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凉州词王之焕

1.【王之涣的凉州词诗意】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山下滚滚而流的黄河,远远望去象进入了白云之间,连绵不断的高山上,筑有一片城墙.长期驻守,战士门想念家乡了,常用笛子吹曲子解闷那玉门关这里只有黄沙和白草,哪里有杨柳呀.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它是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折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凉州词》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以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2.王之焕《凉州词》

三种情感:萧索感、荒凉感和思乡之情感。

“孤”字大体的三重解释:景致萧索;地处荒凉;还有驻守者心理上的孤单。

'孤城' 因其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 “ 孤城 ” 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这 “ 孤城 ”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久住 “ 孤城 ” ,能无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 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 “ 愁杀行客见 ” 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乡之情已明白可见。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 “ 怨杨柳 ” 。 “ 怨 ” 甚么呢?从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李白《塞下曲》 “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 ,有助于加深对这个 “ 怨 ” 字的理解。诗意很婉曲: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 “ 孤城 ” 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

3.王之涣《凉州词》《登鹳雀楼》

王之涣流传下来的诗只有绝 句六首,可后人只要喜欢诗的,几乎无人不知晓他的诗名。

《唐诗三 百首》选了他两首诗,一首《登鹳雀楼》,另一首《凉州词》。《唐 诗三百首》是中国最享盛名的诗歌选本,居然会选中他三分之一的作 品,可见他的不同寻常。

我个人认为这两首诗是《唐诗三百首》里最 好的诗歌,因而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好的诗歌,抄录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仅凭这两首小诗,称王之涣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流诗人,我想并 不为过。诗人的盛名,从来都应该来自他的诗作。

有了第一流的作品, 便会有每一流的诗人。如果不是第一流的诗人,何来第一流的作品? 王之涣写出了一流的作品,虽然数量少了些,但他还是一位一流的诗 人。

诗人的桂冠从来就取决于作品的质量,而非数量。相反,以如此 少的量博得如此高的声誉,正是王之涣不同寻常之处。

我们可以把王之涣视为诗人。(事实上他也是诗人)他的诗作流 传下来;他的诗名流传下来;他成了中国文学的历史人物,并藉此一 直活到“现在”。

王之涣存在的价值在于他的诗歌,在于文学意义。 后人只要一提起他的大名,马上会联想到中国文学高峰期的唐代诗歌, 以及那两首家喻户晓的诗作。

“喔,王之涣,就是——就是那写《登 鹳雀楼》(或者是《凉州词》)的诗人嘛!”王之涣的形象是一名诗 人的形象,在后代人的心目中,诗人是他的生存形式;既然诗人是他 的生存形式,后人们若遥想当年,在他们的印象里,他的生存状态自 然也就是写诗和吟诗了。我想,假如现代雕塑家要为王之涣塑像,不 刻画他在写诗吟诗的形象又能刻画什么呢?写诗吟诗体现了他的生命 本质。

一千多年来,王之涣的生命是早已同那两首小诗联系在一起,再 不分离。很难设想除了诗人之外他还能是什么——当然,也很难设想 除了是《登鹳雀楼》和《凉州词》的作者外他还能是什么。

《唐诗三 百首》,在“王之涣”名下的作者简介栏里是这么说的:“并州人, 天宝间与王昌龄、高适等,联唱迭和,名动一时。”简介的内容,仍 然脱不了“旗亭画壁”,言简意赅,似乎这就足够了,除此之外他不 再可能是其它的什么。

至于除了写诗外他还做过些什么,他的家庭如 何,他的职业,他的性格,他的人格……一切都不重要,甚至都不存 在。后人只要记住:他是诗人,写了脍炙人口的《登鹳雀楼》、《凉 州词》就行了。

假如时光倒流,假如现在是公元八世纪,我真想到唐人中间去寻 找王之涣,看他究竟是怎样生活的。难道他会把一生的时间都花费在 酝酿与构思这两首小诗上,平仄、押韵、对仗、结构、色彩、旋律、节奏、炼字炼句……殚精虑思,反复推敲,从而催生出这两首精美的 小诗?难道他的一生除了吟诗写诗外,真的不再干点别的什么了,比 如官吏、庄园主、管家、农夫、师爷、账房、城市平民、木匠、风水 先生、士兵或者军官?如果他什么都不干,靠什么生活?要知道古代 是没有职业作家的,古代的作家诗人们,绝大多数都是官吏,也就是 说他们另有一份比作家诗人更好更体面更光彩的职业,赖以养家糊口, 或者藉此享受荣华富贵。

文学的创作只是他们业余爱好,纯粹是爱好, 不能当饭吃。职业决定人的身份。

如果王之涣另有职业,究竟应该视 之为“诗人王之涣”,还是其他什么的王之涣? 写两首小诗花不了他多少生命时光,即使六首加在一起,也用不 了多长时间。那个时代的诗人大多诗思敏锐诗才便捷,口占一首七绝 或五绝是做诗的基本功。

如果不是那样的话,我看也就没有后人心目 中“唐诗”的辉煌了。王之涣除了是诗人,肯定还是其他的什么—— 只是后人不知道罢了。

也有可能只是我不知道罢了。我只知道公元八 世纪那个名叫王之涣的人,他真实的生存状态同后人想象中模样不应 该相同,“诗人”无法概括他的身份特征,不是他的生存形式,写诗 吟诗也不是他全部的生活过程和意义。

他真实的生存状态究竟如何? 没人知道,无法考证,也没必要去考证。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真实 的王之涣与后人想象中的王之涣肯定是两人。

这一点我敢打赌真有趣, 一生仅留下六首绝句,其中竟有两首成了千古名作。凭这两首诗,王 之涣名留青史。

颇像偶然与巧合,或者如人们常说的:“无意插柳柳 成荫”。他写这两首诗时,仅受制于瞬时片刻内心的冲动,是不会想 到今后能够如何如何的。

如果他留存至今的诗总共只有六首绝句,即 使加上数倍乃至数十倍佚失的作品,他一生花在写诗吟诗上的时间也 不会很多。按照现代人的眼光看,他谈不上勤奋刻苦,更谈不上执着 以求了。

但是,在他的一生中,就是这些短暂的用于写诗的时间,甚 至是某一瞬间,使他享有了文学史上一流诗人的盛名。 写到这里,应该言归正传了。

我想要说明的是,文学是可以藏之 名山,传之久远的。王之涣可谓其中典型的例子。

同时,对待文学的 态度,却不一定要恭恭敬敬诚惶诚恐,把它当做名山事业来看待。在 这一点上,王之涣也是典型的例子。

“旗亭画壁”的故事,。

4.凉州词作者王之焕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

全诗如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全诗翻译: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这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5.《登鹳雀楼》和《凉州词》的作者是王之焕还是王之涣

王之涣。

王之涣,或作王之奂,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如此名流,新旧《唐书》均无传,《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幸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的发现,提供了王之涣的一些情况。

唐朝后期的薛用弱撰写了一部叫做《集异记》的传奇集,其中有一段著名的故事“旗亭斗诗”。可惜的是,写传奇的薛先生长于传奇而疏于考证,把“王之涣”误写成“王涣之”了。

而宋朝洪迈的《容斋随笔.卷十五》“唐诗人有名不显者”一条、《文苑英华》卷197、明朝杨慎《升庵集》“王涣王之奂”条,等几个地方,都把作者写成“王之奂”。所以,可以说关于作者的名字,曾经是有一点点儿问题的。但这个问题应该算是解决了的,因为“王涣之”、“王之奂”两种写法都很少见,后来学者们根据古代文献的大多数,以及根据可靠性高的古代文献,都肯定作者的名字应该是“王之涣”。

根据他的字“季凌”,我觉得涣似乎比焕更说得通。

另:凉州词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王翰,薛逢,张籍等都有《凉州词》名作传世。楼主说的《凉州词》,我看应该是指的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