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西江月古诗词的意思

1. 西江月古诗词

西江月古诗词

1.《西江月》的诗句

《西江月》是词牌名,有许多首,下面列举几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作者: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西江月·遣兴

作者: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作者:朱敦儒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作者:司马光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2.古诗西江月

西江月 丹阳湖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张孝祥:历阳乌江人。读书一过目不忘。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第一。历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兼都督府参赞军事,领建康留守,集贤殿修撰,知静江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知潭州,徙知荆南湖北路安抚使。筑守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卒,年三十八。(节录《宋史》卷三百八十九张孝祥传)

这首词是张孝祥题在江苏溧阳县三塔湖三塔寺寒光亭柱上的。

上片写重访三塔湖,观赏优美的自然景象,怡然自乐。“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问讯”,寻访,这里可引申为“欣赏”。“东风”二句写荡舟湖上的感受,“吹”字和“拂”字极有情致写出词人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东风”似解人意,“杨柳”饱含深情,一切尽如人意。

下片由景及情,触景伤情,流露出对世事尘俗的厌恶,进一步抒写返归大自然的舒适和愉快。

湖光春色,确实美丽,只是作者少年的锐气,在历尽沧桑、饱经风霜之后,已经消磨殆尽。“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这两句,在经历了世俗的生活道路之后,对一切世事早已看惯,或者说对世事俗务、功名富贵都看得很淡薄了。张孝祥本来是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和政治才能的人,绝不同于南宋政权中那些庸庸碌碌的官员从他登上政治舞台起,就坚决站在主战派一边,积极支持收复中原的主张,反对“议和”。由于南宋政权腐败,朝廷昏庸,象张孝祥这样的忠勇爱国志士,很自然地受到排挤和倾轧,所以他两次受到投降派的弹劾,无端地被贬谪。他历经奔波,屡受挫折,深谙世态的炎凉,就难免产生超脱尘世、返归自然的思想。“悠然”的意思蕴藉含蓄,这是一个在人生的道路上几经颠簸的人发出的低沉的慨叹,他对世事已经淡漠,只好到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解脱,去追求舒畅闲适。

“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结尾二句,描写三塔湖寒光亭的景致。碧波万顷一望无际,天水相连辽阔深远,这是静的画面,飞翔的沙鸥又为这画面增添了活力,有动有静,更使“寒光亭下”的风景美不胜收,本词的意境也随之扩大,更具诗情画意。

张孝祥的某些词,以风格豪放著称,如他的《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水调歌头》(“雪洗虏尘静”),这首小令却以写景真切,景物描写与感情抒发结合巧妙见长,特别是此词信笔写来,不见着力雕饰的痕迹,初读只觉浅易平淡,细读又觉韵味无穷,可谓天然妙成。

3.西江月古诗

《西江月》是词牌名,有许多首,下面列举几首: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 宋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2、《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作者:苏轼 宋朝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译文: 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3、《西江月·遣兴》 作者:辛弃疾 宋朝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

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译文: 喝醉了酒后恣意欢笑,我哪里有那闲工夫发愁呢。最近才明白古书上的话,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昨儿晚上我在松边喝醉了,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就问他:“我醉得怎么样啊?”恍惚中看见松树活动起来,疑是要来扶我,于是我用手不耐烦的推推松树说:“走开走开!”。

4、《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作者:朱敦儒 宋朝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

万事原来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

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译文: 世事短暂,如春梦一般转眼即逝。人情淡薄,就如秋天朗空上的薄云。

不要计较自己的辛勤劳苦,万事本来已经在命中注定的。今天幸好遇到三杯好酒,又看见一朵新开的鲜花。

短暂的欢乐相聚是如此的亲切,至于明天会怎么样谁也不知道了。 5、《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作者:司马光 宋朝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译文: 挽了一个松松的云髻,化上了淡淡的妆容。

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轻盈的身体。她的舞姿就像飞絮和游丝一样,飘忽不定。

此番一见不如不见,多情不如无情。笙歌散后,醉酒初醒,庭院深深,斜月高挂,四处无声。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句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译文 注释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5.古诗西江月诗意

西江月⑴·夜行黄沙⑵道中⑶明月别枝惊鹊⑷,清风半夜鸣蝉⑸。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⑹茅店⑺社林⑻边,路转溪桥忽见⑼⑽。[1](注:西江月是词牌名,这是辛弃疾的一首词不是诗。)

白话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1]创作背景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

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这首词正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2] 作品赏析编辑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

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

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此词。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

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

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

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

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4]。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