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格律检测

1.用什么算法实现诗词格律检测

老兄,哪有那么容易,诗词格律虽然有规律,但不可能用算法算出来的。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

一、输入全部的诗词格律。

二、输入全部的汉字,并将汉字按照平声字、仄声字和入声字标注分类,其中,还不要忘记有多音字和变音字。

三、只要对方一输入诗词,诗好办,无非就是七律、五律、七绝、五绝、排律五个体裁,但词体达到数千个,无所谓了,只要花点时间就输入进去了。然后根据对方输入的汉字对照相应的格律,就很轻松的检测格律了。

四、如果做得更细,就应该分成“古声旧韵”、“今声新韵”两大类。其中,古声旧韵里,诗韵依据《平水韵》,词韵依据《词林正韵》,同时别忘了入声字;今声新韵就超简单,一本新华字典打天下了。

——这样哪里用得上算法,其实就是一个对照检测功能而已,很容易做出来的。若能做出来,我可以做第一个试用者呢。有关格律,可在网上搜索我的教材“潜川诗词学堂”或“七天学会格律诗词”即可。

2.宋词平仄到底是什么意思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

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根据汉语拼音方案,一声、二声是平声,也是平韵;三声、四声是仄声,也是仄韵。2。

根据专家们的肯定,古人的入声,现代汉语的发音已经没有了,一些读平声,一些读仄声,所以统统并到我们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查到的发音里面。古人读入声的声调,现代汉语的发音已经没有了,所以统统并到我们在现代汉语书籍查到的发音里面;古人押入声韵,现代汉语的发音已经没有了,所以统统押仄声韵。

格律诗规则方面(格律),我们应该去查古人的平仄谱。它的发音,我们就查现代汉语的发音。

记住,一声、二声是平声,也是平韵;三声、四声是仄声,也是仄韵;古人读入声押韵(押韵的字),并到仄韵里面;古人读入声的声调(读平声或仄声),统统并到我们在现代汉语字典、词典查到的发音“一声、二声、三声、四声”里面。 查唐诗、宋词、元曲的平仄谱,就可以发现,里面除了押韵以外,都是平仄。

我们就去查现代汉语字典、词典,一声、二声是平声;三声、四声是仄声。这样我们就完全符合格律诗的要求了。

举例说明: 山头老生习作双调忆江南 跟往事干杯(今韵)—— 来把酒,跟往事干杯。 (干,平声) 求索三十常看月,功名万里被尘灰。

昨日不须追。 将进酒,跟往事干杯。

霜露随风秋已到,长天极目鹭齐飞。 地里果成堆。

宋词《忆江南》,双调忆江南,是根据格律可以重复写两遍。忆江南,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

《忆江南》格律:-+/,+//――(韵)。+/+――//,+-+//――(韵)。

+//――(韵)。 这是一首符合格律的宋词。

写作感受:首先是宋词《忆江南》的格律,也是词谱,应该严格遵守它的格律;第二是韵,它押平韵,有三个韵,双调所以有六个韵;第三是平仄,从现代汉语字典、词典中对照把符合现代汉语发音的平仄的字和词填入,完成诗歌内容。当然,我们为了区别平水韵,1。

一首格律诗里面,要求平水韵和新韵不能混用;2。最好在诗歌的题目后面用括号加注(新韵)或(今韵)或(新声韵)。

3.诗词曲的平仄格律检测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4.诗词格律怎样去学习,感觉好难啊

熟能生巧吧,其实律诗的格律还是比较简单的,不要被乱七八糟的规则搞晕了,只要记得黏对这个大规律,句式不就两种,像推数学公式一样就能把所有格式写出来了。

至于可平可仄的地方,记住不犯孤平,不犯三平调,就基本不会出错了。拗救呢,可会可不会,但有的时候利用好的拗救是可以表达出特殊的韵律和情感的,想记的话知道三种就行了,小拗可救可不救、大拗必救、当句自救。

比较麻烦的是中古音和现代普通话的读音不太一样,初学者经常搞错平仄(其实有的老手不注意也会栽跟头),这个不要急,慢慢来,手机上存一个平水韵,不清楚的时候翻出来看看,用多了就好了。多用心看看入声的部分,很多现在读平的音在中古音中都是入声字,所以对入声部分里的平声好好记一下,然后别的部分里的不同就比较少了,记住几个常用的,像浪啊,场啊这样很多字一般用平,也不很多,习惯就好了。

还有,有些多音字,像看、思等等,意思不同平仄不同,也要用用心记住,不过放心,常用的也就几个。词律比较麻烦,去找权威一点的词谱吧,一般词谱上用平仄中标的都会比较简单,实际上词中有一些特定的音律习惯,比如有些词用仄韵,但实际上一般只用入声韵,还有一些地方标的仄仄,实际上不是任何两个仄字就行,有些词的特定地方就一定要用上入或上去组合等等,这些说明散见于历代的笔记词话中,要靠积累,但你找一些名家的诗词格律书,这些地方往往会注明的。

其实呢,现代人填词也可以完全不那么讲究的,按词谱把基本平仄用对就行,除非你是真想做到特别专业的程度。总而言之,大的东西并不难,细节就要靠多读多看多积累了,还是那句话,熟能生巧。

初学者一开始不要怕格律不对,多写一点,然后找懂的人看看,慢慢就好了,不要畏难,中国的旧诗其实并不太景气的,多一个人学也总是好的,愿你成功吧。

5.宋词的词牌哪里来的

词牌名的来历 渔歌子:又名《渔父》。

唐教坊曲名,词调由张志和创制。 潇湘神:又名《潇湘曲》。

唐代潇湘地带祭祀湘妃的神曲。 长相思:调名取自南朝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原唐教坊曲名。

望江南:本名《谢秋娘》,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而改名《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 谒金门:原唐教坊曲名,敦煌曲辞有“得谒金门朝帝廷”句,疑为此词调本意。

苍梧谣:通称《十六字令》。 如梦令:后唐庄宗李存勖创制,因词中有“如梦,如梦”而定名。

青玉案:调名出自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八声甘州:依唐边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韵,故名八声。

念奴娇:念奴,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曲名本此。 天仙子:原唐教坊曲名,本名《万斯年》,因皇甫松词有《懊恼天仙应有以》句而改名。

水调歌头:唐大曲有《水调歌》,是隋炀帝开凿汴河时所作,此调是截取其开头一段另制的新曲。 菩萨蛮:原教坊曲名,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云》等。

据记载,唐宣宗时,女蛮国入贡,其人高髻金冠,璎珞被体,故称菩萨蛮队,乐工因作《菩萨蛮曲》。 钗头凤:取无名氏《撷芳词》“可怜孤似钗头凤”为调名。

西江月: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最初是咏湘灵的。

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取自张衡《南都赋》“坐南歌兮起郑舞”。 一剪梅:因周邦彦词“一剪梅花万样娇”而定名。

水龙吟:调名取自李白诗句“笛奏水龙吟”。 沁园春:沁园本为汉代沁水公主园林,唐诗人用以代称公主园。

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又名“鹊踏枝”“凤栖梧”。 破阵子:原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出自唐初秦王李世民所制大型武舞曲《秦王破阵乐》 相见欢:原唐教坊曲名,又名乌夜啼,详见李煜的《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此外还有浣溪沙、清平乐、渔家傲、凤栖梧等 词牌浅释 词都有词牌。

例如满江红,西江月等等。所谓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清代万树的《词规》中共收一千一百八十多个,实际上词牌比这个数字还要多。

词牌的来历,大约有下面四种: 一、本来是乐曲名称。 词的前身是配曲的歌,如菩萨蛮,相传是唐代宣宗时,女蛮国进贡,她们高髻金冠,一身璎珞(;身上佩带的珠宝),形如菩萨,于是,时人有作菩萨蛮一曲咏之的,以后就成为词牌。

西江月、沁园春等也是如此。 二、取词中几个字做词牌的。

如忆江南,即因白居易的“江南好……能不忆江南”而来。而念奴娇亦名大江东去,即因苏东坡的“大江东去”句而来。

三、原来是词的题目。 如渔歌子是咏渔家生活的,浪淘沙是咏大浪淘沙的,更漏子是咏夜的。

凡是词牌下注明“本意”的,那词牌也就是题目了。 大多数词牌不是词的本意,而只是一种词谱的代号,词题和词牌不发生关系。

一般人填词要另立题目或在下面注引小字以言其所咏之志。 四、一些民间俗语、方言 一些词牌是由一些民歌、俗语和方言等演化而来的,不过这类词牌已经不过见了。

上一篇
宋词西北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