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许浑谢亭送别

1. 唐诗许浑

唐诗许浑

1.唐朝诗人许浑的所有资料

许浑 唐代诗人。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生卒年不详。大和六年 (832)进士。任当涂、太平县令。大中三年(849),为监察御史,"抱疾不任朝谒,坚乞东归"(《乌丝阑诗自序》),居润州丁卯村舍。后复起为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世称许郢州。晚年退居丁卯村舍,辑缀诗作,因名《丁卯集》。

许浑以登临怀古见长。名篇如《咸阳城东楼》、《金陵怀古》、《故洛城》、《凌□台》,追抚山河陈迹,俯仰古今兴废,颇有苍凉悲慨之致。但往往限于伤今吊古,别无深意,读多难免有落套之感。其宦游、寄酬、伤逝诸作,亦时有佳句,如"马上折残江北柳,舟中开尽岭南花"(《暮宿东溪》),"两岩花落夜风急,一径草荒春雨多"(《郑秀才东归凭达家书》),都能在写景中托寓情思,婉丽可讽。而意境浅狭,气格卑弱,是其通病。

其诗现存 500首左右,无一首古体。近体以五、七言律诗居多,圆稳工整,属对精切,致有"声律之熟,无如浑者"(田雯《古欢堂集·杂著》)的赞语。但也有人批评他"专对偶"、"工有余而味不足"(方回《瀛奎律髓》)。一般说来,他的警句常出现在第二联,如"溪云初起日沉阁(一作"谷"),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东楼》)、"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故洛城》),而到后半篇往往流于平沓,各首间句意也时见复出。他喜欢将律句三字尾的声调改为"仄平仄"对"平仄平",以显示拗峭变化,为后人所仿效,称作"丁卯句法"。

《丁卯集》2卷,有明汲古阁刻本及《四部丛刊》影印的影宋写本。涵芬楼影印宋蜀刻本,题名《许用晦文集》,多拾遗2卷。《唐诗百名家全集》本所收,则于正集2卷外,有续集1卷,续补1卷、集外遗诗1卷,较为完备。《全唐诗》析为11卷,有相当数量诗篇与杜牧及他人诗作重见互出。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2.许浑 诗词名句

●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咸阳城东楼》(一作咸阳城西楼晚眺)此为千古名句。《唐诗鉴赏辞典》云:“景色迁动,心情变改,捕捉在那一联两句中。

使后来的读者都如身在楼城之上,风雨之间,遂为不朽之名作。”● 钟韵花犹敛,楼阴月向残。

——《晨别翛然上人》此联状景。朱承平《对偶辞格》引作“五言句法节律”例。

● 晴山开殿响,秋水掩帘寒。——同上。

● 莱妻早报蒸藜熟,童子遥迎种豆归。——《村舍》朱承平《对偶辞格》引作单句与复句对偶格式例。

●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此联状景。

以山岭名称对举。上联状残云归华山之景,下联状疏雨过中条山之景。

朱承平《对偶辞格》谓此联“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既以山名相对,且字面工整异常,是许浑律诗‘偶对整密’的范例。”清俞陛云评此联云:“三四两句皆潼关左右之名山,太华在关西,中条在关东,皆数百里而近。

残云挟雨,自东而西,应过中条而归太华。地望固确,诗句弥工。”

(《诗境浅说》)● 竹斑归帝女,草绿怨王孙。潮落九嶷迥,雨连三峡昏。

——《送友人归荆楚》这两联为此诗之颔联和颈联。是写三峡之名句。

● 城闭三秋雨,帆飞一夜风。——《送韩校书》状景对。

朱承平《对偶辞格》引作数目对之小数对例。谓表现诗人淡雅闲适之情趣。

● 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登洛阳故城》此联状景。

《唐诗鉴赏辞典》评云:“这一联表面看来是写景,实际上概括了上下千年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化,蕴含着诗人内心无穷的悲慨,历来为人传诵。● 远山晴带雪,寒水晚多风。

——《洛中游眺贻同志》状景。对仗颇工。

诗意清新飘逸,书家喜用行草一挥而就。● 野蚕成茧桑柘尽,溪鸟引雏蒲稗深。

——《凌敲台送韦秀才》朱承平《对偶辞格》引作单拗单救格例。● 一倾豆花三顷竹;千重江水万重山。

佚名氏集句联。上联出自许浑《元处士自洛归宛山居见示詹事相公饯行之什因赠》。

质朴可爱。下联出自戴叔伦《对酒乐由屠学士》。

● 箪凉清露夜,琴响碧天秋。——《送李定言南游》。

清人集“琴响碧天秋”句与李洞《宿凤翔天柱寺穷易玄上人》诗“墨研清露月”句为联:墨研清露月;琴响碧天秋。更为浑成。

见《楹联丛话》。● 三川歌颂彻咸秦,十二楼前侍从臣。

——《寄献三川守刘公》《楹联丛话》集句联“三千士里文章伯;十二楼前侍从臣”,下联就是集许浑此联句,上联为卢纶《和陈翔郎中拜本府少尹兼侍御史献上侍中因呈同院诸公》诗中句。● 字形翻鸟迹,诗调合猿声。

——《赠裴处士》此联是诗人对裴处士书法和诗作的评价。著名书法家舒同曾集此联书赠友人。

作“字形搜鸟迹;诗调合蝯声”。(见《二十世纪中国名人书法大成》)● 晒药竹斋暖,捣茶松院深。

——《寻戴处士》清静闲适。清人溥侗曾集此联以行书书之。

(见《中国楹联鉴赏辞典》)● 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对雪》状景。

咏雪、咏物名句。● 雨中耕白水,云外斸青山。

——《王处士》《能改斋漫録》四五:“前辈使白水事,例作一意,不可不辨。”中引此联为例。

● 月移珠殿晓,风递玉筝秋。——《宿开元寺楼》状开元寺西楼之景。

● 剑愁龙失伴,琴怨鹤离群。楚驿枕秋水,湘帆凌暮云。

——《送友人自荆襄归江东》颔联舒情。颈联状景。

● 塞云横剑望,山月抱琴归。——《送从兄归隐蓝溪二首》之一。

抒情。写隐者形象。

可见许浑从兄犹有书剑报国之志,然怀才不遇,无奈而绝意仕途。《红楼梦》里丫环有名“抱琴”者,本此。

● 云卷四山雪,风凝千树霜。——《晨装》一作《早发洛中次甘水》。

此联《诗人玉屑》作“眼用拗字”例。● 风传鼓角霜侵戟,云卷笙歌月上楼。

——《将南行陪崔尚书宴》。此联《诗人玉屑》作“合璧句中意相关”例。

● 鸡声荒戍晓,雁过古城秋。——《泊松江渡》。

此联《诗人玉屑》作“羁旅”例。● 暮随江鸟宿,寒共岭猿愁。

——《送客归南溪》此联《诗人玉屑》作“寒苦”例。● 远帆春水阔,高寺夕阳多。

——《潼关兰若》此联《诗人玉屑》作“眼用响字”例。周振甫先生说:“‘眼用响字’条举例说:‘远帆春水阔,高寺夕阳多。

’按照编者的‘五言以第三字为眼’就不对了。”周先生认为只有“阔”字“多”字能作句眼。

(见《文史知识》1998年第三期。)● 雪夜书千卷,花时酒一杯。

——《新卜原上居寄袁校书》,一作《寄友人》。此联《诗人玉屑》作“眼用实字”例。

● 倚槛花临水,回舟月照山。——《重游郁林寺道玄上人院》此联状景。

● 晴烟和草色,夜雨长溪痕。——《南楼春望》此联状景。

● 茶香秋梦后,松韵晚吟时。——《溪亭二首》。

3.许浑咏古诗

你好。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今江苏镇江)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

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

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塞下曲】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早秋】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孤雁】昔年双颉颃,池上霭春晖。霄汉力犹怯,稻粱心已违。

芦洲寒独宿,榆塞夜孤飞。不及营巢燕,西风相伴归。

【姑苏怀古】 《吴中先贤谱》 苏 文 编绘宫馆余基辍棹过,黍苗无限独悲歌。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岛凫占浅莎。

吴岫雨来虚槛冷,楚江风急远帆多。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月东流生白波。

希望能帮助到你望采纳。

4.许浑 诗词名句

●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咸阳城东楼》(一作咸阳城西楼晚眺)此为千古名句。《唐诗鉴赏辞典》云:“景色迁动,心情变改,捕捉在那一联两句中。

使后来的读者都如身在楼城之上,风雨之间,遂为不朽之名作。”● 钟韵花犹敛,楼阴月向残。

——《晨别翛然上人》此联状景。朱承平《对偶辞格》引作“五言句法节律”例。

● 晴山开殿响,秋水掩帘寒。——同上。

● 莱妻早报蒸藜熟,童子遥迎种豆归。——《村舍》朱承平《对偶辞格》引作单句与复句对偶格式例。

●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此联状景。

以山岭名称对举。上联状残云归华山之景,下联状疏雨过中条山之景。

朱承平《对偶辞格》谓此联“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既以山名相对,且字面工整异常,是许浑律诗‘偶对整密’的范例。”清俞陛云评此联云:“三四两句皆潼关左右之名山,太华在关西,中条在关东,皆数百里而近。

残云挟雨,自东而西,应过中条而归太华。地望固确,诗句弥工。”

(《诗境浅说》)● 竹斑归帝女,草绿怨王孙。潮落九嶷迥,雨连三峡昏。

——《送友人归荆楚》这两联为此诗之颔联和颈联。是写三峡之名句。

● 城闭三秋雨,帆飞一夜风。——《送韩校书》状景对。

朱承平《对偶辞格》引作数目对之小数对例。谓表现诗人淡雅闲适之情趣。

● 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登洛阳故城》此联状景。

《唐诗鉴赏辞典》评云:“这一联表面看来是写景,实际上概括了上下千年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化,蕴含着诗人内心无穷的悲慨,历来为人传诵。● 远山晴带雪,寒水晚多风。

——《洛中游眺贻同志》状景。对仗颇工。

诗意清新飘逸,书家喜用行草一挥而就。● 野蚕成茧桑柘尽,溪鸟引雏蒲稗深。

——《凌敲台送韦秀才》朱承平《对偶辞格》引作单拗单救格例。● 一倾豆花三顷竹;千重江水万重山。

佚名氏集句联。上联出自许浑《元处士自洛归宛山居见示詹事相公饯行之什因赠》。

质朴可爱。下联出自戴叔伦《对酒乐由屠学士》。

● 箪凉清露夜,琴响碧天秋。——《送李定言南游》。

清人集“琴响碧天秋”句与李洞《宿凤翔天柱寺穷易玄上人》诗“墨研清露月”句为联:墨研清露月;琴响碧天秋。更为浑成。

见《楹联丛话》。● 三川歌颂彻咸秦,十二楼前侍从臣。

——《寄献三川守刘公》《楹联丛话》集句联“三千士里文章伯;十二楼前侍从臣”,下联就是集许浑此联句,上联为卢纶《和陈翔郎中拜本府少尹兼侍御史献上侍中因呈同院诸公》诗中句。● 字形翻鸟迹,诗调合猿声。

——《赠裴处士》此联是诗人对裴处士书法和诗作的评价。著名书法家舒同曾集此联书赠友人。

作“字形搜鸟迹;诗调合蝯声”。(见《二十世纪中国名人书法大成》)● 晒药竹斋暖,捣茶松院深。

——《寻戴处士》清静闲适。清人溥侗曾集此联以行书书之。

(见《中国楹联鉴赏辞典》)● 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对雪》状景。

咏雪、咏物名句。● 雨中耕白水,云外斸青山。

——《王处士》《能改斋漫録》四五:“前辈使白水事,例作一意,不可不辨。”中引此联为例。

● 月移珠殿晓,风递玉筝秋。——《宿开元寺楼》状开元寺西楼之景。

● 剑愁龙失伴,琴怨鹤离群。楚驿枕秋水,湘帆凌暮云。

——《送友人自荆襄归江东》颔联舒情。颈联状景。

● 塞云横剑望,山月抱琴归。——《送从兄归隐蓝溪二首》之一。

抒情。写隐者形象。

可见许浑从兄犹有书剑报国之志,然怀才不遇,无奈而绝意仕途。《红楼梦》里丫环有名“抱琴”者,本此。

● 云卷四山雪,风凝千树霜。——《晨装》一作《早发洛中次甘水》。

此联《诗人玉屑》作“眼用拗字”例。● 风传鼓角霜侵戟,云卷笙歌月上楼。

——《将南行陪崔尚书宴》。此联《诗人玉屑》作“合璧句中意相关”例。

● 鸡声荒戍晓,雁过古城秋。——《泊松江渡》。

此联《诗人玉屑》作“羁旅”例。● 暮随江鸟宿,寒共岭猿愁。

——《送客归南溪》此联《诗人玉屑》作“寒苦”例。● 远帆春水阔,高寺夕阳多。

——《潼关兰若》此联《诗人玉屑》作“眼用响字”例。周振甫先生说:“‘眼用响字’条举例说:‘远帆春水阔,高寺夕阳多。

’按照编者的‘五言以第三字为眼’就不对了。”周先生认为只有“阔”字“多”字能作句眼。

(见《文史知识》1998年第三期。)● 雪夜书千卷,花时酒一杯。

——《新卜原上居寄袁校书》,一作《寄友人》。此联《诗人玉屑》作“眼用实字”例。

● 倚槛花临水,回舟月照山。——《重游郁林寺道玄上人院》此联状景。

● 晴烟和草色,夜雨长溪痕。——《南楼春望》此联状景。

● 茶香秋梦后,松韵晚吟时。——《溪亭二首》。

5.唐诗赏析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虽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赏析:全部注释 1.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

《长安志》:"升平坊东北隅,汉乐游庙。"注云:"汉宣帝所立,因乐游苑为名。

在曲江北面高原上,余址尚有。……其地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宽敞。

京城之内,俯视指掌。 ①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②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在今陕西省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 【译文】 傍晚时分心情郁闷,于是驱车来到京都长安城东南的乐游原。

只见夕阳放射出迷人的余晖,然而这一切美景将转瞬即逝,不久会被那夜幕所笼罩。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

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句,从古至今人们多认为意思是:“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今人周汝昌认为:“只是”二句,“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

这种看法,虽有新意,却不合诗人的身世,也不合诗人当时的情绪。

6.陈陶《陇西行》唐诗赏析及意思翻译

陈陶《陇西行》唐诗赏析及意思翻译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词语解释】

匈奴:指西北边地部族。

无定河:黄河支流。

①貂锦:这里指战士,指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

②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③春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④匈奴:指西北边境部族。

【译文】

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

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

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丈夫。

发誓要扫平匈奴不顾生死,五千将士在与胡人激战中丧生。可怜无定河边的白骨,还是春闺中妻子们的梦中亲人。

7.唐诗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品赏析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

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

江淹《别赋》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代确乎是这样的。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

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14岁时应举及第,当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贬黜了。于是王勃便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参军,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职还是丢掉了。

他的父亲受他牵累,贬为交趾令。他渡海省亲,不幸溺水而死。

年仅25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

“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泛指长安附近。

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

“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

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

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

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

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

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又说:“忧思成疾 ,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

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朴素无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它的好处。

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

王、杨、卢、骆,“以文章名天下”,称“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说那些嗤笑“四杰”的人只能“身与名俱灭”,而“四杰”却像万古长流的江河,他们的美名永远不会泯灭。

杜甫对“四杰”的推崇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就拿王勃这首诗来说吧,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只是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

但在质朴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语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体贴,绝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寡味。诗人本来是要劝慰杜少府的,劝他不要过于感伤。

但并不是一上来就劝他,而是先用环境的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

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这样写来多么委婉!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开了。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