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闻一多诗经讲义在线读

1. 闻一多诗经讲义

2. 闻一多诗经

闻一多诗经讲义

1.什么书有对《诗经》赏析如题 谢谢了

《诗经三百首详注》 刘松来 编著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本书特色:《诗经三百首详注》全面吸收了历代《诗经》研究的成果,并努力做到择善而从,舍粗取精,去伪存真,是一种更具特色、更通俗易懂的新注本。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名家说诗经》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本书特色:这套小书精选了数十篇介绍、评析古典诗词的文章及论著,初辑分为“诗经”“古诗”“唐诗”“宋词”四册,入选的文章大都出自现当代卓有建树的大家之手,评析的对象也都是文学史上早有定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诗经译注(上、下册)》姚小鸿 著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本书特色:注释,有翻译,有赏析, 纸张和印刷质量都很好,真是非常好的一个版本 《诗经译注——十三经译注》 程俊英 撰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特色:本书是《诗经》的全译本。

每首诗下有题解,阐明背景、诗旨。注释博采众长,简明精当。

译文在信、达的基础上力求其雅,以全体民歌译古代民歌,每句对译,便于读者比照对读本。是当今古典文学爱好者不可不备的基本读本。

《诗经别裁》扬之水 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本书特色:书中最常用到的如《毛诗故训传》,《毛诗传笺》,《经典释文》,《毛诗正义》,均省作“毛传”,“郑笺”,“释文”,“孔疏”。又引用前人之说,仅举名姓,不录书名,而在书后附一引用书目,以备检索。

《闻一多诗经讲义稿笺注》闻一多 著,吕明涛 笺注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本书特色:本书是闻一多先生数年教学及研究所得,也是他大量开创性研究成果的一小部分。书中横纵勾连,不厌繁复,引经典,正《传》、《笺》之失,力求达古义,逮经旨。

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深厚的国学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闻一多先生的研究秉持了陈寅恪先生提出的“了解之同情”的学术学风,这使他的研究不但更能贴近古义,而且使古老的经典活了起来。

2.要写《从<雅>与<颂>中看原始宗教文化 》的文献综述,应该怎样写

这些书目的范围太大了,而且像[1][2]之类只能算是该研究的基础,对《诗经》的译注,不太好算入文献综述,而且里面估计也没有很多与原始宗教文化有关的东西。

建议以相关的关键词,譬如 原始宗教+诗经、雅+颂+宗教文化,诗经+宗教文化……在期刊网上搜索下,一找核心期刊,二找领域内的研究专家,尤其要注意论文最后参考文献中出现的,而且是复现率比较高的几本书。

文献综述主要还是论文吧,毕竟论文的数量要远远多过专著。

找到文献之后,根据它们所讨论的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分个分类,如果有意见分歧的可以进行对比,然后按问题或者观点与论题的关系,或者研究重心的变迁来进行简介或论述。好的文献综述应当覆盖历时和共时两个领域。

还看LZ是写什么的文献综述,论文的话,不同等级的论文对文献综述的要求也不同,如果是课程论文,可能二十来篇论文,少的话十来篇就够了;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什么的,就不用我说了……

3.闻一多的诗(求其中最短的3首,老师要我们抄)速度,在线等 爱问知

---闻一多《火柴》 这些都是君王底樱桃艳嘴的小歌童:有的唱出一颗灿烂的明星,唱不出的,都拆成两片枯骨。

---闻一多《幻中之邂逅》太阳落了,责任闭了眼睛,屋里朦胧的黑暗凄酸的寂静,钩动了一种若有若无的感情,——快乐和悲哀之间底黄昏。 仿佛一簇白云,蒙蒙漠漠,拥着一只素氅朱冠的仙鹤——在方才淌进的月光里浸着,那娉婷的模样就是他么?我们都还没吐出一丝儿声响,我刚才无心地碰着他的衣裳,许多的秘密,便同奔川一样,从这摩触中不歇地冲洄来往。

忽地里我想要问他到底是谁,推起头来……月在哪里?人在哪里?从此狰狞的黑暗,咆哮的静寂,便扰得我辗转空床,通夜无睡。----闻一多《口供》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青松和大海,鸦背驮著夕阳,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记著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4.《诗经》中《有梅》一文的全文及解释

读这首诗歌有点心惊肉跳的感觉。

其实这只是一首大胆的爱情诗而已。未嫁的女子大胆向男子透漏:爱我,就要大胆追求,我的青春年华如满树的梅子一样,梅子到了成熟时节,你不懂得采摘,满数将落成七成,再还不采摘,满树就只剩下三成了,还不采摘,就都纷纷落到地下装到筐里了。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用的是拼音输入法,其中,“梅子”经常打成“妹子”,我不知道这是一种偶合还是诗歌原来就有这个暗寓。"梅子"其实也就是"妹子"。

愚鲁如我,千年前温情脉脉的含义,竟然借助现代冰冷的电脑解读出来了。 与这首诗歌要表达的意思一样的是唐朝杜秋娘的《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相对比较起来,《摽有梅》比《金缕衣》更加令人触目惊心。

《摽有梅》用梅子来比喻青春的韶光,梅子落地有声,时光流逝让人想起哗啦啦的梅子落地声,而《金缕衣》用鲜花来比喻时光,鲜花枯萎悄无声息,随着一阵清风委顿落地。 也许古代的人们没有想到现代的人们会用钟表,但是现代钟表的滴答声却让我想起了古代那阵梅子落地声。

哗啦啦,韶光无情,如成熟的梅子纷纷落下! 诗经研读之《召南·摽有梅》讲义: 召南·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摽有梅》是很有名的一篇诗,以至于后代有“摽梅之叹”的典故。“摽梅之叹”说白了,也就是我的口头禅:“春天来了花要开,姑娘大了想嫁郎”。

这篇诗的主题即是:姑娘大了想嫁郎。 关于这首诗的解释,毛传的意见被广泛认同,后来,闻一多又提供了一个说法,也很通行。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种意见。毛传的意见,这篇诗是说大龄女青年看见树上的梅子纷纷掉落,触景生情,急于找婆家。

当然,我用“看见”这词可能是歪曲了毛传。毛传的一贯作风是比附,它更倾向于头两句是“兴”,以梅在树上之成数喻女子的年华。

闻一多则指出这篇诗是写在一次“大龄男女青年联欢会”上,某大龄女青年抛梅子择婿未果的焦虑心情。 闻一多和毛传一样给篇中女子贴上“大龄女青年”的标签,他们有着共同的文献根据。

《周礼·媒氏》:“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

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

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毛序说此诗,“男女及时也。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

“男女及时”,是当时的基本国策。古代社会,卫生医疗条件差,高死亡率制约了人口的发展。

发展人口生产,是古代政治家的大事。这和今天的情形很不一样。

今日中国,人口压力过大,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有法定婚龄的限制,不得生二胎。现代各国婚姻法的法定婚龄都是下线限制,是从保护妇女儿童的角度出发。

《周礼·媒氏》的法定婚龄,我很怀疑是上限。古代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不高,同时又有扩大人口再生产的需求压力,从情理的角度考虑,不应该男三十女二十是下限婚龄。

我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学校是允许研究生结婚的,下限婚龄是:男26,女24。我当时打趣说:这个也是以周礼为根据,大概男女双方年龄之和不得高于50岁,是人道主义的**观的底线原则。

这个问题,周礼的注疏,没有什么见解,大约他们不觉得是个问题。但是我很怀疑。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里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引《礼记》男子“男子二十曰弱冠”(冠,成人之礼)、“女子十五许嫁而笈”,来证明当时的初始婚龄是男20,女15。很显然,孔颖达是把《周礼·媒氏》的男30,女20当作上限来理解的。

《国语·越语》里说,越王勾践为了报仇,下令“女子十七不嫁,男子二十不娶,父母有罪。”越国在特殊时期的上限婚龄是男20,女17。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有理由认为《周礼·媒氏》的婚龄是上限。基本国策是“男女及时”,男子在30以前,女子在20以前,应该解决婚姻问题去进行人口生产。

如果超过这个年纪,就必须由政府出面进行配给制了。政府组织一个隆重的“大龄男女青年联谊会”,社区里所有的大龄男女青年都来聚会,大家可以自己挑选,谁和谁合适,就挑一个地方去人口再生产好了,政府可以开口子,不必考虑什么媒妁之言。

如果实在没有被人挑中,那就由政府乱点鸳鸯谱,指定男人甲与女人乙一起完成人口再生产的指标。这是历来解释这篇诗所依据的文化背景。

闻一多更是发挥想像力,以为古代的“大龄男女青年联谊会”一定很生动活泼,有着很多有趣的游戏。既然卫国的青年是“投我以木瓜”来定情,郑国的青年是“赠之以芍药”,那么这篇诗所反映的自然应该是投掷梅子啊。

所以他不同于毛传的训摽为落,他说摽即是抛,摽有梅,是投掷梅子以定情。

5.怎样理解《诗经.有梅》

其实这只是一首大胆的爱情诗而已。

未嫁的女子大胆向男子透漏:爱我,就要大胆追求,我的青春年华如满树的梅子一样,梅子到了成熟时节,你不懂得采摘,满数将落成七成,再还不采摘,满树就只剩下三成了,还不采摘,就都纷纷落到地下装到筐里了。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用的是拼音输入法,其中,“梅子”经常打成“妹子”,我不知道这是一种偶合还是诗歌原来就有这个暗寓。

"梅子"其实也就是"妹子"。愚鲁如我,千年前温情脉脉的含义,竟然借助现代冰冷的电脑解读出来了。

与这首诗歌要表达的意思一样的是唐朝杜秋娘的《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相对比较起来,《摽有梅》比《金缕衣》更加令人触目惊心。《摽有梅》用梅子来比喻青春的韶光,梅子落地有声,时光流逝让人想起哗啦啦的梅子落地声,而《金缕衣》用鲜花来比喻时光,鲜花枯萎悄无声息,随着一阵清风委顿落地。

也许古代的人们没有想到现代的人们会用钟表,但是现代钟表的滴答声却让我想起了古代那阵梅子落地声。 哗啦啦,韶光无情,如成熟的梅子纷纷落下! 诗经研读之《召南·摽有梅》讲义: 召南·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摽有梅》是很有名的一篇诗,以至于后代有“摽梅之叹”的典故。

“摽梅之叹”说白了,也就是我的口头禅:“春天来了花要开,姑娘大了想嫁郎”。这篇诗的主题即是:姑娘大了想嫁郎。

关于这首诗的解释,毛传的意见被广泛认同,后来,闻一多又提供了一个说法,也很通行。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种意见。

毛传的意见,这篇诗是说大龄女青年看见树上的梅子纷纷掉落,触景生情,急于找婆家。当然,我用“看见”这词可能是歪曲了毛传。

毛传的一贯作风是比附,它更倾向于头两句是“兴”,以梅在树上之成数喻女子的年华。闻一多则指出这篇诗是写在一次“大龄男女青年联欢会”上,某大龄女青年抛梅子择婿未果的焦虑心情。

闻一多和毛传一样给篇中女子贴上“大龄女青年”的标签,他们有着共同的文献根据。《周礼·媒氏》:“媒氏,掌万民之判。

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

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毛序说此诗,“男女及时也。

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男女及时”,是当时的基本国策。

古代社会,卫生医疗条件差,高死亡率制约了人口的发展。发展人口生产,是古代政治家的大事。

这和今天的情形很不一样。今日中国,人口压力过大,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有法定婚龄的限制,不得生二胎。

现代各国婚姻法的法定婚龄都是下线限制,是从保护妇女儿童的角度出发。《周礼·媒氏》的法定婚龄,我很怀疑是上限。

古代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不高,同时又有扩大人口再生产的需求压力,从情理的角度考虑,不应该男三十女二十是下限婚龄。我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学校是允许研究生结婚的,下限婚龄是:男26,女24。

我当时打趣说:这个也是以周礼为根据,大概男女双方年龄之和不得高于50岁,是人道主义的**观的底线原则。这个问题,周礼的注疏,没有什么见解,大约他们不觉得是个问题。

但是我很怀疑。孔颖达在《毛诗正义》里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引《礼记》男子“男子二十曰弱冠”(冠,成人之礼)、“女子十五许嫁而笈”,来证明当时的初始婚龄是男20,女15。

很显然,孔颖达是把《周礼·媒氏》的男30,女20当作上限来理解的。《国语·越语》里说,越王勾践为了报仇,下令“女子十七不嫁,男子二十不娶,父母有罪。”

越国在特殊时期的上限婚龄是男20,女17。根据这些数据,我们有理由认为《周礼·媒氏》的婚龄是上限。

基本国策是“男女及时”,男子在30以前,女子在20以前,应该解决婚姻问题去进行人口生产。如果超过这个年纪,就必须由政府出面进行配给制了。

政府组织一个隆重的“大龄男女青年联谊会”,社区里所有的大龄男女青年都来聚会,大家可以自己挑选,谁和谁合适,就挑一个地方去人口再生产好了,政府可以开口子,不必考虑什么媒妁之言。如果实在没有被人挑中,那就由政府乱点鸳鸯谱,指定男人甲与女人乙一起完成人口再生产的指标。

这是历来解释这篇诗所依据的文化背景。闻一多更是发挥想像力,以为古代的“大龄男女青年联谊会”一定很生动活泼,有着很多有趣的游戏。

既然卫国的青年是“投我以木瓜”来定情,郑国的青年是“赠之以芍药”,那么这篇诗所反映的自然应该是投掷梅子啊。所以他不同于毛传的训摽为落,他说摽即是抛,摽有梅,是投掷梅子以定情。

6.《诗经》中《有梅》一文的全文及解释

摽有梅摽有梅⑴,其实七兮⑵!求我庶士⑶,迨其吉兮⑷!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⑸!摽有梅,顷筐塈之⑹!求我庶士,迨其谓之⑺![2] ⑴摽(biào):一说坠落,一说掷、抛。

有:语助词。⑵七:一说非实数,古人以七到十表示多,三以下表示少。

或七成,即树上未落的梅子还有七成。⑶庶:众多。

士:未婚男子。⑷迨(dài):及,趁。

吉:好日子。⑸今:现 在。

⑹顷筐:斜口浅筐,犹今之簸箕。塈( jì或qì):一说取,一说给。

⑺谓:一说聚会;一说开口说话;一说归,嫁。[3] 梅子落地纷纷,树上还留七成。

有心求我的小伙子,请不要耽误良辰。梅子落地纷纷,枝头只剩三成。

有心求我的小伙子,到今儿切莫再等。梅子纷纷落地,收拾要用簸箕。

有心求我的小伙子,快开口莫再迟疑。[2]。

闻一多诗经

1.诗经,郑风,子衿的意思

《诗经·郑风·子衿》

【原文】

青青子衿,[1]悠悠我心。[2]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3]

青青子佩,[4]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5]在城阙兮。[6]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1]衿(jīn),?的假借字。《经典释文》:“衿,本亦作襟。衣领。”《颜氏家训·书证篇》:“古者斜领下连于衿,故谓领为衿。”这里诗人用它代所思的情人。

[2]悠悠,忧思不断貌。

[3]宁,反诘副词,岂,难道。嗣,《韩诗》、《鲁诗》作诒,嗣、诒古同音通用。《韩诗》云:“诒,寄也。曾不寄问也。”嗣音便是送音问的意思。

[4]佩,佩玉。“青青子佩”是指系佩玉的绶带。

[5]挑,达,亦作佻、B,独自来回地走着。《毛传》:“挑达,往来貌。”胡承珙《毛诗后笺》:“《大东》‘轻佻公子’,《传》训独行。此挑达训往来者,亦谓独往独来。”

[6]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闻一多《诗经通义》:“盖城墙当门两旁筑台,台上设楼,是谓观,亦谓之阙。……城阙,为城正面夹门两旁之楼。“今名城门楼。

【分析】

这是一位女子思念情人的诗。《毛序》:“《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三家无异义,而且“青衿”一词已成为读书人的代称。但是我们在诗中根本看不出什么“学校废”的迹象,《毛序》的附会是显然的。朱熹《诗集传》说:“此亦淫奔之诗。”他看出这是男女相悦之辞,但是他在《白鹿洞赋》中又云:“广青衿之疑问,宏菁莪之乐育。”可见《毛序》的影响之大,连说《诗》攻《序》的朱熹都难以避免。

末章写她在城阙等待情人而不见来,心情焦灼,来回走着,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一样漫长。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划了诗人的心理活动。心理描写法,在后世文坛上发展得更加细腻,更加深刻,更加多样化,而上溯其源,三百篇已开其先。正如钱锺书《管锥编》所指出的那样:“《褰裳》之什,男有投桃之行,女无投梭之拒,好而不终,强颜自解也。《丰》云:‘悔余不送兮’,‘悔余不将兮’,自怨自尤也。《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

2.《诗经.国风.王风.采葛》赏析

原文: 彼采葛兮,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 译文: 那个采葛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整月长啊。

那个采蒿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秋季长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周年长啊。

本诗由于只是表现一种急切的相思情绪而没有具体内容,所以旧说随意性很大,如《毛诗序》以为是“惧谗”,所谓“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朱熹《诗集传》则斥为“淫奔”之诗,说“采葛所以为絺綌,盖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吴懋清《毛诗复古录》则以为采葛(萧、艾)比喻平时蓄养人才,“临时方获其用,若求之太急……一日则如三月之久”;牟庭《诗切》又说是“刺人娶妻……而徒溺其色,一日不见,则思之如三月之久”;姚际恒、方玉润、吴闿生却一致认为是怀友忆远之诗,方氏申述云:“夫良友情亲如夫妇,一朝远别,不胜相思,此正交情深厚处,故有三月、三秋、三岁之感也!”(《诗经原始》)近人则多主恋歌说。就诗论诗,视为怀念情人之作为妥。闻一多指出“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怀者女,则怀之者男”(《风诗类钞》)。译文取闻说作男词。

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耳鬓相磨,分离对他们是极大的痛苦,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时光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本诗三章正是抓住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覆吟诵,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就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了,仿佛能触摸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听到他那发自心底的呼唤。全诗既没有卿卿我我一类爱的呓语,更无具体的爱的内容叙述,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绪,然而却能拨动千古之下读者的心弦,并将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的成语,审美价值永不消退,至今仍活在人们口头。其艺术感染力的奥妙在哪里?拙作《风诗含蓄美论析》曾剖析本诗“妙在语言悖理”,意思说:从科学时间概念衡量,三个月、三个季节、三个年头怎能与“一日”等同呢?当是悖理的,然而从诗抒情看却是合理的艺术夸张,合理在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一日之别,逐渐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长为三月、三秋、三岁,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恋情。这一悖理的“心理时间”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所以看似痴语、疯话,却能妙达离人心曲,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