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初唐诗歌革新旗手

1. 初唐诗歌革新

初唐诗歌革新

1.“初唐四杰”提出了哪些诗歌革新主张

力求摆脱齐梁诗风,突破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表现力。

1 、“四杰”对诗歌创作题材领域的开拓“四杰”活跃于高宗、武周朝,与当时的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选官制度由贞观时期的关陇贵族军事集团的垄断到武则天时广招寒族地主入仕的变化,彻底改变了诗人队伍由宫廷文人一统天下的格局,下层知识分子纷纷走进诗人队伍。

所以,唐初从太宗朝到高宗、武周朝的变化在整个文化领域里的影响,实质上就是文人队伍在阶级结构上的变化。“四杰”能使诗歌创作题材“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是由他们的阶级出身决定的。

纵观“四杰”之前诗歌创作题材的发展,我们不难寻绎出他们和前代诗歌的渊源关系。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四杰”对诗歌创作题材的开拓,只是相对于六朝以来,特别是太宗朝在诗坛上占主导地位的宫体诗而言的。

实际上,“四杰”所能涉及的题材,都可在前代诗歌中找到根据。但是,“四杰”毕竟做出了符合他们时代发展要求的变革,他们在题材领域的继承和开拓,是以大量的创作实践为支撑的,这就为“盛唐之音”的到来,提供了艺术表现的广阔天地。

刘开扬先生把“四杰”的诗歌创作题材划分为“抒情诗”、“写景诗”、“咏物诗”(《唐诗论文集》),杨柳、骆祥发先生把骆宾王诗的创作题材划分为“抒情诗”、“边塞诗”、“景物诗”,“其他方面题材作品”(包括“咏史怀古诗”、“艳情诗”、“吊唁诗”)(《骆宾王评传》第十二章)。2 、“四杰”对“宏博”的美学追求所谓“宏博”,是指文学作品里所表现出的恢宏博大的感情基调。

杨炯在《王勃集序》中,指责了“龙朔初载”、“争构纤微,竟为雕刻”的文风,这种文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显系齐梁余绪。而称赞王勃的创作“以兹伟鉴,取其雄伯,壮而不虚,刚而能润。”

使得“词林增峻”,“反诸宏博,君之力焉”,“诚壮思之雄宗也”。3 、“四杰”恢复了对文学抒情功能的重视抒情功能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宫廷文人们由于深受形式主义文风的毒害,加上他们生活环境和视野的局限,自然无法创作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 的文学作品。文学的抒情功能在他们手里不可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四杰”,特别是王勃、骆宾王则在他们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中恢复了对文学抒情功能的重视,这也构成他们文学革新实绩的一个重要方面。4 、“四杰”坚持了文质并重的文学思想对于齐梁一味地讲究词藻、要求声律以及堆积典实的弊病,“四杰”虽然在理论上给予了矫枉过正的抨击,但在创作实践中,他们并未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基本上遵循了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于继承中有创新,使这次文学革新的步伐能够得以稳妥地向前迈进。

在“四杰”的诗歌里,讲究词藻、声律,隶事用典,都是为了表达诗歌的主题思想服务的,而不仅仅是为了形式上的华丽。在这里,词藻、声律、典故都处于从属地位,它们只是表现的手段,而不是所要表现的主体内容,这是“四杰”诗在构思方面和齐梁诗的本质不同。

齐梁形式主义诗风的畸形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诗人本末倒置地把词藻、声律和隶事用典作为表现的主体,没有比兴寄托,“骨气都尽,刚健不闻”。“四杰”正是在这一点上看准了齐梁诗弊的症结所在,把“兴寄”、“风骨”等重要素质注入到诗歌创作之中,并使之居于主导地位,这样,就使得内容和形式,“质”和“文”的关系较之齐梁起了质的变化,这一变化必然促进形成因素朝着有利于文风改革的方向发展变化。

“四杰”诗的遣词造句多继承和沿袭齐梁,有些甚至套用成句,但是,就诗的整体效果来看,“四杰”诗远胜齐梁。因为齐梁有好句无好诗,而“四杰”继承、沿袭,甚至套用这些好句,用来为自己所要表现的充实刚健的思想内容服务,从而达到了“文质彬彬”、“藻耀而高翔”的艺术境界。

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可以说是这种继承的典型例证。诗人在对齐梁歌行体继承的同时,发挥了他们善于作赋的特点,使本来就冗长的这一诗体更见其长,并在辞藻的华靡、章法的铺陈、字句的雕琢、描写的细腻方面较之齐梁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他们诗中所表现的那种恢宏的气势、博大的感情力量,却是齐梁的同体诗作无法比拟的。

在对偶诗句的运用、声韵格律的讲求以及隶事用典等方面,“四杰”的诗也表现了于继承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的特点。前引各诗俱可看出其继承与发展之所在,兹不赘述。

2.古代文学唐朝诗风革新的作用及成就

作用

唐代诗**新运动以其鲜明的文学理论和丰富的诗文创作,在初唐时彻底清除了齐梁余风之后,即进入盛唐诗文创作的繁盛时期,紧接着的两次意义重大的诗**新运动更是开创了中唐文学的新局面,也影响着晚唐乃至后世诗文的发展,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成就

一 、初唐:“四杰”拒齐梁诗风,子昂创“兴寄风骨”

唐代诗**新运动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初唐(从高祖武德元年至玄宗先天年间),这是盛唐诗歌大繁荣的预备阶段,诗人们渐渐走出南宋齐梁绮艳之风和梁陈宫廷之风。王、杨、卢、洛四杰一登场就对这种华靡之风加以批判,主张诗歌应该反映现实生活,指出诗歌应有“刚健”和“骨气”。 到陈子昂步入诗坛,开风气之先,让唐代文学从理论和创作上彻底摒弃了齐梁余风,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正如刘克庄所言:“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高唱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太白、韦、柳继出,皆自子昂发之。”(《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八,清嘉庆刻本)①高度评价了陈子昂对唐代诗坛做出的贡献。

二 、盛唐:诗歌创作大繁荣,不因理论尤“运动”

唐代诗**新运动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盛唐(从玄宗开元年间至太宗大历初年),这是诗歌的大辉煌大繁荣时期。诗歌创作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发展,达到了风骨声律兼优的唯美境界。这个时期涌现了大批诗中高手,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王孟、高岑、韦应物、刘长卿、王昌龄等等,真是不尽长江滚滚来。诗歌创作空前繁荣而诗歌理论却颇为沉寂,理论的发展似乎明显滞后于创作实践。然而盛唐诗人作为唐代文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文章创作也是百川中的一支。他们不同于理论家,而他们的

鲜明的创作风格和独特的个性色彩,却将深深地影响到后世的理论和作品创作。故而他们的文章创作同理论家的创作一样,对唐代的诗**新运动起有促进作用。

三、中唐:“元白韩柳”齐上阵,“乐府古文”新运动

唐代诗**新运动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中唐(从代宗大历年间至穆宗长庆年间),这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这个阶段的前期由于社会的动乱和王朝的衰微,诗人们失去了开阔乐观的精神风貌,诗歌也出现了“气骨顿衰”的不争气象,就是号称大历十才子的诗人们,也出现了一种渐入雕饰,追求丽词的倾向,有种颓废的味道。到了中唐后期,诗人们的精神重新振作了起来,唐诗出现了“新变”,各种风格流派争奇斗艳,显示出大活跃的景象。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经由元白诗派新乐府诗歌理论的带动和韩柳古**新运动的力推,唐代的诗文创作再次出现了大繁荣的局面。

四、晚唐:诗虽衰有小“李杜”,文渐末出新“词体”

唐代诗**新运动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即晚唐(从懿宗咸通初年到唐王朝灭亡)。中唐诗文高潮到唐穆宗长庆时期逐渐低落,在国运衰微的影响下,晚唐诗歌面貌再次发生变化,由盛唐的雄健壮丽,转而为哀婉凄艳。晚唐诗人以李商隐、温庭筠、杜牧三

人为代表,尽管为晚唐诗增添一份新的色彩,却也难以抵挡唐诗衰微的洪流。

3.谁继初唐四杰之后大力倡导诗歌革新

陈子昂

陈子昂《修竹篇序》提出了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在唐诗发展史上,陈子昂这篇短文好像一篇宣言,标志着唐代诗风的革新和转变。

陈子昂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

杜甫称赞他:“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都对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公论,至于他的《感遇诗》直接启发了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的创作,李白继承他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进一步完成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陈子昂在散**新上也是有功绩的。他文集中虽然也还有一些骈文,但那些对策、奏疏,都用的是比较朴实畅达的古代散文,这在唐代,也是开风气之先。

所以唐代古文家萧颖士、梁肃、韩愈都对他这方面的努力有较高的评价。

4.简述陈子昂诗歌革新及其意义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

万青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他论诗主张“兴寄”、“风骨”。所谓“风骨”是指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美的本质特征。“兴寄”要求言志充实深沉。“风骨”与“兴寄”的提出,既扫荡了初唐形式主义诗风,也为唐代诗歌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作者单位】:云南省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助教661100蒙自

【分类号】:I207.22

【DOI】:cnki:ISSN:1008-9128.0.1997-03-003

【正文快照】: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发展过程中的关健性人物。他首先来倡导改变六朝到初唐的形式主义作风,一反初唐艳丽纤弱的诗风,而开盛唐朴素雄健的诗风,把诗歌引向朴实而具有真实生命的道路上。为以后盛唐诗歌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影响。正如刘克庄《后村诗话》所云:“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唱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小陈子昂的主要诗歌理论,见于其《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在这篇序中,陈子昂明确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提倡风骨,兴寄。反对齐梁,复汉魏。这篇短文是陈子昂表明他的诗歌创作态度的宣言…

5.陈子昂提出诗歌革新的背景

唐代由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各种文化交融汇合,思想统治也相对宽松,因此形成了初唐浮靡诗风。

陈于昂提出诗歌革新,主要攻击的是那些表现色情的宫体诗;是那些“彩丽竟繁”而毫无情感生命的唯美文学。他推重建安、正始之音:推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浪漫文学情调。 陈于昂针对现实中所存在的问题,揭示前代文学的弊病和不足,要求恢复“汉魏风骨”,对“横制颓波”,革新初唐浮靡诗风,繁荣唐代诗词确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唐诗革新的先驱和功臣,在唐诗发展史上起到了颇为重要的作用。

6.儒家思想对初唐诗歌革新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

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写作了大量以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为特点的论说散文,又称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各具特色:《论语》雍容和顺富有哲理性、《孟子》雄畅犀利富有鼓动性、《墨子》朴实谨严富有逻辑性、《荀子》淳厚富赡富有学术性、《韩非子》峻峭透辟富有政治性、《老子》玄妙精警富有思辨性、《庄子》汪洋谲怪富有浪漫性。

在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当数《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与诸子散文辉映一时的,是以记言记事为主的历史散文。

《左传》、《国语》和《战国策》,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多出于各国史官之手。其中许多优秀篇章,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剪裁得体,有很高的艺术性,如《左传》中的《鞍之战》、《郑伯克段于鄢》,或叙述激烈的战争进程,或表现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在叙事写人方面均很出色。

《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更有个性光彩,描写技巧愈加高明,是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 秦代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二世而亡,几乎无文学可言。

除留存下来少数歌颂秦皇功德的刻石文字外,李斯《谏逐客书》是这一时期少有的优秀散文篇章。 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

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便应运而生。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是一代文学的标志。

其体式导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的赋,尚未脱楚辞形迹,被称为骚体赋;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代大赋的形式格局;至汉武帝时代,献赋诵赋风气大盛,产生了一大批赋家。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极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稍后的扬雄,有《甘泉》、《羽猎》诸赋。这些赋写得铺张扬厉:多以歌功颂德为宗旨。

到了东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仍是散体大赋中的煌煌巨作。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帝国强势不再,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用辞赋来抒情志、来刺时世。

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等是这方面的名作。他们的创作突破了大赋原有的体制,对以后魏晋时期的抒情小赋和唐宋时期的散文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