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白居易的诗歌特点 白居易的诗歌特点1.白居易诗的特点白居易诗歌的特点是: 1、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谕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而且主题非常明确。 2、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如在塑造卖炭翁时,他只用“满面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一句,一个活脱脱的苍桑老炭翁形象便跃然而出。白居易的讽谕诗多为叙事诗,在叙事时,他常要发议论,评价所述之事,以显其志。 3、叙事与议论相结合是白居易讽谕诗的又一特色。 白居易的语言通俗平易,这是与他平易浅切、明畅通俗的诗风紧密相联系的。 4、白诗文字浅显,很少用典故和古奥的词句,还特别喜欢提炼民间口语、俗语入诗。 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谕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2.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各有什么特点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李白诗歌的风格有多维度的呈现,但以雄奇飘选、真率自然为主.具体说来,又具有雄壮豪放、神奇瑰丽、飘逸洒脱、天真率直、清新自然等特点.李白受儒、道、侠思想和盛唐气象的熏染,又一生怀才不遇,这对其诗风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白居易除了讽喻诗的成就,白居易的闲适诗也有不小的成就,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以其平易的语言风格,淡薄悠闲的情调,屡屡为后人所称道.白居易的创作风格,主要从他的诗歌主张来看,他注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注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的创作风格,主要从他的诗歌主张来看,他注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注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形成这种诗歌的创作风格和主张,显然和白的身世遭遇是不可分开的.白居易和李白杜甫年少时生长于安稳富足的家庭不同,他小时候因避战乱,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也象这一时期的其他文人一样,对参政有极高的热情,屡次上书,指陈时政,锋芒所向,达官贵人为之色变.元和六年,因母丧而回乡改制.生活环境的改变,使他对整个人生进行了思考,佛道思想开始占上风,对政治的热情开始减退.接着,白居易被贬,使其更坚定“独善其身”的道路.后虽又重回朝,但已无原先的热情,闲居与洛阳履道里,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会昌六年卒.李白诗歌各具特色,风格多变,以“飘逸”二字难以概括其不同时期的风格.出蜀前后,李白游奇览胜,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诗歌“飘逸”的风格比较明显;一入长安受到挫折,但他并未失去希望,诗风豪迈奔放、感情炽热,反复歌咏自己有才必用;二入长安之后,李白仕途坎坷,国事也日断衰败,苍生水深火热,诗风一步步接近现实,豪放之中充满忧国忧民的沉郁之情;晚年流放夜郎之时,李白多以衰怨悲痛的笔调抒发情怀,揭露现实,鞭挞社会,诗风明显转为悲壮.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李白诗歌的风格有多维度的呈现,但以雄奇飘选、真率自然为主.具体说来,又具有雄壮豪放、神奇瑰丽、飘逸洒脱、天真率直、清新自然等特点.李白受儒、道、侠思想和盛唐气象的熏染,又一生怀才不遇,这对其诗风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白居易除了讽喻诗的成就,白居易的闲适诗也有不小的成就,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以其平易的语言风格,淡薄悠闲的情调,屡屡为后人所称道.白居易的创作风格,主要从他的诗歌主张来看,他注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 3.白居易的诗有什么特点白居易趋向与那种大众话的,也就是比较通俗的,容易让别人一听就会明白,让别人一听就知道什么意思,同时用词却不庸俗,所以他很厉害。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3000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 “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 “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 “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4.【:白居易,他的诗有何特点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 《问刘十九》《买花》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 “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 “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 “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5.白居易诗歌艺术特色.杜甫艺术特色.各300字左右.白居易诗歌艺术特色: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曾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诗之刻苦认真.他的诗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谕诗之外,还有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也大都写得很好.总的来说,前期诗歌较后期诗歌更有价值.因为世途险恶,他后来的诗作再也没有了中青年时期的锋芒,是十分令人惋惜的.杜甫艺术特色: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这种概括主要通过两种艺术手段进行操作.其一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其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绍.比如《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行人的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的繁重、战争的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的情绪.《石壕吏》是通过老妪的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的遭遇,同时也概括了千万个家庭.杜诗的现实主义,并不在于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他虽然也写了不少人,但这些人并不是作为具有个性的典型而出现的.他的现实主义的特点在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的事件,加以高度的概括的描写,通过这样的描写,去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