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余秀华解读唐诗白日依山尽

1. 唐诗白日依山尽

唐诗白日依山尽

1.白日依山尽的全诗是什么

1、原文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注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

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意画

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3、译文

现代文译文之一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4、《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2.关于黄河的古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黄河二首》【唐】杜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咏史诗•黄河》【唐】胡曾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惠崇春江晓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黄河》【宋】王安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江上》—【宋】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晓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关于黄河的古诗句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唐】王之涣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唐】王之涣3、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唐】王维4、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浪淘沙》【唐】刘禹锡5、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黄河二首》【唐】杜甫6、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咏史诗·黄河》【唐】胡曾7、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黄河》【宋】王安石8、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水调歌头》【宋】元好问10、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将进酒》【唐】李白11、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唐】李白1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唐】李白13、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唐】李白1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唐】李白15、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 《赠崔侍郎·其一》【唐】李白16、亘地黄河出,天开此一门.——【明末清初】顾炎武17、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征人怨》【唐】柳中庸18、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古风》【唐】李白19、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寄远》【唐】李白20、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黄河》【唐】杜甫。

3.白日依山尽的整首古诗

1、原文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注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蒲 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意画 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3、译文 现代文译文之一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4、《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4.“白日依山尽”出自哪首诗

出自:《登鹳雀楼》

解释: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1. 原文: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2.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3.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4. 作者介绍:

王之涣(688─742)盛唐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6]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诗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两首最脍炙人口,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5.内涵诗句白日依山尽

鹳雀楼 中国四大历史名楼,只此坐镇北方.登斯楼,可眺千里之遥,知万古兴衰.

被誉为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的鹳雀楼,位于秦、晋、豫三省交汇的“黄河金三角”区域——山西省永济市.

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楼原系北周(公元557—581)大将军宇文护(鲜卑族)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唐代诗人王之涣登楼时有感而发写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催人奋发向上,激励民族振兴的千古绝唱,早已脍炙人口.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如李益的《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诗人由山河壮丽的景观联想到了人生苦短的愁怅.又如畅当的《题鹳雀楼》:“迥临飞鸟上,河流入断山.天势围平野,高出尘世间”.此诗可以说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马戴、司马札、吴融等锋头极盛的诗人都留下了不少的佳句.但留传至今,妇孺皆知的诗冠,当属太原才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平易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一开口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因此,千百年来这首诗不仅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而且也揭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学真理.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鹳雀楼模型

鹳雀楼高台重檐,黑瓦朱楹,不仅占河山之胜,而且据柳林之秀,早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名播遐迩.鹳雀楼立晋望秦,它独立于中州,前瞻中条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紫气度关而西入,黄河触华而东汇,龙踞虎视,下临八州,宏伟壮阔的山川景象,吸引了无数历代名流,登临作赋.拥山河之胜的蒲州名楼,几乎成了当时大诗人们赛诗的舞台.鹳雀楼所在之地,正是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黄河在此折返大海.永济古称蒲坂,夏、商、周以前,尧和舜帝都在这里建都.这里的文明史源远流长,距鹳雀楼20公里的西侯度古人类文化遗址,展示了18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开始用火,并且使用打制石器.传说华夏民族的先祖伏羲、女娲、黄帝,都在这一带留下了斧辟刀凿的历史痕迹.“华夏”一词的“夏”指的是历史大夏民族,它的繁荣正是以尧舜禹为象征的,活动的核心就在河东一带.而据《太炎文录》说,“华”指的是华山一带,就是黄河西岸这块地方.西为华,东为夏,鹳雀楼正好座落在华夏历史座标的中点上.这一巧合使鹳雀楼蒙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想一想,鹳雀楼所演绎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不能不为之赞叹.诗因楼作,楼因诗名.滕王阁因王勃而出名,岳阳楼因范仲淹而不朽,黄鹤楼因崔灏、李白而名扬天下,鹳雀楼也因王之涣而名留千古.

鹳雀楼建成后,经唐历宋,到金章宗明昌年间(公元1190—1196)楼还屹立如故,唐河中府录事李逵所书的“鹳雀楼”匾额尚存,元初(公元1222年)毁于战火,元王恽登鹳雀楼记云:“至元壬申三月,由御史里行来官晋府.十月戊寅,按事此州,遂获登楼址,徒倚盘桓,逸情云上,虽杰观伟地,昔人已非.而河山之伟,风烟之胜,不殊于往古.是当元初楼已就毁.”明初时,其故基犹存,后因黄河泛滥,故址淹没,致使楼毁景失.人们干脆以蒲州西城楼当作“鹳雀楼”,登临作赋者不绝.清初诗人尚登岸写道:“河山偏只爱人游,长挽羲轮泛夕流.千里穷目诗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楼”.西城楼也实在是“盛名难却,其实难符”.数百年来,鹳雀楼给无数游人空留下无限遗憾.

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急死了的意思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韵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西南,三层,面临黄河,。

7.【写景唐诗不要老一套,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样的一律不要】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唐)刘禹锡 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野田黄雀行 李白游莫逐炎洲翠,栖莫近吴宫燕.吴宫火起焚巢窠,炎洲逐翠遭网罗.萧条两翅蓬蒿下,纵有鹰鹯奈若何.渌水曲 李白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闺情 (唐)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