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简述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发展

1. 当代诗歌的发展

当代诗歌的发展

1.现代诗歌的发展状况

与戏剧、小说散文比较,中国新诗的80年发展是相对薄弱的。

小说毕竟还有鲁迅、沈从文、巴金和老舍;戏剧有曹禺、老舍和高行健;这些作家都得到了世界的承认。而诗歌却缺少这样的人物。

中国新诗面对两个难以超越的高峰:一是中国古典诗歌,一是西方自莎士比亚以来的诗歌成就。诗歌的存在必须有精粹成熟的民族语言,诗歌与语言联系最为紧密,而现代汉语才产生不到100年,用只发展了100年的尚处于年轻阶段的语言能写出成熟的诗歌来吗?中国新诗就它的超越对象来说是显得稚气了一些,但就其自身发展速度来说确是迅速的,而且是成绩斐然。

中国新诗只80年发展历程——现代文学的30年和当代文学的50年。 现代文学中的30年是新诗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A.第一个10年: 1.尝试中的新诗 胡适是“第一个白话诗人。”他的《尝试集》(1920)是“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

个别诗歌具备现代汉语抒情形式,大部分诗歌仍不能摆脱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同期诗人还有俞平伯(《冬夜》)、康白情(《草儿》)、沈尹默(《三弦》)、周作人(《小河》)、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等。

新诗的手法一是“白描”,二是比喻象征。这样早期的白话诗也分为两类,一是运用白描手法的客观写实倾向,一是托物寄兴的现代主义倾向。

后者在传统诗歌里并不常见。 2.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郭沫若的《女神》(1921)是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它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让诗的翅膀真正飞腾起来。“五四”时代的自由精神和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都在这本诗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湖畔派诗人”:汪敬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的爱情诗合集《湖畔(1922)。 “小诗体”:冰心《繁星》《春水》,宗白华《流云小诗》。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冯至的诗集《昨日之歌》是形式上的半格律体,处处体现出艺术的节制,后来的闻一多与之相似。 3.新诗的规范化——新月派 如果说《女神》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彻底破坏精神,冲决了传统诗词的格律,新月派则应需而生,它以`北京《晨报副刊》为阵地,闻一多、徐志摩、朱湘、林徽因、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主张“理性节制情感”,闻一多倡导新诗的格律化,提出诗歌的“三美”理论:音乐美(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中国诗画相通理论)、建筑美(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红烛》、《死水》是他诗歌创作的集中体现。徐志摩是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

飞动飘逸的诗情与对形式美追求相结合,使徐志摩总是抓住每首诗特有的“诗感”、“原动的诗意”,寻找相应的诗律。《志摩的诗》是在不断的实验与创造中寻求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

4.早期象征派的诗歌 穆木天提出纯诗的概念,主张诗歌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担任”,“诗的世界是潜在意识的世界”,诗是“内生命的反射”,“是内生活的真实的象征”。其次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

说明是散文世界的东西。”李金发的《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是早期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之作。

B.第二个10年: 1.中国诗歌会 是左联领导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继承前一个十年蒋光慈早期无产阶级诗歌传统,殷夫为代表。特点:一是反映革命斗争和时代重大事件;二是强调诗歌的意识形态化,诗歌的主体并非诗人自己而是一个战斗集体;三是艺术表现上注重写实。

这多少背离了诗歌的本质即个体生命情感的宣泄。 2.后期的新月派 抒情的重心转为“灵魂的战栗”,表现灵魂的战栗,和现代人精神的异化。

徐志摩的《猛虎集》、《云游集》是这方面的代表。《再别康桥》属于这一时期,但情绪仍是前一时期的余绪。

新诗人的加入,如陈梦家、方玮德,多为徐志摩的学生。在形式上进行“十四行诗”的转借与实验。

3.现代派诗人 施哲存在《现代》发表的《又关于本刊的现代诗》,被看作是现代派诗歌的一个宣言。强调要写纯然的现代诗,它在谱系上与早期的象征派诗歌相承;表现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辞藻排列成现代的诗形。

“诗坛首领”是戴望舒、卞之琳。其中戴望舒以《雨巷》一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美称。

4.汉园三诗人 1936年《汉园集》收入何其芳的《燕泥集》、李广田的《行云集》、卞之琳的《数行集》。卞之琳最为瞩目。

他受到徐志摩和戴望舒的影响,为新诗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即由主情向主智的转变。他是新诗历史上一位具有自觉哲学意识的诗人,其诗歌于平淡中出奇,因为他善于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哲学的穿透与开掘。

30年代现代派诗人中,另一位智慧诗的作者是废名。他是一位东方化的现代诗人。

融入他灵魂的是佛道精义,是诗禅传统。 C.第三个10年: 1.艾青 在中国诗歌发展历史上完成了历史的“综合”的任务。

一方面坚持发展“中国诗歌会”诗人忠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克服扬弃其“幼稚的叫喊”的弱点。

2.谈谈如今现代诗歌的发展

中国诗歌的现状和未来

如今,很多人对中国诗歌的不满现状,习惯了现代诗与唐宋相比,有些人甚至认为,“中国诗歌已经死了。“如何看待当前形势下的中国诗歌,中国诗歌到底去哪里,是能够再度辉煌?草根诗人韩辉与王先生一家杂志采访时,副主编。

诗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诗歌就变成了一个山谷,以及如何使诗歌的树林里,健康发展?

王编辑器:在我看来,诗歌仅仅只有诗人的文学载体,以寻找敏感点,这样的灵魂共鸣写的好作品,“悲伤的诗人,说:”是的真理。 2008年汶川地震灾区会影响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的心,一些诗人抓住公众的敏感点,写了一些不错的诗,和“汶川诗歌井喷”现象。今天,诗歌从公众转移到一组特定的人或象牙塔,诗人更注重去爱,去表达的回忆,舒缓的描述。至于诗歌如何走出困境,我认为,该国并没有需要注意或促进发生重大变化或重大活动,自然会有一些好的诗歌。

诗人:有人说是,现在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诗人写现代诗,现代诗的看法?

王主编:现代诗歌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人们关注的是诗,像诗,大多是敏感的人的精神,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注生活中,他们试图从诗歌中找到灵魂的家园。我不认为每个人都是诗人,像“梨花体”的那种不叫诗,充其量是一首顺口溜。在作者和读者的共鸣,但也高度小于诗歌和领域难以产生共鸣。大家都知道,诗歌是简洁的艺术,写一首好诗,不仅与大家产生共鸣,敏感的事情有一个很深入的把握,做简洁的语言。

诗人古体诗,现代诗的本质,发展的好,这样的健康发展如何继承?

编辑:古体诗是写的一个高峰,确实很不错,尤其是把握节奏,情绪和思维的敏感点。非常好,我们觉得古体诗,古体诗并不意味着好,我们看到,能够承受多年的洗礼罚款传世。老一辈的诗人,如过一个典型的现代诗歌,诗歌,艾青。大家都觉得现代诗是不好的,因为现代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多样化的人的关注,诗人是很难把握的敏感点。此外,与时代的浮躁和其他因素也有关。现代诗与古代诗是一脉相承的,现代诗歌的发展,的诗人可以借鉴诗歌的节奏,这种提法不是故意的,是它的灵魂遗产。

诗人相结合的古诗词,请您谈一下现代诗歌的发展趋势和未来?

编辑器,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的文学,现代诗歌的发展,要准确把握两点。首先,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灵魂。 ,如宋诗遗产唐代的灵魂长大,而是从独特的。准确把握社会改变着人们的心灵和灵魂的共振点。唯一的地方找到一个灵魂的感动写打动每一个人的诗。为国家,与流的队伍一样大的变化将是一个很好的诗人。值得一提的是,今天这首歌是非常繁荣,诗人不能排除这首歌的发展,深受人们喜爱的歌曲,歌词本身就是一首好诗。诗歌本一个诗人的诗流传下来的歌曲的形式。

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担忧也是多样化的,我们认为“诗歌死了”,因为由于多元化的人的关注,而不是说,现代诗歌精品店。以中国诗歌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改变自己的形式和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调整位置和发展方向,因为这将吸引更多的读者。

3.当今现代诗的发展方向

古代中国诗歌大多束缚于格律。诗词赋。题材范围也比较狭窄。其评判的标准也差不多,在一个范围内可以评价。

自白话文以来,现代诗歌更加自由,更加灵活,范围更加广阔。因为写作风格跟手法流派的丰富,评判的标准更多多元化。

中国诗歌发展不好不在于对外的吸收,反而因为对外的吸收,打开了束缚,更加的自由。

反而是中国现在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中国现在人文的衰落。文学,艺术的不重视,似乎只看到利益与金钱的东西。想想,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那时的人写诗成风潮,谈对象都要看看喜不喜欢文学,会不会写诗与唱歌等等。而现在呢。

4.中国现代诗发展情况

外化主义者正在把中国现代诗歌引向一条脱离中国现实社会和中国民众的道路。

以先锋诗派为代表的外化主义者,倡导的中国现代诗歌外国化发展道路,不但没有给中国现代诗歌带来繁荣,而且使中国现代诗歌发展走了一个很大的弯路,耽搁了近十年的黄金发展时间。直到现在,中国诗坛这种外国化诗风仍然十分盛行,占据着中国诗坛的主要位置。

他们在诗歌宣传阵地中排斥中国化诗歌。大力推崇他们的东西,使得一些脱离中国民众文化心里和审美方式,远离中国现实社会、意象怪诞的诗歌到处泛滥,使中国现代诗歌陷入从没有过的沉闷局面。

这是以先锋诗为代表的外化主义者长期误导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处境困难的最根本的原因所在。 现在,对外化主义者倡导的错误的诗歌发展道路认识清楚的人还不多,还有相当一部份中青年诗歌创作者循着他们的错误道路前行。

因此,唤醒人们对中国现代诗歌发展道路的重新思考,对中国国情和传统诗歌文化的重新认识,已近在眉切。外化主义诗歌不仅在实践上是错误的,而在理论上也是反科学的,在对待中国传统诗歌和外国现代诗歌问题上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东西,在诗歌内容上,是主观唯心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诗歌领域的反映。

这种诗歌在形式上,语言和表现手法上脱离中国民众,在内容上脱离中国社会现实,是一种反科学的诗歌,我们必须坚决地予以反对。 一些外国化主义者这时可能跑出来说:是中国民众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不需要诗歌了,怎么凭空污人清白呢?真的是中国广大民众不需要诗了吗。

不是。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民众是很需要诗歌的。

我们现在出版的很多文白对译的古典诗歌,就很受中国民众和读者欢迎。我们一些企业家还常常出钱支持诗歌创作事业的发展。

我们许多的家长总喜欢教自己两三岁的孩子就背诵几首唐诗宋词或儿歌。难道你能说中国的民众不需要诗歌吗?如果说中国民众不需要诗歌,是他们不需要外化主义者那种用中国文字写的,脱离中国社会现实和远离中国民众的无从解读的外国化诗歌。

外化主义者又说,中国的民众不懂诗歌,更不懂诗歌创作的艺术,怎么会喜欢我们的诗歌呢?我们可以告诉他们:中华民族是最懂诗歌的,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闻名世界的诗歌总集<<诗经>>。我国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创作了大量的民歌、歌谣,至今对中国文化还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民众不但懂得中国传统诗歌,而且对外国诗歌文化也是懂的。中国现代诗歌历史上许多优秀的中国化诗歌就是在学习和借鉴外国诗歌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使之成为自己民族的东西而创作出来的。

如抗日战争时期,生产的许多中国化诗歌就是如此。 中国现代诗歌中国化,是指采取中国民众喜闻乐见的诗歌形式,通俗易懂的诗歌语言和表现手法,创作在内容上贴近中国现实社会的诗歌。

中国化诗歌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诗歌呢? 在诗歌形式上,中国化诗歌把学习和借鉴外国现代诗歌形式同中国传统诗歌形式结合起来,创造一种自由灵活的为中国民众普遍接受的诗歌形式。如中国现代诗歌历史上许多“自由体”、“格律体”、“民歌体”诗歌,都实现了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国民众所喜闻乐见。

在诗歌语言和表现手法上,中国化诗歌在继承中国传统诗歌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外国现代诗歌语言和表现手法,营造一种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适合中国民众文化心里和审美方式的大众化诗歌语言,使中国现代诗歌成为一种中国民众普遍接受的中国化诗歌。如藏克家创作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就是一首优秀的中国化诗歌。

象这样的诗歌不但适合中国民众的传统文化心里和审美方式,而且在内容上贴近了中国广大民众的生活。 在诗歌内容上,中国化诗歌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出发,注重诗歌社会功能,强调中国现代诗歌体现时代精神,表达人民心声,贴近中国现实社会和民众生活。

中国化诗歌实质上一种在继承中国传统诗歌文化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外国现代诗歌形式、语言和表现手法加以改造而创作的在内容上贴近中国现实社会和民众生活的现代诗歌。这种中国化诗歌,是在对中国传统诗歌文化和外国现代诗歌文化,实行辩证否定基础上产生的,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

在诗歌形式、语言和表现手法以及它反映的内容上都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为中国民众所接受,所喜爱。从这种角度上讲,它又是一种大众化的诗歌,是一种建立在广泛民众基础上的诗歌。

中国现代诗歌要走出目前的困难处境,求得发展,必须抛弃中国现代诗歌外国化的错误方向,坚持走中国化的诗歌发展之路,这是中国现代诗歌唯一正确的发展道路。 一些好心的人们告诉我们:中国现代诗歌受到叙事文学和影视文化的冲击,发展的黄金时代不会再来了。

我们说:不会。唯物主义者从来是实事求是的。

我们应当承认,中国现实社会由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国民众对文化艺术的追求日益多样化,对诗歌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我们必须客观的看待,不能毫无根据地夸大。

只要我们的诗歌创作在形式上、语言和表现手法上、内容上贴近中国民众和读者,中国。

5.当今诗歌的发展方向

浅谈现代诗歌的发展方向

----评诗人谷风作品《暴雨之后(一组)》

文/晓雾

中国现代诗歌产生于"五四"文学运动的时候,是作为五四思想,与旧文学、旧思想抗争的一场政治、思想运动,抛弃的是一套封建礼教和文言传统。由于其本身的功利性,导致新诗的诞生不是为了诗歌本身,所以新诗自诞生以来一直染着浓郁的政治气氛。如郭沫若的《女神》,以及胡适、艾青、贺敬之等人的某些作品。值得一提的是郭沫若的《女神》是新诗真正取代旧诗的标志,它成功地创造、运用了自由体形式,将新诗推向新的水平。而这种染着浓郁的政治色彩的诗歌在**年代得到了极致的发挥,以至现在它的影子依然在现代诗歌中占据相当一部分,主要表现为过于强调对语言的修饰和情感的描写,渲泄一般的铺设于纸上,词语大量的浪费、堆积,语言缺少质地也就衬出内容的空洞,脱离了诗歌的本身的意义,诗歌创作成了一种渲泄和功利性的工具,而与中国几千年的文学精髓背道而驰。每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都是有着其锲机和不完美的成分的。新诗是产生于白话文基础之上的而如何使之趋于成熟之完美就是摆在现代诗者面前的一道课题。

伍尔夫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片原始森林,一片飞鸟都不曾经过的原始森林,等待着被开垦。"1928年胡适、徐志摩等创办的《新月》月刊,他们注意追求艺术技巧和风格,倡导新诗格律化运动,相信"完美的形体是完美的精神唯一的表现"。讲求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在诗歌主题上语言清新明丽,音节和谐,意境优美,但不少诗作神秘、朦胧、感伤的倾向明显,其实这就是所谓的最早朦胧诗的萌芽。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朦胧诗体的兴起为现代诗歌的美学奠定了基础。朦胧诗体主要是从意象派继承而来,同时参与了一种隐秘、消极的姿态。"意象派是现代英美诗歌中的一个流派,是美国新诗运动中最早、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派别。它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在20世纪的前十年,先后在美国和英国出现了以庞德(Ezra ound)和埃米·罗维尔(Amy Lowell)为首的英美意象派诗。他们的目的是使诗歌摆脱浪漫主义的感伤情调和无病呻吟,力求使诗具有艺术的凝炼和客观性;文字要简洁,感情要含蓄,意象要鲜明具体;整个诗给人以雕塑感,线条明晰有力,坚实优美,同时又要兼有油画的浓郁色彩。意象派本身存在时间很短,但放出了很大的能量,影响着诗的世界。它像一块跳板,使诗跃入现代化时代。它的哲学与美学观点与现代西方文化紧密相连。它的意象在经过现代化的改造后起到了表达浓缩的现代思想感情的作用。它的特点:含蓄、集中、凝炼、富感性,为现代派诗打开了一条全新的途径。尤其是他们关于意象的理论,被现代派诗人接过来,加以改造和运用,使得现代派诗和历来的诗都不一样,具有很独特的时代特征。" 朦胧诗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北岛、顾城、杨炼、舒婷,朦胧诗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诗潮,它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诗歌观念和审美意识,打破了现代诗歌发展的"大一统"格局,从整体上改变了现代诗歌的基本格局和基本风貌。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有着无法忽视的重要意义,也奠定了它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然而朦胧诗依然没有改变浓郁的政治气氛与其本身的功利性,朦胧诗以"提供历史的见证"这一主题宣告消隐,但现代文学中由朦胧诗而开始的人本主义文学思潮却一直延续了下来。也使现代诗歌的美学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完成了人们在审美心理上的一个重要的转变。

那么自北岛之后现代诗歌走向哪里呢?也许这一代人都在寻找,不泛许多探索的尝试,特别是2000年后,诗歌文学走进网络时代,并与世界接轨,就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涌现出了一批现时代的网络诗歌作者,他们在"网络诗歌论坛"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上,展现了现代诗歌的多样性,促进了诗歌的发展。这几年来出现了许许多多优秀诗人,尝试了多元化处理的方式,把现代诗歌的多元化写作呈现出来,走进立体写作的大殿堂。而谷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结识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融合了古代,现代诗歌的特性,语言很有艺术特色(有谷风式语言之称),既有内涵,意义以及客观与主观的参与,又不丢弃抒情本色,尽量艺术的概括诗歌本身所带来的观念、启示。他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念,过去、现在、未来的事物穿插交溶,读他的诗歌犹如置身于时间之外,冷静的叙述或者递进事物的内核自然呈现,其意义宽泛,可立体感受,给读者留下反思和想象空间,这是他做的最成功的一面。

6.中国现代诗发展史

编辑词条现代诗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 “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

“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的特点 * 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7.我国诗歌发展史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诗草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参考资料:_zgwh/2004-

8.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情况

20世纪40年代郑敏,1920-,中国现代女诗人:《诗集1942-1947》《寻觅集》《心象》… 20世纪40年代唐祈,1920-1990,原名唐克蕃,九叶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诗第一册》《唐祈诗选》… 20世纪40年代袁可嘉,1921-,诗人,翻译家,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语系:《半个世纪的脚印》… 20世纪40年代牛汉,1923-,原名史成汉,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彩色的生活》《爱与歌》《温泉》… 20世纪40年代屠岸,1923-,本名蒋壁厚,文学翻译家,作家,编辑:《屠岸十四行诗》《哑歌人的自白》… 50年代现实主义:50年代开始全国报刊杂志上出版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诗歌,代表诗人有李瑛郭小川公刘等 1953年2月《现代诗》季刊:纪弦创办《现代诗》,参加该诗刊的还有杨唤林泠元思羊令野郑愁予等 1954年蓝星诗社:余光中等成立蓝星诗社,代表诗人有覃子豪钟鼎文余光中罗门蓉子等 1954年10月创世纪诗社:洛夫张默痖弦等发起创世纪诗社,出版《创世纪》诗刊 1956年现代派/新现代主义:纪弦号召诗坛同仁组成现代派提倡新现代主义,掀起自由诗运动及现代诗运动 1957年1月《诗刊》:臧克家等诗人成立的专业性文学刊物《诗刊》 1957年1月《星星》:《星星》诗刊在成都创刊,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诗刊之一 50年代代表诗人周梦蝶 羊令野 方思 余光中 洛夫 罗门 蓉子 痖弦 昌耀 林泠 20世纪50年代周梦蝶,1920-,本名周起述:《孤独国》《还魂草》… 20世纪50年代羊令野,1923-1994,本名黄仲琮:《贝叶》《羊令野自选集》… 20世纪50年代方思,11925-,本名黄时枢:《时间》《夜》《竖琴与长笛》… 20世纪50年代余光中,1928-,台湾诗人与散文家,主编《篮星诗页》:《舟子的悲歌》《莲的联想》… 20世纪50年代洛夫,1928-,原名莫洛夫,毕业于淡江大学英文系:《灵河》《石室之死亡》《众荷喧哗》… 20世纪50年代罗门,1928-,原名韩仁存,台湾诗人:《曙光》《死亡之塔》《罗门诗选》… 20世纪50年代蓉子,1928-,本名王蓉芷,主持后期《蓝星诗页》∶《青鸟集》《七月的南方》《蓉子诗抄》… 20世纪50年代痖弦,1932-,原名王庆麟,台湾诗人:《痖弦诗抄》《深渊》《痖弦诗集》… 20世纪50年代昌耀,1936-2000,九三学社会员∶《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 20世纪50年代林泠,1938-,本名胡云裳,15岁发表《流浪人》:《林泠诗集》… 60年代代表诗人郑愁予 任洪渊 杨牧 叶维廉 食指 痖弦 昌耀 林泠 20世纪60年代郑愁予,1933-,本名郑文韬,现代诗社的主要成员:《梦土上》《衣钵》《燕人行》… 20世纪60年代任洪渊,1937-,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大中文系:《女娲的语言》… 20世纪60年代杨牧,1940-,原名王靖献,曾主编《东风》杂志:《水之湄》《传说》《禁忌的游戏》… 20世纪60年代叶维廉,1937-,在比较文学方面有突出贡献:《赋格》《愁渡》《醒之边缘》… 20世纪60年代食指,1948-,原名郭路生,新诗潮诗歌第一人:《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 70年代朦胧诗:70年代末期中国出现大批的优秀诗人发表新风格的现代意象诗,形成所谓的朦胧派 1978年12月《今天》:北岛芒克等创办《今天》,推出北岛杨炼顾城江河舒婷芒克江河严力等朦胧诗人的作品 70年代白洋淀诗群:属于朦胧诗人群,白洋淀是聚集高官子弟的河北知青点,代表诗人有芒克多多根子等 七十年代末新现实主义:在《诗刊》《星星》上发表的新现实主义诗歌,代表诗人有叶延滨流沙河傅天琳等 70年代代表诗人江河 北岛 芒克 多多 舒婷 刘自立 严力 杨炼 梁小斌 顾城 20世纪70年代江河,1949-,原名于友泽,朦胧诗人之一:《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 20世纪70年代北岛,1949-,原名赵振开,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北岛诗选》《在天涯》《午夜歌手》… 20世纪70年代芒克,1950-,原名姜世伟,1978年与北岛创办《今天》:《阳光中的向日葵》《芒克诗选》… 20世纪70年代多多,1951-,出生于北京,朦胧诗代表之一:《行礼∶诗38首》《里程∶多多诗选1973—1988)… 20世纪70年代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1969年开始写作,1979年开始发表新诗:《双桅船》… 20世纪70年代刘自立,1952-,七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今天》的重要成员:《欢乐颂》… 20世纪70年代严力,1954-,朦胧诗代表诗人之一:《这首诗可能还不错》《黄昏制造者》《严力诗选》… 20世纪70年代杨炼,1955-,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天》的重要成员:《礼魂》《荒魂》《黄》… 20世纪70年代梁小斌,1954-,朦胧诗代表诗人:《少女军鼓队》… 20世纪70年代顾城,1956-1993,朦胧诗代表诗人:《黑眼睛》《顾城诗全编》《顾城的诗》… 80年代新边塞诗派诗歌:昌耀等以《绿风》诗刊为平台形成“新边塞”诗派,以咏唱西部为主 80年代大学生诗派:80年代在中国各大学兴起了前所未有的诗潮,共有4个梯队的大学生诗歌创作队伍 1982年~1986年第三代/新生代/新世代/后新诗潮:前朦胧诗人之后,中国出现一大批更具有现代意识的新生代诗人 1984年莽汉主义:李亚伟等创立非理性式的反文化的。

9.中国现代诗发展史

诗歌只是一种文学载体,只有诗人找到敏感点,使之心灵产生共振,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悲愤出诗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灾区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一些诗人抓住大众的敏感点,写出了一些很不错的诗,出现了“汶川诗歌井喷”现象。如今,诗歌已从大众转向了特定人群或象牙塔,诗人更加注重示爱、抒发感怀、抚慰心灵的描写。

至于诗歌如何走出低谷,我觉得国家没必要去重视或提倡,发生大的变革或有重大的事件发生,自然会出现一些好的诗歌。现代诗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在关心诗歌、喜欢诗歌的人,大都是精神敏感的人,关注生活意义与价值的人,他们试图从诗歌中寻找灵魂的家园。

我不认为每个人都是诗人,像“梨花体”那种不叫诗,充其量是顺口溜而已,作者和读者之间很难产生共鸣、共振,更达不到诗的高度和境界。众所周知,诗歌是凝练的艺术,要写出一首好诗,不仅对大家共鸣、敏感的事物要有很深入的把握,而且语言要做到言简意赅。

古体诗是一个高峰,写得确实很好,特别是对节奏、意境和心灵敏感点的把握。大家觉得古体诗很好,并不等于古体诗都很好,大家看到的是经受岁月洗礼流传下来的精品。

现代诗也有经典,像郭沫若、艾青等老一辈诗人的诗。大家觉得现代诗不好,是因为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人们的关注点多元化,诗人很难把握敏感点。

另外跟时代浮躁等因素也有关。现代诗跟古体诗是一脉相承的,要发展现代诗,诗人可以借鉴古诗的韵律,这种借鉴不是刻意的,更多的是对其灵魂的传承。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发展现代诗要准确把握两点。一是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灵魂。

如宋诗传承了唐诗的灵魂发展壮大起来,但又自具特色。二是准确把握社会大变革人们心灵、灵魂的共振点。

只有找到心灵感动的地方,才能写出感动大家的诗歌。对于国家而言,顺其自然就好,有大变革则然会出好诗人。

值得一提的是,当今歌很繁荣,诗人不能不关注歌的发展,那些深受人们喜爱的歌,歌词本身就是一首很好的诗。诗、歌本应一体,诗人可通过歌的形式将诗流传下去。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