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曹的诗歌风格 三曹的诗歌风格1.简述“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曹操的诗歌是慷慨、雄劲的风格;曹丕则多为男女恋情和游子愁思;曹植的诗歌前期风格乐观开朗,昂扬豪迈,后期哀伤忧愤。 具体分析: 1、曹操是个政治家、军事家和“横槊赋诗、皆成乐章”的文学家,他现存的二十几首诗全部是乐府歌辞。其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以慷慨、雄劲为主,出以深沉,偏胜于阳刚,在诗中直陈其慨、直抒胸臆,有一种雄浑壮阔的悲壮美。钟嵘《诗品》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宋朝敖陶孙在其《诗评》中指出:“魏武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清代刘熙载也说:“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艺概》卷二《诗概》) 2、曹丕的绝大部分诗歌都是以描写男女恋情和游子愁思为内容,其独特风格在这类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有《燕歌行》、《杂诗》和《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等篇,表现的场面都不太大,但笔势回环曲折,景与情和谐有致,思绪绵绵,如怨如诉,使人读来既有一种适情顺性的美感,又会产生一种离愁别恨的悲凉之意。 3、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很有曹操的雄风,但不及曹操的“沉雄”,而又远胜过曹丕的“缓弱”。正如《诗薮》所说的“纵逸”,或如曹植自己所说的“猛气纵横浮”。 后期诗歌在强烈抒发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这一点上,同前期精神是一致的,但由于他的生活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诗歌风格也变得隐曲深沉甚至哀伤忧愤,情绪低回。 2.三曹诗歌风格异同的比较“三曹”,即历史上的汉魏之交的曹操及其两个儿子曹丕、曹植。 曹氏父子三个因诗文上的成就,开当时一代之风气,故有“建安三曹”之说(另有“建安七子”)。明人张溥将“三曹”的诗文辑评为《三曹》集。 曹操的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 曹操(155-220),字孟德,既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诗人,今存诗20余首。 他的一部分诗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如《蒿里行》记录了汉末董卓之乱前后最黑暗混乱的一段历史,描绘了军阀争权夺势所造成的悲惨现实:“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另一部分诗抒发了他的人生抱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如《观沧海》写登临碣石眺望大海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作者吞吐宇宙的气概和宽广博大的胸怀;《龟虽寿》抒写了年命有尽而老当益壮的积极进取精神;《短歌行》抒发了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 曹操创造性地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如《薤露行》、《蒿里行》本是送葬时的挽歌,在曹操笔下却以其反映现实的鲜明性被称为“汉末实录”。此外,他的四言诗为已经僵化板滞的形式注入新的活力。 曹操不仅用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而且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曹操的散文最突出地体现了迥异于汉代的清峻、通脱、华美、壮大的风格。 他的代表作《让县自明本志令》、《举贤勿拘品行令》都写得朴素自然,清峻简约,不受礼法约束,不加雕饰,直抒胸怀,情真意切。 曹丕(187-226),字子桓,是曹操次子,于公元220年废汉献帝自立,是为魏文帝。 现存诗约40首,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备,多为对人生感慨的抒发和人生哲理的思考。题材上除一部分写游赏之乐的宴游诗外,以表现游子行役思亲怀乡、征人思妇相思离别居多。 借传统题材表现了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气氛,以及人生多故的伤离悯乱。风格清丽婉约。 最著名的是《燕歌行》二首,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一描写女子在凄凉的秋夜里辗转难寐,思念远人,细腻委婉,缠绵悱恻,传诵不衰。 曹丕文章的语言渐趋华美,排偶气息和抒情意味都比较浓重,代表了文章由质趋华的倾向。如《与吴质书》在追念旧游、感伤逝者中,描绘出友人的情怀与自己疏放的性情。 感情凄怆真挚,语言流畅婉转,文笔清秀隽丽,是一篇含蓄深情,情文并茂的杰作。 曹植(192-232),字子建,为曹操第四子,天资聪颖,才华过人。 现存诗90多首,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其前期作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感时伤乱,如《送应氏》二首写洛阳荒芜残破景象,《泰山梁甫吟》写边海人民极端贫苦的生活,都流露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另一类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如《白马篇》借英姿飒爽、急赴国难的幽并游侠儿的形象,表达了自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迈感情。 后期主要抒写自己遭遣被弃的悲愤不平。题材大致有四类:一是抒发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全诗共分七章,愤怒控诉曹丕集团对兄弟诸侯的残酷迫害,抒发了自己悲痛、恐惧、凄凉、愤慨等种种曲折复杂的感情。 二是传统的闺怨题材,借思妇、弃妇的怨叹,表白自己的心迹,如《七哀诗》代思妇立言,从中寄托了自己的遭遇和感慨,情思哀婉,想象新奇。三是直抒胸臆,述怀言志,如《杂诗》其五直抒慷慨报国不甘闲居的志向。 四是游仙诗,除少数表现求仙得道、服食长生外,大都是借游仙这一传统题材曲折表达了因人世险恶而隐居避世的向往。 曹植诗歌文采气骨兼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对诗歌的题材和内容进行了多方面开拓,艺术上注重声色的描绘和技巧的琢磨,富于创造,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钟嵘《诗品》评价其诗曰:“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曹植又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现存诗中有三分之二是五言诗。他以自己杰出的创作为我国古典诗歌从朴质无华的民歌向体被文质的文人诗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愧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曹植散文抒情言志文辞剀切,叙事论理简练有序,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引经据典,仿佛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如《求自试表》博引典实,反复设喻,层层推进,情词恳切,将自己的一片忠心和急于事功之情抒发得既淋漓尽致又委婉曲折。 艺术形式上,使用了大量骈俪句式,但能骈散相间,句子长短参差,错落有致,因而工整而无萎弱之弊。 其《洛神赋》是黄初三年(222)曹植过洛水时想起洛水之神宓妃的传说,有感而作。 全篇笔触细腻,文辞艳丽,惟妙惟肖地刻画了神女美好、灵动而又虚无缥缈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人神相遇而不能交接的无尽愁怨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 3.三曹的诗歌有哪些特点建安文坛三杰曹操、曹丕、曹植所创作的诗歌,相传一千六百余年而不配,历代读者而不厌,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汉末动乱现实和孕育希望的时代精神之内容,其鲜明独特的的艺术风格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之达到了读诗知史、诵诗长志、学业诗增艺的效果。“三曹”诗歌究竟具有什么具体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呢?我们来作些具体的分析。 建安时代是中华民族内部大混乱、大残杀、大交流、大融合的时代,处在这一时代的“三曹”,在饱经世态乱离的风雨中,广泛接触社会的现实,目睹社会的战乱、人民生活的痛苦,于愤慨之中,怀着渴望建功立业、施展才华、澄清玉宇的壮志,创作了大量与时代息息相通的诗歌。这些诗歌很自然就蕴含着极丰富的思想内容。 一是作者用耳闻目睹社会乱离的大量事实作基础,反映了时代乱离和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曹操的《蒿里行》,真实地反映出袁绍、袁术等军阀假借讨代董卓的名义,各自拥兵自霸、争权夺利、互相混战的史实,揭露了混战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景。《薤露行》毫不掩饰地揭露了京都洛阳在董卓匪徒焚掠下呈现了一派残破景象。在曹丕的《燕歌行》中,作者描写了妇女在不眠秋夜思念远方征战的丈夫,反映出夫妻不能团聚的无限哀怨。《善哉行》作者把行役者的苦难写得深刻,令人辛酸。在曹植的诗歌中,也不乏其篇。《送应氏》描写了战乱后给洛阳造成的破败景象。《泰山梁甫吟》,作者反映了滨海地区人发“寄身于草野”的悲惨生活,直接为民生疾苦而呼吁。 二是作者以忧国之思和“拯世济物”的宏愿,抒发自己的雄伟抱负,积极追求功业、统一祖国的理想。曹操的《对酒》诗,以慷慨豪壮之语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通过“王者贤且明”的途径来实现人人富足的“太平盛世”。《短歌行》中,他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自誓,抒发自己要像周公那样,广纳贤士,共图统一大业,使“天下归心”。特别是《龟虽寿》,写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名句,表达自己要“老当益壮”的壮志未酬誓 不休的决心。曹植也有不少吐露自己抱负之作。《白马篇》作者把诗中主人公描写成“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高超武艺和忧国忘家的英雄,实为自己的豪壮自白。在《鲳篇》里作者更是抒发了自己要为“远怀柔九州”大业显一番身手的远大抱负,而把那些热衷个人名利的比作鲳和燕雀那样的庸俗小人。 三是作者用自己亲身经历与感受,创作了反映山海美景,讽刺贵族子弟奢侈享乐,揭露社会不平,抒发个人的怨恨悉愁离。曹操的《观沧海》描写了深秋之时登山望海所呈现的壮丽景象,显现出作者那种吞吐宇宙的宏大气魄。作品成为古诗中首篇以写景为内容的名作。曹氏父子诗歌蕴含着这样相当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内容,怪不得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评述为“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啊! “三曹”的诗歌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首先是作者表现出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民歌大胆揭露当时黑暗的现实主义传统,以亲身的经历、目睹的现实“借古乐府写时事”,充满现实生活气息,因而他们创作许多揭露战乱罪恶,抨击军阀混战,同情人民疾苦,以时发感的现实主义作品,被后世称之为“诗史”。其次是他们将学习汉乐府民歌之形式应有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写出了大量的乐府诗题诗,使作品带有明显的乐府民歌风味,如曹操所留下的二十几首诗,全都是乐府诗题。再次是在创作中不仅使自己的情意感发于乱离现实中,对出现悲惨乱离的现实发出哀怨悲凉之音,而且又抒发出慷慨之气,这些就形成了“三曹”独具的悲凉、慷慨的艺术特色,也就是后人所称的“建安风骨”。但由于曹氏父子的追求、处境、地位的不同,诗歌的特色上又各具千秋。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思想积极奋发、爽朗豪迈,有强展雄人才大略的心胸与气魄,因而他的诗歌表现出雄浑、沉雄、古朴的艺术风格。曹丕是皇帝,但政治远见、气魄远不如曹操,思想不是奋进,生活大半在宫迁游宴中度过,因而他的诗歌表现出清丽婉转、低泪哀怨、流于纤弱的艺术风格,正如前人所说的有“文士气”、“女人气”。曹植前期受曹操宠爱,思想乐观有抱负、自信,后期受曹丕、曹睿打击、压抑,思想惶巩、忧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前期浑厚、昂扬,后期悲凉慷慨的艺术风格。钟嵘评价其诗时是“骨气奇高”、“情兼雅怨”。 4.谈谈三曹诗歌的特点曹操不是个仅仅会打仗的赳赳武夫,他还兼具了政治家的胸襟和文学家的情怀。 曹丕《典论·自叙》中记载:“上(指曹操)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曹操于文章与诗歌上皆下过一番工夫,音乐方面也有相当深的造诣,王沈评价他说:“(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曹操首先是个政治家,军事家,其次才是个诗人。曹操大部分诗里都在表达他的政治理想,反映他军事生涯中的所见所闻。 曹操的政治抱负很远大,无论是作“汉故征西将军”,还是做统一天下的君王,这个气魄都非常人所能比的。所以他的诗中自然灌注了一股刚健而又沉雄的生气,那种以天下为已任的豪迈表现出的都是帝王的气象,古今诗人中能有这种气魄的只有**一人而已。 比如他的《观沧海》《短歌行》,视界极其阔大,日月星辰仿佛都在他的掌控中一般。可以说曹操是以帝王之气在写作,曹丕说的“文以气为主”用在曹操的身上最合适不过了。 政治领袖的身份使曹操的诗达到了一种超迈的境界,而诗人的身份又使他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毁灭性灾难,他满怀同情地写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样的诗句;对于生命苦短,年华易逝,他又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这样焦灼的呼喊。这些给他的诗定下了一个苍凉的基调。 所以曹操的诗,慷慨中隐悲壮,豁达中又见苍凉,成为“建安风骨”代表性的风格特征。与曹操相反,曹植首先是个诗人,其次才是个政治人物。 这里我不称曹植是个政治家,因为曹植的政治才能远远不能和他的文学才华相提并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曹植在政治方面并没有太多的建树,从他夺嗣失败可以看出,在政治上,他不仅没有曹操的雄才大略,甚至连他的哥哥——相对平庸的曹丕也不如。 然而曹植却自视甚高,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领兵打仗,在政治上建立不朽的功勋。然而这个愿望却一直遭到排挤和打击,直到最后曹植在郁郁不得志中死去。 曹植可以说是个悲剧性人物,因为他的人生道路是从显豁走向局促的。在他早年的时候,他在父王的庇护之下过着贵公子的无忧无虑的奢华生活,这些从他写作的公宴诗,宴游诗中都可以看出来,诗中充满少年人蓬勃的朝气和纵恣的才华。 而在他人生的后期,不断受到曹丕父子的猜忌和迫害,不断地迁都,一直居无定所。他建功立业的志向不断遭受打击,直至最后彻底破灭。 这使曹植满怀悲愤,反映在诗歌中就是诗风从华丽绮靡转向沉郁苍凉,诗的基调也从少年时期的昂扬向上转向了中年时期的低徊婉曲。从他的《赠丁仪》至《赠白马王彪》,我们都可以感到曹植对当时的政治是有很多不满的,对于自己的身世也颇有怨言。 所以钟嵘《诗品》评价曹植“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是非常中肯的。作为一位诗人,毫无疑问,曹植是一流的,然而作为一个在政治旋涡中翻云覆雨的政治角色,他无疑却是失败的。 他把慷慨使气的诗人习气带入到刻板严肃的政治生活,这无疑是不符合政治游戏的规则的,所以他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其实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曹植并不是唯一一个“怀才不遇”的文学家,在他之前的屈原、扬雄,在他之后的李白、辛弃疾皆是文采出众而仕途坎坷。 如何在诗与政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大概是无数诗人或政治家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至今没有作案。 也许诗与政治本身就是一对永恒的矛盾。诗人气质在政治斗争中永远只能碰得头破血流,然而因为政治的失意而造就了无数伟大的诗人,这却也是历史奉送给我们的一份厚礼,所以就让诗与政治的纠缠永远进行下去吧。 比之曹操的政治手腕和曹植的文学才华,曹丕的光芒都要黯淡得多。相对于曹操的苍凉大气,曹丕多了分儿女情长,相对于曹植的才思敏捷,曹丕又多了分深思熟虑。 曹丕在文学史上的形象似乎是一个典型的“文人诗人”,有着儒雅的风度气质和中庸的思想观念。与曹操的慷慨悲歌和曹植的任性使气不同,曹丕的诗温和的多。 因为他没有受过行军打仗之苦,接触的社会现实也少一些,所以不像曹操那么慷慨悲壮,又因为他在政治上一直都是一帆风顺,所以思想也就平和中正的多,而不像曹植那样愤慨激烈。曹丕的诗主要包括一些宴游诗(如《芙蓉池上作》《于玄武陂作》等),描写游子、思妇互相怀念的爱情诗(如《燕歌行》《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等),表达及时行乐观念的游仙诗(如《折杨柳行》等)。 这些诗大都风格流丽,代表了当时文人的情趣。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评价他说:“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 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兢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 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这里刘勰力排人们抑子桓而扬子建的偏见,给予了曹丕很高的评价,持论相当公允。 5.简述“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曹操: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的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占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 曹丕: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 曹植: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也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和谐;讲究谋篇布局,风格“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拓展资料: “三曹”指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他们的创作对当时的文坛有很大影响,故后人合称为“三曹”。 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涛文俱佳,风格清峻通脱。 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其名作有《燕歌行》、《与吴质书》等,其中《燕歌行》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他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钟嵘称他“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美不胜收.《与吴季重书》和《与杨德祖书》是两篇有名的散文书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曹。 6.三曹的诗歌有哪些特点建安文坛三杰曹操、曹丕、曹植所创作的诗歌,相传一千六百余年而不配,历代读者而不厌,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汉末动乱现实和孕育希望的时代精神之内容,其鲜明独特的的艺术风格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之达到了读诗知史、诵诗长志、学业诗增艺的效果。 “三曹”诗歌究竟具有什么具体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呢?我们来作些具体的分析。 建安时代是中华民族内部大混乱、大残杀、大交流、大融合的时代,处在这一时代的“三曹”,在饱经世态乱离的风雨中,广泛接触社会的现实,目睹社会的战乱、人民生活的痛苦,于愤慨之中,怀着渴望建功立业、施展才华、澄清玉宇的壮志,创作了大量与时代息息相通的诗歌。 这些诗歌很自然就蕴含着极丰富的思想内容。 一是作者用耳闻目睹社会乱离的大量事实作基础,反映了时代乱离和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 曹操的《蒿里行》,真实地反映出袁绍、袁术等军阀假借讨代董卓的名义,各自拥兵自霸、争权夺利、互相混战的史实,揭露了混战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景。《薤露行》毫不掩饰地揭露了京都洛阳在董卓匪徒焚掠下呈现了一派残破景象。 在曹丕的《燕歌行》中,作者描写了妇女在不眠秋夜思念远方征战的丈夫,反映出夫妻不能团聚的无限哀怨。《善哉行》作者把行役者的苦难写得深刻,令人辛酸。 在曹植的诗歌中,也不乏其篇。《送应氏》描写了战乱后给洛阳造成的破败景象。 《泰山梁甫吟》,作者反映了滨海地区人发“寄身于草野”的悲惨生活,直接为民生疾苦而呼吁。 二是作者以忧国之思和“拯世济物”的宏愿,抒发自己的雄伟抱负,积极追求功业、统一祖国的理想。 曹操的《对酒》诗,以慷慨豪壮之语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通过“王者贤且明”的途径来实现人人富足的“太平盛世”。《短歌行》中,他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自誓,抒发自己要像周公那样,广纳贤士,共图统一大业,使“天下归心”。特别是《龟虽寿》,写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名句,表达自己要“老当益壮”的壮志未酬誓 不休的决心。 曹植也有不少吐露自己抱负之作。《白马篇》作者把诗中主人公描写成“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高超武艺和忧国忘家的英雄,实为自己的豪壮自白。在《鲳篇》里作者更是抒发了自己要为“远怀柔九州”大业显一番身手的远大抱负,而把那些热衷个人名利的比作鲳和燕雀那样的庸俗小人。 三是作者用自己亲身经历与感受,创作了反映山海美景,讽刺贵族子弟奢侈享乐,揭露社会不平,抒发个人的怨恨悉愁离。曹操的《观沧海》描写了深秋之时登山望海所呈现的壮丽景象,显现出作者那种吞吐宇宙的宏大气魄。 作品成为古诗中首篇以写景为内容的名作。曹氏父子诗歌蕴含着这样相当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内容,怪不得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评述为“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啊! “三曹”的诗歌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作者表现出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民歌大胆揭露当时黑暗的现实主义传统,以亲身的经历、目睹的现实“借古乐府写时事”,充满现实生活气息,因而他们创作许多揭露战乱罪恶,抨击军阀混战,同情人民疾苦,以时发感的现实主义作品,被后世称之为“诗史”。其次是他们将学习汉乐府民歌之形式应有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写出了大量的乐府诗题诗,使作品带有明显的乐府民歌风味,如曹操所留下的二十几首诗,全都是乐府诗题。 再次是在创作中不仅使自己的情意感发于乱离现实中,对出现悲惨乱离的现实发出哀怨悲凉之音,而且又抒发出慷慨之气,这些就形成了“三曹”独具的悲凉、慷慨的艺术特色,也就是后人所称的“建安风骨”。但由于曹氏父子的追求、处境、地位的不同,诗歌的特色上又各具千秋。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思想积极奋发、爽朗豪迈,有强展雄人才大略的心胸与气魄,因而他的诗歌表现出雄浑、沉雄、古朴的艺术风格。曹丕是皇帝,但政治远见、气魄远不如曹操,思想不是奋进,生活大半在宫迁游宴中度过,因而他的诗歌表现出清丽婉转、低泪哀怨、流于纤弱的艺术风格,正如前人所说的有“文士气”、“女人气”。 曹植前期受曹操宠爱,思想乐观有抱负、自信,后期受曹丕、曹睿打击、压抑,思想惶巩、忧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前期浑厚、昂扬,后期悲凉慷慨的艺术风格。钟嵘评价其诗时是“骨气奇高”、“情兼雅怨”。 7.谈谈三曹诗歌的特点曹操不是个仅仅会打仗的赳赳武夫,他还兼具了政治家的胸襟和文学家的情怀。 曹丕《典论·自叙》中记载:“上(指曹操)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曹操于文章与诗歌上皆下过一番工夫,音乐方面也有相当深的造诣,王沈评价他说:“(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曹操首先是个政治家,军事家,其次才是个诗人。曹操大部分诗里都在表达他的政治理想,反映他军事生涯中的所见所闻。 曹操的政治抱负很远大,无论是作“汉故征西将军”,还是做统一天下的君王,这个气魄都非常人所能比的。所以他的诗中自然灌注了一股刚健而又沉雄的生气,那种以天下为已任的豪迈表现出的都是帝王的气象,古今诗人中能有这种气魄的只有**一人而已。 比如他的《观沧海》《短歌行》,视界极其阔大,日月星辰仿佛都在他的掌控中一般。可以说曹操是以帝王之气在写作,曹丕说的“文以气为主”用在曹操的身上最合适不过了。 政治领袖的身份使曹操的诗达到了一种超迈的境界,而诗人的身份又使他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毁灭性灾难,他满怀同情地写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样的诗句;对于生命苦短,年华易逝,他又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这样焦灼的呼喊。这些给他的诗定下了一个苍凉的基调。 所以曹操的诗,慷慨中隐悲壮,豁达中又见苍凉,成为“建安风骨”代表性的风格特征。与曹操相反,曹植首先是个诗人,其次才是个政治人物。 这里我不称曹植是个政治家,因为曹植的政治才能远远不能和他的文学才华相提并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曹植在政治方面并没有太多的建树,从他夺嗣失败可以看出,在政治上,他不仅没有曹操的雄才大略,甚至连他的哥哥——相对平庸的曹丕也不如。 然而曹植却自视甚高,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领兵打仗,在政治上建立不朽的功勋。然而这个愿望却一直遭到排挤和打击,直到最后曹植在郁郁不得志中死去。 曹植可以说是个悲剧性人物,因为他的人生道路是从显豁走向局促的。在他早年的时候,他在父王的庇护之下过着贵公子的无忧无虑的奢华生活,这些从他写作的公宴诗,宴游诗中都可以看出来,诗中充满少年人蓬勃的朝气和纵恣的才华。 而在他人生的后期,不断受到曹丕父子的猜忌和迫害,不断地迁都,一直居无定所。他建功立业的志向不断遭受打击,直至最后彻底破灭。 这使曹植满怀悲愤,反映在诗歌中就是诗风从华丽绮靡转向沉郁苍凉,诗的基调也从少年时期的昂扬向上转向了中年时期的低徊婉曲。从他的《赠丁仪》至《赠白马王彪》,我们都可以感到曹植对当时的政治是有很多不满的,对于自己的身世也颇有怨言。 所以钟嵘《诗品》评价曹植“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是非常中肯的。作为一位诗人,毫无疑问,曹植是一流的,然而作为一个在政治旋涡中翻云覆雨的政治角色,他无疑却是失败的。 他把慷慨使气的诗人习气带入到刻板严肃的政治生活,这无疑是不符合政治游戏的规则的,所以他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其实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曹植并不是唯一一个“怀才不遇”的文学家,在他之前的屈原、扬雄,在他之后的李白、辛弃疾皆是文采出众而仕途坎坷。 如何在诗与政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大概是无数诗人或政治家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至今没有作案。 也许诗与政治本身就是一对永恒的矛盾。诗人气质在政治斗争中永远只能碰得头破血流,然而因为政治的失意而造就了无数伟大的诗人,这却也是历史奉送给我们的一份厚礼,所以就让诗与政治的纠缠永远进行下去吧。 比之曹操的政治手腕和曹植的文学才华,曹丕的光芒都要黯淡得多。相对于曹操的苍凉大气,曹丕多了分儿女情长,相对于曹植的才思敏捷,曹丕又多了分深思熟虑。 曹丕在文学史上的形象似乎是一个典型的“文人诗人”,有着儒雅的风度气质和中庸的思想观念。与曹操的慷慨悲歌和曹植的任性使气不同,曹丕的诗温和的多。 因为他没有受过行军打仗之苦,接触的社会现实也少一些,所以不像曹操那么慷慨悲壮,又因为他在政治上一直都是一帆风顺,所以思想也就平和中正的多,而不像曹植那样愤慨激烈。曹丕的诗主要包括一些宴游诗(如《芙蓉池上作》《于玄武陂作》等),描写游子、思妇互相怀念的爱情诗(如《燕歌行》《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等),表达及时行乐观念的游仙诗(如《折杨柳行》等)。 这些诗大都风格流丽,代表了当时文人的情趣。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评价他说:“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 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兢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 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这里刘勰力排人们抑子桓而扬子建的偏见,给予了曹丕很高的评价,持论相当公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