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行的古诗山 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争议记录 原文第二句中,是“深”还是“生”字在学术界仍旧存在争议。清康熙陈梦雷编辑《古今图书集成》作“白云深处有人家”[1]。明万历赵宦光刊本,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深处有人家”[2]。清乾隆《四库全书》收入的两种版本都有,例如明高棅编《唐诗品汇》和《御定全唐诗》作“白云深处有人家”,而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生处有人家”·[3]。有些课本中本诗也从原来的“白云深处有人家”修改为现在的“白云生处有人家”,并于注释处说明“‘生处’一作‘深处’”(考试时应以使用的课本为准)[4]。94年版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作“白云深处有人家”。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3、石径:石子的小路。 4、斜:此字读xiá ,为倾斜的意思。 5、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6、坐:因为。 7、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8、远上:登上远处的。 9、山:高山。 刘世涛书 杜牧山行诗 10、车:轿子。 11、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2、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13、晚:晚上,通常指夕阳落下的傍晚。 2.杜甫的“三别”是指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3.【"唐诗品汇"引用哪三句话来评价的,列举诗句对这些句子加以说明明代诗学家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曾引用三句话来评价李白的《蜀道难》,即“妙在起伏”“才思放肆”“语次崛奇”。 现就这三句话,对《蜀道难》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品读。一、妙在起伏“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也是如此。 为了避免写诗的“平”,就需要讲究诗意的起伏,这样才能提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在《蜀道难》里,这种诗意的起伏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首先,诗人极力抒写蜀道之难。“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猴欲度愁攀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等,都印证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断语。 这是从大处着眼来渲染蜀道的艰难,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起”。其次,在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渲染中,传达出来的是挽留友人、阻止其西行的细腻感情。 从“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中,我们看到的是大诗人细致入微的精神世界。 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伏”。在这种起伏当中,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和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古人评说它“妙在起伏”是不无道理的。二、才思放肆所谓“才思放肆”,指的是写诗时,思路要放得开去。 对于李白这样一位浪漫主义大师来说,这一点自然不在话下。为了突出蜀道的“难”,诗人首先从整体印象即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上来写蜀道的“高”与“险”;其次从蜀道开通的历史即时间的角度来写蜀道的“难”;再次从空间的角度即地势的险恶来写蜀道的“难”。 在对蜀道的“难”作直接的描摹之外,诗人还不忘用“悲鸟号”“子规啼”等来侧面烘托蜀道的“难”。蜀道的“难”除了地势上的奇险之外,还有人为的动乱夹杂其间,“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这些人为的动乱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蜀道的“难”。时而从整体印象写,时而从时间角度写,时而从空间角度写;既有直接的描摹,又有侧面的烘托;自然的环境和人为的动乱夹杂在一起……诗人的才思如信马由缰,随意驰骋。 古人评说它“才思放肆”,道理或许就在此吧!三、语次崛奇所谓“语次崛奇”,指的是在人们料想不到处下笔。全诗要表达的是挽留友人之意,却在诗的一开始来了这么一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是颇出人的意料的。 对于即将西行入蜀的友人来说,这个开头无疑具有“当头棒喝”的警示作用的。这是“语次崛奇”之一“奇”。 接下来该写蜀道的“难”了吧?可是诗人却不急,他还要拐弯抹角地搬出“蚕从”和“鱼凫”开蜀国的典故和“五丁开山”的传说故事,来证明蜀地封闭之久和蜀道开通之难。这种写法也是颇出人的意料的。 这是“语次崛奇”之二“奇”。在为蜀道这个“畏途”营造气氛时,诗人请来了“悲鸟”和“子规”助阵,用它们的“号”“绕”“啼”“愁”来尽力渲染蜀道的“难”。 这种写法也是颇出人的意料的。这是“语次崛奇”之三“奇”。 4.古诗《山行》中“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深”究竟是哪个准确,学生提一、王力编的《古代汉语》,书中该诗此处作“深”,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却为“生”,但在注解中说:“生处”一作“深处”。另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的《全唐诗》、明朝高棅编的《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千首唐人绝句》,都是“白云生处有人家”。 就目前文学界的观点,在这里也是意见不统一,建议相关教育部门或者研究机构应对此有个统一、明确的说法,至少在教材、教辅中应统一读音和字句。 二、原文: 山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翻译: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四、作者: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5.杜牧 山行有点多~~~~~~~~~ 山行 杜牧·山行① 【标题】 《山行》 【作者】 杜牧(唐) 【体裁】 七言绝句 【原文】 yuǎn shàng hán shān shí jìng xiá 远上寒山石径斜, bái yún shēn chù yǒu rén jiā 白云深处有人家. tíng chē zuò ài fēng lín wǎn 停车坐爱枫林晚, shuāng yè hóng yú èr yuè huā 霜叶红于二月花。 【 译文 】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停车只是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斜:此字读xiá. 5.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6.坐:因为;由于。 【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 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 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 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 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 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 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 6.唐诗三百首有哪些诗人白居易、岑参、常建、陈陶、陈子昂、崔颢、崔曙、崔涂、戴叔伦、杜甫、杜牧、杜秋娘、杜审言、杜荀鹤、高适、顾况、韩弘、韩偓、韩愈、贺知章、皇甫冉、贾岛、金昌绪、李白、李端、李频、李颀、李商隐、李益、刘长卿、刘方平、刘慎虚、刘禹锡、柳中庸、柳宗元、卢纶、骆宾王、马戴、孟浩然、孟郊、裴迪、綦毋潜、钱起、秦韬玉、邱为、权德舆、僧皎然、沈佺期、司空曙、宋之问、李隆基(唐玄宗)、王勃、王昌龄、王翰、王建、王湾、王维、王之涣、韦应物、韦庄、温庭筠、无名氏、西鄙人、许浑、薛逢、元结、元稹、张祜、张籍、张继、张九龄、张泌、张乔、张旭、郑畋、朱庆余、祖咏。 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0首诗。其中被选诗作最多的为杜甫,选诗36首;其次是李白,28首;再次是王维和李商隐, 各14首。 7.三吏三别,分别讲些什么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这些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 垂老别和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 * * * 三吏三别原文 新安吏 作者: 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译文】: 旅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按户籍册点兵。 请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 “府帖昨夜才下达,并令没有壮丁就依次抽中男。” “抽来的中男实在太小了,如可能守住王城呢?” 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可就孤苦伶仃。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著哭声呢! “不要让眼泪哭干,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泪哭干了会露出头骨,天地都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终归是无情的。 我们官军(指九节度使)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可是贼心难料(指史思明已归唐,又支援安庆绪),致使官军溃败。 就去原先营垒就食(因离洛阳不远),练兵也依凭著洛阳。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指劳役不重),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长官(指郭子仪)本像你们的父兄。”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译文】: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 老翁**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对官吏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把守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另外两个最近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的人已经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仍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裙在这里泛指衣物)。 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从您夜归。 赶紧应征河阳需要的劳役,兴许还赶得做明早的早炊。” 入夜了,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还要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潼关吏 作者: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译文】: 士卒劳役是多么的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 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也有万丈多。 我请问潼关吏:修道是为了防史思明军吗?(这是杜甫明知故问) 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说: 潼关高与云相连,城上堡垒把城墙区分成一格格战栅,飞鸟也不能越逾。 胡贼来犯只要守住,哪要担心西都长安。 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艰难时刻就拿起长戟防守,因形势险要,利于防守,万古守关也只用一人。 “悲哀啊!桃林塞(即潼关之古称)那一仗,哥舒翰潼关之败死伤极多,惨死黄河。 请嘱咐防守潼关竹将领,谨慎啊!千万别学哥舒仓卒促应战的覆辙。” 新婚别 杜甫 兔丝附蓬麻, 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 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 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 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 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 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 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 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 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 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 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 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 【注释】 1.兔丝:即兔丝子,一种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长。 蓬和麻的枝干都很短,所以兔丝子附在上面的引蔓自然长不了。比喻女子嫁给征夫,相处难久。 2.无乃:岂不是。 3.河阳:今河南孟县,当时唐军与叛军在此对峙。 4.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习俗,嫁后三日,始上坟告庙,才算成婚。 今仅宿一夜,婚礼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姑嫜:婆婆、公公。 5.藏:躲藏,不随便见外人。 6.归:古代女子出嫁称"归"。 将:带领,相随。这两句即俗语所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