,这是几乎每天,我们编辑组都会遇见的事情,大量的稿件中,都出现不规范的标点符号,例如省略号,(。。)本是六个点,可有些作者偏偏就非要点(。)三个点。还有的就索性用几个句号代表。在审核中,往往这样会被退稿!还有逗号,逗号就是逗号(,),不是(·)也不是(、)。有的作者被退了一次,不进行修改,要继续的重复投进栏目。这样实在令人不解!

3,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其他的作品。我们都是一样的排版,行与行之间,行文不空行。段与段之间,行文空一行。这样给人看起很简洁,明朗!所以请各位诗友,在投稿中心排版一定要注意行文规范,排版格式要注意,在投完稿件之后,请重复打开一次进行查看。这是有必要的。

4,关于组诗。这里做一个详细的阐述,“组诗是指由表现同一主题的若干首诗所组成的一组诗。每首诗相对完整和独立,但是每首诗与其他诗之间又有内在的感情联系,每首诗和组诗内的其他诗都成排比列式,格式相同或相近。”以上在百度中可以查询到。组诗简单的说,就是每一首。都有一个命题。看上去是独立的一首诗歌,而不是利用小结去组成的诗歌!有的各小段组成的诗歌整体看还是属于一首诗,但有的作者误把它当作组诗。还是请大家多互相学习,多参照!

3.诗歌小报,求求素材.诗歌的小报排版,内容.

儿童诗:祖国祖国,我爱你--------------------------------------------------------------------------------原创者:豫绵祖国祖国,我爱你,莽原山川巍峨雄奇,青藏铁路逶迤千里,自豪遍洒世界屋脊。

祖国祖国,我爱你,江河奔流彩霞瑰霓,神女峰下巨坝挺立,高峡平湖世界第一。祖国祖国,我爱你,宇宙茫茫奥妙神奇,神舟腾空遨游天际,气吞山河世界惊异。

祖国祖国,我爱你,奥运圣火燃放心里,中华福娃欢天喜地,2008北京必定胜利。祖国祖国,我爱你,海峡两岸唇齿相依,团团圆圆民族统一,福祉华夏吉祥如意!描写春天的朱自清散文:《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都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有关离别的唐代离别诗1、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3、琵琶行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4、雨霖铃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下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5、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桔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6、写情李益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7、送沈子福归江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8、江陵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9、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0、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歌的起源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

[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

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 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

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

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

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

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