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一个人的诗歌史pdf

1. 一个人的诗歌史

一个人的诗歌史

1.一个人的诗歌史怎么样

在桂林工作那两年,诗人刘春和我时相往还,一起喝过酒,一起谈过书和诗,春游过,也秋游过,一起爬过山,还一起逛过书店。

或许,我了解他的生活比他的诗歌要多得多。 我们经常光顾的那家书店,叫刀锋书店,装修雅致,环境清幽,就在桂林城内的漓江边上,有时候我推门而入,会迎面碰见他;有时候他推门而入,会迎面碰见我;更多时候,我们会事先约好在那里见面,或者一起结伴去买书看书,对着最近的新书评头论足。

对于我,他不仅是朋友、同伴,更是一个有深刻见解和追求的作者。刘春前后写了六个诗人,顾城、海子、于坚、欧阳江河、西川、黄灿然,原定名为《诗人肖像》,后改名为《一个人的诗歌史》,这个名字今天看来似乎还颇为恰切。

整本书散淡细密,以诗人为经,以诗歌为纬,以温情为基调,以私家回忆和亲身经历为丝线,削笔细写诗人诗歌诗坛,串起背后幽微的人人事事,几乎就是一部诗人列传,是诗歌史,也是诗人史,还是阅读史,更是心灵史,以个人视角还原了一代人的文学和诗歌记忆,读来显见一个时代的精神底色和文学风味。 看任何历史,我都是爱看个人写史。

集体性的写史,往往难以避免某种集体妥协。而个人写史,常铁划银勾,指点江山,笔端尤见温度和风霜。

有时候我甚至想,在诗歌上,在文学上,客观,有时候是不是意味着平庸;而极端,有时候却可能意味着深刻。 这么多年来,刘春一直生活工作在山水小城桂林,湖光山色不但没有给他平添暮气,反而愈见锐气,身在西南边疆,却须臾不离诗坛中央,我欣赏他这种无处非中的气度。

我还记得,他的书房里三面环书,一面环电脑,很多时候他会疲惫但兴奋地跟我说,昨晚上又写作写到半夜,补充写了海子,或者哪篇又加了几千字,深情富足,溢于言表。 我知道,《一个人的诗歌史》里的每个字每句话,都是他在这个小小的书房里,用这台小小的电脑敲出来的。

有多少个不眠之夜,他会隐藏在这个逼仄的角落里,为一个时代的诗人与诗事画像还原,清扫褶皱,也为我们曾经的阅读感受寻找发源地和每一条主流支流。 这样的写作,所有的努力,每一个字每一段话的开掘,其实那是他带领我们回到诗歌原乡,抚慰每个人的文学乡愁。

80年代已经过去很久很久了,我们对诗歌的热情,对精神事物的热情,已经消减很多。时代确实进步了,但我们的精神质量却下降了,文化生活和物质享受的比重越来越失衡,诗歌这顶文学的皇冠,诗人这个文学家中的文学家,也渐渐被世俗功利模糊了面目。

但好的诗歌、诗人、文学,却永远都是抚慰人心人性中最柔软部分和角落的东西。 此外,《一个人的诗歌史》的随笔体,也还是好的,既有叙述的流畅与内容,又有评论的精确与简练,又不失生活的细腻与温润,散淡笔端,看似漫不经心,其实却在不经意之间实现了一种协调,达成了一种形而上的回味和高度,是一种深刻的亲切。

我曾经和刘春说,用随笔写诗歌史,叙述呈现的是事物本身的力量,而评论则呈现的是你的视野和感受。 要说有所不足,那就是刘春笔下还稍显枝蔓,对文学和诗歌的虔诚与热情,让他把每一处细节都放大,使得字句也不那么简洁有力,甚至拉杂。

不过我后来想,这倒是一种原生态的好,太干净成形的文章大多都有雕琢之嫌,跟人、跟阅读会“隔”,上好的文章或许就应该是枝蔓的吧,口水话、俚语俗语不避,怎么想就怎么写,粗糙,真实,有力,就这么一路下来,半道里冒出一处点睛之笔。 我不愿信口开河,为这本书作任何定位和定义,什么“诗坛随笔里程碑之作”、“发轫之作”、“填补空白”等等,那纯粹是欺人欺己。

让书回到书本身,让叙述回到叙述本身,让阅读回到阅读本身,让感受回到感受本身,就足够了。 我想说,刘春至少做到了一点,他笔下每个诗人的脸庞都是清晰无尘的,他写下的每个字的弯曲和回环都是出于切实感受。

他对生活细节的不羁,和对笔下每一句话的谨慎,让我至今难忘。从外形上看,他或许是个粗犷汉子,轮廓分明,面目深刻,并非清秀相貌,但他心底微澜却细密致密,感受力和表达力灵敏而深刻,好的写作者都如此。

2.中国诗歌的发展史及每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公元前6世纪,《诗经》被编定成书,包括地方土乐的十五国风160篇,朝廷正乐的大雅31篇、小雅74篇,祭祀之乐的颂40篇,共305篇,另有6首乐谱失传的笙曲。

产生地域包括现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南北部。《诗经》中有反映宴会享乐的诗,如《小雅·鹿鸣》;有反映战争的诗,如《小雅·六月》;爱情诗的名作如《郑风·子衿》;有讽刺现实的《魏风·伐檀》;还有一组反映周朝开国历史的大型周王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的《诗经》显示出我国抒情为主的民族文学特色,从它开始,我国诗歌走上了一条抒情言志的道路,抒情诗也成为了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诗经》里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真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概括为“风雅”精神,成为我国诗歌的最基本最深远的传统。

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伟人屈原出生。西汉末年的刘向把屈原宋玉等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当中收录肯定为屈原所作的《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招魂》共23篇。

其中的《离骚》,以忠君爱国为主题,以香草美人为象征,以缠绵悱恻的感情,反复迸发的愤慨,塑造出一个坚贞高洁的主人公形象。 屈原的诗歌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直接影响汉赋的产生。

又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如“些、只、羌、纷,谇,謇,傺”,带有浓郁地方性色彩。楚辞突出表现浪漫的精神气质,影响后世的李白、李贺、韩愈等诗人。

香草美人的象征传统源远流长,影响一直绵延到清代《聊斋志异》。 东汉的时候出现了文人群体创作的诗歌,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甚至产生完整的七言诗。

现存最早的东汉文人诗是班固《咏史》,而他的《竹扇赋诗》是比较早的完整的七言诗。最著名的文人诗是没有留下作者姓名的《古诗十九首》,写的是游子羁旅和思妇闺愁,因此乡情和恋情就融汇在一起。

同时当中涉及很多人生哲理,讨论永恒和短暂、人的心态和生命周期、悲伤和欢乐等问题。文人诗长于抒情,语言炉火纯青、一字千金,直接影响曹植和陶渊明。

东汉末年建安时代到曹魏前期,三曹、七子并世而出。古直悲凉的曹操、便娟婉约的曹丕、身兼父兄之长的曹植,以及作为羽翼的“建安七子”,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最后转变,开辟了五言诗的广阔道路。

著名的有曹操《短歌行》,曹丕柏梁体《燕歌行》,曹植《赠白马王彪》、《白马篇》。建安诗人中曹植最受推崇,这是由于他文采华美,对五言诗发展有重大影响。

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西晋诗坛呈现出的艺术特色称为“太康诗风”,表现为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彩华丽,诗风繁缛。

陆机的《拟古诗》就是华丽藻饰的代表作。太康诗风代表人物是三张(张协、张载、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潘尼叔侄)。

他们诗中山水描写成分大量增加,为谢灵运、谢朓等人的山水诗人的先导。同时期的左思凭着《咏史》八首开创借咏史以咏怀的道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

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诗坛被玄言诗占据,诗歌艺术的发展脉络中断了。一直到中国诗歌史上第二位伟人陶渊明出现,才使这个脉络重新接上。

他的诗歌源于《古诗十九首》,得阮籍之遗音而协左思之风骨,魏晋诗歌甚至中国古代诗歌的古朴作风在他手上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他作为结束一代诗风的集大成者,成为了一座里程碑。他开创了田园诗,如《归园田居》、《饮酒》等,写躬耕生活的感受,平淡质朴的语言中不露痕迹地表达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陶渊明是追求人生艺术化的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又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归宿之一,为后世文人筑起一个精神的家园。 东晋被宋取代,四朝偏安江南。

南方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使南朝的民歌呈现清丽缠绵的风格,代表作是长诗《西洲曲》,声韵回环婉转。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硕果,《敕勒歌》雄浑壮阔,是千古绝唱;代表作《木兰诗》清新刚健,写出一个女英雄的英风豪气。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标志。初唐四杰、陈子昂初唐诗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创造了新体诗——律诗,五律在宋之问、沈佺期手上最后定型。

盛唐国势强大,中国诗歌史第三位伟人李白登上诗坛,他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又变幻莫测,如《蜀道难》、等诗,骨气端翔,无迹可寻又含蕴深厚。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的《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迈慷慨。

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则把山水田园的静谧秀丽表现得清丽空远。 中唐白居易有伤感苍凉的《长恨歌》、《琵琶行》,韩愈有狠重粗豪的《石鼓歌》、《陆浑山火》,引出中唐诗歌高潮。

但是到了晚唐,诗风再变,杜牧的咏史诗注入了深沉的历史感慨。李商隐《筹笔驿》(七律)沉郁顿挫,绝类杜甫,而其《锦瑟》《无题》等朦胧诗深入心灵世界,幽深窈渺,形成凄艳浑融的风格,成为唐代最后一位诗坛大家。

3.有没有介绍诗人的书

一个人介绍一代诗人的奇书(组图)

2010-12-12 01:25:47 来源: 青年时报(杭州)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在此,我要向文学研究者及普通读者慎重推荐诗人刘春的系列专著《一个人的诗歌史》。为何要如此慎重其事?原因很单纯:如果一位读者想了解“今天派”之后的一代诗人的生活与写作状况,那最佳读本肯定就是刘春刚完成的这两本奇书。

这两本书,从文体角度上说,可谓作者自己所说的“四不象”:它既是诗人成长的故事,也是作品的细读,又是诗坛状况的介绍……进一步说:它像评论,又像(断片的)传记,也像新闻,犹如作者在《后记》中概括的那样:“它是一部随笔集,但它又兼容了文学评论、人物传记甚至新闻报道的特征。而书中引用的几十首诗,也足以构成一个优秀的诗歌选本。”如此庞杂的文体熔于一炉,就需要一个核心来稳定它,并使各路文风跟随这核心旋转。这是怎样一个核心呢?正是随笔的核心,即思想性、学术性以及断片中令人折服的“试验性”闪光(这也是随笔区别于散文的地方),从而排除了散文所偏重的感性。这种能够娱思的随笔文体将文学性、思想性、学术性融为一体不仅提供了别具一格的书写样式,也预示了另一种书写风景。刘春这两本书正是循着这一样式和风景为我们娓娓道来的。

两本书以个案研究与一个时代的整体诗歌场为经纬编织而成,总共写了顾城、海子、于坚、张枣、欧阳江河、韩东、西川等十位诗人的“成长史与心灵史”(刘春语)。在这些随笔中,“史”是其中一个重点,刘春以历史学者般的眼光,首先着手处理了每一个诗人的基本传记材料。这其中最见作者的剪裁功夫,即哪些要,哪些不要;哪些是重点,应突出书写,哪些是次要的,应略写。之后,这些材料又怎样与所引用的诗篇及恰到好处的评论天然地融为一体,并还要在其中贯穿一种潜在的思想性与倾向性?这一切综合的工作,刘春都完成得若行云流水,天衣无缝。加之,由于作者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他便自然地在行文中带出一种特别的新闻现场感及深度报道感。这些随手携来的意外品质无疑又为这两本书已经很丰富的文体锦上添花,读来无不令人涵咏。同时,由于“新闻”的适量介入,使这两本书显得更为落实、可靠、饱满,并逶迤出一种科学般的准确性,真应了“诗有别裁”一句矣。

为此,我称这一写法为一种评传式的随笔写作,这种灵活机警的随笔非常好看也极为耐读,它的资料性及作者随处的洞见不仅对相关研究者很实用,对普通读者也一定会是赏心悦目的他们通过这两本书便可较为充分地认识了一段诗歌史。我每每也不觉跟随作者的文字一路宛转而下,欣赏起沿途各个不同的景致来,即每位诗人不同的侧面:诗或生活或内心的悸动。

说起来,我与刘春神交接近十年,但迄今为止从未见过面。最初的交往是他寄给我的一封约稿信,信中向我要一件我的手稿,似乎要用于他所编选的一本诗集中。由于我对他有所了解,便很认真地开始翻箱倒柜,从一个布满灰尘的纸箱中寻出一篇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诗稿《牺牲品》。为何单单选这篇寄他?那是因为我觉得此篇手稿品相最佳:从零乱的改动中,你可清楚地见出一首诗产生的轨迹或刻痕。此后,我又读了他的诗歌,其中一些留下很深的印象他是一个认真、严格且心怀抱负的诗人,用一种古典主义的口语写作。再后来,我又读到了他大量的随笔,其中有许多是写当代诗人的,而这些随笔在那时已显示出他后来不同凡响的评传随笔形式了。从这些随笔中,我发现了他宽阔的诗歌视野与品位,因此,他在《一个人的诗歌史》中的论述,我认为是坚实而可信的。

《一个人的诗歌史》第二部 《一个人的诗歌史》第一部(增订版) 刘春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本文来源:青年时报 )

4.诗歌的发展史

发展顺序:诗经——楚辞——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新诗。

发展历程如下:

1、历史演变

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适合本民族语言的诗歌形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

到了战国时期,在南方的楚国华夏族和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其诗歌集《楚辞》突破了《诗经》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体现南方语言的特点。

2、汉代的古体诗

汉代时乐府诗形成。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歌词。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

3、唐宋的近体诗

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绝句的规定稍微松一些。

另外,在宋代达到顶峰的词也是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词的格式要依从一些固定的词牌,以便于配以乐曲演唱。

4、后期发展

自元代开始,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逐渐过去,文学创作逐渐转移到戏曲、小说等其他形式。

5、明代的“复古”与革新

明代初期,诗歌复兴,代表作家刘基、高启。明朝中期,台阁体、前七子、后七子相继兴起,作品多为歌功颂德、复古、学习古人等。明后期诗歌成就不高。明朝词、曲成就不高。

6、清代的虚假“中兴”

清朝诗歌作品、作者数量巨大,滥作之多,触目惊心,代表人物,乾隆帝。后期有龚自珍等人,诗作不佳。

清代词作较多,有朱彝尊、纳兰性德等,作品很多,号称中兴。然缺少佳作,内容无聊,境界不高。

7、近现代的虚大与危机

近代诗歌初,沿习古制,但产生了黄遵宪等怪胎。词作有王国维等,然作品不佳。

新文化运动之后,新诗兴起,即现代诗。民国现代诗除新月派外,多是自由诗,格调不高、不押韵、内容贫乏、矫揉造作。

新中国建立以后,诗歌创作一度陷于停滞。1978年后,十年内朦胧诗大为盛行,代表人物北岛等。20世纪开始以后,网络诗歌兴起,虽然水平错落,但是佳作频多。

扩展资料:

现代(当代)诗歌的主要流派:“五四”诗歌、新月派、现代派、湖畔派、九叶派等。

1、“五四”派

现代诗歌是“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其主体是用白话写作,以打破旧诗词格律为主要标志的新诗。最早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1917年2月2卷6号上刊出胡适的白话诗8首,1920年胡适《尝试集》出版,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代表初期新诗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他的《女神》中大部分作品写于1920年前后,传达着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开一代诗风。

2、新月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3、现代派

“现代派”诗歌流派,是指1932年之后围绕《现代》杂志的一批诗人,包括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废名,林庚,等等。何其芳的《预言》等诗华丽,精致。

4、湖畔派

因该流派诗人多聚集在西子湖畔而得名,是中国新诗最早的一个流派。爱情,是湖畔派吟唱的主要内容。

代表诗人是冯雪峰、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等。代表作品:冯雪峰《伊在》《卖花少女》,汪静之《惠的风》《我是死寂的海水》,应修人《含苞》,潘漠华《离家》等。

5、九叶派

“九叶派”则是40年代以《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的另一风格趋向的诗人群(又称“中国新诗派”),代表诗人是辛笛,穆旦,郑敏,杜运燮,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袁可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诗歌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歌

5.【唐诗和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你知道唐诗和宋词各有哪

唐诗代表人物 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孟浩然等宋词代表人物 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柳永等代表作品: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感受: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6.【作文《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或一个诗人)》六百字左右别写太好了哟

有人喜欢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有人喜欢杜甫的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有人喜欢杜牧的《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而我,却特别对王冕的《墨梅》情有独钟:“吾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李白的诗豪放,杜甫的诗沉稳,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哪一个不是名垂青史?而王冕,除了少许诗篇,只在《儒林外史》中见过,名气不能与他们相比,但他的这首诗却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首诗是王冕为自己的画《墨梅》所题的一首诗,虽然似乎是轻描淡写,却把墨梅的精神气质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梅,是花中最坚强的使者.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家词人,为梅花挥洒过多少墨水和泪水.他们看到梅花的盛开,时而被它们的美丽所吸引,时而为它们的命运而悲悯,有一位诗人曾经说:“人不一定使自己伟大,但一定能使自己崇高.”墨梅所表现出来的,不正是这样一种精神吗? “吾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虽不如后一句雄浑磅礴,但也是妙语连珠.为了表现梅花的崇高,作者用了“墨痕”这个词.众所周知,梅花一般都是红色或白色的,但诗中的梅花何以是黑色的呢?我认为,这不仅是因为墨梅给人高雅的感觉,更因为黑色是冷艳的,是与世无争的.梅花的高贵就在于与世无争.请问,世间能做到真正与世无争的人能有几个?唐朝的李世民是一代名君,可为了皇位,不照样造成了玄武门之变的惨剧吗?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是一位英雄,但为了独揽朝政,不也照样不择手段吗? “吾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一首使我悟出人生哲理的诗篇:人生最高的境界在于超越生命,在于看破世间凡尘,把光明磊落当作生活最高的追求.希望采纳。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