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诗词常用词汇 古诗词常用词汇1.古诗常用词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是我们很少去注意这些变化,在我们身边,就活跃着很多源自古诗的词语,虽然这些词很常用,但由于时光荏苒,如果不细细查考,我们已经很难了解它们的本来面目了。 比如“乔迁”一词,现在我们经常用来恭喜别人搬进新居或者职务高升,但从字面上乍一看,“乔迁”确实和搬家、升官联系不上,其实它来自《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鸟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木上去,也就是说从阴暗狭窄的山谷之底,忽然跃升到大树之顶,得以饱览明媚宽敞的天地,这确实是值得恭喜的事情。 再比如“桑梓”,本来的意思是桑树和梓树,现在都用来指代故乡,为什么桑树和梓树就能表示故乡呢?这源自《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们要表示敬意。 从这个意思上引申出去,“桑梓”才成为了故乡的代名词。此外,还有我们常用的“小康”,也出自《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只不过和现在的意思相比,“小康”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指可以维持中等水平生活的家庭经济情况。 《诗经》确实是很多常用词和成语的源头,当然其他的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有意思的词流传下来,比如我们常用“涂鸦”来形容字写得很差或画很难看,这个词出自唐诗,卢仝在《添丁诗》里说:“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这里取的是最后一句的开头和结尾。 2.诗歌常用词语总结有哪些古代诗歌鉴赏常用词语汪振学整理评价主旨类咏物言志、怀古伤今、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羁旅生活、深化主旨、意味深长、言近旨遥、言简意丰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含蓄蕴藉、富有哲理、一语道破意境类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深化意境、意境深远、意境柔美思想感情类哀怨忧愁、激愤憎恶、欣喜欢快、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坚守节操、忧国忧民情感载体类杨柳-惜别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自得大海-开阔流水-叹惜古迹-怀旧梅花-傲骨抒情方式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渗透景缘境生情状物移情感情细腻感情真挚托物言志语言风格类平淡清新绚丽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炼使用典故类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借古言志诗歌风格类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含蓄清新风趣诗歌的个人风格类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孟)郊寒冷(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文章结构类自出机杼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颇具匠心新颖奇特浑然天成层层铺垫巧埋伏笔前呼后应层次分明曲折有致表达技巧类卒章显志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渲染起兴寄托状物移情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对比描写虚实相生以动写静想象联想粗笔勾勒浓墨重彩诗情画意古典诗词常见意象杨柳,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 往往要写到杨柳另外 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留"与"柳"谐音 "柳--折柳--惜别" 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能留下来"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柳永《雨霖铃》词中有"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一句千古名句"杨柳岸"其中的韵味是 "离别的人一观见杨柳 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 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 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入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端人"因为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 因此杨柳和离别容易引起联想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 歌词是:"上马不捉鞭 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 愁杀行客人"歌中提到行人临去折柳,以后常吹笛表达离愁后人诗中因此常把折柳、吹笛、怨别和思乡等联系起来 这在唐诗中多有表现如李白《塞下曲》(第一首)中即有"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观"王之涣《凉州词》(又作《出塞》)中也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 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一个"忽"字 突出闯入眼帘的柳色 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 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 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看的物象 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 但今夜更白 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 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 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海角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遥》)、"欲问吴江别来意 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 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 但作为傲霜之花 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 有人称赞它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严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 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 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 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 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 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 既是咏梅 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远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遥,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闻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 3.古诗常用词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是我们很少去注意这些变化,在我们身边,就活跃着很多源自古诗的词语,虽然这些词很常用,但由于时光荏苒,如果不细细查考,我们已经很难了解它们的本来面目了。 比如“乔迁”一词,现在我们经常用来恭喜别人搬进新居或者职务高升,但从字面上乍一看,“乔迁”确实和搬家、升官联系不上,其实它来自《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鸟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木上去,也就是说从阴暗狭窄的山谷之底,忽然跃升到大树之顶,得以饱览明媚宽敞的天地,这确实是值得恭喜的事情。再比如“桑梓”,本来的意思是桑树和梓树,现在都用来指代故乡,为什么桑树和梓树就能表示故乡呢?这源自《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们要表示敬意。从这个意思上引申出去,“桑梓”才成为了故乡的代名词。此外,还有我们常用的“小康”,也出自《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只不过和现在的意思相比,“小康”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指可以维持中等水平生活的家庭经济情况。 《诗经》确实是很多常用词和成语的源头,当然其他的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有意思的词流传下来,比如我们常用“涂鸦”来形容字写得很差或画很难看,这个词出自唐诗,卢仝在《添丁诗》里说:“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这里取的是最后一句的开头和结尾。 4.诗歌常用词语总结有哪些古代诗歌鉴赏常用词语汪振学整理评价主旨类咏物言志、怀古伤今、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羁旅生活、深化主旨、意味深长、言近旨遥、言简意丰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含蓄蕴藉、富有哲理、一语道破意境类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深化意境、意境深远、意境柔美思想感情类哀怨忧愁、激愤憎恶、欣喜欢快、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坚守节操、忧国忧民情感载体类杨柳-惜别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自得大海-开阔流水-叹惜古迹-怀旧梅花-傲骨抒情方式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渗透景缘境生情状物移情感情细腻感情真挚托物言志语言风格类平淡清新绚丽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炼使用典故类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借古言志诗歌风格类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含蓄清新风趣诗歌的个人风格类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孟)郊寒冷(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文章结构类自出机杼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颇具匠心新颖奇特浑然天成层层铺垫巧埋伏笔前呼后应层次分明曲折有致表达技巧类卒章显志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渲染起兴寄托状物移情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对比描写虚实相生以动写静想象联想粗笔勾勒浓墨重彩诗情画意古典诗词常见意象杨柳,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 往往要写到杨柳另外 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留"与"柳"谐音 "柳--折柳--惜别" 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能留下来"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柳永《雨霖铃》词中有"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一句千古名句"杨柳岸"其中的韵味是 "离别的人一观见杨柳 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 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 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入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端人"因为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 因此杨柳和离别容易引起联想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 歌词是:"上马不捉鞭 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 愁杀行客人"歌中提到行人临去折柳,以后常吹笛表达离愁后人诗中因此常把折柳、吹笛、怨别和思乡等联系起来 这在唐诗中多有表现如李白《塞下曲》(第一首)中即有"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观"王之涣《凉州词》(又作《出塞》)中也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 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一个"忽"字 突出闯入眼帘的柳色 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 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 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看的物象 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 但今夜更白 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 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 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海角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遥》)、"欲问吴江别来意 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 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 但作为傲霜之花 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 有人称赞它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严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 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 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 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 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 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 既是咏梅 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远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遥,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闻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 5.初中文言文100个常用词是什么一、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 [知识要点]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所谓“ 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 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极少。 此外, 名物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很少运用。第二, 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 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 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的典型的用法为主。第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如《 文心雕龙》)。 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 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第五, 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 如先秦两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不是骈体文作家) 的作品。 不过由于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自身的要求, 并非所有浅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试的材料。大致说来, 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在选取文段时常有这样一些考虑:语言规范标准, 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 文笔流畅多彩,决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范,却又不千篇一律; 设题之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 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 此外, 选段还应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文言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量大的是词汇。 因此, 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 必须做到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实词的词义。而要达到这一要求, 又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宇; 4.理解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知识点解说】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 大多数都有了变化。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 或感情色彩不同。 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 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大多数情况则是,一些多义词语, 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 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讨伐”的意义,但古代还有“ 功业”、“自我夸耀”的意义。 另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词, 古代都是一个词组,意义自然也就相差很大。如“祖父”、“形容” 等。 阅读文言文,如果不注意古今意义的差别,以今度古, 望文生义,就很易出错。下面将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语, 按单音和双音两类分列于后,括弧内注明古义或古代才有的意义。 对古代是词组现代是双音词的不再加以说明。 单音词 被(遭受,覆,盖,通“披”) 兵(武器,军事) 除(建筑物台阶,任命官职) 床(一种坐具) 存(思念、爱抚) 党(古代居民组织,偏袒) 豆(古食器) 多(称赞) 伐(功业,自夸) 访(咨询) 坟(土堆,高大,古代名著) 讽(背诵,委婉劝告) 封(疆界,筑土为坛祭山神,分封) 国(国都,城邑,封地,地方) 购(悬赏捉拿) 河 (专指黄河) 恨(遗憾) 集(栖止) 几(希望) 假(借给,借助,宽容) 江(专指长江) 揭(高举) 就(靠近, 完成) 窃(表自谦) 穷(困窘,竭尽) 劝(勉励) 却 (退,推辞,回头) 去(离开,相距) 让(礼让,责备) 稍(渐渐) 少(稍微) 身(自身) 是(这) 适(前往) 树(种植,培养) 速(招来,邀请) 汤(热水,开水) 涕(眼泪) 偷(得过且过) 臭(气味) 厌(满足,吃饱) 再(两次,第二次) 造(到……去,成就) 贼(祸害,残害) 遮(拦住) 走(快行) 双音词 百姓(百官) 卑鄙(地位低微、见识鄙俗) 处分 (处置,安排) 从容(语言得体) 聪明(听力好与眼力好) 大块(自然界) 地方(土地的纵横) 独立(单独或孤独站立,超群不凡) 反复(改变以往局面,书信来往) 放心(散失了的志意) 非常(意外情况) 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流风余韵) 逢迎(迎接) 感激(感动奋发) 光景(光阴) 故事(往昔的事,旧例) 横行(纵横于四方而无所阻挡) 交通(勾结,彼此相通) 结束(整装,装束) 经济(治理国家) 舅姑(公公与婆婆) 具体(具备形体)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可怜(可爱,可惜) 烈士(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 美人(妃嫔) 莫非(没有……不是) 南面(登上帝王之位) 便宜(因利乘便) 其实(它的果实,他[或它]的实际) 妻子(妻子和儿女) 亲戚(父母家人,族内外亲属) 秋天(秋季的天空) 青春(春天) 人民(百姓) 三尺 (指剑,指法律条文) 山东(崤山以东,太行山以东,华山以东) 身体(亲自实行) 首领(头和脖子) 书记 (主管文书的官员) 虽然(虽然这样,即使这样) 提纲 (抓住纲领) 同志(志向情趣相同) 突出(突然出现) 文法(法令或法令条文) 文章(法律条文,文彩) 无赖(无所依恃,无聊) 无论(不要说) 无日(没多少日子)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家。 6.古文 比较常见字词[试题一]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之” 1、君之病在肌肤2、当求之于上流3、吾欲之南海4、王之蔽甚矣 [解答] 第1句的主语是“病”,“君之病”是偏正短语,所以这个“之”是助词“的”。 第2句中的“之”作了“求”的宾语,一定是代词,原文指“兽”。第3句的“之”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所以是动词“去”(往、到)。 第4句的主语是“王之蔽”,谓语是“甚矣”;“王之蔽”是主谓短语,因此这个“之”是处在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 [试题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坐” 1、置之其坐2、停车坐爱枫林晚3、对曰:“齐人也,坐盗。” [解答] 第1句中的“坐”是“置”的宾语,一定是通假字,同“座”,是“座位”或“座椅”的意思。第2句是诗句,“停车”与“爱枫林晚”是因果关系,所以这个“坐”是“因、因为”的意思。 第3句的“坐”是谓语,一定是动词;宾语“盗”是动词用作名词,为“盗窃罪”之意;“坐”解释为“坐着”显然不通,所以一定是“犯、犯了”的意思。 以上两题解答的前提是:必须对常用虚词和实词的基本用法与意义熟知、牢记。 解题的关键是依据原句和语境作简要而准确的语法和语境分析。 [试题三]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A.公将鼓鼓之B.周亚夫军军细柳C.不能名名其一处也D.吾日日三省吾身 [解答] 划线词都是名词,但D项中的“日”是修饰谓语“省”的,是名词作状语(为“每天”之意)。 其他三项中的名词都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活用为动词(分别是“击鼓进军”、“驻扎、驻军”、“说出、说清”之意)。所以,不同类的是D项。 [试题四]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君将哀而生生之乎B.刺使颜证奇奇之C.必先苦苦其心志D.忧劳可以兴兴国 [解答] A、C、D三项中的划线词都具有“使”宾语“怎样”的意思:A中的“生之”是“使我活”,C中的“苦”是“使……苦”的意思,D中的“兴”是“使……兴盛”的意思,全都是使动用法。而B项的“奇”是颜证的看法,是“认为……奇”的意思,为意动用法。 以上两题考的是词类活用。解答此类题目必须对词类活用的基本情况相当了解,对使动、意动的区别相当清楚,并且在阅读、解题时依据句意作出准确的语法分析。 [试题五]下列加点字不同类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说乎B.贼易易之,对饮酒,醉。C.及反反,市罢,遂不得履D,左手倚一衡衡木 [解答] A、C、D三项中的划献词依字的原意解释,在文中都不通,因此就应当考虑是否是通假字。 据句意和文意可知:“说”同“悦”,“反”同“返”,“衡”同“横”。B句中的“易”是形容词用为动词,是“轻视”的意思。 所以选出B。 此题是考通假字。 解答的前提是有积累,即必须把握中学课文中常见的通假字(包括本字和假借字)及其意义,并根据具体句子作出正确分析。此外,课本中常见的古今异义词既是阅读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考试的常见内容之一,也应当掌握。 以上的举例当然不能囊括古文字词考试的所有题型,只是提供思考、分析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尽快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解题能力。 回答者:xizi800116 - 助理 二级 12-18 10:49 自己找一本《古代汉语》去看看,久了什么就都会了。 回答者:yycqh - 助理 三级 12-18 15:03 此题答案在中在线答疑。 回答者:荧火虫YY - 试用期 一级 12-19 16:45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 7.中国古代日常用语一、“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 如: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令郎、令爱:对别人儿女的敬称令阃:尊称别人的妻子令亲:尊称别人的亲人二、“惠”: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惠临、惠顾: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赠品三、“垂”: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行动。 如:垂问、垂询:指对方询问自己垂念:指别人想念自己四、“赐”:敬辞,指所受的礼物。如:赐教:别人指教自己赐膳:别人用饭食招待自己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五、“请”: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什么事。 如:请问:希望别人回答请教:希望别人指教六、“高”:敬辞,称别人的事物。如:高见:指别人的见解高论;别人见解高明的言论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高龄:用于称老人的年龄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七、“华”:敬辞,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华翰:称别人的书信华诞:别人的生日华厦:别人的房屋八、“贤”:称呼对方,多用于平辈或晚辈。如:贤弟、贤侄等九、“奉”敬辞,用于自己的行为涉及对方。 如:奉送:赠送奉还:归还奉劝:劝告奉陪:陪同常用敬辞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 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 金婚:欧洲风俗称结婚五十周年 金兰:可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义结金兰” 进见:前去会见,(多指见首长) 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如“向您进一言”、“大胆进言” 晋见:即进见 觐见:(书)朝见(君主) 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 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 问鼎:指谋图夺取政权(中性词) 伉丽:(书)夫妻,如伉丽之情 劳步:敬辞,用于谢别人来访 劳驾:客套话,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 令爱(媛):敬辞,称对方的女儿 令郎:敬辞,称对方的儿儿子 令亲:敬辞,称对方的亲戚 令堂:敬辞,称对方的母亲 令尊:敬辞,称对方的父亲 留步:客套话,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 蒙尘:(书)蒙受灰尘,(指君主因战乱逃亡大外) 名讳:旧时指尊长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内眷:指女眷 内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 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 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 舍亲:自己的亲戚。 台端:敬辞,旧时称对方,(多用于机关、团体等给个人的函件) 台甫:敬辞,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 台驾:敬辞,旧称对方 台鉴:旧时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托福:客套话,依赖别人的富气使自己幸运。 外舅:(书)岳父。 谦辞谦辞,是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必不可少的表示谦虚的言辞, “家”字一族。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 “舍”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 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 “小”字一族。 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生(多见于早期白话):青年读书人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谦称自己;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老”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朽:老年人谦称自己;老脸: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 “敢”字一族。 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愚”字一族。用于自称的谦称。 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拙”字一族。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 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字一族。 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鄙”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另外还有寒舍:谦称自己的家;犬子:称自己的儿子;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等等 。 8.古风常见的词汇有哪些名词: 阆苑、瑶台:神话中的仙境。 九重天:指宫廷。 绮陌:纵横交错的道路。 九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蓬瀛:指蓬莱仙境。 蟠桃:神话中的仙桃。 蛮笺;蜀笺。 尺素、锦书、双鱼、鱼雁、鸿雁、鱼中素:都是书信别称。 彩笺:诗笺。 红笺、香笺:情书,或信笺的美称。花笺:精美的信笺、诗笺。 锦字:代指书信。凤笺:珍美的信纸。 结束:装束。 行头:戏曲演员演出时用的服装道具乐器等。 泛指服装、行装。方言。 指体貌风度。 青苹:青萍、浮萍。 浮生:人生。 劳生:辛劳的一生。 荣瘁:荣辱、祸福、穷达。 荣:荣耀,瘁:困病。 萍踪:漂泊不定的生活。形容行踪不定,像浮萍般四处漂浮。 尖新:新颖别致。 斗尖新:比喻文人斗方风骚。 斗时新:趁时新。 斗豪奢:争比豪华。 紫凤:紫色凤凰,喻指非凡的人品。 韶光:美好的时光。 关山:关塞山川。诗词中多用来代指路途遥远。 边庭:边塞。 云雨、行云、双鸳浦、雨迹云踪:暗喻男女聚合或男女合欢之意。 朝云暮雨、雨暮云朝:男女合欢。 怯雨羞云:羞于男女欢爱。 金缕曲:金缕衣:指唐代盛行的曲调《金缕衣》或《金缕曲》。 唐. 杜秋娘《金缕衣》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紫陌:多称去京城的道路。 玄鸟:燕子。 宿燕:去年的燕子。 社燕:指燕子春社来,春社去,故名社燕。 春社、秋社:古人与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祈求秋季丰收,曰春社;又于立秋后第五个戊日酬祭土神,曰秋社。 青律:古时以乐律与时令相配,青律为春天之乐律。 迟日:春日。 更阑:夜深。 镇日、永日:整天的意思。 落梅天:指五月。 季节时令词: 元夜、上元: 即元宵节。 我国传统元宵节是指农历正月十五夜,它又称上元节、灯节。这是沿袭道教的陈规。 夜在古语中又叫宵。汉文帝把正月十五这一天定为元宵节。 上春:孟春、初春。 上巳节:上巳【音四】,古代节日名,汉代以前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不必取巳日。 早在西周时期就已有此风俗。《诗经.郑风.溱洧》篇里有载。 每到这一天,官民都要在东流水中洗涤,斋戒沐浴,祓除不详,名为修禊。这个节日不仅是春季卫生活动,也是青年男女相聚游春表达爱情的节日。 禊饮:古俗于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三国魏后在三月三日】临水滨洗涤,清除污垢,消除不详,称为禊。然后取携带的饮食于野外宴饮,称为饮。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 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日,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每月都有初五、十五、二十五三个带五的日子。 初五是开头的一个五,故叫端五。午,属十二支,农历十一月为子月。 五月恰逢午字,故五月有午月之称。五、午同间,五、五相重,所以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 各地习俗不同,端午还有午日节、地腊节、天中节等名称,它的由来说法有,纪念屈原。传说”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祭之。 第二,图腾说。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 第三,夏至说。认为,端午节起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 乞巧: 民间将农历七月七日称为乞巧节。乞巧节有地方流行少女用七根线和七枚绣花针在月下穿针、绣花的习俗。 在广州,每逢七夕,人们都会陈列瓜果及各色香花、化妆品,在月下拜祭织女。七夕乞巧,除穿针乞巧外,还有做乞巧果的习俗。 乞巧果分花瓜和巧果。花瓜是雕刻各种花纹、花样的瓜果。 巧果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 我国农历一年有十二个月,分为四季。七、八、九三个月是一年中的秋季。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古时候因人们把每季的三个十五日分别称为“孟”、“仲”、“季”。 所以中秋也叫“仲秋”。 重阳节:指农历九月九日。 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长至、迎长:冬至日后,太阳北移,白昼渐长,宋人习惯称冬至为长至。又称迎长。 宜冬:古代妇女每当立春、冬至来临,就在头饰上书写宜春或宜冬,表示吉祥如意之意。 特指形容词: 绿鬓朱颜:少年。 年少傅粉:白面少年。 五陵年少:指富家子弟。 纨绔子弟: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沉鱼落雁:形容绝色美女,使游鱼下沉,使飞雁降落,不敢与之比美。 语出《庄子.齐物论》。 羞花闭月:形容女子貌美使花儿羞愧,令月亮躲藏。 语出汤显祖《牡丹亭.惊梦》。 豆蔻年华:比喻未出嫁的少女。 豆蔻,多年常绿草本植物,其花尚未大开者,人称含胎花,故以此借喻未出嫁的少女。 垂杨双髻:古代女子未成年时的发型。 鹤发童颜:比喻老年人气色好,精神旺盛。 时间量化代指词: 一霎:一向、一晌,都是片刻的意思。 逡巡:。 |