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入门讲座

1. 于丹讲座古诗词第二集(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2. 古诗词入门

于丹讲座古诗词第二集(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1.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鹿鸣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

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

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

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

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

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

嘉宾式燕以。

呦呦鹿鸣,

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

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

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

以燕乐嘉宾之心。

译文

一群鹿儿呦呦叫,

在那原野吃苹草。

我有一批好宾客,

弹琴吹笙奏乐调。

一吹笙管振簧片,

捧筐献礼礼周到。

人们待我真友善,

指示大道乐遵照。

一群鹿儿呦呦叫,

在那原野吃蒿草。

我有一批好宾客,

品德高尚又显耀。

示人榜样不轻浮,

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

我有美酒香而醇,

宴请佳宾嬉娱任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叫,

在那原野吃芩草。

我有一批好宾客,

弹瑟弹琴奏乐调。

弹瑟弹琴奏乐调,

快活尽兴同欢笑。

我有美酒香而醇,

宴请佳宾心中乐陶陶

赏析

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诗集传》云:“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礼记·乡饮酒义》云:“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据陈澔注,乐工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一终。三篇终,则主人酌以献工焉。”由此可知,整个宴会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诗,而歌唱《鹿鸣》时又以笙乐相配,故诗云“鼓瑟吹笙”。乐谱虽早已失传,但从诗的语言看,此诗三章全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同曹操《短歌行》相比,曹诗开头有“人生苦短”之叹,后段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悲,唯有中间所引“鹿鸣”四句显得欢乐舒畅,可见《诗经》的作者对人生的领悟还没有曹操那么深刻。也许因为这是一首宴飨之乐,不容许杂以一点哀音吧。

诗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献礼的人,在乡间宴会上是主人自己,说见上文所引《礼记》;在朝廷宴会上则为宰夫,《礼记·燕义》云:“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足可为证。酒宴上献礼馈赠的古风,即使到了今天,在大宾馆的宴会上仍可见到。然后主人又向嘉宾致辞:“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也就是“承蒙诸位光临,示我以大道”一类的客气话。主人若是君王的话,那这两句的意思则是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诗之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其大意则如《诗集传》所云:“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为什么祝酒之际要说出这样的话?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矫正偷薄的民风。如此看来,这样的宴会不徒为乐而已,它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三章大部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也就是说这次宴会,“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通过《鹿鸣》这首诗的简单分析,我们对周代宴飨之礼——包括宾主关系、宴乐概况,可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2.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其中20首

我有这本书呢,特意翻开帮你找的。

第一卷 春风飞扬

1. 一剪梅 舟过吴江(宋·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2. 临安春雨初霁(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3. 灞陵行送别(唐·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一作骊歌)愁绝不忍听。

第二卷 秋思浩荡

1. 唐多令·惜别

朝代:宋代 作者: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2. 李商隐 《花下醉》

3. 杜甫 《阁夜》

第三卷 明月千古

1. 李白 《把酒问月》

2. 姜夔 《扬州慢》

3. 张孝祥 《念奴娇 过洞庭》

第四卷 斜阳晚钟

1. 宋祁 《玉楼春》

2. 范仲淹 《苏幕遮》

3. 刘永 《玉蝴蝶》

如果还要,欢迎私信,可以发照片。以上都是自己找的,有点费时间。

3.于丹 丹韵词音2讲稿中的诗词全部内容

丹韵词音(二、暮暖清秋) (二)暮暖清秋 朋友们大家好,所谓“春华秋实”,秋天也是中国人一个意味深长的季节。

按照农耕文明的传统,到了秋天就该丰收了,所以婚嫁很多人选在秋天,而考生赶考也是在秋天十月左右到达京城。一个清秋节包含这么多事情,它难免让人在旅途之上有很多的感慨.来来往往,看见一个变化季节的时候,心灵跟着也会有所激荡。

那么秋天在路上可以看见什么呢?所谓的秋色、秋光,是指一年的草木到了它颜色最为丰富、层次跌宕、五彩斑斓,但是马上就要进入寒冬的那个时刻。秋天可以说从早春鲜嫩的蓬勃经历了整个酷暑一直历练到了秋天,丰厚、鲜艳,这个时候它把最美的状态呈现在天地之间。

如果说春天的花儿是草本的,那么秋天的花儿就是木本的,它把一树一树的叶子都招摇成为花朵,铺天盖地,这个季节当然让人心有所感。 人生那种匆急之感容易在秋天被激发出来。

屈原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的生命一直在路上,他在奔波动荡的路上,他在迁徙流浪的路上。

他一直都看着春秋代序,时光在他的眼中跑得比谁都要匆急,其实他害怕的就是老之将至、修名不利。 所以草木的摇落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感受是不相同的,有人几乎没有所感生命就过去了,有人一片落叶都会怦然心惊。

清代的诗人赵翼说得好,“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这一句诗说得多么鲜明,鲜明中又何等惊心。

就是这点秋风,它染遍了人间的颜色,枫叶被它染红,落叶之后它就会坠地,而人间白头,也是被一度一度秋风染遍的。这个时节,人心情摇荡,看着转瞬即逝的年华在眼前越来越美丽、越来越沉郁,但是走得越来越匆急。

李清照有一年深秋重阳,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面做官的丈夫。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她说你看这个日子走到九九重阳,薄薄的秋雾已经起了,浓云再压下来,整个白天都不明朗。

不明朗的是天气吗?其实是我那颗含愁绪的心。我每天干什么呢?百无聊赖在闺房中点着香,“瑞脑销金兽”,香袅袅而起,笼罩着兽形的香炉,她就在想,心中的忧愁走远了吗?“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到了重阳节的时候,北方就转凉了,无论是枕上还是去看纱窗,其实都透着一番寒意。

人能够干什么呢?“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一个秋菊盛开接着秋菊满地的季节,这样的一个时节,人销魂何在?你看看帘卷西风的时候,人简直比那些憔悴的秋菊还要形销骨立,还要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李清照当年的销魂。 但是秋风再起的时候,我们还有那样的心事吗?我们能够体会吗?也许今天的很多人都会说,这样的诗词有点无病呻吟,其实如果心中真正有过这样的经历、有过这样的感受,再去读它,自然不同。

有的时候你会觉得,她写的那个情景惟妙惟肖,你曾经经历。我们走一些山水,仿佛来过,我们有时候走在路上,隐隐地听到邻人唱歌,正是你自己心里面哼的那个曲调,在这个时候都会蓦然心惊。

在诗词歌赋中,往往都会又那样一瞬,让我们瞠目结舌——这写的,不就是我那一刻的心境吗? 秋天我们都曾经走过,但是去看一看柳永走过的秋天,我们有同感吗?柳永从汴京南下的时候,跟他的一位恋人依依惜别,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短短的三句,你看他写的意象:第一,声音上有蝉鸣,而这个蝉鸣叫得很冷,是寒蝉交出了一份凄切,萦悬于心;第二句写眼前,“对长亭晚”,长亭走到了尽头,人要离别了,时间走到了尽头,一日将尽了;第三句写这一刻时分“骤雨初歇”,雨还可以留人一瞬,雨歇了真是不得不上路。

空气中到处都是湿润的,人心也湿漉漉的,雨后的这一瞬间,大家说喝了这杯酒吧,但“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大家在对饮、在别宴之上,但是无情无绪、两心留恋,依依到最深的时候,船夫在催了,上船吧,再不走就赶不到下一个地方了。

这一刻的催发,催得人断肠。所以这两个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一刻手拉手,泪眼相对两心相对,还有什么话能说得出来?说眷恋吗?眷恋也要走;说保重吗?保重,你又不在身边;说珍惜吗?珍惜,为什么今天要远离;说重逢吗?重逢又不知归期。说什么样的话,其实都不如无语。

什么都说不出来的这一刻,话、泪,一切凝噎二字,噎在了喉头,噎在了心头。 凝噎这一刻之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其实我们从诗词的节律上来讲,“竟无语凝噎”,读到这里,人真的好像是跟着他们哽咽了。觉得词走到这里,走得很生涩,走得不流畅,跌宕到这里似乎就动不了了。

但你再往下念,“念去去,千里烟波”突然之间就疏朗了,这时刻人离开了,因为前方“暮霭沉沉楚天阔”,水阔天高,谁知道未来怎样? 接下来他说出了千古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清秋的意义在这一笔中被点破。秋天,人心更多眷恋,落实累累,红叶沉沉,人心上都渴望温暖,在一个越来越寒冷的时刻,不去眠冬,不去守在家园,非。

4.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译文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苹草。

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

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

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

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佳宾嬉娱任逍遥。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

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瑟弹琴奏乐调。弹瑟弹琴奏乐调,快活尽兴同欢笑。

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佳宾心中乐陶陶赏析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诗集传》云:“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

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礼记·乡饮酒义》云:“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

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

……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据陈澔注,乐工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一终。

三篇终,则主人酌以献工焉。”由此可知,整个宴会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诗,而歌唱《鹿鸣》时又以笙乐相配,故诗云“鼓瑟吹笙”。

乐谱虽早已失传,但从诗的语言看,此诗三章全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同曹操《短歌行》相比,曹诗开头有“人生苦短”之叹,后段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悲,唯有中间所引“鹿鸣”四句显得欢乐舒畅,可见《诗经》的作者对人生的领悟还没有曹操那么深刻。也许因为这是一首宴飨之乐,不容许杂以一点哀音吧。

诗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献礼的人,在乡间宴会上是主人自己,说见上文所引《礼记》;在朝廷宴会上则为宰夫,《礼记·燕义》云:“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

足可为证。酒宴上献礼馈赠的古风,即使到了今天,在大宾馆的宴会上仍可见到。

然后主人又向嘉宾致辞:“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也就是“承蒙诸位光临,示我以大道”一类的客气话。

主人若是君王的话,那这两句的意思则是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诗之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其大意则如《诗集传》所云:“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

为什么祝酒之际要说出这样的话?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矫正偷薄的民风。如此看来,这样的宴会不徒为乐而已,它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三章大部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

也就是说这次宴会,“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通过《鹿鸣》这首诗的简单分析,我们对周代宴飨之礼——包括宾主关系、宴乐概况,可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5.于丹

秋思浩荡

引子:怅望千秋一洒泪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多情哪堪清秋节

绿荷凝恨背西风(秋之意象之一)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秋之意象之二)

秋色天涯:寂寂江山摇落处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风之约: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凉好个秋

明月千古

引子:江月何年初照人

向明月学一颗平常心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

生生之证:秦时明月汉时关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

斜阳晚钟

引子:吟到夕阳山外山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守望一段斜晖脉脉水悠悠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生命安顿:终古闲情归落照

田园林泉

引子:田园是一种状态

法天贵真,琴书消忧

守拙才能归园田

饮酒与归田,直写胸中天

鸟倦飞而知还(田园意象之一)

把世界关在门外(田园意象之二)

田园的烟火气:把酒话桑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登临况味

引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落日楼头,栏干拍遍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剑啸长虹

引子:千古文人侠客梦

长啸倚孤剑,目极心悠悠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热血诗情:醉卧沙场君莫笑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诗酒流连

引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醉中自有真天地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享受诗意,成就最美的人生(代跋)

6.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的介绍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央视3套春节《丹韵词音》引发古诗词鉴赏热潮,继《论语心得》后又一央视力推经典栏目,于丹17年古诗词教学积淀,首度爆发!从解读儒家经典《论语》到赏析中国传统文化最源远流长、普及率最高的古诗词,于丹回归古典文学专业,17年大学授课精髓,厚积薄发,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走近大众、走近当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诗歌蕴藏着人类文明中最深刻的秘密,于丹老师以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诗词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格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鉴赏解读。以“明月”、“清风”等古诗词常见意象为线索,导向人生大境界的感悟与情怀。本作品延续于丹老师的独特风格,通俗、易懂、妙语连珠且能激起读者共鸣。让读者重温中国传统文学和古典哲学的精髓所在,找回心灵深处的宁静之美。

02f34349b023bba9f?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600,h_800,limit_1" max-height="200">

古诗词入门

1.古诗词基础知识有什么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2.想学诗词 入门应该先学什么

我觉得初学诗词,格律知识要懂一些,对于格律诗来说格律已成定式,可以从网上找这方面的只是来看,但要学填词,我觉得应该要有一本词谱。《白香词谱》挺好的。

懂了一些格律方面的知识就可以看看一些诗词话(评),我很喜欢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很精辟。最近我在读一本吴小如的《诗词札从》,收获不小。要先学会分析诗词,了解诗词,欣赏诗词。

要经常写一些诗词,但在写的同时要多看书,看诗词话(评)是一方面,同时还要看看古人的一些著名诗词,并去用学到的知识分析它,再看看名家的评说。

我觉得除了看有关诗词方面的书外,还可以看一些有关美学方面的书籍,毕竟艺术是相通的,比如说美学基本原理中的对比与统一,节奏与韵律都很适合诗词。还可以读点音乐方面的书,节奏在诗词与音乐中都很重要,毕竟诗词与音乐原来是一家。

其实我也是个初学者,不太懂诗词的。这是我的一些看法,希望对你有一些帮助。

3.怎样学写诗词怎样才能入门

一个诗人或词人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能感之”,“能写之”.首先,你需要有丰富、细腻,且真诚的感情.“修辞立其诚”,没有真诚的文学永远不会成为好的文学.具体到诗人词人,那就是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倘若没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就不会受到任何感动,自然也就不会有写诗的动机.诗词是让人的心灵不死的,因此一定要”能感之“.永远不能为了写诗而写诗,真的有所感才能写出好诗.其次,你需要熟悉古人的作品,只有多读多背,让诗词化到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中,才能写得好.因此,所有的诗人词人都是先背,然后才能自己创作.诗词中特殊的句法与词语都是需要学的,生硬的背不会起什么作用,因此多读多背是最好的方法.熟悉了古人作诗的方法,自己也就能写好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诗读词一定要有抑扬顿挫的读诵,务必将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否则对诗词声调之美是无法真正体会的.倘若对声调的美没有体会,写出来的诗词不是生硬就是别扭.诗词的生命与感发之力量有一大半是来自声调的,严沧浪说盛唐诗“兴象高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声调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从声音上直接打动人.诗词当然有格律,但是真正写好诗词不是来自拼凑,而是来自自然的流露.诗的格律有平起与仄起两种,五言平起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七言就往上再加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就变成仄起了.五言的仄起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前面加两个字成为七言,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是平起.虽然理论上一三五不论,但是三平与三仄在格律诗中都是不允许的,因此第五个字一定要论.要是五言的话,只有第一个字才能论.五言的平起格式与七言的仄起格式有一种特殊的句法叫“拗句”,即平仄仄变成仄平仄.至于词律,每一种词牌都有自己的格律,因此要参考像《白香词谱》之类的词谱.格律诗只能押平声韵,古诗可以押仄声和入声,且可以换韵.词有平声韵、仄声韵、亦可换韵.但是无论诗与词,都一律不可四声通押.入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倘若不能读准确入声字,诗词的声调之美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说普通话的人都不知道入声,因为从元朝开始入声就被分入其他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南方很多方言保存着入声.要是你不知道准确的读法,那就把入声字读成短促的去声.入声是很短促的字,且有p,t,k 的收尾.古人作诗填词都有入声的,比如“黄河远上白云间”的“白”就是入声,要是不读成入声这句就犯了三平了.要是一首诗或词押的韵四声都有,而且听起来好像不太押韵的时候,那很有可能押的就是入声韵.比如柳永的《江雪》:“绝”、“灭”、“雪”.普通话的读音一个是阳平,一个是去声,一个是上声,但是这些字都是入声,因此要读成短促的去声.入声在平水韵有专门的分类,一共有十七个韵部.一个一个的背当然是最保险也最笨的方法,要是对诗词的格律熟悉了,入声辨别也就不难了.比如,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此二句的格律应当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歇”自然是入声,否则按照普通话的读音这句格律就完全不对了.至于押韵的问题,相对来说不是很大,理论上说应该按照平水三十韵,但是有些韵部(比如一东二冬)是可以合并的.词韵更为广泛,《白香词谱》的附录应该有词韵.前面所说的格律、入声等方面,只不过是诗词的准则,真正要写好诗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诗外的功夫,那就是你的感情,你的品格,你是否有一个愿意为之“九死不悔”的理想或理念,你对社会是否有关怀、有责任.一个诗人写出什么样的诗要取决于他的学识、经历、性格、最重要的是人格.杜甫之所以伟大,不还是因为他的忠爱缠绵是完全出于真挚的感情而不是理性的死板的教条吗?每一位诗人的风格不同,也是由于性格、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和诗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古人云“诗言志”,诗词与人格是不可分开的,我相信秦桧之流的人物绝对写不出好诗.刚开始写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能够写出来、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不合格律,但是写完之后要改好.最好的情况就是格律谙熟于心,写出来的诗词就自然合乎格律了.即使如此,写完之后有必要的话还是要改的,比如不通顺的句子或者生硬的词语.古人从小背诗,他们的语言也有入声字,因此这些问题都不是他们担心的.我们的时代虽然离古人很远,但是古人创作的诗词却历久常新,给予我们心灵的感动与提升是任何其他学问都无法代替的.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让我们守住心灵的净土,延续这优良的传统吧。

4.诗词基本入门知识

“诗”:一种以有节奏的、形象生动的语言,高度凝练和集中地反映生活或抒发强烈的感情的文学作品。

(在诗中有戏剧,而在戏剧中也有诗)(诗的害乎锤锻)(诗,一定是杰作,再不就是绝无存在价值的东西)(诗是会呼吸的思想,会焚烧的字)。我们常说的诗又指《诗经》。

《诗》三百,始终于周,《诗》,上通于道德,下止于礼义形式。中国古代把不合乐的叫“诗”,合乐的叫“歌”。

统称为诗歌。按有无故事情节又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语言是否有韵律,又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词”:属于诗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是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赋》。

注:“词”与“辞”在“言词”这个上是同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词”后来又逐渐按一定的曲调来填写,即词牌;如“满江红”“蝶恋花”“江城子”“西江月”“浪淘沙”等,它由曲名发展而成,例如“西江月”原本是唐朝教坊展柜唱的曲名,后来以这种形式填词,便逐渐成为一种词牌。[1] 宋代。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词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大调亦称长调(91字以上)。

词一般分上下两阕也称之为“片”。诗后人奉为经典;楚辞以其忠君意志的一再表达、比兴手法的完整运用,影响后代诗歌创作,形成创作传统。

《诗经》与《楚辞》因此也时常被认作古代诗歌将源头追溯到《诗经》与《楚辞》。诗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和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建筑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实际上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饱和着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第四、语言的音乐美 诗歌语言特别要求富有音乐性,音乐美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因素,包括节奏、音调、韵律等。

诗句要求节奏鲜明、音调和谐,符合一定的韵律,吟诵动听感人,具有音乐美。词的特点 词是合乐的歌词,所配合的音乐是隋唐以来新兴的燕乐。

对音乐的依附性,决定了词在体制风格上一系列的特点。 首先,词必须有词调,词调是填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词调的名称叫词牌。

有的词牌原来和词的内容有关,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内容是回忆江南的风物、生活。但后人依据《忆江南》这个词牌填词时,仅取其曲调,而内容不必与江南有关。

这样一来,词牌仅仅表示一种曲调而已,于是有的词人就在词牌之下另注明题目。如苏 风波62字 洞仙歌83字 更漏子46字甘草子4河 传61字何满子74字 黄河清慢98字贺新郎116字 减字木兰花44字 锦缠道66字 江城子70字 浪淘沙54字临江字满庭芳95字 摸鱼儿116字 迈陂塘116字 南歌子52字 南乡子56字念奴娇100字 卜算子44字 菩萨蛮44字 普天乐46字 清平乐46字 鹊桥仙56字青玉案67字沁园春114字青门引42字 如梦45字苏幕遮62字水调歌头95字 双双浣溪沙48字 太常引49字踏莎行58字 唐多令60字天仙子68字 乌夜啼36字望海潮107字 武陵春49字 相见欢36字西江月50字 小重山58字谢池春66字 忆江南27字 忆王孙31字谒金门45字忆秦娥46字虞美人56字 一落索46字 阮郎归47字一斛珠57字玉楼春56字一剪梅60字 渔家傲62字 一丛花78字 御街行78字雨霖铃字 祝英台近77字 昼夜乐98字 烛影摇红96字 诉衷情33字定西番35字 诗的格式 五绝:仄起 平起 五律:仄起 平起 七绝:仄起 平起 七律:仄起 平起 编辑本段相关书籍1、《全唐诗》2、《全宋词》6、《乐府诗集》7、《中国当代诗人词家代表作大观》(1—4卷)8、《百年绝句大典》9、《百年律》10、《诗韵合璧》相关诗句 西施故里浦阳江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浦阳通钱塘 古居游客日三千 浣纱银河落九天 ——易道风水道师尉汤渺 公元2011年辛卯仲夏 西施圣殿诗 五千载金鼎宝殿 一万年玉容天仙 画的是山河壮丽 唱的是国歌太平 ——易道风水道师尉汤渺 公元2011年辛卯仲夏[2] 题诗红粉池诗 苎萝山下天宫匠 红粉池名地共长 池边留影多才女 碧波青莲好鸳鸯 ——易道风水道师尉汤渺 公元2011年辛卯仲夏[2]。

5.诗词基本入门知识

“诗”:一种以有节奏的、形象生动的语言,高度凝练和集中地反映生活或抒发强烈的感情的文学作品。

(在诗中有戏剧,而在戏剧中也有诗)(诗的害乎锤锻)(诗,一定是杰作,再不就是绝无存在价值的东西)(诗是会呼吸的思想,会焚烧的字)。我们常说的诗又指《诗经》。

《诗》三百,始终于周,《诗》,上通于道德,下止于礼义形式。中国古代把不合乐的叫“诗”,合乐的叫“歌”。

统称为诗歌。按有无故事情节又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语言是否有韵律,又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词”:属于诗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是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赋》。

注:“词”与“辞”在“言词”这个上是同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词”后来又逐渐按一定的曲调来填写,即词牌;如“满江红”“蝶恋花”“江城子”“西江月”“浪淘沙”等,它由曲名发展而成,例如“西江月”原本是唐朝教坊展柜唱的曲名,后来以这种形式填词,便逐渐成为一种词牌。[1]宋代。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词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大调亦称长调(91字以上)。

词一般分上下两阕也称之为“片”。诗后人奉为经典;楚辞以其忠君意志的一再表达、比兴手法的完整运用,影响后代诗歌创作,形成创作传统。

《诗经》与《楚辞》因此也时常被认作古代诗歌将源头追溯到《诗经》与《楚辞》。诗的特点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和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建筑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实际上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饱和着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第四、语言的音乐美诗歌语言特别要求富有音乐性,音乐美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因素,包括节奏、音调、韵律等。

诗句要求节奏鲜明、音调和谐,符合一定的韵律,吟诵动听感人,具有音乐美。词的特点词是合乐的歌词,所配合的音乐是隋唐以来新兴的燕乐。

对音乐的依附性,决定了词在体制风格上一系列的特点。 首先,词必须有词调,词调是填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词调的名称叫词牌。

有的词牌原来和词的内容有关,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内容是回忆江南的风物、生活。但后人依据《忆江南》这个词牌填词时,仅取其曲调,而内容不必与江南有关。

这样一来,词牌仅仅表示一种曲调而已,于是有的词人就在词牌之下另注明题目。如苏风波62字 洞仙歌83字更漏子46字甘草子4河 传61字何满子74字黄河清慢98字贺新郎116字减字木兰花44字 锦缠道66字 江城子70字浪淘沙54字临江字满庭芳95字 摸鱼儿116字 迈陂塘116字南歌子52字 南乡子56字念奴娇100字卜算子44字 菩萨蛮44字 普天乐46字清平乐46字 鹊桥仙56字青玉案67字沁园春114字青门引42字如梦45字苏幕遮62字水调歌头95字双双浣溪沙48字 太常引49字踏莎行58字唐多令60字天仙子68字乌夜啼36字望海潮107字 武陵春49字相见欢36字西江月50字 小重山58字谢池春66字忆江南27字 忆王孙31字谒金门45字忆秦娥46字虞美人56字一落索46字 阮郎归47字一斛珠57字玉楼春56字一剪梅60字渔家傲62字 一丛花78字 御街行78字雨霖铃字 祝英台近77字 昼夜乐98字 烛影摇红96字诉衷情33字定西番35字诗的格式五绝:仄起 平起五律:仄起 平起七绝:仄起 平起七律:仄起 平起编辑本段相关书籍1、《全唐诗》2、《全宋词》6、《乐府诗集》7、《中国当代诗人词家代表作大观》(1—4卷)8、《百年绝句大典》9、《百年律》10、《诗韵合璧》相关诗句西施故里浦阳江诗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浦阳通钱塘古居游客日三千 浣纱银河落九天——易道风水道师尉汤渺 公元2011年辛卯仲夏西施圣殿诗五千载金鼎宝殿 一万年玉容天仙画的是山河壮丽 唱的是国歌太平——易道风水道师尉汤渺 公元2011年辛卯仲夏[2]题诗红粉池诗苎萝山下天宫匠 红粉池名地共长池边留影多才女 碧波青莲好鸳鸯——易道风水道师尉汤渺 公元2011年辛卯仲夏[2]。

6.古诗入门的书籍都有哪些

《诗词格律》、《汉语诗律学》、《词学概论》、《词话丛编》、《钦定词谱》等

1、《诗词格律》诗词格律是中国古典诗词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高度集合,是在形式上比较注重声韵之美与对仗之美而产生的规范要求。它涉及中国文体学、音韵学、词学、音乐学等多方面的学科,是中国古人对形式美高度关注后的产物。诗词格律,包括了近体诗的格律、词的格律、近体诗产生以后古体诗的格律三方面的内容。

2、《汉语诗律学》作者:王力。本书为我国语言学界泰斗王力先生积几十年勤求探讨之功而成,堪称研究汉语诗律学经典之作。 书分为两部分:“导言”阐述了韵语的起源及其流变,平仄和对仗,句式和语法等有关知识、规律;“本论”分为5章,分别叙述近体诗、古体诗、词、曲、白话诗和欧化诗。本次重新印制改正了引文的讹误和一些错字。

3、《词学概论》是诗词常识名家谈丛书之一,作者宛敏灏,由中华书局于2009年出版。适合文学爱好者和创作者学习。《词学概论》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 词和词学,一 词的异名及与诗、曲的区别,(一)曲子词、长短句、诗馀及其他,(二)从多方面比较词和诗、曲的异同,二 曲子词的兴起和发展,(一)敦煌曲子词和《花间集》,(二)词在发展中形成的两种途径,三 宋元以来的词学等等。

4、《词话丛编》初刊于1934年,专收评述词人、词作、词派及言本事之书,自宋王灼《碧鸡漫志》至近代潘飞声(兰史)《粤雅词》,凡60种。 词话丛书。今人唐圭璋编。唐圭璋,中国当代词学大师、著名的中国文史学家、教育家、词人。字季特。民盟成员。1901年1月23日出生于南京。专治词学。1928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曾任南京第一女中、钟英中学、安徽中学教师,解放前曾任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中文系教授。解放后曾任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兼**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中国韵文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词学》主编。南京市人民代表,江苏省政协委员。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11月30日在南京病逝。 《词话丛编》初刊于1934年,专收评述词人、词作、词派及言本事之书,自宋王灼《碧鸡漫志》至近代潘飞声(兰史)《粤雅词》,凡60种。1959年修订增补25种。1986年中华书局出版精装 5册本。此编不收杂论诗词之作,有些专门论词的,如词律、词谱、词韵及研讨词乐之书亦未收入。所收通行本均经编者校勘增补,亦间收精校本、注释本及前所未刊之作。

5、《钦定词谱》是清代陈廷敬、王奕清等奉康熙命编写的,以万树《词律》为基础编撰的词谱,因该书为康熙所钦定,故名。《钦定词谱》纠正错漏,并予以增订826词牌、2306体,被《四库全书总目》誉为“分刌节度,穷极窃眇,倚声家可永守法程”。

7.学习诗词应该从哪入门

我也喜欢诗词,不说水平如何,单从学习经验来谈一下自身看法。

1,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想要学诗词,首先要好好熟悉诗经、唐诗、宋词等,阅读的过程中,切记死记硬背,要学会冥想和理解。 诗词看得多了,就与一种语感了。语感这种东西可意会不可言传,就不多解释了;

2.如果想要写诗词,那还要下更大功夫,首先,可以在百度网上或相关书籍上学习最基础的相关平仄、韵律要求;然后,自身肯定要有足够的文学功底,这个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多读多写多欣赏,才能体噶文学修养。再后,就是要多观察多思考,一定要对甚或有所感悟,才能写出有血有肉有灵气的文字来。否则很容易会给人牵强富贵,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空洞感。 祝愿楼主学有所成!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