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诗经板 诗经板1.《诗经·板》怎么读“板”字在古时也是读作“版”的。通“版”。 在这里是“反”的假借。《说文》卷七【片部】版,判也。从片反声。布绾切(bán)。段玉裁注——片也。 旧作判也,浅人所改。今正。凡施於宫室器用者皆曰版。今字作板。古假为反字。《大雅》“上帝板板”。传云:板板,反也。谓版卽反之假借也。 从片,反声。 以上可以看出说明板是反的假借字。但还是读作版。 板本来就有反的意思。字从木,从反,反亦声(反也是它的声旁)。“反”意为“镜像对称的事物或动作”。“木”指薄木版。“木”与“反”联合起来表示“旅舍或工地宿舍的隔版”。 本义 :宿舍中隔离床铺的薄木版。 (古代旅舍或工地宿舍建筑简陋,不用土墙隔离房间,而用薄木版。薄木版的两侧各安排一个床位,两个床铺各自位于薄木版一侧。这样就形成了“镜像对称”,这种形成“镜像对称”的木版就叫“板”。 所以板板还是读作版版。可译为“悖逆,无道”。 2.《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板》的译文【题解】规劝厉王敬天爱民,施行善政。 上帝昏乱背离常道, 下民受苦多病辛劳。 说出话儿太不像样, 作出决策没有依靠。 无视圣贤刚愎自用, 不讲诚信是非混淆。 执政行事太没远见, 所以要用诗来劝告。 天下正值多灾多难, 不要这样作乐寻欢。 天下恰逢祸患骚乱, 不要如此一派胡言。 政令如果协调和缓, 百姓便能融洽自安。 政令一旦坠败涣散, 人民自然遭受苦难。 我与你虽各司其职, 但也与你同僚共事。 我来和你一起商议, 不听忠言还要嫌弃。 我言切合治国实际, 切莫当作笑话儿戏。 古人有话不应忘记, 请教樵夫大有裨益。 天下近来正闹灾荒, 不要纵乐一味放荡。 老人忠心诚意满腔, 小子如此傲慢轻狂。 不要说我老来乖张, 被你当作昏愦荒唐。 多行不义事难收场, 不可救药病入膏肓。 老天近来已经震怒, 曲意顺从于事无补。 君臣礼仪都很混乱, 好人如尸没法一诉。 人民正在呻吟受苦, 我今怎敢别有他顾。 国家动乱资财匮乏, 怎能将我百姓安抚。 天对万民诱导教化, 像吹埙篪那样和洽。 又如璋圭相配相称, 时时携取把它佩挂。 随时相携没有阻碍, 因势利导不出偏差。 民间今多邪僻之事, 徒劳无益枉自立法。 好人就像篱笆簇拥, 民众好比围墙高耸。 大国犹如屏障挡风, 同族宛似栋梁架空。 有德便能安定从容, 宗子就可自处城中。 莫让城墙毁坏无用, 莫要孤立忧心忡忡。 敬畏天的发怒警告, 怎么再敢荒嬉逍遥。 看重天的变化示意, 怎么再敢任性桀傲。 上天意志明白可鉴, 与你一起来往同道。 上天惩戒无时不在, 伴你一起出入游遨。 3.诗经古诗和诗意大全杲杲日出。 《诗经·伯兮》。杲(gǎo搞):形容太阳的明亮。 本句大意是:明亮的太阳出来了。这是古代诗歌中最早描绘出的句子,文字筒洁,又能给人以美好的想象。 可用以描写日出,也可以用来比喻刚刚诞生的充满了生命力的事物,还可用来比喻朝气蓬勃的人生。《诗经·伯兮》之死矢靡它。 《诗经·柏舟》。之死;到死。 矢:誓。靡(mi米)它:没有别的心意,即没有二心。 本句大意是:(我只爱自己心爱的人)到死也不变心。这首诗写一位青年女子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对象,可是她的母亲却不谅察她的心,硬要拆散她的美满婚姻,逼嫁别人。 当时,礼教制度经形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成为套在青年男女身上的枷锁。但这位女子却不顾礼教的藩篱,坚持自己所选择的对象。 她一面愤愤地呼喊:“母也天只!不谅人只!”一面誓死抗争:“之死矢靡它!”非他莫嫁,死不变心。这铮铮誓言是对家长包办婚姻的挑战,是妇女自主意识觉醒的宣言。 以历史主义眼光来看,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斗争精神,也可从几千年前这位无名女于身上找到原始的萌芽。《诗经·柏舟》临其穴,惴惴其栗。 《诗经·黄鸟》。穴:墓穴。 惴惴(zhuì坠):恐惧的样子。栗:战栗。 这两句大意是:当临近墓穴将要被活埋时恐惧地战栗起来。《黄鸟》是一首挽诗。 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死后,殉葬者一百七十七人,秦国子车氏三子奄息、仲行、针虎皆在殉葬行列。~两句写殉葬者奄息等面临墓穴时惊恐战栗的样子。 “惴惴其栗”现己成为形容惊怕恐惧的常用语。《诗经·黄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鹤鸣》。它山:别的山。 攻玉;琢磨玉器。本句大意是: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它来琢磨玉器。 此条以它山之石可用来琢玉为例,阐明借鉴、广取的重要意义。石头是最普遍、最常见的物质,连它山之石都有“攻玉”的作用,其它鲜见的东西更可以想见。 此条通过比兴手法寄寓此意.使诗文含蓄蕴藉,令人寻味.具有很强的理喻力量,因此干百年来传诵不绝,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仍是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个极有号召力和极为简明醒目的口号。 《诗经·鹤鸣》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诗经·板》。 先民:古代的圣贤。询:询问,请教。 刍荛(chúráo除饶):割草打柴的人。这两句大意是,古代圣贤有句名言,要虚心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 古代圣贤尚且需要向被视为下贱的割草的、打柴的人去请教,一般的凡夫俗子则更不在话下。“询于刍荛”可用于表示广泛地听取意见,虚心求教,连草野鄙陋的人的意见也不放过。 《诗经·板》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蓼莪》。怙(hū户)、恃(shì是):都是依靠、凭仗的意思。 这两句大意是:没有父亲叫我依靠何人?!没有母亲叫我仰仗何人?!这两句是痛悼父母双亡,自己从此失去依靠的,表现了诗人对父母的深厚感情。两句均以反诘句式写出,加强了感情的表述,使诗人悲痛欲绝的形象仿佛跃然纸上。 可引用以形容失去父母的孤儿的幼弱可怜,也可用于表现父母对子女的重要性,还可用于表达子女追怀父母的感情。《诗经·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蓼莪》。哀哀:悲怜、痛惜。 生:养育。劬(qú渠)劳:辛劳、劳苦。 进两句大意是:可怜我的父母,生养我受尽辛苦。原诗是写儿子悼念父母的,主要表达诗人痛惜父母辛辛苦苦地养育了他,而他却不能赡养父母,报恩德于万一的感情。 这两句流露出对父母的深爱,情真意切,十分感人。可用于表现子女对父母的怀念或追悼,也可用于表现子女对父母的体恤、顾念。 《诗经·蓼莪》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十月之交》。 岸:山崖。为:变成。 陵:大土山。这两句大意是:高高的山崖也会变成低谷,深深的低谷也会变成高大的山丘。 原诗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这种自然的变化说明了一条哲理: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也说明了世事沧桑多变的道理。从科学角度而言,现代地貌学也认为山川陆海是处在互相转化的运动之中。 《诗经·十月之交》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淇奥》。 切:用刀切断,指加工骨器。磋(cuō搓):用锉锉平,指加工象牙。 琢(zhuó浊):用刀雕刻,指加玉石。磨:用物磨光,指加工石头。 这两句大意是:(修养品行:好比加工玉石,)像切割,像锉平,像雕刻,像磨光。此条以加工骨器、玉器为例,比喻君子要努力修养品行,坚持德行的砥砺。 所以原诗说:“有匪君子,~,”后多用~来形容研讨学问或修饰文章。切、磋、琢、磨是四个表现精雕细刻的动词,该名句连用四个动词,增强了直观性,使较为抽象的砥砺德行、研讨学问通过几个巧妙的动词传神地表现出来。” 4.诗经 有孔字的句子携无曰益,牖民孔易。——《诗经·板》 松桷有舄,路寝孔硕,新庙奕奕。——《诗经·閟宫》 奚斯所作,孔曼且硕,万民是若。——《诗经·閟宫》 酒既和旨,饮酒孔偕,钟鼓既设,举酬逸逸。——《诗经·宾之初筵》 饮酒孔嘉,维其令仪。——《诗经·宾之初筵》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诗经·采薇》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诗经·采薇》 祝祭于祊,祀事孔明。——《诗经·楚茨》 5.板荡识忠臣,中的板荡 是什么意思板荡识忠臣比喻危急动乱中能识别忠贞。 《板》、《荡》是《诗经·大雅》中的两篇。旧说《板》、《荡》二诗皆讽刺周厉王无道。《毛诗·大雅·板序》:“《板》,凡伯刺厉王也。”《毛诗·大雅·荡序》:“《荡》,召穆公伤周室大坏也。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故作是诗也。” 后以此二诗篇名借代政局混乱,社会动荡。唐·李世民《赐萧禹(瑀)》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后汉演义》第六十三回:“见危授命,大义凛然,虽死且不朽矣!语云:‘板荡识忠臣!’信然!” 6.有德字的诗句 诗经明德赋 胡秉言 日月交融,万泰亨通。 刚柔相抱,阴阳平衡。 金乌赐正能量,冰魄泽睿气生。 昕光熠熠普照,嫦娥澄澄启灵。 置身于正,勇于攀登。立本于道,遵循本性。 顺乎自然,标有准绳。惟初太始,万物化成。 本心本善无我,舍欲舍得心升。 大道无言无形,感知善良心行, 省于天地圣灵,启于思维善行。 教以人伦茂亲,施以天道德成。 格物致知诚正心,晓礼笃信修其身。 齐家有序兴天下,至善亲民明德存。 懂其忠义,尽心为人合天理。 尽其仁孝,宽厚善良存孝悌。 温良恭敬,恭慎尊诚有慈意。 谦让有度,虚心隆礼容天地。 心境光明,正德品行,当知慈悲盈胸。 仁爱敦睦,明理向善,应晓始终道然。 克己复礼,恪守德道,言之忠信不骄。 厚德载物,缘自天成,兼备仁礼惠盈。 天地清明,惠泽万灵。 四海咸宁,神州大同。 晓德道而行,懂礼仪而从, 善与善而交,善与善相融。 秉承人伦之性而勤朴,怀守德善之心而始终。 上古留德绵远千世烙心境。 而今感念弘扬万载润贤明。 圣人行于道,天子行于明,君子行于仪,世人行于德。 道在五德之上,德为富贵之根。内修清静寡欲无,外修天道气真。 德心致虚致公,修德养性明伦。坐立不忘我德道,出入皆抱善心。 德威天下,物埠咸丰。乃国人伦理核心,成民族文化基根。 儒道法佛,明德共存。参传统思想理论,扬仁爱孝悌精神。 精忠爱国,勤俭诚信。见利思义,谦和礼仁。 德施天下安,德惠万民咸,德法社会宁,德政盛世绵。 7.《诗经》是怎么划分的《诗经》是怎么划分的: 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国风”就是诗经中的风,主要有民间乐歌,分为15个部分,共160篇。“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大雅》多为西周王室贵族的作品,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 《小雅》是 《诗经》中的第161到第234篇诗歌的章目总称,为《诗经》的一部分,共有74篇。《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 《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小雅》多为朝廷公卿大夫等在较私人场合的作品。 商颂:《诗经》中《颂》的一部分,共5篇。前3篇《那》、《烈祖》、《玄鸟》为祭祀乐歌,不分章,产生的时间较早。后2篇《长发》、《殷武》是歌颂宋襄公(前650—前637年在位)伐楚的胜利,皆分章,产生的时间较晚。 周颂:《周颂》是文学作品中的《诗经》的一部分。 《诗经》中《颂》的一部分,共31篇。是周朝的颂歌,全部作于西周初年。据后人考证,为周武王、成王、康王、昭王时代近一百年间(约前1046—约前977年)的作品。《周颂》乐章大多用于宗庙祭祀,祭祀对象包括祖先、天地、农神等。内容多歌颂统治阶级的功德或祈求神祇赐福。 鲁颂:鲁颂是《诗经》中《颂》的一部分,共4篇。可分为两类,《閟宫》和《泮水》是歌颂鲁僖公(前659—前627年在位)的,风格似《雅》。《駉》和《有駜》体裁类《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